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朝十二帝(3)走向傾覆

(接上文)

8.旻寧:壯年繼位,節儉治國,迂腐透頂,搖擺不定。旻寧可謂是乾隆末年最寵愛的孫子,可以說“含在嘴裡怕化了,握在手裡怕碎了”。乾隆禪位,顒琰繼位,作為皇孫的旻寧,被封為親王,尊號曰“智”。在嘉慶年間,旻寧的主要才能在於保衛了北京城,擊退了天理教,並且因此受到了嘉慶皇帝的特別注意。嘉慶皇帝駕崩之後,38歲的旻寧登基為帝,然而此刻的朝廷已經是貪汙橫行,官員們的生活極其奢華,相對的,國庫已經捉襟見肘。為了充實國庫間接的整治貪汙,道光皇帝採取了非常表面的“節儉措施”,可是這種措施造成了得不償失的結果,官員們為了展示自己的節儉,穿著補丁衣物,攀比著自己如何如何的清貧為官,進而導致了更大規模的貪汙腐敗。旻寧在位末期,英國發動了以鴉片為藉口戰爭,因為清朝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妄自尊大,導致軍備廢弛,所以清朝戰敗,被迫割讓香港島,簽訂了《江寧條約》。見到清朝戰敗,美國和法國也施加壓力,相繼和清朝簽訂了《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晚年的道光皇帝變得昏庸,以至於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出現了大的錯誤,也間接導致了清朝向著更大的深淵衝去!

特點:①旻寧的幼年和嘉慶的幼年幾乎一樣,長在深宮之中,所以對一些政治事務、軍事事務並沒有很大的瞭解,這也造成了旻寧在政治事務上面的立場搖擺不定。

②旻寧作為親王的時候,雖然有打退天理教的功勞,可是這些功勞是建立在旻寧親臨戰場,而且天理教徒都是農民組織的基礎上的,所以旻寧更多的是依靠“農民軍戰鬥力”的不精良打退了天理教。

③旻寧繼位之後,採取的整貪治汙運動,帶有“表面性”,節儉一兩頓食物、一兩件衣物,對大局無關緊要,旻寧的“節儉”措施如果用在一個小家庭中,或許會有成效,可是治國與治家不同。

④面對外國侵略,旻寧的命令顯得有些不堅決,立場時常動搖。在大戰開始的時候,旻寧派遣侄子奕山簽訂《穿鼻草約》,可是在看到草約有損自己面子的時候,立即命令林則徐等將領前去削英國人。然而在英國在北方登陸的時候,旻寧卻因為心中的恐懼,撤查了林則徐,並把他貶到了新疆地區。戰後旻寧派遣耆英和伊里布簽訂了《江寧條約》。

⑤旻寧在選擇太子的時候,展現出了自己迂腐的一面。選擇太子,旻寧還是按照傳統的“推長而立”(雖然他心中的天平還是屬意六子奕訢),選擇了軟弱的奕詝作為太子。

⑥旻寧年輕的時候脾氣暴躁,導致了大阿哥(也就是第一任太子)奕緯的去世,這導致了旻寧人到中年無子可立(次子、三子都過繼給旁支王爺),老年的旻寧更是把“對自己的感情”擺在了“繼承人是否孝順”的前面,所以錯誤的選擇了奕詝。

9.奕詝:青年繼位,軍閥初置,滅亡肇端,蒙塵皇帝,最後長君。少年的奕詝是不受道光皇帝待見的,因為體弱多病和性格仁弱,道光皇帝常常會偏愛六子奕訢。老年得子的道光皇帝已經做好立奕訢為太子的準備,卻因為奕詝的師傅一個計謀改變了立場。奕詝的師傅讓奕詝效仿曹丕對曹操,對著道光皇帝出征的背影拭淚,導致了老年的道光皇帝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道光駕崩後,奕詝成為皇帝,咸豐元年就發生了洪火秀(洪秀全的原名,因避上帝“爺火華”、也就是“耶和華”的名諱改名)領導的金田起義(清方稱之為叛亂),派林則徐去平定,沒想到林大人走到半路病死了。沒辦法,咸豐皇帝請曾國藩出山,組建第一支軍閥部隊——湘軍,正欲平定太平軍,捻軍又於咸豐二年發動起義(清方稱之為叛亂)。好不容易用湘軍暫時牽制住了太平軍,英法聯軍又藉著“馬神甫事件”侵略中華,四年搶奪仍覺不夠,又衝進雍正皇帝曾經住過的“園子”——圓明園,一把火燒燬了大半,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捯氣去了(畢竟身體不好,馬上要掛)。在圓明園被燒的兩年前,清朝和英法美俄簽訂的《天津條約》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兩年之後四個不要臉的國家逼迫清朝(清朝方面主要是奕訢)簽訂了《北京條約》,獲得了“公使進京”的權力。奕訢在簽署條約的時候,大概已經問候了自己的那位四哥無數個mmp了(君之責任,吾卻背鍋,豈有理乎?)。

特點:①錯,個性懦弱,卻為天子。幼年喪母,導致了咸豐極度缺乏安全感,咸豐十歲那年,英國挑起戰端,同年生母去世,這對於一個孩童來說是一個大的陰影,從此他被康妃撫養長大,和兄弟兼日後的對手奕訢一起長大。他和奕訢相比,沒有什麼才能上的長處,唯一的優勢就是他是老四,奕訢是老六。由於師傅的一句話以及他的仁慈,他成為了太子,最後成為了皇帝。

②錯,囑託迂臣,幼君登基。所謂“迂臣”,是指一些有了權力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肅順等人是有真本事的人,可是他們錯在行事不果斷,如果在承德避暑山莊和東太后鈕鈷祿氏聯合,除掉葉赫那拉氏易如反掌。當然幼君登基,也是一招臭棋,中國的幼君皇帝(除明朝以外),哪個不是被權臣殺死,當然權臣如果恪守臣道,倒還不至於“亡國”(這個詞語的意思,請按王夫之先生的解釋),可是遇上了劉裕那樣的權臣,恐怕就有些危險了。

③錯,在生前交給葉赫那拉的事務和權力太多,臨終卻沒看清東宮仁善的面目。奕詝對葉赫那拉氏還是有所防備的,他秘密的將這項“生殺大權”交到了皇后鈕鈷祿氏的手中,可是鈕鈷祿氏和奕詝是“魚找魚,蝦找蝦”的類型,奕詝懦弱,鈕鈷祿同樣懦弱,所以這兩個人於是都沒有主見,這給了葉赫那拉杏貞“亂作為”的機會!

④奕詝的時代,清朝在急劇的下落,因為內憂外患開始爆發,奕詝“按起葫蘆起來瓢”,恨不得多長出幾雙手,來應對這混亂的局面。

10.載淳:幼年天子,兩宮垂簾,嬌生慣養,作(讀作一聲)法自斃。生於1856年的載淳繼位的時候只有六歲,如果他有一個不“亂作為”的母親,那麼他會成為福臨那樣的皇帝,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載淳即位之初,由咸豐帝指定的八位大臣在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的聯合打擊下,瞬間被查辦,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時代開始了。1862年淮軍在李鴻章的操辦下成立了,洋務運動也在四大軍閥的支持下迅速開展著,趁此威力,同治三年,盤踞東南十四年的太平天國被消滅,同治五年,為害陝北五年的回族叛亂宣告平定,同治七年,捻軍主力被殲滅,清朝進入了短暫的同治中興時代。同治十二年,兩宮太后撤簾歸政,可是歸政僅僅180天,同治皇帝駕崩,享年19歲。

特點:①幼年疏於管理,成年浪蕩皇帝。慈禧太后是一個權力慾和控制慾極強的女子,對於自己的親生兒子愛新覺羅載淳可以說做到了嬌生慣養,甚至可以說是溺愛。皇帝幼年的時候,朝政有恭親王主理,後宮有兩位太后,小皇帝了的做一位“甩手掌櫃”。成年之後的皇帝,已經成為了一名浪蕩天子,雖然在政治上想要有大的作為,可是有這麼一個權力慾極強的母親,就別想有多少的作為。

②朝內親王主政,朝外軍閥呈現半獨立的狀態,卻開創了中興局面。朝中有六王爺奕訢,朝外有三大軍閥,在平定太平天國、捻軍和回亂中,出力不少,營造出了“中興局面”。

③由於花錢買和平,清朝已經和列強緊密的勾結在一起,雖然有洋務運動,可是最終會被列強矇騙(當時清朝有商業經驗的人太少了)。

11.載湉:4歲繼位,希冀革新(奪回權力),囚徒天子,瀛臺駕崩。載湉是葉赫那拉婉貞的兒子,是醇親王(道光帝的七子)奕譞的次子,也就是咸豐帝和慈禧的侄子兼外甥。由於載淳沒有兒子,所以堂弟載湉繼位(光緒帝)。即位之初,仍然是兩宮垂簾聽政,然而1881年,慈安太后(東太后)離奇駕崩(可能是慈禧下的手),變成了慈禧一人垂簾聽政。1884年,恭親王被罷官之後,奕譞上臺成為內務部大臣,同年,馬尾海戰,法國戰敗。1885年,清朝不敗而敗,與法國簽訂條約。1888年,慈禧“撤簾歸政”,並將有些佝僂的侄女扶上了皇后的位置(這是一種變相監視)。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被日本打敗,於次年4月簽訂條約,賠款2億三千萬(後面漢字部分為這群雜魚索要的“贖遼費”)兩白銀。1898年,為了實行變法,奪回權力,載湉聯合康有為、梁啟超實行維新。由於太過急躁,103天內發佈了兩百多條命令,有些命令還未來得及實行就被9月21日的“訓政運動”(維新派稱之為“政變”)消滅了。皇帝被囚瀛臺十年,期間“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清朝新政”、“預備立憲”都與他沒有任何實際關係,一切都是那個權力慾極強的老太太執行的。最後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載湉駕崩,享年38歲。

特點:①幼年命運多舛,成天被慈禧耳提面命。從4歲到18歲,十四年的時間,所有決策都是慈禧一人做出來的,如果說用的到皇帝的,那只有在後宮選妃時,需要拿著玉如意按照她的意願去選。

②少年革新,卻無力迴天。因為沒有實際權力,而且自己和變法派的動機都不純,過於急躁冒進,甚至在最後的行動中竟然採用“極端手段”(刺殺太后,她不撓你才怪),最終導致失敗。

③此時的清朝已經無法在支撐下去了。光緒被囚,《辛丑條約》已經完全暴露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已經從獨立思考的“人”變成洗腦之後聽話的“狗”了,清朝已經無力迴天了。

12.溥儀:三年天子,末代兒皇,宣統落幕,清朝滅亡。溥儀從三歲起就被慈禧選到了宮中,慈禧沒料到的是自己會在溥儀入宮的第二天就駕崩了。在朝堂上,因為載灃(光緒帝的五帝)一語成讖,再加上袁世凱已經掌握了清朝的實權,導致了宣統三年清朝滅亡!

特點:①幼年繼位,國家已失去半壁。

②列強橫行,攫取最後權利。

③革命風起雲湧,民國即將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