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不願做官,朱元璋為何殺死夏伯啟,卻重賞葉適?

朱元璋稱帝后,下詔求賢,廣招天下賢才。不過,朱元璋的求賢,與其說是求賢,不如說是“迫”賢,命令士大夫賢人為其效勞。

在朱元璋看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任何讀書人,都有替明王朝工作的義務。一旦被皇帝看中,讀書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老老實實接受任命。如果拒絕任何,或是心不甘情不願,便會被朱元璋視為敵視朝廷。

這種粗暴的做法,與以往的君主有很大不同。早在戰國時期,統治者便有求賢的習慣,比如秦孝公便曾下令求賢,並得到了商鞅這位大才。但是,當時的求賢是真正意義上的“求”,被君主看中的賢人,會受到君主的百般禮遇,而賢人也有選擇的自由。比如東漢時期的嚴光,儘管光武帝劉秀多次挽留,但他還是棄朝廷而去,而劉秀也沒有為難他。


同樣都是不願做官,朱元璋為何殺死夏伯啟,卻重賞葉適?

朱元璋之所以強迫讀書人為其效勞,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一,朱元璋出身底層,底層老百姓對皇帝的認識,來自戲文裡的帝王形象,認為皇帝都是高懸九天無所不能,臣民都應奴僕般順從他,不明白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的道理;

其二,朱元璋是靠紅巾軍發家,而紅巾軍在當時士大夫的眼中,並不是一支王者之師,紅巾軍的出身也並不高尚,甚至有些鄙陋、卑賤,所以,朱元璋在士大夫面前,隱約有些自卑感,更需要得到讀書人的認同。

“識時務者為俊傑”,朱元璋一統天下後,大多數讀書人是願意與他合作的,或出於真心,或出於名利,或迫於淫威,總之,至少表面上都順從朱元璋。但是,偌大的大明王朝,總會有討厭朱元璋,且骨頭硬的讀書人。

江西貴溪的夏伯啟便是這樣的人。夏伯啟為了擺脫朱元璋的徵召,不惜做出過激舉動——自殘,斷掉了自己的手指。手指斷了,便不能寫字;不能寫字,便不能做官,夏伯啟以為,這樣便可以逃過朱元璋的徵召。


同樣都是不願做官,朱元璋為何殺死夏伯啟,卻重賞葉適?


這其實是個勇敢卻愚蠢的行為。如果你夏伯啟是皇帝,徵召朱元璋做官,朱元璋寧願自斷手指,也不願意入朝做官,你夏伯啟當做何想?

果然,朱元璋勃然大怒,令人將夏伯啟五花大綁,押解京城,由他親自審問。不過,老謀深算的朱元璋也明白,如果僅靠夏伯啟不願做官而治他的罪,難以服眾,所以,他給夏伯啟設了一個圈套,問:“當年天下大亂時,你住在什麼地方?”

夏伯啟居然回答:“紅寇亂時,躲在福建、江西兩省交界之處。”

朱元璋是紅巾軍出身,可夏伯啟竟稱紅巾軍為紅寇,這無疑嚴重觸犯了朱元璋的忌諱。如果說朱元璋下令押解夏伯啟入京審問時,只是想給他一個教訓,那麼,現在朱元璋便不再是想給夏伯啟一個教訓那麼簡單。

朱元璋又問夏伯啟當年的生活。夏伯啟答:“我當年帶著老父親一起避難,天下快平定時,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在家鄉教書,一直到現在。”

這一回答正中朱元璋下懷。朱元璋理直氣壯地怒斥道:“你不就是想學伯夷、叔齊嗎?可是人家寧肯餓死,不食周慄,你們卻以教學為生,不擔心再有動亂,也不再怕人搶奪家財,這是誰給你的?這是我給的!我給你了太平,你卻寧願斷手指,也不願為朝廷服務,不殺你,如何教化天下人!”

就這樣,朱元璋一聲令下,便將夏伯啟處死。

夏伯啟不願入朝為官,面對的是人頭落地的悲劇。但是,同樣是不願入朝為官,明朝有一位才子,卻被朱元璋重金放還。

同樣都是不願做官,朱元璋為何殺死夏伯啟,卻重賞葉適?

此人名叫葉兌,浙江寧海人,明初著名謀略家,以經濟才自負,尤精於天文、地理和卜筮之學。朱元璋稱帝后,多次想重用葉兌,可葉兌卻無心做官,屢向朱元璋請辭。最後,朱元璋居然對葉兌網開一面,准許其回鄉,並“

賜銀幣襲衣”。

那麼,同樣是不願入朝為官,朱元璋為何誅殺夏伯啟,卻重賞葉兌呢?

事實上,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夏伯啟不願做官,是不擁護大明王朝,甚至瞧不起朱元璋,而葉兌是單純的無心做官。

葉兌對大明王朝無比擁護,他甚至大明王朝的開創立下赫赫功勳。早在朱元璋稱帝前,葉兌便“知天運有歸,以布衣獻書太祖”。該書共一綱三目,書中制定了一統天下的戰略:“北絕察罕,南並張士誠;招撫溫、臺;取閩越,以金陵為都,被譽為“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

葉兌既然曾主動投靠朱元璋,主動為朱元璋效勞,如今提出歸隱山林,在朱元璋眼中,便不是仇視大明王朝、瞧不起朱皇帝,而是真正的寄情山水無心做官。對於這樣的讀書人,朱元璋自然不妨滿足其心願,以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寬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