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很少谈及老友鲁迅,年老说出原因,不想“谬托知己”

陈寅恪出生在动荡的清朝末年,他曾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他不仅是民国时期的伟大诗人,更在历史学、古典文学、汉语言文学等方面颇有造诣。

陈寅恪很少谈及老友鲁迅,年老说出原因,不想“谬托知己”

陈寅恪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陈宝箴是维新派的政治家,曾任职湖南巡抚;他的父亲陈三立,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谭嗣同、吴宝初、丁惠康三人合称“清末四公子”。他自己更是娶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陈寅恪很少谈及老友鲁迅,年老说出原因,不想“谬托知己”

后来戊戌政变爆发,陈寅恪家道中落。到了光绪二十六年,陈寅恪的祖父去世,他们居家迁到金陵,并在家中办起了私塾。

陈寅恪自小就在这样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中长大,对于学习十分感兴趣,也有一颗上进的心。

陈寅恪很少谈及老友鲁迅,年老说出原因,不想“谬托知己”

他有一位哥哥,叫陈衡恪,和鲁迅曾是校友。他们俩人曾一起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又一起毕业。

后来到了1902年,清政府出资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到日本学习进修。其中带领公派留学生的就是陆师学堂的总办,陈衡恪的舅舅俞明震。

当时年纪还小的陈衡恪也在其中,随着自己的大哥一同去到了日本。也是在那时,他和鲁迅开始正式接触。

出过留学的同窗时光

在日本求学过程中鲁迅和陈寅恪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东京弘文学院,并在一起学习了两年。他们住在同一间宿舍,就像在现在大学生一样,一起起床,一起吃饭,有时间的话一起约出去玩一玩。可以说在日本留学的那一段时间,培养了他们深厚的宿舍感情。

陈寅恪很少谈及老友鲁迅,年老说出原因,不想“谬托知己”

后来陈寅恪因为脚的关系离开了日本,回家养病。他们还保持着正常的书信来往。陈寅恪回到中国给任蔡锷当秘书,鲁迅则着手于自己的小说集的出版,为今后的运动做准备。

鲁迅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提到陈寅恪,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愤青”,看见谁做出有害百姓的“伪君子”行为时,鲁迅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得着机会就开骂。为此,鲁迅在文坛和政坛上树敌良多,很多人对他这种过于直接的态度极为不满。而陈寅恪只想专心研究学术,他的思想和鲁迅有着巨大的不同,可是鲁迅也不曾为难过他。

后来,陈寅恪有一次出国深造,鲁迅前来送别。他们俩人谈起了当年在日本相处的时光。陈寅恪说鲁迅在日本读书的时候,一点都不上心,动不动就没了身影。只找来一些外国小说看。陈寅恪还说怪不得鲁迅回国之后就开始翻译外国小说,原来基础是在那时打下的。鲁迅一听开玩笑的反驳了回去:“我心思不在学业上,但也并非不听课,每个月都要到注册的学校胡乱听几节课。我是官费生,朝廷每年有400元光洋配额。要看听课记录,方才可以按月从学监处领到33元钱。单纯做学生,这钱绰绰有余,但我后来回国结了婚‘游学’的。抽烟、喝酒、购书,这钱就不够用了。你知道的,加上周作人很快与羽太信子谈起了恋爱,钱更不够用。”

陈寅恪很少谈及老友鲁迅,年老说出原因,不想“谬托知己”

鲁迅在日本求学只是为了应付一下任务,他的心思可不在那些他认为的没什么用处的学科之上。鲁迅想要的是用新思想来拯救国民,唤醒国民的心性。拯救那些正被封建礼教蚕食生命和灵魂的百姓,用他手中的笔锋,划开封建礼教“吃人”的嘴脸。

陈寅恪则不同,他就曾对鲁迅说,他太过专注于文字这一块了。但他也是这样说而已,因为鲁迅不仅走得是文坛,还有政坛。而陈寅恪则只想专心研究学术,他涉及的领域涵盖历史、文学、文化。但是他并不太想过多参与到政治中去。这和鲁迅有着极大的不同。

但是尽管他们二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但是却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

可是,陈寅恪个人却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起过鲁迅。对此,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系,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喜欢把事情都不给表露出来而已。面对众人的提问,陈寅恪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陈寅恪不想“谬托知己”

陈寅恪回答了“谬托知己”四个字。

陈寅恪很少谈及老友鲁迅,年老说出原因,不想“谬托知己”

文人自身都带有清高的气质,陈寅恪也不例外。他一生过得十分节俭,打小就被腿疾缠身。当初就是因为腿疾才从日本辍学回国。后来,家中又发生了变故。他的父亲节食而亡。陈寅恪接受不了亲人离去的现实,过度悲伤,致使眼睛的视网膜脱落。尽管这样,他还是秉着清高的气节,不去攀附他人。

正好当时鲁迅名气甚好,或许他就是担心在公共场合过多的和鲁迅产生交集,会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在为了名和利假意将鲁迅托付为知己。这样一来就有失了自己的尊严,也会被人耻笑。所以才对鲁迅“避而不谈”。

其实,在公开场合不谈及鲁迅,并不代表着私底下他们的关系就不好,也并不代表着陈寅恪故意冷落鲁迅,只是他不习惯这样一种高调的处理方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