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县街是乐山县制沿革的缩影,从道门口(公园口)起,至水西门止,街长345米,宽30米。其得名是因此街有乐山县署之故。史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同时将明代省入州的龙游县恢复为县一级建制,以嘉定城东岷江东岸的“至乐山”山名,改县名为乐山县。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岷江东岸嘉州长卷


“至乐山”即今乐山城东岷江东岸的挂榜山,唐名圣冈山,宋名至乐山。民国《乐山县志》称乐山县得名源于县城西南的小山——金灯山,实是对古代嘉州地方志文献的误解,今人毛西旁已撰文明辩。

清雍正时期重设县级政权机构,为何要以山名县而取“乐山”?按说嘉定城四周有诸多名山如凌云、乌尤、龙泓等山不取,而却取现在看来名气不大的“至乐山”。其实,这在当时有其必然的理由。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岷江两岸 刘斌/摄

首先,至乐山,林木葱笼,溪涧淙淙,环境优美,汉时为崖墓区,至唐宋时这一带已形成为嘉州城东的风景名胜区。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至乐山”的知名度在当时不会低于凌云山。古代游凌云山的交通以陆路龙泓寺起,经今八仙洞、挂榜山,过蓖子街、上凌云寺最为便捷,山名“至乐山”寓意为到了乐山乐水之地。

“至乐山”上人文遗迹丰厚,唐宋著名诗人岑参、薛逢、三苏父子等均游此地,并有诗文诵咏。北宋时著名学者王朴隐居于此,号清闲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留寓嘉州时专程过江拜访王朴。王朴赠送黄庭坚嘉州奇石和手杖,黄庭坚欣喜不已,赋《谢赠文石》诗称“是公至乐山中物,乞与衰翁似暗投。”

民国《乐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乐山地方长官都要驾临至乐山下,将菜油洒入山下清泉中,以油花聚散的大小,卜当年农业丰歉。整个仪式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官员、士绅、民众把这一活动既作为一种宗教活动参与,又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观赏。这一风俗影响深远,直至清代。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远眺嘉州城(摄于1981年2月) 彭国平/摄


其次,从“乐山”二字的含义分析,内含美好的想象和风雅的内涵。乐山古城位于三江汇流之处,青山绿水,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山、水、城融为一体,在清代即有“山林城市”之誉,着实有几分孔夫子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底蕴与意境。所以,清代恢复古之龙游县时弃旧名改新名为“乐山县”。 

清代设乐山县后,起初府县同在府署办公,至乾隆三年(1738)知县吴鑑才在今乐山市市中区政府所在地单独建县署,街名因此也以县署名之。民国初年属南团,1947年改为三民路,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路东段,1981年地名普查复名为县街。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驻此街。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市中区人民政府

县街在老乐山人的记忆中是极其重要的,近半个世纪前,县街作为老城区的主要街道之一承载了开大会的使命。那时的大会,每个单位都要打着数杆红旗和各种标语参加。一时间,县街人潮拥挤、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县街街景 王洁玉/摄


现在的县街,虽没了开大会时的恢宏壮观,但却更显淡泊舒适。街道两旁树荫蔽天、绿意盎然,让这条小街更加隐蔽于闹市中;虽想以低调的姿态隐于闹市,但是“巷深不掩酒香”,隐藏在县街的各种美食引得各地老饕纷至沓来。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毛树清甜皮鸭 王洁玉/摄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公园鲜肉大包 王洁玉/摄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代四娘牛华豆腐脑 王洁玉/摄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谢记软面锅盔 王洁玉/摄


其中,“矮子馅饼”门市排队的食客日日爆满,它以天然健康、清淡酥软、老少皆宜的特点吸引了各路食客。各类包子、海鲜面、锅盔、豆腐脑等美食也引来了络绎不绝的食客,它们以独特的口感刺激着食客们的味蕾。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深受食客喜爱的矮子馅饼 王洁玉/摄

品尝完美食还可以随意逛逛,一家黑色店招、不大的门市里藏着各类时下流行的手工定制物件,水杯、手机壳、抱枕、钟表等都可以印上你喜欢的图案。

老板说,情侣照片印在杯子上代表着“两人一辈子不分离”,这类定制物件不仅有趣还充满意义。街上的服装店、特产店等都是饭后消散时光的不错选择。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手工定制杯子


漫步在市井小街上,感受这惬意时光,就是县街带给你的最佳体验感。



嘉州名街 县街:县制缩影 见证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