留隍遺址與古蹟

 揭陽縣城曾設留隍

紹興十年(1140年)恢復揭陽縣時,縣城設留隍。揭陽縣誌載,宋高宗紹興二年廢揭陽為海陽;紹興十年恢復揭陽,縣城設留隍。

當今留隍尚有部分遺址可考。留隍當時的東門即現在媽宮;西門即現在後井;北門即現在宮紋頭,也曰城之頭;南門即現在街尾裡厝埕。“裡”作“內”的意思解,“內”即為城之內。出後井即城之外,以現在尚存的城牆為界。

除此,韓江當時還設揭陽縣渡船所,專管往來船隻。碑文於宮紋頭萬江廟內。全文雖不清楚,但卻可獲如下文意:

對韓江船隻加以管理,規定上水船隻載響鹽,下水船隻載人,不載他貨,亦不得搭客往來時載,否則重罰不赦!揭陽縣令……

軍塘渡與湖上山

縣誌載:“軍塘與惠州西湖然也!”可見昔時軍塘三千畝大塘何等壯觀!當時的萬江圩,至北洞、西洞來往人群必喚舟而濟。大塘三面環山,即北有紅崬山,西有獅象山,南有下隴山。三千畝低窪地,惟有一條寬不到十米的九十九曲排水溝排出韓江。若遇天雨,則積雨成澇,江面水漲更無法排出。內澇加之漲入洪水,成汪洋大海。就在軍塘水鄉中,卻有一處小山,形似倒蓋的瓢杓,漂在水面,成為水鄉一奇觀。這湖上之山叫瓢杓山。

自從萬江建圩設市以來,潘田、黃金等赴圩數以千計,涉水彎道需數十里之山路,實非容易;以小舟渡客,也若登天之難。幸當時駐軍派來一隻軍用船,一是供軍事演習,二則幫渡赴圩百姓,真是一舉兩得。因是軍用船隻作渡船用,故稱軍塘渡!

天下之湖大都前寬而後窄,前深而後淺,皆因民與湖爭地廢湖為田。解放後由於興修水利,九十九曲載彎取直,改細為大,排澇出江,築堤防洪入塘,配以電動排澇,故三千畝大湖已成良田。軍塘渡也早已廢渡被簡稱軍塘,瓢杓山再不是湖上瓢杓,而稱湖上山。

盛宮保故宅軍塘渡與湖上山

盛宮保故宅,是留隍有名古蹟!它位於軍塘北面,尖峰山沿脈至北洞窩處。明朝禮部尚書太子保盛榮筒來留,正是酷暑難忍六月時節,終日埋怨夏天太長,盼望秋風送爽。一天為解心煩,出外圍獵到達此地,只見這裡三面是山為牆,惟有一向東南夾道可通外面至韓江岸邊。在這東南走勢山坡上又見一塊約幾百平方,令人神往的平坦之地。太子保盛榮筒沉醉遐思之中,忽然一股從夾道而進的江風拂面吹來,帶來漫山奇花異草清香,頓覺身居這純天然的綠色天地如人間仙境可愛!故在嘉興年間,親自建築別墅,長期有專職宮保看管,種植樹木花果,獨出心裁地營造出南國宮廷式故宅。明末因外患內憂,盛榮筒為避亂長居於此。後因明沒清盛,人走宅空,長期失修。至民國初期故宅曾設素堂。解放後素堂尼姑散跡他鄉,盛宮保故宅長年失修而廢,但殘牆尚存。

新屯村與義學

留隍屯倉設慈祥堂左面,建於乾隆七年,為時任知縣王如衍督建,專儲糧食(公糧)。同治七年,鹽運司借屯倉之地建鹽倉。光緒六年,知府李洪毓報準,籌資一千五百石大米,並以附近的柑地換作官地,另擴建義倉三間,同時,劃指樓上作屯倉,樓下辦義學(免費教育)。可見留隍的義務教育始於光緒六年。

義冢

義冢,顧名思義:義即道義,免費資助屬義舉;冢,即葬死人的墳地。義冢始於宋元豐年間,朝官陳向南巡河南省,夜宿祠堂,半夜忽聞祠外若有人聲啼哭,開窗望之,卻見“鬼火”走動。清早起來見祠外屍骨遍野,皆因家貧無力埋葬,好生傷情,即令劃地數頃以作收葬之地。如此演傳下來。

民國26年,留隍來了個駐軍營長曾存三,倡議地方紳士林史軒、黃國謇捐款,劃“麻竹坑”數頃之地作為義冢,稱“麻竹坑義冢埔”。今萬江古廟旁有曾公亭以紀念。

善堂

前身為庵堂,始建於崇正年間。民國二十一年華僑黃展南出資重修,並設慈善機構以行濟施,故稱“善堂”,也叫“慈祥善堂”。

文昌廟

文昌廟建於宮紋頭“萬江古廟”南側,嘉慶十四年重修。在拔地而起,直插雲宵的母榕懷抱中,背靠紅崬,面朝韓江,雕樑畫棟,煙火輝煌,洋溢著雄奇之美。文昌廟留隍另有二處,一在站口,一在東留橫居。

關帝廟

關帝廟與文昌廟相依而立,與萬江廟並排而一。康熙四年,吳六奇添建重修,精心雕琢,外觀風情獨特,氣勢雄偉。

基督教堂

相傳基督教清末才傳入豐順。時於湯坑、留隍、產溪各設教堂傳教。其規模湯坑大,留隍次之。留隍基督教堂建於宮紋頭關帝廟南側,解放後經歷次政治運動而湮沒。九五年於遺址重建一座三層樓的新教堂。二〇〇五年又遷新址於麻竹坑。

炮樓

留隍炮樓建於新中國解放前夕,地址設紅崬頂峰,登樓可觀望東西兩留,是軍事制高點,現遺址尚存。九河上下圍也各設炮樓,現遺址作公家的倉庫或娛樂場所。

球山和球山中學

球山,原名易京山,形如球體,故稱球山。紹興十年復設揭陽縣,其城址設留隍(1140庚申年),官員辦公址設球山。縣以球山為中心環築城牆。山之顛內設亭園,園設別墅。奇花異草,雕樑奇石,古香古式,球山之秀成為佳景。咸豐四年古城因戰亂而毀,但寨內與別墅尚存。民國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留隍五區紳士召開會議,專題議定籌建球山中學。時推李介承為董事校長,以五區轄內的炭、柴、竹木稅收百分之二作為經費,設備另外募捐。是年中學建成,七月六日招考一百名學生,八月二日開學,稱留隍“私立球山中學”。

民國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共產黨劉光廈攻黃金、留隍,據球山作為據點,後因戰事轉移而撒出。抗日戰爭前夕即民國27年12月,“私立球山中學”改為“豐順縣第二中學”。時因戰亂,敵機轟炸留隍,為安全起見,校址暫遷潭江以避亂。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又從潭江遷回球山。但潭江仍設第二中學。遷回之球山中學又複名“私立球山中學”。

葛布響關與營盤

響關,建於葛布下坑。民國24年春,潮州總督李鴻賓於留隍設巡檢司,於葛布設站專收來往船隻徵費,故稱響關。

紹興二年,揭陽縣城建於留隍,設千戶所於潘田、留隍、產溪,共建營房九處作駐軍場地,稱“營盤”。葛布“營盤”地名也因時建營房而得稱。

留隍火神爺宮

留隍火神爺宮,位於留隍鎮內外街交接處,南與庵堂相連,東與媽宮依託,宮正門直向內街東北方,眺望北來韓江水,直衝萬江圩。

據《南遊記》敘述,火神爺原系靈山如來弟子,是水火吉神化身,為民平息水火之災,初名靈躍,被玉帝封為“火部兵馬元帥”,號光華,後因鬧玉帝“瓊華宴”被泛凡間,知悔而刻苦修練得道,轉世為正果,封“善王顯頭”,稱南帝。因其形象赤如火,故民建宇廟也以“華光古廟”為名。廟門左右配有“華如朗月,光同旭日”對聯,也有以“火神爺”為名建廟。

留隍寨內後井先賢悉知百姓深受韓江北來水勢衝煞帶來洪患之苦,故於嘉慶年間建“火神爺宮”,借神威擋東北來水殺氣,以確保萬民安康,故火神爺宮也乃留隍古文化一景。

“海豐分界線”碑記

海豐分界線位於留隍茶背黃沙田村伯公坳上,這是一塊天然的大理石板,朝東南潮州方向的板面上刻有“海豐分界”四個大字,“海豐”二字為橫刻,“分界”二字為豎刻,右邊豎刻有五個小字“乾隆四年立”。這界碑便是當年建縣而立的分界標誌,利於後人堪查。

“海”字指的是海陽縣。“豐”字指的是豐順縣。

神秘的“尋寶石”

尋寶石位於東留仙峰石磜,今苦竹坪盧頭山上蜘蛛石的西北面。

當年的陳吊王到這裡安營紮寨,白天練兵修築工事,夜裡到韓江沿岸劫取官船錢糧,以供將士日常所需和救濟貧苦,剩下金銀財寶刻下暗號,埋藏在各處山頭,以供急需之用。如今這塊巨石上刻有人物、橋樑、花鳥、箭頭等,這便是當時陳吊王留下的埋藏金銀財寶暗號遺蹟。後人稱此石為“尋寶石”。但寶具體藏在哪裡,至今尚未有人識破暗號而揭開藏寶之迷。

豬母鬢上三十六隻龜

東留豬母鬢山是鳳凰山正脈的其中一分脈,據說這山昔時與西留銅鼓璋山的正脈尖峰山對峙而立,但誰都不服高低。有一次,玉帝作證,兩山各施法力拔高,以定分曉,由於豬母鬢山聽錯口令,拼命向左右伸張,當玉帝口令停下,豬母鬢山肥得像大肥豬一樣,山頂端尚生出雞鬢之狀,故稱“豬母鬢”。

這裡群山連綿,莽莽蒼蒼,峭壁徒立,峽谷錯落交相輝映。更神者,山頭不同處計有三十六個大石,形像烏龜,每龜石還有可容數十人的石洞,周圍地勢十分險要可觀。明末季隆武殉國於此,後武南公馮玉成,馮六兩位將領,也因福建兵敗到此紮營時把部下分為三十六灶(古時部隊的伙食單位)配備兵馬,分扎各三十六龜石為營,進行練兵,再舉反清義旗。如今各龜石還留下當年伙食留下的遺蹟,故大坪人稱三十六灶、三十六龜石的景觀至今這邊獨好!

茅坪石示肚乾隆立的碑文

眾所周知,豐順潭江鳳坪村與我鎮的漢族茅坪村只有一溝之隔,鳳坪村先祖藍千七郎從福建經江西遷至鳳坪落戶繁衍而始的畬族至今已有十七代,因它有著神奇的除夕舉行隆重'祭其祖先時,將神犬出世立功、受招的連環畫像掛於廳堂,子孫有爬著跪拜的習俗而被著稱畬族也叫狗頭族。畬族全族只有一姓藍,這是皇賜而得。婦女服飾:衣長過膝,大衣襟無領,並以不同顏色的布條綴邊,褲寬闊,鞋繡船型,耳掛銀墜,手戴銀鐲,頭載帕巾,這是本族衣著的獨特。至於大型聯歡集會的“招兵”儀式更為隆重壯觀,等等人文風俗。歷史以來吸引著不俗之客關注。

乾隆三年皇帝遊江南時,其部下曾到此一遊。也因這裡蓋著種種神秘面紗面被迷住,只見畬漢二族魚水相依,風景雖然秀麗,但是每逢天旱,農田、茶園就失收,人民困苦甚極,部下隨從面諫皇帝下旨從鳳坪村引來鳳凰天池之水經茅坪灌溉,使畬族二族四代相傳互助愛,情同一脈。時至今天碑文立於茅坪磜肚水溝山坡上,成為當代人品味鳳茅二坪同胞在歷史長河中積澱起來的人文景觀。

留隍石九“疍家灣”

據史載明代東留石九村曾有疍族居住。現石九村村裡還保留著一地名叫“疍家灣”及“浮家宅地”之稱。

既有“疍家灣”地名,這說明這裡曾有過魚民疍族居住而得名,按地名趣談解:“疍家灣”是當時的後來人指“那地方”-----“疍家灣”稱謂,隨歷史的變革,現今的石九“疍家灣”已全住著漢族人,疍族是否是石九漢族人的傳人?這也有須進行考察與確認,但石九村曾住疍民族,這裡曾是潮水所到之處,這裡千真萬確事實。

下籠

下籠是昔時九十九曲排內澇出口處,這裡西南面由獅尾山伸向江面的烏露區,西北面由大嶺崬分脈牛前嶺延伸至楓樹凹緊抱而成的一片四十多畝小底窪地,稱白沙埔。長年積水成湖叫“白沙湖”,湖面水草淒淒,水鴨戲嬉,魚兒蹦躍,山上奇花異草,湖光一色,白沙宮建於湖岸,風景旑旎,湖的周圍便是縣誌載:“湯坑錫、留隍蓆、蘇州妹、潮州履”稱“留隍蓆似虎丘,柔軟過之”,留隍蓆草便是在這裡出產而馳名。

宋時,韓江沿岸村民長受鱷魚仹虐,雖設東柵,下柵防患未然,至明初,縣令李公召郡史擇得此地形似“的禾咀”,從高向低伸向江面烏露區的有利條件,便承鱷魚順潮水漲入時,即令兵勇下從河口拉鋼橫穿至時對岸下埔,上從東柵拉鋼至對岸新池,一經發現鱷魚遊入 包圍圈,二處上向下拉,下向上鋼,迫於鱷魚只好從九十九曲出口處遊入白沙湖,這時兩處拉鋼,同時緊緊籠住“的禾咀”口中,活活把鱷魚籠住,故史載:此處也稱“網鱷溪”。由於地處東下柵之南也稱下籠,“籠”與“隴”諧音也稱下“隴”。

為紀念“網鱷溪”這一史實,二00六年由鄉賢杜國龍倡導,鄉人眾志成城捐資四十餘萬元開闢為“白沙宮”風景區。

錫坑

錫坑,乾隆末年,茶背崬下有位朱阿羌,曾於此揚言:“吾劍神授,入地能取五金”,說著當眾用劍挖土熔化,果真成錫,如此之神,進行招兵買馬,組織三合會,舉事叛逆時局,被觀音保督派兵擒斬首,寶劍不保阿羌,神術也難佑“罪大過朱阿羌”罪名。但此處出錫也從得名。

據九一三地質隊普查,錫坑錫源豐富,土質含量品位40%,儲量一千萬噸以上。

合口

西留京山對面有一地名老步坑,是欲登赤嶺必經之道,是古時留隍八景“橫渡秋風”的舊址。

傳說當時帝昺在仙峰婦女上山割草時,元兵誤認是神兵而不敢繼續追殺帝昺,帝昺得救後來到老步坑正想過渡,只見江水滔滔,渡船隻有一隻,欲渡千軍萬馬談何容易?幸得玉帝寡助,下令天兵神將,呟喝老步坑山移填江,僅留下這隻渡船可橫過對面京山岸邊的水流處,讓帝昺及官兵急步順利橫渡後又喝令山土回移原地老步坑。元兵追至,只好望江感嘆,故此處因移山填江與對岸京山合為一處救過帝昺而稱合口。

留隍的石雕旗杆、旗夾合口

留隍是潮客混居地,這裡有著古色古香的客家雅俗文化遺產------石雕工藝旗杆和旗夾。清嘉慶至光緒年間,居林、神砂、高華、口鋪、後井等村均先後而立,如神砂許氏為紀念先祖“許駙馬”而建的一處,後井詹氏慶光堂早年已廢,其後裔子孫於2003年重修……。

石雕旗杆是將三條長石分別鑿成圓形的石柱,雕刻上龍鳳、花草等吉祥物的美麗圖案。其底層用方塊石作石基,上面用長方形二石塊夾住旗杆,這便是旗杆夾,旗杆和旗杆夾一般建於祠堂外牆前或鄉里顯眼處。凡家族有人考上貢生、舉人、進士便請來石匠樹上旗杆,刻上生平事蹟,以輝光前秀、繼往開來,光祖輝宗。

皇帝留

皇帝留位於東留東山同,離絆馬石不上數里的徒壁羊腸小道,此處由於懸崖絕險,宋時帝昺逃難來到這裡,寸步難移,後面元兵追殺,在這帝命難保倉惶之中,只好人坐地上,借碎石向小道滾動而下得山來,更幸者,後面早已有鄉民用山滕絆倒元兵馬隊墜下深澗救了皇帝,才能安全從這裡留了下來,後人稱此處為皇帝留。

蜘蛛石

關於陳吊王的故事,留隍、揭陽、潮安傳說各異,但位於東留苦竹坪盧頭山上的蜘蛛石,由於大細不同,形如蜘蛛集結山腰,面積百餘平方,石群顯眼處又可見左彎右曲的互通小道,堪稱一絕!

傳說,陳吊王為斷元兵追殺帝昺,自告奮勇,留守盧頭山作為斷後,讓帝昺安然逃亡。在一次與元兵作戰中,由於寡不敵眾,敗退中見石闢中有石洞而倉惶逃入洞內,幸得天助,蜘蛛精見陳吊王入洞,馬上吐絲網結洞口,元兵追至見蜘蛛網結洞口中,吊王那有逃入洞裡?如此蜘蛛精便麻過元兵救了吊王,蜘蛛石也成了留隍民間的美談古蹟。

京山

京山在留隍西岸與東留合口相峙,是古時的“橫渡秋風”處,從字面上解:“京山”即京城的山。

話說當時帝昺在陸秀夫、張世傑扶架下從東留合口借天助步渡來到今京山小村,軍士已是筋疲力盡,寸步難移,只好席地喘息,“一時肚困無奈何”,但糧草不濟,難於入眠,只好唉聲嘆氣!鄉民見此情景

留隍遺址與古蹟


留隍遺址與古蹟


留隍遺址與古蹟


留隍遺址與古蹟


留隍遺址與古蹟


留隍遺址與古蹟


留隍遺址與古蹟


留隍遺址與古蹟

,馬上傾盡各家各戶糧食雜糧,鹹菜柑欖,雖“僧多粥少”也可解“咀動三分力”之危,帝感於民,脫口賜此地為京山,免去國糧皇稅,“京山”從此皇封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