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夏侯玄名滿天下,司馬師為何一定要除掉他?

在司馬氏為什麼殺夏侯玄的原因中,我想,夏侯玄本人的態度很重要。那夏侯玄有沒有政治野心呢?我認為沒有。他更多的是想保持著一種

中立避禍的心態。


夏侯玄名滿天下,司馬師為何一定要除掉他?

《軍師聯盟》中的夏侯玄


早在駱谷西征之役失敗後,據說夏侯玄就開始閉門自保了(其時仍是曹爽掌權)。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夏侯玄作為曹爽親黨,只是被遷為沒有實權的大鴻臚、太常,仍位列九卿。司馬懿在世時,夏侯玄雖“以爽抑絀,內不得意”,但還是得到了名義上的禮待。


當司馬懿死後,夏侯玄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魏氏春秋》就記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


太傅薨,許允謂玄曰:“無復憂矣。”玄嘆曰:“士宗,卿何不見事乎?此人猶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


“子元”、“子上”,就是指繼司馬懿掌權的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夏侯玄似乎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的命運吉凶難卜。


而另外的一些內容,則更是直接表明了當時的一種輿論走向:


玄之執也,衛將軍司馬文王流涕請之,大將軍曰:“卿忘會趙司空葬乎?”先是,司空趙儼薨,大將軍兄弟會葬,賓客以百數,玄時後至,眾賓客鹹越席而迎,大將軍由是惡之。(《魏氏春秋》)景王欲誅夏侯玄,意未決,間問安王孚雲:“己才足以制之不?”孚雲:“昔趙儼葬兒,汝來,半坐迎之。泰初後至,一坐悉起;以此方之,恐汝不如。”乃殺之。(《語林》)


不管這兩段記載真假與否,至少是說明了時人已經意識到了司馬師對於夏侯玄名聲之大進而可能會威脅到自身權力的一種猜忌、擔憂。這頗為類似後來殺死被比作“臥龍”的嵇康事件,只是,對於名聲大的人物,司馬氏似乎從來都敢於直接殺戮。


引發他悲慘命運的直接導火索則是李豐、張輯事件,在此次未遂的政變之中,儘管夏侯玄是列於執政之首的大將軍名單之上。但夏侯玄本人到底在此事中做了多少工作,是不是反對,還是持著一種靜待其變的默許態度,我們都不得而知了。最重要的是,夏侯玄因此遇害,最終走向了非正常死亡的下場。


關於夏侯玄之死,後世史學家多有非議,蘇軾說“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臥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南宋陳亮則進一步認為“夏侯太初處死生禍福之際而不動,名不虛得也,而遇非其時矣”,他總結夏侯玄的悲劇,是“遇非其時”,我們可以理解為“生不逢時”。


正是因為夏侯玄本人的風度非凡、臨難不懼,後人甚至有“然玄死而後魏卒亡,蓋與其國相始終矣”(葉適·《習學記言》)的說法,這自然是一種激憤感傷的憤言。就如同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一貫所持的激烈抨擊司馬氏的立場一樣,旗幟鮮明地讚揚了夏侯玄。而對於貶損夏侯玄、何晏等人的傅嘏(效忠司馬氏),李慈銘大加嘲諷道:“然太初(夏侯玄)名德,終著古今,不能相累;平叔(何晏)論語,永列學官。以視(傅)嘏輩,直蜉蝣耳。”


夏侯玄因為其身份而不得不死,這可以說是必然的了,除非要他昧著良心去投效司馬氏,否則以他的地位及影響力,即使夏侯玄本人只想“依違其間”以求苟活,那麼忠於曹氏或者司馬氏的人物都不會放過他。雖然夏侯玄遭遇不幸,但他的名士風節,也遠高於那些一到危急關頭就醜態畢現的偽君子,無愧於“正始名士”之首的名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