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神反轉讓人措手不及?

張意大利炮


話說北宋的時候有個哥們叫辛次膺,山東萊州人,從小就特別聰明,擅長各種學習,每天能朗誦詩文1000多字,基本上就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孩子模板。這麼善於學習的人必然善於考試,政和二年他中了進士。

可能確實運氣不好,中進士不久金人就打過來了,天下大亂,老辛幾經波折之後回到南宋小朝廷。宋高宗大概看這個人畢竟正直,又有點書呆子的楞勁兒,就讓他做了御史之類的言官。

高宗宰相秦檜的人品很差大家都是知道的,千古之下當宰相當到遺臭萬年的真不算多,所以老辛非常鄙視秦檜。作為一個御史,他表達鄙視的方法自然就是不聽噴秦檜,把秦檜噴的一臉唾沫還拿他沒轍。

秦檜官再大也不敢直接殺言官,這種挑戰朝堂規則的事兒誰幹誰被群毆,但秦檜既然叫奸相自然有缺德辦法。正好那陣子湖南茶陵龍淵、李朝帶著幾萬人謀反,辛次膺又因為高宗不處理秦檜鬧辭職,一條毒計在秦檜心裡形成了......

首先秦檜這孫子瞞報了茶陵造反的事兒,然後又把辛次膺外放去當湖南提刑,估摸著老辛快到地方了,他又把當地駐軍給調走了。

秦奸人表示老子這回看你怎麼活?你去剿匪必然是個死,宋武帝劉裕也就單挑幾千人,我就不信你能單挑幾萬人!你要是不去剿匪,老子就治你個消極怠工,剿匪不力的罪名,不死你也給我掉一層皮!嶽鵬舉我坑死了,還坑不死你個小小的文弱書生?

辛次膺帶個書童開牛車到了茶陵才發現自己被坑了,匪兵已經十分猖獗,不少官員都被砍死了。他只要敢上任,必然小命不保,吐槽機覺得他最好的選擇是開溜,回到朝堂懟秦檜個瞞報之罪,雖然不能奈何秦檜,但起碼不算拒不赴任。

然而劇情從這裡開始反轉,史書記載老辛“單車趨茶陵,擒賊驍將戮之”。我勒個擦!說好的文弱書生呢?辛哥你這完全不講基本法啊!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是關二爺的手藝哎?你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呀!你是文官!

老辛很快做起了文官的本職工作——耍嘴皮子,他開始忽悠賊兵,各位兄弟你們看啊,朝廷把駐軍都調走了,為什麼?這是為了招降你們而顯示的誠意啊!哥們我這麼奔放的自己溜達過來,也是滿滿的誠意啊!你們還折騰個毛線?趕緊投誠吧!

賊兵紛紛表示他說的好有道理,我們竟無言以對,那就投誠啦!老辛又嫣然一笑,既然投誠了就是自己人,那還拿著刀劍幹毛線?散了!散了!都回家種地去!嘩啦一聲,幾萬賊軍就散了.........

吐槽機無話可說,這種又能打又能忽悠的頂尖人才居然在南宋沒啥名氣,只能說小朝廷就那麼點氣數了。另外我十分想知道老辛是不是有個叫辛棄疾的後輩繼承了家傳絕學,據說那老兄也是山東人,而且也特別能打,還會填詞.........


歷史吐槽機


1948年9月22日,當華野的攻城部隊兵分三路對濟南城重要據點商埠發起猛攻時,已經四面楚歌的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突然接到了蔣介石的電話。

蔣介石:佐民呀,你在哪裡呀?

王耀武:校長呀,您這不是廢話嗎,西線的老吳率領兩萬大軍的反水已讓我措手不及,機場的丟失不僅斷了我最後的逃生路,也斷了您對我的空中增援,我曾再三向您請求向青島或者天津方向突圍,但被您無情拒絕了……學生已經沒有任何外圍陣地可以依託了,只能龜縮在濟南城內。

蔣介石:佐民呀,你的忠勇表現十分可嘉,全國將士都希望你再創下奇功,華野攻城部隊已經筋疲力盡,請務必守住濟南城。

王耀武:校長呀,這雜七雜八的部隊如何守?當初我讓您把俺的整編74師(孟良崮後重建)給空運過濟南城,結果您食言了只給了我一個團,您讓我怎麼守?

蔣介石:佐民呀,別猴急嘛,我會命令杜聿明指揮的三個機動兵團給你解圍,同時命令空軍司令周至柔為你減輕壓力,請你務必固守待援。

王耀武:校長呀,您又來這套,“固守待援”不知道坑多少將士,別的不說,我一把屎一把尿拉起的73軍(萊蕪)和整編74師(孟良崮)都因您這四個字給葬送掉了,邱清泉、李彌、黃百韜這三個兵團雞賊得很,指望不上,我看我也難逃此厄運了。

蔣介石:佐民呀,你在講什麼呀我聽不清呀,請你再講一遍。

王耀武:校長呀,我的意思是說……喂,校長……喂……

1948年9月24日,濟南城被華野攻佔,9月28日,試圖沿著膠濟路北側混過解放區逃至青島的王耀武被俘。在《特赦1959》裡,王耀武回憶起當年指揮的濟南戰役時,這樣說道:“我是和罪人,濟南守城之戰死的老百姓實在太多了……我曾飛往南京向蔣分析守濟南城的利和弊,沒想到蔣對我大發雷霆……”


賽門之略


說兩件發生在民國時期,關於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神反轉的事情的吧,我覺得他們之間的事情十分的有意思。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和李宗仁都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他們之間的關係十分的複雜,有的時候是合作,有的時候是兵戎相向。

但是,他們之間大部分屬於是貌似神合的這種微妙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蔣介石一生有三次下野的機會,在這三次下野的過程中,可以說都是和李宗仁的桂繫有一些關係。

蔣介石下野,得到好處的當然也是桂繫了。

到了蔣介石第三次下野的時候,李宗仁有意當國民黨的老大,所以,這時候他就想競選總統之職了。

可是,競選還沒開始,蔣介石就得到了李宗仁要參選的消息。在蔣介石看來,他是不想讓李宗仁參選上的。

因為李宗仁的影響力很大,在一個李宗仁一直都和他不怎麼和。正是因為如此,蔣介石最不想看到李宗仁當選了。

所以,蔣介石通過各種手段,勸阻李宗仁,讓李宗仁知難而退。

李宗仁豈能任蔣介石擺佈,他決定這次要給蔣介石幹到底,蔣介石越是讓他退出,他越要參加。

蔣介石又去讓白崇禧去勸李宗仁,但是,李宗仁還是當仁不讓。

沒辦法蔣介石只有通過其它手段來操控選舉,目的就是讓李宗仁落選,在這期間蔣介石說服黃埔軍校畢業畢業的廣大師生,讓他們不要支持李宗仁。順便還把孫科給推到幕前來,讓孫科給李宗仁競爭。

蔣介石本以為這一次自己肯定是可以破壞李宗仁當總統的美夢的。可是,投票出來的結果,啪啪的打了蔣介石的臉,也就是出現了所謂的神反轉,打了蔣介石一個措手不及。

蔣介石最不想看到的結果,竟然出現了。李宗仁竟然得到的票數是最多的。

所以,李宗仁贏得了國民黨代理總統一職。

儘管蔣介石對這一結果不滿意,但是,木已成舟,他也改變不了了。

就在李宗仁就職代理總統的那一天,又發生了一件神反轉的事情,這一次的神反轉不是發生在蔣介石身上,而是蔣介石導演的,弄了李宗仁一個措手不及。

原來就在李宗仁就職代理總統的前一天晚上,他給蔣介石的心腹溝通。明天他就職擔任中華民國代理總統了,就職會上要穿什麼衣服合適?

蔣介石的秘書告訴他,我們是軍人,當然是要穿軍裝了。

對於這句話李宗仁竟然相信了,所以,到了第二天他真的穿著一身軍裝來了。我們在看看蔣介石,他穿的竟然是一身長袍。

這樣蔣介石和李宗仁兩個人站在一起,場面十分的不和諧,李宗仁儼然就如同蔣介石的一個跟班一樣。

蔣介石終於在李宗仁這裡扳回了一局,李宗仁儘管對蔣介石的這一舉動,十分的不滿。但是,他也沒有任何應對方案,只能任由蔣介石羞辱。

可是,李宗仁不知道的是,他儘管到了代理總統,但是,他依然是個沒有任何權利的,說了不算的代理總統。


漢史趣聞


嗯,我來講一個小眾的悲劇故事。

這個故事的反方,是我國古代著名行為藝術家,變態殺人狂,北齊文宣帝高洋。

說到高洋,那真是十個人十個搖頭,關於他的奇葩行為簡直是不勝枚舉,連司馬光先生都看不下去,在其主編的大作《資治通鑑》中,花了整整兩頁的篇幅來吐槽他的變態行為。要知道,司馬光先生還是很嚴謹的,對於他看不上眼的人物,比如武則天,《資治通鑑》最多也就寫兩三個八卦故事,所以關於高洋的那些段落,估計司馬先生和他手下的撰稿人是一邊吐著一邊寫完的。


後來他弟武成帝高湛也吐槽說:像我哥這麼個暴力狂,哪有一點點文化人氣質?也配叫“高祖文宣帝?”於是把高洋的廟號改成了“威宗景烈帝”。

由於高洋的行為實在是不可描述,少兒不宜,這裡就不多講了,但是,總有一些正直的人對皇帝的倒行逆施看不下去,勇敢地發起聲討。


現在這個故事的正方出現了,典御丞李集。典御丞就是負責管理皇帝儀仗的官員,這個官是個啥級別,這不重要,反正這人是個硬骨頭就對了。硬骨頭李集當著高洋的面說:陛下,你這行為有點太離譜了,古代的暴君夏桀、商紂也不過如此。

高洋一聽,我擦咧,這李集是不是昏頭啦?朕要讓他清醒清醒。於是把這哥們捆起來扔到漳河裡,過了很久,又把李集拽出水面,質問道:你說說,我什麼地方像夏桀、商紂?

李集說:我看你歷來的所作所為,還比不上他倆!高洋差點氣瘋了,好好好,就讓你清醒個夠!又令把李集沉入到水底。過了一會,又提出水面逼問,如此四次,都不能讓李集屈服。

高洋聽了狂笑說:天下竟然有如此硬氣的人,我從李集身上才知道夏朝的關龍逄、商朝的比干還不算是傑出人物!高洋瘋勁過去,就下令放了李集。

你們覺得這故事到這裡轉折就完了?那就錯了!過了幾天,高洋又讓人帶李集進宮,想要聽聽他的意見,可是人家還沒說上話,高洋就說:帶出去吧。

腰斬。


腰斬?納尼?你不是在開玩笑吧?這轉折來得不是一點點的突然啊?

高洋癲狂一笑:朕就是這麼讓人難以捉摸啊。


每日一段歷史


大明長城———袁崇煥

當明朝關外危機連連,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候。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將袁崇煥重新啟用,而就當袁崇煥履立戰功並解了京師之圍時,正準備一舉包抄皇太極時。明思宗朱由檢卻聽信小人言,受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其肉被百姓們分割食之。朱由檢自毀長城。你來找我的你又不信我,不信我就要殺我。伴君如伴虎啊[發怒]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明·張岱《石匱書後集》





聽歷史懂道理


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後來竟然是個貪官,結局這樣慘淡。

鑿壁偷光的故事從小就激勵著我們奮發圖強,努力讀書。

但是關於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他後來的故事大家可能不太清楚。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的故事,小編就不多講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來說說匡衡長大以後的事。

匡衡長大以後成了一代儒學大師,被漢元帝賞識,於是進宮做了官,而且扶搖直上,一路爬到了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的位置。

而且匡衡小時候早被偷光的故事一直被大家奉為經典,所以匡衡在當時是一個有名有權的大人物。

他甚至還給漢武帝上書,希望漢武帝能夠使用它這些治國理政的方法。“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

他還在民間大力推行道德教育,大家要尊重老人,講究禮儀。在民間,在朝廷裡面都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偉大形象。

在漢語言第十七,匡衡被封為安樂侯,他受風的俄國土地面積是31萬畝,但是匡衡利用古代地圖和現在實際情況有差異的情況,私吞了原本不屬於他的4萬多畝封地。

除此之外,匡衡的大兒子匡昌在一次醉酒之後殺了人,還因為這件事被抓了,本來應該殺人償命的,但是匡衡卻想盡辦法,希望能夠把大兒子救出來。

最後這件事情卻被皇帝知道了,好在皇帝念及匡衡往日的貢獻,沒有責罰他。

漢書中有記載,“衡子昌為越騎校尉,醉殺人,系詔獄。越騎官屬與昌弟且謀篡昌。事發覺,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謁者詔衡冠履。”

雖然大兒子沒有坑死他,但是他欺騙皇上私吞的4萬多畝封地,卻讓他被貶為平民,最終在那間他鑿壁偷光的房子裡孤獨死去。

小時候那麼勤奮,長大以後雖說也對國家人民做出了許多貢獻,但是到了晚年,卻還是沒能保守住民節,最終落得一個貶為平民的下場


替鯨照顧海


她是大漢王朝第二位和親公主,她是因父下獄的戴罪之身;她曾以一己之力,幾度扭轉乾坤,捍衛大漢榮耀五十年;她是巾幗英雄,她的名字叫解憂公主。

解憂、解憂,解我大漢之憂也。

解憂公主的先祖乃是漢朝開國皇帝的四弟劉交,亦是漢朝第一代楚王。後來,解憂公主的爺爺劉戊發起七國之亂,兵敗自殺。自此,劉交一脈成了大漢罪人,過去的錦衣玉食頓成寄人籬下。

公元前121年,七國之亂已經過去30多年。這一年,霍去病出隴西,大破匈奴,匈奴渾邪王率領部屬投降漢朝。同樣是這一年,劉家誕下一女,為這個窮的叮噹響的家庭,增添了一縷快樂,老爹給她起名解憂。

在古代,窮苦人家的女子,唯有兩條路可供選擇:窮人的女娃早當家,窮人的女娃早當媽。大概是解憂出身不好,直到20歲都沒能嫁出去。估摸著,絕世佳人解憂再這麼耗下去,只能嫁給村東頭老光棍王大爺了。

就在解憂20歲這年,上一任烏孫國和親公主劉細君病逝,烏孫王請求漢武帝再賜一女,以結兩國姻好。

漢武帝倒是痛快,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但是,漢武帝也不傻,他自己就有好幾個女兒。但是,和親這種事,怎麼能對親生骨肉下手呢?烏孫國在哪兒?鬼才知道!於是,漢武帝在遠房同宗適齡女子裡,找了一個合適的女子封為公主,以應付烏孫王。

這個女子,就是20歲的解憂公主。漢武帝的詔書送達的那天,解憂公主懵逼了。她以為自己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會踩著七彩祥雲來娶她。她猜到了開頭……卻沒想到意中人離她那麼遠!

解憂公主拿著厚厚的一摞帛畫地圖,上面繪著從楚國到長安、從長安到西域都護府、從西域都護府到烏孫國的路線。一開始,她一張一張地翻看著帛畫,後來一沓一沓地翻,最後,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看到了烏孫國。

烏孫國,儼然要比《山海經》裡記載的大西荒還要靠西、還要荒涼。據說,那裡是日落之地,解憂公主不禁擔憂:去了那裡,還能回來嗎?

西行之路,度日如年。

不知其幾多年也,解憂公主終於穿過大荒,來到了烏孫國。迎接解憂公主的不僅有烏孫王軍須靡,還有軍須靡的老婆匈奴公主。

臥槽!說好的蓋世英雄呢?說好的七彩祥雲呢?怎麼就成了小三兒呢,而且正主兒還是來自敵國!解憂公主想哭,但是她忍住了,她知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小三兒”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是解憂公主連個孩子都生不出來,加之大漢天朝對匈奴作戰失利,烏孫王軍須靡對她更是不冷不淡。

小時候那種受人白眼的日子,再度降臨到解憂公主的頭上。

從來,嫁給王的女人,如果遇到一個不愛他的男人。那麼,兒子將是她未來僅有的依靠。但是解憂公主生不出兒子,她的未來,或許重又回到了黑暗。

如果說軍須靡的冷淡讓她心寒,那麼,匈奴公主為大王生下一個兒子,更是讓她的處境陷入絕望。按照烏孫國的傳統,匈奴公主的這個兒子將會成為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解憂公主即便生下一個兒子,也只是個“擺設”。

生不出兒子,又沒有地位,解憂公主活著的意思,或許真的就是等死了吧?

就在這時,軍須靡忽然暴斃身亡!

由於軍須靡(匈奴公主所生)的兒子年幼,無法繼承王位,根據烏孫國的傳統,只好由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繼承王位,並且繼承了軍須靡的老婆們——包括解憂公主。翁歸靡死後,匈奴公主的兒子有優先繼承權。

此時,解憂公主漢人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相比於匈奴公主,歲月在解憂身上留下的痕跡並沒有那麼嚴重。

新的烏孫王翁歸靡對解憂公主異常喜愛,兩人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妙的日子。

翁歸靡與他的哥哥不一樣,他熱愛自己的王國,熱愛自己的老婆。對王國和老婆,一視同仁日夜操勞。在歸靡的奔忙之下,解憂公主連續生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解憂公主的地位一下抬到了最高!

這種大起大落,沒有經過從罪人到公主地位的華麗反轉,根本無法體會。解憂公主,年紀輕輕就經歷了兩次,還不包括她爺爺叛變那次。

因是解憂公主的受寵,烏孫國對匈奴人異常冷淡,反而與大漢朝來往密切。即便漢武帝已經死了,由於烏孫國的威懾,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匈奴公主帶著兒子守活寡,匈奴人能答應?

於是,匈奴人強烈要求翁歸靡交出“狐狸精”,嚴懲她的三個兒子,並且讓他與匈奴公主恩愛如故。翁歸靡也是十臉懵逼,啥時候愛過那個女人了?

匈奴人撒潑耍賴無果,竟然派兵侵入烏孫國,再次要求翁歸靡交出“狐狸精”,並且與大漢朝斷交。

打,肯定是打不過。

為今之計,只有兩條路:要麼交出解憂投降;要麼軟磨硬泡,與之暗剛。

翁歸靡並沒有交出解憂,而是選擇一面與匈奴人周旋,一面派人到大漢天朝求援。大漢朝是個啥情況呢?漢昭帝快不行了,新繼任的廢帝海昏侯也是個二流子,霍光代太后行廢立之事,待漢朝內部穩定,已經是2年後了。

新繼任的漢宣帝出兵時,翁歸靡夫妻倆已經扛了3年!

這三年來,烏孫國內每天都有人咒罵解憂,說她是個帶來了無窮戰火的“妖孽”,請求烏孫王將她就地正法,以退匈奴。

解憂公主孃家來人了,而且一下子來了15萬大軍,分5路進攻匈奴!解憂公主趕緊請求翁歸靡出兵匈奴,配合大漢夾擊匈奴。在聯軍的全力打擊之下,匈奴全國人口損失三分之一,不得不退守漠北。

經過這一場戰役,漢朝和解憂公主在烏孫國地位空前高漲。

解憂公主與匈奴公主徹底結下樑子,但是匈奴公主孃家人都跑了,也就無所依仗,一腔怒火只能憋在心裡。

故事發展到這一步,按照“童話”情結,王子與公主應該快樂地玩耍了。

真是的情況是,解憂公主並沒有快樂地和第二任老公玩耍。在某一次快樂之後,翁歸靡暴斃身亡。按照舊有的規矩,匈奴公主的兒子泥靡繼承王位,成了新一任烏孫王。

這個突然的變化,差點兒讓解憂公主閃了腰。

另一邊呢,那邊兒的匈奴人都快逃到貝加爾之北了,發現大外甥繼承了王位,忽地,又回到了烏孫國北境。

此時的解憂公主,已經年近五十。風姿不再,風韻猶存。

簡單的梳洗打扮之後,解憂公主第三次改嫁——是的,她嫁給了仇人的兒子泥靡。或許,泥靡也應該稱她一聲乾媽才對。

大概烏孫國真的挑不出好看的姑娘吧,泥靡這貨一點也不挑。解憂公主年齡是有點兒大,勝在技術成熟,倆人雖然各方面都不投,卻在“深入交流”這方面不含糊。不久,解憂公主懷上了“乾兒子”的親兒子,還把他給生了出來。

儘管如此,泥靡並不待見解憂公主,並執意親近匈奴。

解憂公主什麼都可以忍,唯獨不能忍受有人對大漢不利。泥靡親近匈奴,便是與大漢天朝作對。此,必不能忍!

於是,解憂公主擺下鴻門宴,聯合國內其他勢力,準備刺殺泥靡。

讓解憂公主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周密策劃的刺殺,竟然被泥靡察覺。泥靡不但沒死,反倒率兵反撲過來。情急之下,解憂公主派人求助西域都護府,再次請求“孃家人”主持公道。

可是,這位“孃家人”淨和稀尼,在調解過程中,解憂公主被泥靡打了一頓。

自此以後,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的地位一落千丈,而她年近七旬年歲已衰,再無反轉的可能。烏孫國,她已經在這裡生活了近50年,終她所在,烏孫國與大漢天朝兩家結好。可是,這種友好隨著泥靡的得勢,一去不返。

解憂啊解憂,為大漢朝解了半個世紀的憂愁,何時可解自己之憂。何所憂?唯不得回故里之憂。

公元前51年,漢宣帝甘露三年,解憂公主給長安那邊寫了一封信,已經離開故土50年。她想回去,想魂歸故里、葬身中土。但是,距他離開大漢已歷三個皇帝,家裡大概沒有她認識的人了, 父母、兄弟、四鄰都已經死了。

而她,早已對這封信不抱任何希望。烏孫國王給她刨的坑,草都長得老高了。

令她沒想到的是,漢宣帝親自為她回了一封信——準確地說應該是家書,請她回到故土。看到這封家書時,解憂內心…

《漢書》這樣記載解憂公主:

“公主上書言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天子憫而迎之,公主與烏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時年且七十,賜以公主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儀比公主。後二年卒。”

當解憂的車隊臨近長安時,漢宣帝親自到長安城外迎接。兩年後,解憂公主病逝,漢宣帝將其厚葬,以彰其功。


祗樹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就我個人看法,我覺得敦刻爾克大撤退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最大的反轉之一了。



隨著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開始。法國被迫對德國宣戰。但法國的領導人過分的盲目自大,他們過分的依賴他們認為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但德國軍隊卻反其道而行之。先進攻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通過色當進入法國。

同時,德軍選擇了馬奇諾防線北部,被認為坦克無法翻越的阿登山區,短短的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深入法國腹地,直插英吉利海峽邊,這讓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四十萬英法軍隊陷入被包圍的境地,敦刻爾克成了他們唯一的希望。



但四十萬部隊想要渡海,所需要的時間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此時,德國的裝甲部隊已經從三個方向開始向敦刻爾克逼近,四十萬英法聯軍的精銳部隊等於被德軍甕中捉鱉。

按照正常情況,等待這四十萬人的命運只有被俘虜或戰死,但奇蹟發生了,歷史在這一刻突然的反轉了。希特勒命令德國部隊停止追進,英法軍隊趁機從敦刻爾克向英國撤退。



從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的九天時間,對於這四十萬軍人來說已經足夠漫長了,他們頂住了德國軍隊的推進,阻擊了德國飛機的轟炸。最終,四十萬人中有近三十四萬人成功撤退到英國,五萬來不及撤退的士兵被俘虜,另外還有兩萬四千名左右的戰士犧牲在撤退和阻擊德軍的戰鬥中。

這次撤退的原因顯然是不光彩的,但他卻是二戰歷史上最大的轉折點,也是推動歷史進程的重大轉折點,雖然英法軍隊損失了大批的物資和武器,但他們卻保留了英國遠征軍的精髓。正如撤退完成以後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演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英國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1944年的諾曼底登錄戰中,很多軍人就是從敦刻爾克撤退中保留下來的,他們為二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城歷史小學生


寫寫白白合吧,誰能相信一朵有婦之夫的百合在泰國公開摸Xx。結果翻出來丈夫原來是癮君子,為了不同流合汙,百合終究成了百合。


嚕爸


我認為李信攻楚時昌平君的臨陣倒戈便是一件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反轉事件。

公元前225年,李信與蒙恬帶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在李信伐楚之前,嬴政曾經詢問王翦此番破楚需要多少兵力。謹慎、經驗老道的王翦說完全擊敗楚國需要徵召六十萬秦軍。這對於嬴政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目。為了降低擊敗楚國的成本,嬴政選擇相信李信,調撥了二十萬秦軍隨李信出征。



戰事原本是按照李信等人的預計情況進行的,楚軍在秦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隨即李信帶領秦軍攻克鄢郢,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按照預定計劃,李信與蒙恬要在城父會師,集結兵力對楚國都城發動致命一擊。

但是原本駐紮在李信徵楚大軍後方穩定局勢的昌平君突然叛變,切斷了李信等人後路。李信與蒙恬隨即放棄原定進攻計劃,不得已撤軍回防,進攻已經佔領郢陳的昌平君。



但是沒想到楚國大將項燕一直尾隨著李信的部隊,當李信、蒙恬撤軍時,楚軍趁秦軍行軍混亂髮動進攻。在楚軍前後夾擊之下,李信的大營被楚軍攻破,李信大敗而歸。


昌平君突然的謀反使李信陷入前後兩難的境地也使秦國第一次伐楚的大好局面毀於一旦。如果不是昌平君,李信、蒙恬很有可能成就新一代的威名,躋身戰國一流名將的行列。但是這一次的反轉可謂是令所有的人都措不及防。昌平君雖為楚國後裔,但在秦國已就職丞相數年,本可以安穩地待在秦國。既然昌平君願意放棄這麼多年的經營,可以在伐楚過程中叛離秦國,也算是為了自己的家鄉赴湯蹈火盡了一份忠。


昌平君回到楚國與項燕苦苦支撐了一段時間後,終於不能救大廈於將傾之際,落得了國毀人亡的悽慘下場。李信也從此成為了秦國大將身邊的背景板,失去了單獨指揮作戰的資格。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