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郭德纲,历史上著名的师徒反目事件还有孔子、康有为和陈寅恪

除了郭德纲,历史上著名的师徒反目事件还有孔子、康有为和陈寅恪

曹云金与郭德纲曾经的师徒之情化为灰烬。究竟是师无德,或是徒之悖逆,真相终有揭开的一天。反目终有反目的理由,成仇也有成仇的因果,师徒这种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人伦关系曾经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行业,也上演过无数离合的故事,很多青史留名的人物师徒关系也因为各种矛盾和分歧成为了路人。

除了郭德纲,历史上著名的师徒反目事件还有孔子、康有为和陈寅恪

其一, 治国理念不同:孔子和冉求。冉求,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他曾很受孔子的器重,是长于政事的干才。孔子做为万世师表,他的的治国理念是宣扬“礼治和德政”。冉求因为久负盛名,被鲁国季康子招至麾下做官。季康子欲“以田赋”,实行田赋制度来增加了赋税收入。而冉求对这个治国主张表示赞同并积极参与,而孔子认为这是暴政,对这种搜括百姓的“聚敛财富”行为极为不满,和他向来主张的“敛从其薄”背道而驰。所以孔子知道后,直接要和冉求断绝师生关系,并发动学生们讨伐这位曾经的高徒。

除了郭德纲,历史上著名的师徒反目事件还有孔子、康有为和陈寅恪

其二 ,政治路线不同:康有为和梁启超。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引路人,做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变化,应该说早期康有为能有这么大的名气有梁启超的一份功劳。“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师徒二人逃亡到日本。在日本康有为还是继续宣传他的保皇主张,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而梁启超由于接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逐渐转向了“革命派”。武昌起义爆发后,因对共和与帝制的政见不同,康有为积极复辟帝制,而梁启超坚决维护民主共和,二人关系逐渐恶化,梁启超公开发表文章声援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革命。在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直接骂梁启超为“梁贼启超”,并作诗一首,将他比喻为专食父母的枭獍,可见康有为对梁启超的愤恨。

除了郭德纲,历史上著名的师徒反目事件还有孔子、康有为和陈寅恪

其三, 治学追求不同:陈寅恪和汪篯。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对中国的古代史有着极深的造诣,毕生追求的治学理念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他对政治活动极不热衷。1953年,以陈伯达为主任的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刚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的基础上再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让陈寅恪担任中古研究所所长。但是陈寅恪并不想担任这一职位,在多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的得意门生汪篯主动请缨游说陈寅恪出山。汪篯到陈寅恪家后,就开始劝老师能去担任所长一职,但不知是何原因,让陈寅恪勃然大怒,最后对汪篯说:“你不是我的学生,给我滚出去!”,一场师徒会面就这样不欢而散。

除了郭德纲,历史上著名的师徒反目事件还有孔子、康有为和陈寅恪

上面的故事虽然也是师徒反目,好歹看着格局不低,其实最常见最容易的的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反目成仇的。比如前段时间体育圈,现在的娱乐圈,说到底也就是利益之争。正所谓“利尽则散,势去则倾,权失则弃”,乃是利益矛盾的根源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