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

公元629年,差點發生一件大事,卻很值得後人深思。

李世民:“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

當時,房玄齡、王珪執掌朝廷內外官吏的考核,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奏稱有不公平處。太宗便命侯君集重加推勘。照理這都很在理,但真要這麼做了,又會有什麼後果?幸好魏徵看出其中端倪,使勸諫道:房玄齡、王珪都是老臣,素以忠直為陛下信任,所考核官員過多,中間能沒有一二個人考核失當?

體察其實情,絕不是有偏私。如果找到失當處,那就不可信,怎麼能重新擔當重任呢?

李世民:“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

魏徵著眼的是大局與後果而非具體是非。畢競,貿然行之,首先就是隱含著一種不信任,其次發現有一二個人失當,則等於把失當放大而掩其絕大部分得當,也是一種不公平。魏徵接著分析權萬紀的動機,說他近來一直在考堂敘職,並沒有任何駁正,等到自己沒得到好的考核結果,才開始陳述意見。“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誠徇國也。”最後,太宗便放下此事不再過問。今天看來,太宗重加推勘有點矯枉過正,但完全不察也有失公平。對於今天的幹部考核來說,大可不必興師動眾重新來過,有誰失當改之即可。

這一年,太宗還差點幹了一件徇私情的事,還好又是魏徵及時勸阻。當時,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汙被免職,上表陳情說自己是秦王府僚。太宗憐惜他,想讓他官復原職。今天,居上位者為昔日故友網開一面,很合乎一般人的思維。也正因此魏徵和太宗的一番話,更振聾發聵。

魏徵說:秦王府的舊僚屬居朝廷內外官職的很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為善者懼”。事情的演繹往往就是這樣,你為一人人偏袒,所有人都因此而倚仗,要想得善政從此就困難了。

李世民:“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

太宗欣然採納了魏徵的意見,說的話也發人深省:“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於是賜帛打發他走了。

由此想起毛澤東同志曾為自己定下的三條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

把親舊看得重,更把公與私分得清,這是所有居上位者應有的情懷。

不久,大唐房杜二賢即失其一,公元630年,杜如晦病重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物品,都會想起杜如晦,派人將物品賜給他的家人。時間長了,提到杜如晦,就會流下眼淚,對房玄齡說:“公與如晦同佐朕,今獨見公,不見如晦矣!”太宗痛失賢才之情,可謂淚溼青史。

來源 |《歷史大棋局——古代雄主用人評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