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甌海潘橋原來是因他而得名

說起甌海潘橋,很多人知道,這裡是溫州動車南站所在地,是如今溫州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

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甌海潘橋原來是因他而得名

◎潘橋

但很少人知道,潘橋這個地名的由來,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它的得名,與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有關。

當年,武狀元潘文虎為方便鄉里,在永嘉縣十七都捐建仁壽橋。邑人感念他的功德,將此橋稱為潘橋,慢慢演變為當地的地名。

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甌海潘橋原來是因他而得名

“武舉兩魁”潘文虎

奇怪的是,名列溫州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的名字,溫州人知道他的卻並不算多。

這或許與時間久遠,與史料對他的記載不多有關。

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甌海潘橋原來是因他而得名

潘文虎(1089-?),字世則,永嘉楠溪合溪(今溪口)人,出身於書香門第。據說宋代溪口一帶遭遇洪水,潘氏家族一系遷居永嘉縣十七都(今甌海潘橋)一帶。

考中武狀元后,潘文虎“授步騎將領,成忠郎”。《光緒永嘉縣誌》評價他“文武兼備,博通兵法,擅長文章”。

為什麼潘文虎能夠成為溫州第一位武狀元呢?這從他的家庭出身可以看出其中原因。潘文虎的外公焦伯強、父親潘約(字簡夫)都崇文尚武。南宋大臣周必大在《跋焦伯強與潘簡夫帖》中介紹,他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整理《文忠公集》時,發現書信類有《與伯強帖》十六件,從中可看到歐陽修對焦伯強關懷備至,寄予厚望。

而最讓人津津樂道、也讓後人爭議不休的,是潘文虎“武舉兩魁”的記錄。

明《弘治溫州府志》中,有“兩魁:潘文虎”的文字。

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甌海潘橋原來是因他而得名

有人認為,“兩魁”,是指潘文虎曾參加靖康元年(1126)和建炎二年(1129)兩次武舉考試,登宋欽宗、宋高宗兩科武狀元的意思。

但也有學者認為,“兩魁”其實指的是潘文虎曾經分別考中宋、金兩國武狀元。

潘文虎之子潘檉,字德久,後來曾經出使金國,同鄉、後來官至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的許及之,在《送潘德久都幹為賀生辰使屬》一詩中,有“乃翁舊取燕山第,子恰從人去使燕”之句。有學者認為,這首詩說明,潘文虎曾經陷落北方,在燕京考取武狀元,而後自拔南歸宋朝。這件事,有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可以佐證。

不管是在宋朝兩度武舉奪魁,還是在宋金兩國分別武舉奪魁,都足以說明,潘文虎武藝高強、謀略出眾。

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甌海潘橋原來是因他而得名

文武雙全的武狀元

關於潘文虎成為武狀元之後的際遇,史料記載並不多。

《光緒黃岩縣誌》中,有潘文虎曾在高宗建炎二年(1128)任黃岩縣尉的記載。

蘭溪範浚,世稱香溪先生,和潘文虎是好友,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潘文虎的政治氣節,據此推測潘文虎大約在南宋紹興初年在戰場上陣亡。

溫州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潘文虎,甌海潘橋原來是因他而得名

◎潘橋

可能是因陣亡立功,他的三子潘檉後來恩蔭任武職。潘檉雖然是武官,卻文采出眾,與當時的詩詞名家姜夔姜白石、陸游,以及永嘉學派的名人陳傅良、葉適都有交往和詩詞酬唱往來。

潘文虎雖是武將,但是文學修養深厚。這從他的兒子潘檉後來雖然任武職,卻文采出眾,被葉適評價為“永嘉四靈詩派的開創者”可見一斑。

宋紹興二年(1132年)探花,曾任溫州判官的鄭剛中有《招潘文虎》一詩,曰:“既事還書齋,妙畫倚庭柱。新詩今鼎來,車馬審留駐。”贊其能詩善畫。

潘文虎還留下了四首《為被虜婦作》,分別以四種鳥的鳴聲起興,描述浙東一家婦女被金兵所俘虜、被迫北行的悲慘情景。可以從詩中看出他文武雙全的風采,以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交交桑扈,交交桑扈,桑滿牆陰三月暮。去年蠶時處深閨。今年蠶時涉遠路。路傍忽聞人採桑,恨不相與攜傾筐。一身不蠶甘凍死,只憶兒女無衣裳。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家在浙江東畔住。離家一程遠一程,飲食不同言語異。今之眷聚昔寇仇,開口強笑心懷憂。家鄉欲歸歸未得,不如狐死猶首丘。

泥滑滑,泥滑滑,脫了繡鞋脫羅襪。前營上馬忙起行,後隊搭駝疾催發。行來數里日已低,北望燕京在天末。朝來傳令更可怪,落後行遲都砍殺。

鵓鴣鴣,鵓鴣鴣,帳房遍野相喧呼。阿姊含羞對阿妹,大嫂揮淚看小姑。一家不幸俱被虜,猶幸同處為妻孥。願言相憐莫相妒,這個不是親丈夫。

參考資料:《溫州首位武狀元、北宋武舉“兩魁”潘文虎》徐逸龍 出自《溫州狀元》(市政協文史委編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