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南宋為何走聯蒙滅金的道路,難道當局真的不知道“海上之盟”的歷史教訓?答案自然是南宋政權清楚這段歷史,在金朝中後期深受蒙古威脅的時候,南宋無論是皇帝還是朝臣,都很清楚蒙古一旦消滅金朝,不僅會使收復失地的希望徹底破滅,而且自己也會獨自面對強大的蒙古,一定會難以支撐太久的。然而南宋為何還是選擇聯合蒙古,聯強滅弱呢?這離不開金宋之間根深蒂固而且無法改變的世仇以及金朝的失誤。

“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一、宋金世仇:

自從1125年金朝伐宋,宋室南遷開始,南宋就永遠喪失了北方的大部分國土,而且長期面對金朝的軍事訛詐與威脅。雖然1141年《紹興和議》使宋金暫時和平,並確定邊界。但是1161到1162年完顏亮南侵打破了和平局面,也暴露了金朝的野心,金朝一直都在企圖吞併宋朝。南宋對金的政策雖然以和為主,但是也是在宋金軍事大體成均勢狀態下與金談判。並且南宋時刻也在整備兵馬,防止金朝南下襲擾。

“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由於和議讓南宋的政治地位非常低下,因此國內的主戰派一直想要北伐金國,收復失地,改變屈辱地位。反攻的呼聲一直不斷,雖然南宋的主和派控制著中央朝廷的決策和行政,但是主戰派的勢力在朝廷也有很大影響力,甚至南宋的一些皇帝也被他們感染,並讓這些人擔任要職。這些主戰派也為收復失地而不斷的派人潛入金朝探明情況,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果。1142年,洪皓就在書信中提到了金國“彼方困於蒙兀(蒙古)”,認為南宋可以藉機聯絡漠北諸部牽制金朝,爾後收復失地。1161年,完顏亮南侵時期,南宋邊防軍的劉琦、吳璘除了聯繫抗金起義軍之外,也傳檄蒙古、契丹諸部共同攻金。由此看來,宋對金和與戰政策很早就明白要利用金朝的外部敵對勢力,特別是對蒙古的交往。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由於金朝,西夏在地理上的阻隔,南宋一直未能與漠北取得直接聯繫。

“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到了13世紀初,蒙古諸部逐漸統一,對金朝威脅日益嚴重,金朝為此被迫調集大量兵力前往北部邊境防禦蒙古人。而且,這一時期也是韓侂冑執政時期,為了緩和慶元黨禁造成的統治階層內部矛盾,以及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在得知金朝連被北方韃靼擊敗的時候,發動“開禧北伐”,這次北伐得到了葉適、辛棄疾等主戰派的支持,主戰派此時瞭解到蒙古是一支重要力量,可以大量牽制金兵。但是金朝早有準備,在河南、山東部署的重兵防禦使宋軍全線崩潰。北伐失敗,南宋被迫簽訂《嘉定和議》,金朝從揚州撤回。南宋暫停了與蒙古的聯繫嘗試,這一暫停長達十年。但是宋金世仇由此可見,已經根深蒂固。

二、對於聯金和聯宋的爭論:

在宋朝歷史上,藉助盟友消滅敵對國家,最終這個盟友演變為更強大的敵人並被這個盟友消滅,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聯金滅遼就是經典。相比較於上次,這次南宋政府是清醒的。並展開了長達二十年的爭論。

早在1196年(南宋慶元二年),時任左丞相的餘端禮就向宋寧宗指出:“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表達了自己對於蒙古人興起的擔憂,認為蒙古人會對南宋產生潛在威脅。宋寧宗對此十分認可,並詔諭沿邊各軍加強戒備。

“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蒙金戰前形勢圖

之後幾年,出使金朝的宋官員都有了對蒙古的擔憂,認為金朝的衰亡有如舊遼往事,衛涇指出:“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可見,很多南宋官員對於蒙古的野心還是能夠認識的,並提醒宋廷提高警惕,謹慎應對。但是在金朝尚能維持強大,蒙古還未形成真正統一的遊牧帝國前,宋廷並沒有重視這類問題。

在1211年蒙古伐金之前,這種爭論一直都是比較少的。一直到金朝主力在野狐嶺被蒙古騎兵徹底擊敗,中都處於威脅之下之後。宋朝的出使金朝的使者帶回了越來越多關於蒙古與金朝的情況,這些使者對於南宋應不應該趁機北伐金朝各執己見,爭論不已。而隨著蒙古軍日益南下,南宋對於該不該聯金爭論越來越激烈。

“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南宋對這個話題分成了大致兩派意見:一派以喬行簡、史彌遠為代表,一派以真德秀為代表。喬行簡派認為,南宋應該以金朝作為屏障,阻擋蒙古南下,並且以“唇亡齒寒”和“海上之盟”為論據進行了論證。“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他還說,如果蒙古消滅金朝,與宋為鄰,這將對宋朝邊防產生惡劣影響。另一派以真德秀為首,認為在蒙古與金朝交兵,金朝節節失利的時候,應該報靖康之恥,宋金世仇。停止輸送歲幣並北上收復失地,改變屈辱地位,並在蒙古尚未做好攻宋準備時,據守要地,爾後對抗蒙古。但是在對蒙古政策上,這兩派都很冷靜的認為,不應該與蒙古過於親密。並且認識到蒙古的破壞力和威脅程度比金朝更重。只是真德秀也不主張與金朝結盟,對於喬行簡的主張也十分反對。

真德秀一派的想法得到了一些南宋前主戰派的支持,而且宋廷的大多數人也覺得喬行簡過於冷靜,並主張將喬行簡歸類為奸臣和投降派。“太學諸生黃自然、黃洪、周大同、家演、徐士龍等,同伏麗正門,請斬(喬)行簡以謝天下”。在“滅金”的呼聲中,宋寧宗果斷採取了真德秀一派。斷絕歲幣,但是不貿然出兵北伐。

三、金朝的作死式對宋政策:

自從1211年蒙古進攻金朝起,金朝精銳在蒙軍的攻擊下被消滅殆盡。中都以北已經沒有一支完整的金軍能夠阻擋蒙軍南下,在此背景下,1214年,金宣宗為首的金朝廷被迫南遷汴京。此時金國的形勢十分危急:中都不斷有契丹乣軍叛亂,東北地區耶律留哥與大真的叛亂,山東有反金的紅沃軍起義,西北地區由於衛紹王的見死不救,西夏依附蒙古,每年都不斷襲擾金朝西北邊境。只有金朝以南的宋金邊境還算安寧。

“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金宣宗南遷後形勢

到了1217年,金朝的河北,山東地區被蒙古人殘破,蒙古人企圖進攻金朝的黃河關中防線,卻接連敗北。金朝為拱衛汴京,調集重兵防守黃河。由於僵局遲遲未能打破,成吉思汗在此時將指揮權交給木華黎,自己率領大軍撤回漠北,西征花剌子模。

但是金朝輕棄兩河地區(河北、河東)的弊端逐漸顯現。金朝實際控制區只有關中河南和淮北地區,而這些地區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貧民餓殍遍野”,而財政由於實際控制人口減少,稅收也在減少,金朝陷入了財政危機。由此,金朝內部的主戰派認為,金朝可以“取償於宋”,將北邊的丟失的土地從宋朝那裡補回來。金朝的主戰派甚至希望退守江南,當第二個南宋。金朝主戰派的盲目自信以及對南宋的低估讓昏庸的金宣宗下達了南征的詔諭。1218年,金朝藉口南宋停止輸送歲幣,向南宋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南宋由於準備不足,一開始丟失了不少城池,士兵也損失近兩萬人。但是很快,在趙方,孟宗政的指揮下,宋軍展開反攻,消滅金軍大部。金軍南征以慘敗告終,寸土未得。這次慘敗後,金朝的主和派們紛紛上書金宣宗,要求停止攻宋,防止腹背受敵,全力抗蒙。金宣宗在政治上陷於被動的情況下,向南宋拋出橄欖枝,但是南宋堅決反對,並展開有限反攻。金朝在南宋拒絕和談的情況下,惱羞成怒,於1219年不顧太原失守,再次發動對南宋的進攻。進攻在荊湖,四川,兩淮三路進行,南宋主動進攻金朝河南,令金朝被迫後退,南宋趁機反攻,收復失地,金朝慘敗。兩次侵宋戰爭讓南宋看出金朝的滅宋之心仍未消滅,因此徹底放棄了對金朝的幻想。從此兩國互相攻殺,兵戈不斷。

在金宣宗侵略宋朝期間,南宋不斷派出使者向蒙古接觸,其中趙拱見到了蒙古太師木華黎,苟夢玉見到了成吉思汗。為了減輕相互間的軍事壓力,宋蒙關係不斷升溫。金朝的伐宋戰爭,斷送了金朝南線的大批精銳,也大大削弱了抗蒙力量,使金朝對蒙古的戰爭更加處於下風。

“聯蒙滅金”是南宋不得已而走的道路

由此可見,金朝的作死政策讓南宋徹底放棄了聯金抗蒙的想法,也斷送了金朝最後翻盤的機會。

四、金哀宗時宋金關係的轉機

金哀宗於1224年繼位後,停止攻打宋朝,與宋朝和好。而且此時宋朝也開始受到了蒙古的騷擾。1227年“丁亥之變”,蒙古軍進攻南宋川陝戰區,讓南宋看到了蒙古“吞金滅宋”的野心,於是,南宋又再次加深了與金朝的關係,並共同商討如何抗擊蒙古。但此時無論是南宋還是西夏都無法拯救沒落的金朝了,蒙古在這一時期進攻金朝關河防線接連敗北,但是也發現假道於宋是突破僵局的關鍵。於是蒙古在1231年假道於宋,進入宋朝漢中地區,宋朝派遣軍隊前去阻攔,但是大多被蒙古軍擊敗,而金朝的滅亡也不可避免的到來了。最終南宋為了自身利益,被迫與蒙古聯合滅金

五、總結:

在南宋對金和對蒙古的政策上,一直都是務實和基於形式而不斷變化的。多種因素最終令南宋選擇聯蒙滅金的道路,這是在多種利害關係和朝廷呼聲下形成的一種並不高明的決策。結果確實是雪了靖康恥,回應了陸游的呼聲。只不過,聯蒙滅金是送走了一頭暮年的狼,迎來一頭健壯的老虎而已。蒙古過於強大,南宋在當時情勢下,也只能做這麼多,“端平入洛”不可避免的到來了,而南宋的結局也將與金朝一樣被蒙古悲劇性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