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一個優秀的財務是怎樣的?

本文節選自任正非出席哈佛商學院全球高管論壇時的演講。供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始終“反求諸己”、苦練內功的財務經理們參考。並附:任正非談到對於財務人員的要求。

80後、90後是有希望的一代

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社會上有一種擔心,認為現在的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她們的生長環境更優越,他/她們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他/她們更強調自我、不願遵從權威,他/她們的職業選擇更多、更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的誘惑。總之一句話,他/她們將更難管理。

我們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曾有過類似的擔憂。但實踐證明,80後、90後也是有追求的一代人,他/她們不甘心平庸地度過一生,他/她們的觀念和行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她們個性張揚和不盲從權威的批判精神,只要引導得好、管理得好,將更富創新性。這恰恰是華為在互聯網時代持續有效成長所需要的。

用什麼樣的價值觀就能塑造什麼樣的一代青年。華為現實奮戰在一線的骨幹都是80後、90後,特別是非洲疫情地區及中東戰亂地區,以及阿富汗、也門……活躍的奮鬥華為人中,80-90%是80後、90後。有些已成為國家代表、地區部總裁。

所以,真正的挑戰還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能否真正制度化,真正融化在各級幹部的血脈中,從而構建起一個奮進的、強壯的、包容的企業文化氛圍,使得新加入者不論其動機如何、文化背景如何、價值取向如何,都能融入這一文化氛圍,不斷壯大我們的奮鬥者隊伍。

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

2.美國是最自由化的國家,而美國軍隊是最守紀律、最自強不息的組織。

從而塑造了美國一代又一代的傑出領導人、企業家,有1/2的總統、企業家出自軍人。這說明紀律和自由是可以並存的,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紀律的自由就是無政府主義,沒有自由的紀律就是盲從和奴性。而使紀律和自由相輔相成的關鍵,是理想和信仰的共同性。

中國的先哲孔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不就是自由和紀律並存的最佳狀態嗎?所以,華為對幹部員工的要求就是:有理想,守紀律。

3.華為通過“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有沒有可能塑造一個有組織、有紀律、有理想的隊伍呢?實踐結果是正向的。

“力出一孔”是華為長期堅持的戰略原則,“利出一孔”是華為對高級幹部和骨幹員工的嚴格要求。華為靠這兩條紀律和原則走到了世界產業的前列,使我們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和發展空間,我們未來還會繼續堅守這兩條紀律和原則。

企業的基本矛盾是擴張與控制。我們從二十多年的實踐中體會到,擴張中的控制,首要的是要控制住資源分配的方向,其次才是財務回報。我們強調,資源分配一定要聚焦在主航道、主潮流上,要沿著主航道創新,迎難而上。這就是“力出一孔”。

我們為什麼要求高級幹部和骨幹員工的收入只能來自華為的工資、獎金、待遇和股票分紅,不允許有其他的利益來源呢?就是要讓高級幹部和骨幹員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緊緊捆在一起,與公司結成利益和命運共同體,使幹部聚焦在工作上。這樣的隊伍才有最強的戰鬥力,而這種最強的戰鬥力必然會轉化為公司的效益,從而使幹部員工的收入超過業界較高水平。這就是“利出一孔”,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利出一孔”還為了杜絕公司內部的腐敗。

所以,“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是我們塑造有理想、守紀律的幹部隊伍和員工隊伍的宗旨。

4.從肯定大多數優秀員工開始,以激勵落後者。

我們做了一個正確的假設,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大多數人是會力爭上游的。我們實踐以結果導向來考核員工,去除學歷、素質的考核。這使得不論員工進入華為時在學歷、學位上有多大差異,都站在一個公平的起跑線上,這有利於激發員工的潛能,為客戶和為公司做出最大的貢獻。那麼,這對於那些有高學歷和高學位的員工是不是不公平呢?實踐證明不是的。這背後的假設是,你有高素質,就一定能在崗位上做出更大的貢獻,從而獲得更高的回報。

再有,我們還在不斷擴大先進員工的人數和比例。每年獲得金牌人數佔總人數5%,明日之星獎牌佔20%,每年大約已有4萬~5萬員工獲獎。我們的方針是,使先進員工成為多數,而不是少數,這樣就形成一個強大的“場”,也就是一種氛圍,從而激勵那些暫時落後的員工加倍努力,進入先進行列。

我們對先進員工也不是隻發個金牌就到此為止了,而是逐步試行將在艱苦地區工作過並獲得金牌獎勵的員工,與健康保障和福利待遇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個榮譽累積制度。這有利於調動廣大員工到一線和艱苦地區工作、爭當先進、保持先進的積極性。


任正非:一個優秀的財務是怎樣的?

任正非在多種場合談到對於財務人要求,總結下來有四點:

融入業務,提升價值

什麼叫低價值的會計服務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不就是指會計記賬嗎?會計核算是事後的記錄,簡單重複,會計核算崗位的可替代性很高。會計記賬在未來可能變得越來越低端。甚至有人預測,人工智能興起後會計記賬有可能由系統自動完成,不需要會計人員動手。

如果會計人員希望提升價值,需要轉身,實現由核算型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說穿了,就是會計工作要為經營管理服務,要為業務服務,為一線作戰服務。


渴望進步,渴望成長

這一要求對任何職業的從業者都適用,但對會計人員可能要更強烈一些。會計工作時時刻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制度在變,準則在變,稅法在變,在變化的過程中需要會計人員不斷學習,不斷調整,不斷適應。

會計人員對於專業知識的學習需要持續終身。

光學習會計專業知識就夠了嗎?顯然不夠。要實現由財務會計向管理計轉型,我們還要學習業務知識、市場知識、管理知識、產品知識……學習應該是主動的,這些學習一方面是為了開闊視野,另一方面是為了能融入業務。


積累項目管理經驗

任總為什麼把項目管理經驗看得這麼重呢?

對於像華為這樣的大集團公司來說,財務分工非常細,每個崗位所接觸的工作幾乎都是片段式的。片段式的工作雖容易做精,但很難窺探財務工作的全貌。

如果想對財務工作的全貌有個瞭解,最好完整地參與一個項目,這能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公司的業務運作。因為一個項目週期體現了公司業務運作的全過程。

參加項目管理,能培養財務人員的全局視野,能夠讓財務人員站在新的高度俯視公司業務運行的全貌。


達到CEO素養

這一點要求在歐美的企業司空見慣。歐美企業有個說法,CFO是CEO最有力的接班人選。CFO站在業務的最後端,能夠俯瞰公司管理的全貌,歐美人認為CFO接替CEO是順理成章的。

這一要求如擱到國內企業,我們總覺得CFO欠缺點什麼?歐美企業強調製度與流程控制,國內的企業除了明規則外還要講究潛規則、亞文化。CFO大多拘泥於專業技能,缺少應對潛規則的智慧。在制度沒有權威的情況下,CFO接任CEO,有明顯的短板。

任總提出CFO隨時接替CEO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華為的CFO要具備CEO的潛質,另一方面有對華為制度與內控的自信。

任總對財務人員的這四點要求歸結為一句話就是,財務人員必須要懂業務。財務融入業務,是華為對財務人員的基本要求。為此,華為甚至制定了財經幹部與業務幹部的雙向交流計劃。

財務幹部要懂些業務,業務幹部應知曉財務管理。有序開展財經和業務的幹部互換及通融,財務要懂業務,業務也要懂財務,混凝土結構的作戰組織,才能高效、及時、穩健地抓住機會點,在積極進攻中實現穩健經營的目標,使公司推行的LTC、IFS能真正發揮作用。

從各業務部門抽調幹部到財經管理部任職,加強財經組織的業務建設,改變財經組織一直以來簡單、固執、只會苦幹不會巧幹的作法。用任正非的話說,是在財經組織里加入一些沙子,是為了形成混凝土,而非是要取代財務人員,當然換崗的業務幹部要先通過會計考試。


總是鑽在業務中的財務是很難突破的。而財務本身想要完成轉型必須突破自己。

財務人員如何融入業務

財務人員融入業務,好說難做,具體的路徑有哪些呢,如何快速做到?

任正非給財務人員指出了三個方向:

任正非:一個優秀的財務是怎樣的?

方向一:參與項目管理

企業規模越大,財務人員的分工越細,往往只能專注一小段工作,很難窺探財務工作全貌。基層財務人員要想盡快掌握會計整體,最好的選擇是做項目財務。一個項目相當於一個小企業的完整週期,全面且貼近業務,經歷了這樣的循環,財務人員可以為轉身成為CFO奠定基礎。


方向二:參與經營分析

華為推崇經營分析,而不是單純的財務分析。財務分析一定要結合實際,服務業務部門,否則分析報告的作用有限。具體言之,財務分析要透過財務數據挖掘背後的業務原因,指出問題,找出對策,落實責任,到期考核。這麼下來,財務分析自然突破了財務的範疇,成了一把手工程。


方向三:參與預算預測

財務人員必須不斷與業務人員溝通才能得出務實的結論。計劃與預算是什麼關係?“計劃是龍頭,制定計劃的人一定要明白業務。地區部要成立計劃、預算與核算部,要讓明白業務的人來做頭。只有計劃做好了,預算與核算才有依據來修正、考核計劃。”計劃是方向,預算是量化,核算是校驗,三者互相促進,其關鍵點是做計劃的人要懂業務。

財務對業務的支持從事後走向事前,預測是可以為之的舉措。準確的預測有助於公司做出正確的決策,可以優化公司的資源配置。財務分析報告在結尾處往往要對全年經營指標進行預測。預測準確與否,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檢驗財務分析效果的標尺。


熟悉業務的技巧

作為一箇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如果能熟悉各部門間的業務關係?無論是對自己賬務處理直覺和自信的培養、還是對升職,都有很大幫助。

然而很多人一輩子都守著一個崗位,特別是大公司的財務人員,如果一輩子都只負責自己手頭上一塊小小的業務,很難在職業生涯上有所突破

果想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熟悉公司各個業務的話,這邊介紹幾個技巧:


多看

多觀察、多學習。有時候別人不一定有時間、或不願意手把手教你,更多的需要自己觀察周圍的人是怎樣做的,瞭解業務流程,積累好問題一次性問清楚。

如果可以的話,多看看公司以前的業務以及處理方法等。這是重點!因為是真正的憑證和實際的案例,又是本公司自身的業務,無論是業務類型還是處理方式都比書上的實際得多~

如果想了解更多實例的話,網上有些會計論壇的討論也比較具有普遍性的參考意義~


多談

新時代對財務人員的要求可不僅僅是一天到晚對著數據,而是相應的溝通和交流能力。

跟同事:

財會人員在收集成本數據的時候,要與生產部、物流部打交道;在發佈報銷制度的時候要和包括銷售人員在內的全公司同事打交道;要知道業務模式,知道利潤來源點,知道公司運作整體的流程點……

財務人員必須不斷與業務人員溝通才能得出務實的結論。所以無論是本部門的同事還是其他部門的同事,都可以多熟悉常交流,有真的琢磨不透的地方還能找個人問問。


跟領導:

跟領導多談並不是打小報告。有一個大前提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不斷觀察公司的業務運營同時自己學習努力考證提升自己,在領導心中塑造積極向上的形象。

這時候,跟領導彙報一下自己的工作心得,偶爾提一提改進的想法或者建議,同時瞭解領導的想法,能為你的工作加分不少。

如果有能力的話,多承擔責任,向領導申請參與項目的機會。這樣甚至想換崗位的時候,領導也不會覺得你太過突兀。


多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你做好本職工作、參與一定項目、做出比較漂亮的成績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有信心了,就可以嘗試跟領導溝通申請換一下崗位。

接觸不同的崗位也有利於讓你更加全面瞭解公司的業務流程,當然通過會計考試的話申請換崗就更有底氣了。


▨ 本文來源:心聲社區、指尖上的會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