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前引

南宋思想家葉適曾道::“<strong>惟三代以下,治功莫勝於唐,唐三百年莫若貞觀之盛。

毋庸置疑,“貞觀之治”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的治世時期,古往今來為歷朝歷代所稱頌。在提到“貞觀之治”時,大家總會不自覺的盛讚貞觀時期君臣和睦,致世太平,而魏徵和唐太宗為代表的君臣,就尤其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成為各朝推崇的君臣典範。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但熟知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魏徵在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前,任太子洗馬,是太子李建成門下最重要的謀士。

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奪皇位過程中,魏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建議行非常手段除掉李世民,只是李建成並未完全採納,等“玄武門之變”爆發,李建成被殺,魏徵也淪為階下囚。

李世民審問魏徵時,問魏徵:“為何要離間太子與我的兄弟情。”

魏徵回道:“若太子早按照我說的做,哪會有今日之禍。”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按說這樣一個鐵桿太子黨,通常情況下應該殺之而後快,可李世民卻不然,不僅赦免了魏徵的罪過,還授予其官職,讓魏徵一躍成為新朝的核心大臣,由此成就了犯顏直諫的魏徵、和賢明納諫的唐太宗這對君臣佳話。

那麼問題來了,李世民放過當初要置他於死地的對手,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的大度與惜才嗎?

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在處理太子餘黨這個敏感問題上,必然是將政治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可能草率的單憑個人好惡來行事,因此釋放魏徵並且重用之,必然是有深刻的緣由。

那這個緣由是什麼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兵埋伏在玄武門下,伏擊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毫無準備的太子一行被殺身亡,隨後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子侄也被誅殺殆盡,大唐的皇位繼承權徹底落入秦王李世民手中,無奈的唐高祖李淵只得任命李世民為太子,命其代理國政。

同年八月,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登基為帝,是為太宗皇帝。

在古代,殺兄逼父是有違封建綱常的大逆不道之舉,李世民之所以敢冒天下大不韙,確實是形勢所迫。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李淵自太原起兵到定鼎關中,佔領長安之前,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領左三統軍,次子李世民領右三統軍,三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可以說各有功勳,甚至多次戰役都是李世民配合李建成完成,還沒有出現李世民一方獨大之勢。

但大業十三年九月,李淵大軍進駐朝邑(陝西大荔縣東朝邑鎮),開始分兵,以李建成圍攻河東,李世民經略渭北。也正是此時,李世民獨當一面,在渡河平定渭北之際,關中豪族(如長孫無忌、房玄齡、丘行恭等)借地利之便紛紛投靠李世民,由此奠定了李世民私人勢力的根基。

之後唐王朝肇立,李建成成為皇儲坐鎮中央協助李淵處理國事,而李元吉駐守太原防備突厥,那麼東征西討的軍事行動自然由善戰的李世民承擔。

於是在平定四方勢力過程,李世民身邊既有了“秦府十八學士”一干文臣謀士,又有各方豪傑猛將,如此強大的政治勢力,當然會引起李淵與李建成的警惕。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在玄武門之變前,太子李建成借平定劉黑闥之機,將山東、河北諸勢力納為己有,並組建了精銳長林兵。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實力,李建成以太子的優勢,多次用計說動李淵,遷奪秦王府的幕僚。

武德九年,作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中的主要謀士房玄齡、杜如晦被李淵驅逐回家,而李世民的心腹大將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等人也被李淵以抗擊突厥為由,要調歸李元吉賬下。

可以說,在政變前夕,李世民的文武勢力基本上要被剝離乾淨,如此岌岌可危的處境,令皇室之間的矛盾尖銳化,這才有了李世民鋌而走險拼死一搏,悍然發動了軍事政變。

儘管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經過謀劃的,但從大局來看,仍然是倉促之間完成的搏殺,這就註定了政變發生後,李世民需要面對更為複雜嚴峻的形勢。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政變後的形勢

玄武門政變發生後,東宮一系猛將薛萬徹等人,率領兩千人馬反攻,但李建成與李元吉被殺,軍心渙散,薛萬徹等東宮舊將逃往終南山等待東山再起,其他東宮餘黨也紛紛逃離,《資治通鑑》上稱“<strong>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之黨散亡在民間,雖更赦令,猶不自安。”

這些東宮舊臣不自安,當然會時刻想著什麼時候再叛亂,無疑成為了李世民執政上的不穩定因素。

與太子關係密切的幽州大都督李瑗率先起兵反叛,之後還有天節將軍李藝據涇州反叛,這些武裝反叛雖很快撲滅,可對新掌握政權的李世民來說並不是好事。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要知道太子李建成身為儲君,經營多年,本就根深蒂固,朝中重臣、地方實權將領,很多人都與太子交往過密,稍有不慎,逼反了他們就有可能重演隋末地方割據的局面,絕非是殺戮可以解決問題的。

從出於籠絡太子餘黨,安定人心上講,李世民就不可能隨意殺戮東宮舊臣,而魏徵作為太子的謀士,幾番要置李世民死地,這樣的人都赦免了,其他太子黨羽聞訊自然會安心不少,放棄魚死網破的抵抗,對維護新政權的穩定有積極的作用。

更何況當初劉黑闥之亂時,太子借平定叛亂的機會,籠絡了一大批山東豪強,這股力量是最具威脅的。要知道隋朝之所以滅亡,直接原因就是山東豪強率先舉起反旗,天下這才大亂,即便唐朝陸續平定四方,可竇建德、劉黑闥在山東、河北一帶影響力極大,他們雖然身死,可背後的豪強勢力卻並未消亡,反而蠢蠢欲動,很容易借太子李建成的大義名分,再起事反對李世民。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放眼唐初的複雜局勢,李世民當政後,外有突厥、吐谷渾兩大強敵進犯邊境,內有太子餘黨散亂各地,極易生亂。可以說政變後的李世民如履薄冰,他經不起大的折騰,只能求穩,本身身邊就有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支持,關中根本之地是穩妥的,可山東等地卻因歷史遺留問題,還是最有可能發生動亂的地區。

誰能安撫山東豪強,打消太子餘黨顧慮?

沒錯,答案就是魏徵。

魏徵與山東豪強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點,山東豪強不等於山東世家貴族。

我們應該都清楚,魏晉南北朝是士族民閥政治的高峰期,雖然隋朝統一天下後,經過一系列制度變革,庶族地主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可是族門閥之家還是處於社會的最頂層。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唐朝的建立,其背後正是因為有關隴士族集團,這個基本盤的支持。可無論實力還是聲望,關隴集團只能算後進之輩,底蘊還是比不上山東士族集團,如此龐然大物,無疑是最令李唐統治階層所忌憚的。

在隋末亂世,山東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湧現了大批義軍領袖、頭目。這些人在大唐崛起時多數歸順李唐,成為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他們廣泛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毫無疑問,新興的山東豪強勢力,必然會因政治、經濟等利益與老牌山東貴族有著天然的衝突。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站在李唐統治階層的立場來看,當然是希望能牢牢壓制住山東士族集團,從而穩定全國統治,那麼山東豪強自然是李世民所要安撫籠絡的重要政治力量。

魏徵此人並非單純的文士,他早年響應瓦崗寨起義,之後隨李密降唐,又勸降了大批山東義軍歸唐;之後魏徵被竇建德所俘,成為竇建德手下的起居舍人,再後來竇建德兵敗,魏徵得以歸唐,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屬官,併為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收服山東豪強出了大力。

可以說魏徵與山東豪傑勢力淵源深厚,既能充任山東豪傑的聯絡人,又能作為太子餘黨的代表人物,所以這樣的人物李世民能輕易說殺就殺嗎?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何要重用李建成的謀臣魏徵?


於是李世民不僅沒有殺害魏徵,反而接連升官為諫議大夫。到了武德九年七月,李世民更是委任魏徵“<strong>宣慰山東,聽以便宜從事。”

魏徵到達磁州時,遇到被捕的前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師行,魏徵當即釋放他們,由此太子餘黨人心安定,不再思亂,消弭了他們與山東豪傑合流起兵反叛的可能。

同時李世民藉助魏徵安撫山東豪傑,也有力壓制了山東士族勢力,一舉多得,為穩定初唐紛亂的局勢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