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趙揚: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廟宇

行李︱趙揚: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廟宇

「趙揚在建築界,有點像賈樟柯在電影界,他們都是自己作品最好的闡釋者,但趙揚更剋制,冷靜,開業一年半,他建築設計的「既下山·梅里」酒店獲獎無數,也有無數外部解讀文章後,他的作品自述才姍姍來遲。

酒店在雲南德欽縣霧濃頂村,海拔3600米,東靠白馬雪山,西望梅里雪山(卡瓦格博),是一個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牧業生活方式的藏族村落。對比周邊已經大量改變和正在快速改變的村落,某種意義上,霧濃頂堪稱人類學的範本。在趙揚即將出版的建築筆記《惜光錄》裡,他說建築不是建築物,建築設計是要格物。這篇自述,是他從建築師的角度,以房子作為連接,對這個區域的觀察、理解和回應,是他在梅里雪山的格物致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遠景中的梅里雪山與位於中景右前方的酒店。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酒店頂層酒吧看梅里雪山。攝影/陳顥

『既下山·梅里』自述

“那天,我獨自坐在霧濃頂,前方是雪山,後面是我的大大的藏房。想起英國植物學家金敦•沃德(F.Kingdon Ward),他在1913年6月的一個黃昏,就坐在同一個地方,也像我一樣向西眺望:

‘我坐在山坡上,當眩目的夕陽被紫色晚霞所取代時,我的視線向西越過湄公河峽谷,直達卡瓦格博神山。我看到碎裂的大冰瀑凝固在陡直的懸崖上。緊挨最大的那道冰川腳下,有幾幢房屋散佈在皚雪閃閃的階地上方。’(金敦•沃德《神秘的滇藏河流》)

季風環繞世界帶著雨水多次的回來,花是另一春,樹是另一季,青稞是另一茬,將近一百年之後,我在德欽,眺望梅里,揹包裡是剛簽下的合同,不知道是否真的可以在此地呆下去。”

這是喬陽在2010年剛剛建好季候鳥雪山旅館時寫下的《雪山蓋房記》的開頭。“揹包裡的合同”簽下的就是她眺望雪山時身後那個“大大的藏房”。她說這篇當時發表在《Backpacker》上的文章帶來的豐厚稿費接濟了因為蓋房子而精疲力盡、彈盡糧絕的她。這個後來在老214國道上聞名遐邇的季候鳥雪山旅館就是2018年底開業的梅里既下山酒店的前身。“既下山”從“季候鳥”繼承下那個“大大的藏房”,也從金敦•沃德和喬陽的眼中接過那個越過湄公河(瀾滄江)峽谷的眺望。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2008年大藏房的原始狀態。攝影/喬陽

季候鳥

這個“大大的藏房”坐落在梅里雪山景區迎賓臺後面的小山坡上,是德欽縣霧濃頂村第23戶人家。房子的平面是一個規整的正方形,每邊六個開間,每個開間3.3米,七七四十九顆木柱的矩陣中心拿掉一顆,形成軸線尺寸6.6米見方的天井。喬陽當初租下它時,這個兩層半的木結構建築已經蓋好了兩層。在《雪山蓋房記》中,我們讀到喬陽以田野調查的態度所做的記錄:“傳統夯土木結構的藏房,以木樑柱承重,以細木棍鋪陳樑上,覆以10釐米泥土層,上蓋木板為樓面;屋頂則不加木板,用粘土,20釐米厚;四周是獨立的夯土的牆體,石腳基礎,下約1.1米厚,上三層後逐漸收至0.9米;房間則以木板間隔。”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大藏房內部的木結構。攝影/喬陽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大藏房平面圖。

雖然喬陽和她的設計團隊絞盡腦汁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木結構,但最終還是因為荷載問題、衛生間防水問題、隔音問題,以及最難以回應的消防驗收問題,不得不放棄這個木框架,改用混凝土框架結構。但藏房的夯土外牆卻萬萬不能割捨,這就意味著要根據現有的開窗位置來設定平面的軸網和層高。記得第一次看到季候鳥的施工圖,我特別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混凝土框架建築的柱距只有三米多?極大的限制了改造的自由。讀了喬陽的蓋房記才明白,原來這個混凝土框架基本上繼承了原來木框架的柱網,並保留了原來天井的位置。三米三的柱距雖然太密,但減小了樑柱的結構尺寸。犧牲了平面的自由,換回一點剖面上的空間。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季候鳥雪山旅館二層平面圖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木結構拆除後的大藏房。攝影/喬陽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開始施工框架結構的季候鳥。攝影/喬陽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正在補充第三層外牆的大藏房。攝影/喬陽

五年前的春天,喬陽和先生許路帶著我跟老賴從大理驅車前往梅里,考察並商議把“季候鳥”改造成一個度假酒店的可能性。那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旅程。喬陽在飛來寺經營酒吧多年,對香格里拉地區的近代史和風土人情如數家珍;許路本來是在廈門研究海洋史的學者,因為要幫喬陽經營旅館,還要在海拔3600米的霧濃頂帶孩子,就順帶把他那人類學的目光深情款款地投向了雲南的藏區。夫婦二人就像一本香格里拉地區的人文地理辭典,跟他們跑這一路,才大致領略到這清曠風景背後的壯闊時空。他們對沿路的氣候與地質、物種與物產、宗教和族群諸方面的因果關係的理解不斷地把我從習慣性的借景抒情中拽出來。他們身上有一種經典的“旅行者”素質。這種素質讓我想起從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直到二十世紀初深入橫斷山脈與西藏腹地的博物學家和傳教士身上那種傳統。他們旅行和生活的目的是要“求知”,甚而至於“求真”,不是把矇昧的心寄託於一個虛妄的“詩和遠方”,自我陶醉且安慰而已。

雖然夫婦二人建造並經營這個雪山旅館的歷程可謂篳路藍縷。但受限於當初對酒店空間設計的有限瞭解,以及面對各種現實條件的無奈妥協,“季候鳥”的確有太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考慮到夯土牆的耐久性,喬陽最後在這個大藏房的外牆上抹了一層水泥,並用塗料噴成一個沉悶的熟褐色,辛辛苦苦保留下來的真夯土就這樣化妝成假夯土,好不冤枉;進入旅館門廳,黑洞洞的沒有光線,餐廳佈置在首層北側,幽暗陰冷;重要的客房雖然能看見雪山,但本來不大的窗洞被白色的塑鋼窗一分為二;三樓的酒吧雖然直面雪山,但卻用一個頗為荒疏的露臺來接引雪山勝景……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季候鳥面對梅里雪山的西立面。攝影/喬陽

“季候鳥”的露臺一直被戶外攝影家們評為拍攝卡瓦格博的最佳位置。簡單分析一下,也不無道理。首先,卡瓦格博雖然有接近7000米的海拔,但從直線距離20公里,海拔3600米的季候鳥露臺望過去,山體和冰川都妥妥的安放在靜視野中段的舒適區內。第二,十三峰南北浩蕩綿延30公里,但從“季候鳥”看過去,這個畫幅也沒有超出60°的標準水平視域,而且大藏房的坐向為正南北偏西10°,這幾乎跟梅里十三峰的走向平行。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露臺上憑欄時,視線自然垂直於橫亙在峽谷對面的山脈,而卡瓦格博幾乎就位於視野正中略微偏右的位置。這種程度的恰到好處,說它是天造地設也不為過。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本來就是被請來改變現狀的建築師,按理說我不該有什麼失望。但喬陽告訴我這個大藏房的基本輪廓不可以改變,否則就超出了宅基地的範圍。而大藏房所在的這片臺地,分明就是當初房東為了建房方便,砍削山坡原始地形的結果。北側和東側都是生硬的擋土牆,根本照顧不上建築和地形的關係。當時剛剛開工的大理古城既下山也是經歷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掣肘,我不由得抱怨,為什麼老賴交給我的項目都如此硌硬,“依山就勢”、“順理成章”從來於我無緣呢?!

老賴進一步勾畫他的願景。首先,改造後的酒店必須做到全年營業(當時的季候鳥雪山旅館因為德欽地區的冰雪天氣,從11月初到翌年3月都是歇業的);第二,作為度假酒店,客房要加大,客房數必須數要增加,否則賬算不過來;第三,公共空間要擴大,並且更加豐富完備;酒店的設備設施標準必須整體提升,舒適度必須有明顯改善。等等,等等……

說實話,即使放到現在來看,極致目的地的小型精品度假酒店從來沒有標準和套路可循。雖然改造的自由並不多,現狀似乎也摸不到可以直接借力的線索,我還是被喬陽的誠懇和老賴的樂觀打動了。尤其是喬陽和許路讓我感受到這個項目背後那個寬闊而深遠的背景。“季候鳥”這顆貌似不著調的種子,還真不能小看了它。

場地策略

設計動筆之初,我們一致認為最大的難度在於冬季運營的舒適性。因為德欽地區晝夜溫差極大,大藏房雖然被夯土牆包裹,中心的天井卻暴露給室外。清晨爬到三樓露臺上去看“日照金山”還是需要極大熱情的。我於是聯想到沿路在迪慶地區看到的用玻璃溫室嵌套的新式藏房。利用香格里拉地區冬季日照時間長的特點,溫室裡白天儲存的輻射熱到了寒冷的夜晚可以溫暖周圍的房間。

那個夏天正好趕上老賴和喬陽要在大理的民宿大會上為這個項目做眾籌,我就畫了一張草圖來表達這個為大藏房罩一個玻璃溫室的想法,沒想到還吸引了不少投資。當時覺得這個大溫室的策略有諸多優勢:首先,溫室內部四季如春,因為玻璃罩子內部的空氣是流動的,即使是朝北的客房,也可以分享熱度。第二,玻璃罩子和夯土牆之間可以設置錯落的客房陽臺,這是親近風景的獨特體驗,同時還可以種植各種花草(喬陽和許路都跟我提到橫斷山區的各種美妙植物,希望新的酒店以此來體現地域特徵);第三,這是一個輕鋼結構的玻璃罩子,雖然超出了宅基地的輪廓,但卻沒有永久建築的嫌疑。總之,這張一蹴而就的草圖竟然成為讓各方堅定信念並達成協議的契機。

隨著轉讓協議的簽訂,眾酬資金的落實,2015年秋天,項目正式啟動了。我們又一次意氣風發的從大理奔赴梅里,打算在現場跟甲方團隊一起驗證這個思路。當討論深入到現實層面的時候,我才發現這個大溫室有些站不住腳了。首先我們沒有足夠的預算來實現一個可以精確控制微氣候的溫室,“春暖花開”只是我的想象,我連驗證這個想法的技術條件都沒有。而且,當我站在霧濃頂村的青稞地裡望向“季候鳥”時,就更不安了。這個“大大的藏房”的確是霧濃頂村最大的單體,而且還獨踞一片顯眼的高臺,它毫不妥協的體型已經過分醒目,如果再向外offset一個玻璃罩子,就更顯比例失調了。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溫室方案設計草圖。趙揚建築工作室

真正的突破還是從場地策略開始的。因為大藏房使用面積明顯不夠,就得想辦法掙脫這個大方墩兒封閉的格局。大藏房西側直面雪山主景,不能有任何遮擋;場地東側是入口庭院,需要落客泊車;場地北側緊靠山體;只有大藏房南側有一片緩坡,順著這片種滿青稞的坡地望下去,幾乎完美地俯瞰著恬靜安詳的霧濃頂村。那幾日住在“季候鳥”,每天早上穿著羽絨服去一層北側的餐廳吃早飯,讓我徹骨的認識到一個能迎接朝陽的餐廳是多麼必要。我於是想到如果能從大藏房南面探出一個朝向霧濃頂村的餐廳該有多麼完美。這個田園牧歌式的傳統村落正好可以平衡神山聖景的出世與莊嚴。而且這片場地東、南、西三面開敞,可以迎接從東面山頭探出的第一縷陽光所攜帶的新鮮熱度和可愛色溫,對我這樣一個金牛座而言,這是比“日照金山”更值得感恩的慰籍。

我當然知道這是超紅線的做法,就跟老賴和喬陽商量說把這個餐廳做成輕鋼結構,用盡量少的點式基礎來支撐,儘可能少的硬化土地,給人一個臨時建築的印象。甲方團隊很快認可了這個提議。我於是又得寸進尺地冒出第二個想法。上文提到,大藏房所在的平地是砍削山坡得到的,砍削後暴露出來的土坎只有靠近入口庭院那部分用毛石擋土牆做了遮擋,土坎向西延伸,跟大藏房之間距越來越大,都是砍削後未經處理的裸露土層,全靠地表密實的灌木林固土,才不至於在雨季塌落。但這畢竟是僥倖的。我於是提出適當開挖修整土坎,利用大藏房西北側和山坡之間的空隙增加幾間客房。這樣的加建如果以防止滑坡的岩土工程作為藉口,是不是也可以暗渡陳倉呢?

有這樣兩個場地策略作為設計思考的著力點,我們很快就發展出第一輪方案。從2015年11月底的模型上可以很明顯看出三個主要的加建動作。首先,大藏房南立面探出一個玻璃盒子,也就是面朝村莊的餐廳。餐廳的地面延續了大藏房的室內標高,自然形成從坡地上架空懸挑的姿態。結構也只需要從兩個放大的點式基礎伸出V形柱支撐,對場地的干預很小,V形柱形成的架空還有一種極地科考站的意向。其實考慮到在高海拔地區施工的難度,我也希望這個酒店的改造能像科考站那樣儘量採用預製和裝配的方法,縮短現場施工的工期。於是模型上緊貼山坡加出的兩間“山房”也是用鋼結構配合幕牆立面來表達的;大藏房的天井和三樓的轉角露臺也如法炮製,被玻璃幕牆罩成室內,把觀景露臺直接變成雪山酒吧。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第一輪方案模型(2015年11月) 趙揚建築工作室

大藏房本身會成為主要的客房區,這一點沒有懸念。所以方案設計初期還是著力於推敲三個主要加建動作的姿態。從2016年2月初的模型上看,設計思考已經有了進一步的調整。首先,那個懸挑在坡地上空的長方形餐廳被我們調整成一個喇叭形,喇叭嘴插入大藏房的一個略微放大的窗洞,喇叭口朝南,空間面向霧濃頂村逐漸打開;從剖面上看,我們改變了餐廳懸挑的姿態,把餐廳內部地面設計成跟這片坡地完全吻合的階地形,這樣,整個空間的向度就跟霧濃頂村完美鎖定,每一級階地上的餐桌都能直接觀賞到霧濃頂村的景觀。從形體外觀上看,這個三角形的餐廳跟大藏房的關係相對獨立,更好的維護了大藏房單純的形體印象,也為後來在材料上進一步強化新舊關係埋下伏筆。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第二輪方案模型(2016年2月) 趙揚建築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餐廳與霧濃頂村的視線關係。 趙揚建築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1-1剖面圖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餐廳外觀。 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餐廳入口處看向霧濃頂村。攝影/王鵬飛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餐廳室內與外部景觀的關係。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餐廳室內夜景。 攝影/王鵬飛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餐廳回望酒店主體。攝影/陳顥

為了把北側山坡部分的加建更好的隱蔽起來,我們決定把“山房”改成混凝土結構,讓“山房”空間和形體完全嵌入山體。立面也因此偽裝成毛石擋土牆,採用霧濃頂村最簡易常見砌築方法,同時把幕牆立面改為石牆上大小不等的開洞。畢竟山房和大藏房首層的開窗距離很近,這樣的調整更好地保證了私密性,用擋土牆定義的場地邊界也顯得更自然一些。

觀景雖然是雪山酒吧這個空間的目,但是國道上的大卡車就在眼皮底下駛過,視域裡的前景並不完美。第一輪方案裡幕牆尺度過大,畫面沒有邊界,就覺得需要用框景的手段把一個水平延展的畫面裁切出來。第二輪方案中,我們用一個懸挑出南立面的長條形的盒子來呼應面朝雪山的水平向框景。從材料關係上考慮,恢復大藏房的夯土外牆是眾望所歸。餐廳和酒吧從形體上已經跟大藏房形成了涇渭分明的新舊關係,我們就嘗試用耐候的黑色碳化木來包裹立面,強化跟夯土牆的對比。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第二輪方案渲染圖(立面材料關係) 趙揚建築工作室

2016年春節前,方案做到了這個程度,各方皆大歡喜。但是春節度假回來,我就有些猶豫了。那個漂浮在三樓的酒吧,越看它越可疑。這個用碳化木板和玻璃幕牆包裹起來的包豪斯盒子表面上是有了防禦極端天氣的合理姿態,但如果考察一下香格里拉地區的鄉土藏房,會發現,這裡雖屬藏區,海拔也超過3000米,但從氣候和生活方式上看,橫斷山區還是更像雲南。和拉薩、甘孜、日喀則等核心藏區的藏房不同,這裡的藏房都有坡屋頂。中甸地區的藏房是用三面夯土牆包裹的獨棟木結構建築,朝向東南面的木結構裸露出來,形成面對庭院的柱廊。屋頂的坡度和挑簷的深度說明雨季降水量也頗為可觀,裸露的柱廊形成的灰空間會讓我聯想起大理白族庭院裡、柱廊下,空氣、陽光的感受和與之相應的生活方式。霧濃頂村的藏房沒有中甸藏房的氣派,但基本延續了三面土牆,木結構朝向庭院和露臺開敞的格局,正房也是坡屋頂的。從當地鄉土建築的特點可以看出,建築室內外之間,還是有一個灰空間的存在。雖然上文提到“季候鳥”的露臺有些荒疏,但露臺上的雪山畢竟沒有被“扁平化”成一個簡單的框景,我們是可以走到自然中去的。

記得2015年春,第一次去“季候鳥”的路上,喬陽特地安排我們認識了“松贊”品牌的創始人

白瑪多吉先生。當時他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他說他反對錶演性。我當時就覺得深有共鳴,只是好像沒他那麼堅定。那一路我們走訪了松贊綠谷、松贊奔子欄和想象中的對手——松贊梅里,回程繞道維西,又體驗了松贊茨中和松贊塔城。一路看下來,我是深感佩服的。這個紮根在香格里拉藏區的酒店品牌跟這片土地水乳交融,它讓客人體驗到的是那個還沒有完全消失的傳統生態中生活的秩序感。一切都是適度的,所有的分寸都是精神教養的折射。優雅坦蕩、落落大方。甚至讓我感到有些自慚形穢,我們這個被消費時代所裹挾的行業,捧著現代主義那點可憐的形式家底,在一個內心健全的古老文明面前,其實是有些無知甚至野蠻的。這也不由得讓我思考,在這片被精神生活的靈氛所滋潤的土地上,我們這些渾渾噩噩的外來者,是不大可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卡瓦格博是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想當年中日聯合登山隊在這裡全軍覆沒。在這片土地上做事情,即使借不來信仰,謙虛當是一切行為的救贖。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實施方案整體模型。攝影/王鵬飛

第二輪方案中那個漂浮的黑盒子還是刻意了。說不上是“炫技”,但有“手法”嫌疑。這點小聰明在神山面前還是顯得寒磣。我於是對方案做出了一個比較大的調整:把大藏房的三樓露臺也用夯土牆包裹起來做成客房,讓大藏房呈現出一個更簡單直接的立方體“完形”,然後把酒吧放到三樓屋頂上,用水平延展的挑簷覆蓋一個南、西、北三面都透明的空間。這樣就取消了上一輪方案的“構成感”,還大藏房一個憨直的素面朝天。雖然建築因此增高到四層,但因為酒吧的簷口都是從夯土牆的外輪廓往回收的,層高也壓得比較低,從國道上看過去反倒更低調內斂了。

酒吧的簷口和露臺的欄板限定了雪山水平長卷的上、下邊界,基本上可以比較有效的截取從中景的飛來寺到十三峰遠景的理想畫幅。畫面沒有設定左右邊界,取消了框景,視線在完成對雪山的凝視之後會跟隨天際線向南北兩側自然轉移。南面的視野被東南方向高起的白馬雪山自然兜住,把視線導向瀾滄江下游方向60公里之遙的碧羅雪山。酒吧北側看出去是大藏房背後青翠的山坡,投向遠方的視線又被拉回到近處。酒吧室內外之間用大尺度的提升推拉門作為氣候邊界。即使是在冬季,中午到下午陽光和煦的時段,推拉門都是可以打開的,這個酒吧因此也可以變成一個放大的灰空間來使用。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山房”屋頂看主體建築西立面。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屋頂酒吧對雪山景觀的適當限定。趙揚建築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酒吧西向的視野。攝影/偏方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酒吧南向的視野。攝影/偏方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酒吧北向的視野。攝影/偏方工作室

大藏房的中庭

設計進行到這個階段,建築對外的姿態基本確定下來。接著就得在大藏房內部動刀子了,這也是整個設計中最難拿捏的環節。上文提到,大藏房進深20米,平面中心原本是一個天井;季候鳥的改造是在天井東側安排了樓梯,並圍繞天井設置了通往客房的廊道,這個被混凝土框架確定的現狀,難動大局。我們的改造是在三個方面的考量和權衡中完成的:第一,改造後的中庭仍然是動線的核心,但這個向上通往雪山,向下連接大堂的主樓梯務必讓人產生攀爬的願望,因為即使不考慮高原反應,酒店的客人都是習慣乘電梯上樓的;第二,因為落客庭院在東,酒店的大堂也只能安排在這個方位,但這個區域對外沒有景觀,而且因為後山對陽光的遮擋,大部分時候都比較昏暗。如何改變困局而提升大堂空間的愉悅感呢?第三,因為上文提到的冬季保溫問題,天井必須封閉成一個室內的中庭。但是這個位於平面最深處的中庭,光線又從哪兒來?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第三輪方案模型(2016年3月) 趙揚建築工作室

2016年3月的工作模型反映了幾個逐漸成形的設計決定。首先,為了改變大堂幽暗壓抑的狀態,我們打掉了這個部分二樓的樓板,改善了大堂進深和層高的比例關係,並爭取到四個朝東的窗洞;然後,考慮到四層高的中庭過於高聳,就把中庭部分的地面抬升到第二層,並把這個空間當作圖書館使用(這也是酒店最初的設想,喬陽希望在這裡收藏關於香格里拉地區的人文、地理、地方誌和其他相關文獻)。最後用三段直跑樓梯把地面層的大堂,二層的圖書館和四層的酒吧連接起來。這三段首尾相接的直跑樓梯是通往雪山酒吧距離最短、轉折最少的路徑,也是形式上最凝練的表達。從二層到四層的兩段樓梯用實體欄板隱藏了支撐樓梯跨度的鋼結構,在中庭的東西兩側凌空斜跨,幾何的抽象感讓這兩段樓梯從日常性中抽離,又在紀念性中凸顯,一個天光下通往雪山的天梯,隱喻著一段濃縮的“朝聖”之旅。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大堂通往圖書館的樓梯。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二樓圖書館到四樓雪山酒吧的空間序列。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四樓雪山酒吧俯視二樓圖書館和一樓大堂。攝影/陳顥

最初的設計是用帶狀天窗引入光線,天窗下裸露的木樑是為了保留一些傳統藏房的聯想。但我還是覺得這樣的中庭有些空洞蒼白,光線進入的方式也不理想。畢竟這個中庭有三層高,和它的平面尺寸相比,是很深的。正午時分的太陽大概可以把直射光投入中庭底部,但其它時候,光線是下不來的。如果希望從中庭上空採集到的天光能夠在一天中大部分時間裡照亮中庭和圖書館,甚至還能照顧到一樓的大堂,採光方式必須調整。

和天窗相比,高側窗的光線相對均衡,而且可以避免正午的炫光。正好中庭頂部的東牆外是屋頂露臺,這面白牆如果打開就能引入早晨和上午的陽光;那下午怎麼辦呢?中庭朝西的一側雖然可以跟酒吧聯通,但酒吧深遠的屋簷遮擋了直射陽光,間接散射過來的光線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只好突破屋頂再向上探出一個朝西的高側窗,同時用一個曲面的頂棚,把從兩側進入的光線反射下去。曲面可以把直射光擴散開,這樣可以保證中庭的光線均勻而柔和。高側窗用玻璃磚砌築,玻璃磚也可以進一步起到折射並柔化直射陽光的效果。

這個曲面頂棚西高東低,從剖面上跟最後一段“天梯”傾斜的趨勢正相吻合。我希望這個曲面給人柔軟懸掛的印象,而不是一個僵硬的造型。再加上對反射效果的考慮,就想到用若干銅板串接成一張靠重力自然懸垂的“掛毯”。正好大理旁邊的鶴慶就以加工手打銅銀的工藝聞名,跟工匠交流後,我們決定用1364塊20釐米見方的銅板錯縫串接成一張54.6平方米的“紫銅掛毯”,懸垂於兩端高側窗的頂部。手工打製的銅板表面有密集的凹坑,這也是為了進一步把透過玻璃磚的光線散射成一個光暈的氛圍,儘量避免在中庭室內形成明顯的亮斑。

2016年秋天,我跟老賴從梅里既下山工地回大理,路過奔子欄附近的東竹林寺。一行人下車拜謁,為工程祈福。看到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大殿金頂,我半開玩笑地跟老賴說,要不把那些銅板都鑲上金箔吧!我雖然對於建築材料沒有偏見,倒也未曾想過自己的建築用得上黃金。後來在離開寺院的車上,我越想越興奮:在藏區,黃金一般會被用於宗教場合,比如寺廟的屋頂或者大殿的佛像。它並不直接代表著世俗的榮華富貴,而是對精神信仰的供奉。我本來就有點擔心經紫銅反射的陽光色溫會不會有些奇怪,而且時間長了,紫銅表面的光澤會因為氧化而黯淡下來,但金子是不會變色的。如果用鑲了金箔的頂棚來反射陽光,中庭該是通體光明。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實施方案剖面模型 François Trézin 攝影/林富藍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銅板的懸掛與連接。 趙揚建築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仰視金頂。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曲面頂棚對光線的散射作用。 趙揚建築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金頂與中庭。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酒吧回看金頂。攝影/陳顥

其實千里迢迢的來看卡瓦格博,就是朝聖。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酒店就是為朝聖者準備的,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廟宇,酒店只是化身,它要影響朝聖者面對雪山的姿態和心態。在金頂的光芒下攀爬天梯而接近雪山就是一種儀式,經歷了這份莊嚴再看卡瓦格博,面對雪山的凝視就不再只是一個“國家地理”式的眺望了。

材料與建造

上文提到,恢復大藏房的夯土牆是眾望所歸,但現狀的夯土牆滿足不了未來酒店的使用要求。首先窗洞太小了,而且,如果只是簡單剝掉了季候鳥外牆那層水泥飾面,喬陽當初的碰到的問題仍然存在,用當地鄉土做法完成的土牆強度不夠,容易剝落,我們改造後的方案也沒有設計保護牆體的屋簷。最後跟施工方商議的方法是拆除並回收現狀夯土牆的泥土,內部結構改造完成後,再摻入適量水泥和固土劑重新夯一遍,相當於把夯土牆當作一件羽絨服套在已經用混凝土砌塊填充過的主體框架結構之外。這樣的夯土牆當然就不再有透氣效果,但強度和耐久性都明顯提高。新外牆的難點在於窗套,當地藏房的夯土牆上都是木窗套,所以窗戶尺寸不可能擴大太多,而且時間長了窗套的過樑都會產生明顯的撓曲。客房因為觀景的需要把窗戶擴大到1.5米寬,遠遠超出了傳統木窗套的跨度極限。我們於是決定用現澆混凝土來製作窗套。每一層的窗套澆築完成後再夯制土牆,夯到上一層窗洞口底部時,停下來製作上一層的窗套。如此往復,直到最後用混凝土壓頂覆蓋酒吧露臺一週圈兒的矮牆。這些混凝土的窗套和壓頂最後都打磨成磨石的表面效果,細膩光滑的窗套跟粗糲的夯土形成別緻的反差。為了讓客房的景觀不受干擾,我們把窗戶的開啟扇設計在每扇落地窗的底部。老榆木製作的窗框因為混凝土窗套的保護也規避了變形開裂的後顧之憂。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夯土牆與窗套的施工(左),窗套的磨石表面與夯土牆的交接(右)。趙揚建築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立面夜景。攝影/雷壇壇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從客房窗戶看雪山。攝影/雷壇壇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牆身剖面詳圖。

緊貼後山的“山房”立面用當地常見的毛石擋土牆飾面,其色調基本和山坡融為一體。為了讓餐廳和雪山酒吧的屋面看上去儘可能輕薄,跟大藏房厚重的外表形成對比,我們最後決定用鋁鎂錳合金板來包裹這兩個空間的外皮,包括屋頂和立面。這樣省去了屋面額外的防水處理,合金板的背面也便於粘貼保溫材料,同時也使這兩個明顯加建出來的空間更有臨時建築的感覺。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夯土牆與“山房”毛石牆的並置。 趙揚建築工作室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夯土牆與餐廳金屬表層的並置。攝影/陳顥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清晨的西立面。 攝影/陳顥

這個不到2000平米的建築,材料做法那麼複雜,施工過程也相對粗放,其實對於建造質量我一直不太放心。然而試運營的第一個冬天過去,老賴跟我反饋說,酒店的冬季使用特別溫暖,客房的保溫效果更是無可挑剔,之前最擔心的中庭冷凝水問題也並沒有發生。我對於運營效果最大的顧慮這才煙消雲散。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一層平面圖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二層平面圖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三-四層平面圖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東立面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西立面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南立面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2-2 剖面圖

回望

2018年夏天,甲乙雙方又一次從大理翻山越嶺去梅里處理現場問題。那時候白馬雪山隧道已經開通,以前繞道霧濃頂通往德欽的老214國道上車輛已經稀少。山谷寂靜,只有下午的陽光在林間閃爍,一路塵埃落定的感覺。當越野車拐過霧濃頂村最後一個彎道,逆光下幾近完工的既下山酒店從路邊種滿青稞的土坎上露出半身的時候,我竟意外的感動,也終於徹底的釋然。眼前這個面對卡瓦格博的建築,它的姿態沒有錯。它本身就像一個孤獨的朝聖者,虔誠,忘我,心無旁騖。目光凝視著前面的神山,那個探出屋頂的天窗就像合十的雙手,頂禮聖境。

2016年夏天,當我從巴瓦的燈塔酒店那個神話寓言般的樓梯間邁入大堂敞廳,逐漸接近軸線盡頭那兩把其貌不揚的木椅的時候,就感受自己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像當下那樣跟世界緊緊的連為一體了。那隔著小木桌子對坐著的並不在場的兩個人,任何人,都不是這個世界的陌生人。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燈塔酒店從樓梯間接近海景的空間序列。攝影/趙揚

老賴給既下山編的文案——“抵達內心的邊境”,沒有挑明。這個“邊境”不是從裡向外去抵達的,而是從外向裡。真正的朝聖,真正的旅程,也都是這個方向。

行李︱赵扬:酒店只是化身,它的真身是供奉神山的庙宇

酒店夜景鳥瞰。攝影/雷壇壇

更多趙揚的建築作品以及梅里雪山地區的文章,詳見:

趙揚:建築就應該有普世意義

趙揚: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趙揚:既下山,就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喬陽:邊地記

肖林:白馬雪山的敲打

段建新:梅里山難劫後餘生

此裡卓瑪:吹口哨喚一場風!

喬陽:白馬雪山與綠絨蒿之戀

扎西尼瑪&斯朗倫布:雪山之眼

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郭淨:他為梅里雪山寫了一本“憂鬱的熱帶”

肖林: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交付心魂,只能是曲宗貢

文字:趙揚

圖片提供:趙揚建築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