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賦稅苛重,為何會出現賦稅愈重,財政愈困,國勢愈弱的局面?

宋初,社會經濟由於統治者奉行休養生息、寬減各項賦稅,大力樽節支用的政策而得到恢復和發展,財政狀況亦稱充裕。然而,未及百年,外侮日甚,內慶太平,居安不思危,靡費不思節,終於形成了二百餘年的積弱積貧局面。處此情況下,文恬武嬉,冗兵、冗官、冗費倍增,僧道宮觀興作迭起,鶯歌燕舞不以為意。悖出既多,必求悖入。於是,借濫徵暴斂,挹注財政不足,成為苟安圖存的一條重要方策,出現了賦稅愈繁重,財政愈困竭,國勢愈孱弱,終至於亡的結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問題的癥結在哪裡?重要的歷史教訓是什麼?歸結宋以後一些史家的議論加以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端。

宋代賦稅苛重,為何會出現賦稅愈重,財政愈困,國勢愈弱的局面?

宋初休養生息圖

一、財政困難的原因分析

兵多、官多,坐食租稅,使取之於民的大量賦稅,用之於無益而無窮的消耗之中。南宋名臣葉適在論及宋代財政困難中,揭示原因不外乎二條:首先是兵多,豢養了大量冗兵,不耕不戰,但食於官,雖然面對強敵逼境,朝廷卻寧受屈辱和平,貢納鉅款,乞求苟安。

其次是官多,人事機構臃腫真能憂國為民辦事者少,多數是僥倖依附勢要混事。坐享爵祿的蠹蟲之類,其中既有一大批承襲父輩封蔭的貴胄子弟,又蓄養了一大批坐而論道,不能辦實事的士子者流。說白了就是吃貨多,辦事的人少。下面分別對其兵多、官多坐食租稅的情況略述大概。

宋代賦稅苛重,為何會出現賦稅愈重,財政愈困,國勢愈弱的局面?

宋人募兵圖

二、無用之兵的規模

宋行募兵制,兵分三種:一稱禁軍,屬於天子的衛兵。其職為守衛京師備征戍之用。太祖時已有禁軍十九萬五幹人,半數駐京,半數更戍,太宗時擴增為三十五萬人,真宗時再增為四十三萬二千人,仁宗時更增為八十二萬六千人,連同另一稱為“廂軍”的地方兵員四十三萬人,全國軍員共達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之多,當時用於養兵的費用幾佔全國賦稅收入的十之七八。

大量軍隊,來自招募,長期脫離生產勞動,不但影響農業經濟發展,而且不論禁軍、廂兵都處於“生於無事,而飽於衣食”的狀態,既缺經常訓練,將驕士情,甚至領糧時還要僱人挑負,禁軍習於嬉遊,騎兵不能披甲上馬,地方廂兵則只能從事雜役而不知兵事,可以說豢養了上百萬的老爺兵,戰鬥力是不強的。其三為按戶籍推選或出於僱募的地方“鄉兵”,自人數亦不少。專為防守鄉里、維護治安之用,所有開支由地方自籌,但多用附加浮徵賦稅解決。

宋代賦稅苛重,為何會出現賦稅愈重,財政愈困,國勢愈弱的局面?

王安石變法圖

神宗時,王安石執政曾一度改革兵制削減兵額,節省兵費,但變法失敗,故態復萌,徽欽兩帝時兵額又大增,兵多而冗直至南宋情況未變。於是,增賦增稅,以致種種苛斂名目,往往借軍需名目而起。養兵與增稅就成為相互依存的條件了。

三、無用之官的數量

宋初設官制職,只尚有定數,其後,由於實行恩蔭、薦闢,廣濫失限,從中夾到地方機構越增越多,冗官冗員也越來越多,如“恩蔭”之制,凡封官本人死後,子孫親族可以頂替蔭補,代代相承,以致有官無職者十常八九,俸祿則照支。又有一種“任子”之制,規定皇帝每三年舉行郊祀大典時,朝廷中大小各官,均可恩蔭及子,授予一定官職,每經一次郊祀,“任子”的官員常達數千人之多,即令尚屬懷抱嬰兒,也不例外。十年之中就增加一萬二千官額。

宋代賦稅苛重,為何會出現賦稅愈重,財政愈困,國勢愈弱的局面?

皇帝郊祀大典“恩蔭”圖

繼後,逢到災年,凡地主能開倉出糧,修城築工者,也可授官,到微宗時更變成公開的賣官,可見濫冗已極。據仁宗時任戶部副使的包拯在上疏中記述:真宗時文武官員總計已達九千七百餘員,仁宗時內外官員增至一萬七千三百餘員,超過一倍多。至於一般候補官員,更不知其數。此外,屬於宗室吏員受祿者又有一萬五千多,各級官府中,雖不受俸祿而靠貪賄為生的吏員,為數更多了。

四、宋代官員的工資福利

宋代官員任用既冗而濫,而制祿之厚又是歷代少有。俸祿最高的如宰相、樞密使,月俸三百千,節度使月俸四百千,另有春冬服、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供應。其餘各官俸錢,衣帛均按官品大小差等供給。此外,尚有祿米,每月發放,隨品為差,內官另有職俸錢,外官則有公用錢,各級官員的隨從人員衣糧、伙食茶酒廚料,柴炭馬料等也以各種津貼補貼名目資給。任職地方的外官還給予四十頃以下不等的職田。大量的官員既享受優厚的俸祿待遇,又享受名目繁多的包乾供給制待遇。

宋代賦稅苛重,為何會出現賦稅愈重,財政愈困,國勢愈弱的局面?

出土的宋代錢幣圖

歷朝歷代設官原是為辦事需要,可是宋朝當時的官員,卻大多屬於坐食租稅,坐領優厚幹俸的混事者流。仁宗時大臣賈昌期在上書中曾對此種情況算了一筆帳:江淮歲運糧六百餘萬石;以一歲之入,僅能充期月之用,三分之二用在軍糧,三分之一用在冗食(指官祿)。清楚說明取自百姓的租賦所得,全被兵和官們吃空了。到了微宗時察京主相,官員更濫,僅掛虛銜領實俸的節度使擴增到八十餘員,屬於留後觀察等虛職員則多至數千員,還養了一批支高俸、專事頌揚朝政,不辦實事的學士待制銜的官員一百五十餘人,除了支給各類官員高俸外,蔡京還以個人親疏好惡為別,動輒親書筆帖(批條子)給榷貨務支賞官員們的獎勵金,有一張條批出萬緡者。

南宋時,賦稅愈重,財力愈困,國勢更弱,然而統治者為了維持殘局,更需籠絡官員士子,紹熙時京官已增加到三萬三千多員,慶元時更多達四萬二千餘員,京師一地是官員滿街走的官的世界了,雖然偏安江南,可是官員俸祿等支出卻大增於北宋。

宋代賦稅苛重,為何會出現賦稅愈重,財政愈困,國勢愈弱的局面?

宋代收稅圖

五、結語:

“境土蹙而賦斂日繁,官員增而用度日繁”充分刻畫了宋代賦稅繁重與人事臃腫,官吏冗濫之弊的因果關係。加重賦稅以應兵多官多之需,用之於無益無窮的消耗之中,如何能不走上積弱積貧之途,而至於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