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王莽滅掉西漢的"推手"竇融,憑什麼獲光武帝信任,手握重權?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於君臣關係有著很好的一個闡述和自己的見解。

君臣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也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也是廣為流傳的,很多時候,要得到君王的信任的因素也是很多的。而且內部外部的因素也是交替繁雜的,而且很多時候做了很多也是不一定可以得到皇帝的一絲信任的。

但是在東漢,有一個大將軍卻是掌握著一個國家重要的軍事權利,可見他深得皇帝的信任,可是我們在他的身上卻沒有找到一個很合理的因素。

協助王莽滅掉西漢的

這個人就是竇融,東漢的大將軍,也是後來投降歸服於大漢的人,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得到了劉秀的極度信任,這一點可能讓很多人都是摸不到頭腦。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竇融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如何得到了劉秀的信任。

一,竇融所面臨的處境艱難

1.西漢末東漢初的背景

在劉邦開創漢代的時候,漢代開始的時候顯得很羸弱,而且周圍的少數民族的襲擊也是不在少數的。常年也是受到了匈奴的騷擾,讓這個國家也是憂心忡忡的,只能派人去和親這樣比較迎合避讓的方式了。

而且這只是外部的因素,在內部也有很多的藩王,乘機組建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個國家也是的確是處於內憂外患的。

一直到了漢武帝劉徹的這個時期,國家也是出現了一個好轉,他拒絕和匈奴和親,這也是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自尊,不在選擇避讓的方式,然後也是出臺了

很多的政策來解決當時國家的問題。

比如說解決藩王的問題,就是分封制來瓦解了藩王的勢力,然後也是攻打匈奴,把大漢的威名也是傳來出去,所以後世也是用“強漢”來形容這個時候的大漢。好景不長,有一個著名的事件發生了,就是王莽篡政,這個就是東漢和西漢的一個標誌,西漢就此滅亡了。

協助王莽滅掉西漢的

2.竇融的所處背景

竇融就恰好是王莽手下的一個武將,他在王莽在政的時候,也是為王莽辦了很多的事情,而且擔任的官職也是不小的。可是卻在劉秀登上了帝位之後,他選擇了背叛王莽,歸服漢朝。於情於理,這樣的人應該是不被重用的,可是他卻被劉秀很是信任,一開始就被封為了涼州侯,這讓我們看來是不合理的。

因為竇融不是劉秀的嫡系臣子,卻可以得到如此的重用,而且在不久之後,竇融也是掌管著皇宮的命脈----禁軍。在時局穩定之後,劉秀依舊對竇融是一樣的態度的,這個就讓我們有了疑問,究竟竇融有著怎樣的本事,可以得到劉秀如此之高的信任呢?這樣的信任也是已經超過了平常的臣子?

二,竇融得到劉秀信任的三件法寶

1.懂得時機

在王莽的政權被推翻之後,劉秀也是順勢建立了東漢,在王莽死後,竇融也是逃往來河西,他沒有乘火打劫,而是自己在河西繼續對抗匈奴。這個時候的竇融也是在河西順風順水,很多當地的權貴也是在巴結竇融的。

這個時候的河西的政權實際上都在竇融的手裡,可是當他聽到劉秀登帝的時候,覺得劉秀才是正統,被天下所承認的。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勢力,在最後必然會失去民心,自己也是不會太長久的。所以他立刻打算放棄自己的河西,來歸服劉秀的

在隗囂欲奪天下,派了很多的人來說服地方的勢力,以此來壯大自己的實力,於是對竇融稱“而今群雄逐鹿,先生應當割據一方,以備將來”。但是竇融沒有被打動,而是鐵了心要歸服與劉秀。剛好這個時候,劉秀的謀士希望和竇融一切聯合起來,共同對抗隗囂,竇融也是馬上就答應了。

協助王莽滅掉西漢的

這個時候的竇融也是正式的歸順於劉秀,可是劉秀這個時候肯定不是很信任竇融的,只是一起打仗的一個幫手,劉秀對於竇融是贊尚有佳的,但是對於竇融是沒有什麼實際的獎賞的。

2.共同作戰

在今後的一起作戰中,劉秀為了安撫竇融好讓他為了大漢繼續效力,他就選擇了外戚的說法,說竇融是竇皇后的後人,自己也是漢景帝的後人,有了這層的關係,竇融也是堅定了為了東漢出力的,複習漢室的決心了。

在經過了兩年的一起作戰之後,隗囂也是被打的節節敗退,在這期間劉秀和竇融也是有著深厚的戰鬥的情意了,在最後的一個階段,因為天氣的惡劣,劉秀不打算追擊了,而竇融也是堅持要一網打盡,所以在他們的行動之下,隗囂也是徹底的被消滅了。於是東漢的時局也是穩定了下來。

經過了這場戰術,劉秀也是對於竇融是很信任的了,而且

竇融為了東漢也是做出來很大的貢獻,於是封竇融為安豐侯,而且竇融的弟弟也是被授予爵位了。

3.懂得大局

雖然自己也是得到了如此的獎賞,但是“居天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安逸著,則志不廣”。竇融也是知道居安思危的道理的,於是他想起來西漢的時候,漢武帝處理那些藩王的下場,就是權利的過高,引起了皇帝的不滿。

所以竇融為了給自己想好一個可以退生之路,於是就決定主動的退官隱居,不引起皇帝的猜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做法,所以劉秀也是很信任竇融了,不但沒有允許竇融辭官,而且還任命竇融為冀州牧,位列三公九卿中的三公,這個地位也是很尊貴的。

協助王莽滅掉西漢的

竇融知道自己不應該得到這樣的寵信,於是也是惶恐不安的,但是劉秀不允許自己辭官,自己也只好不在提這件事情了。

三,竇氏家族盛極而衰的命運

竇氏家族因為竇融自己為東漢立下的汗馬功勞,以及劉秀對於竇融這個人的極度信任,所以竇氏家族也是在當時是盛極一時的名門望族,可是在後來也是逐漸的衰敗。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因素讓這個家族盛極而衰呢?

1.懂得時局

因為竇融沒有在河西自己當自己的土皇帝,他知道劉秀終究是這個天下的一個正統地位,自己和劉秀作對,無疑結局是悲慘的。

而且他也是相信劉秀的才能的,所以才選擇了劉秀,這一點就足以說明,竇融的慧眼識珠了,於是他也是認清了時局。懂得了自己的歸處,於是也是為了東漢的穩定有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勸學》裡面有荀子的一句話,

“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有時候順應時局不是趨之若鶩,而是更好的適應環境,更好的發展自我,不被時代所淘汰。

2.政績累累

竇融的一生也是為官清廉,政績累累的。在西漢末東漢初的時候,當時的政局是很不穩定的,這個時候的百姓是很受苦的,可謂是民不聊生了。這個時候的竇融也是對河西的百姓們採取了很寬鬆的政策,促進了河西這個地方的生產力,而且百姓也是安定了下來。

協助王莽滅掉西漢的

而且竇融也是為了東漢的穩定,做出來很大的貢獻,他和劉秀一起攻打隗囂,在經歷了兩年的時間裡面,他和劉秀也是成功的擊敗了隗囂,而且在最後最關鍵的時刻,也是勸服了劉秀,下令去追趕隗囂。這才使得隗囂可以一網打盡,從此東漢的政局也是穩定下來了。

3.居安思危

在竇融得到了劉秀的賞賜之後,沒有沉迷於自己的功勞,而是很準的把握了皇帝的思維,覺得自己的功勞太大的話 必然會引起皇帝的猜忌,這個樣子的話,自己也是無路可走的。於是就和自己的弟弟一起準備辭官,可是劉秀也是不同意的。

所以這個時候,竇融為了東漢也是兢兢業業的,而且也是一直處於一個小心謹慎的地位的,所以對於竇融也是處理君臣關係的一種,很好的辦法。

4.盛極而衰

雖然竇融自己一生也是沒有什麼過錯的,但是竇融的後代卻是違背了自己前代打下的一片天地。竇氏一門貴寵,前後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而且家中也是土地巨多,奴僕也是很多的,這個在當時是沒有那個權臣的家裡可以相提並論的。

可是自己的子孫們,卻靠著這樣的一種特權開始了違法的途徑,行為放縱,引得了很多百姓的不滿,於是在公元59年,竇融弟弟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兒,竇因林也是因罪下獄。劉秀也是看在了竇融的面子上,叫他多多管教。

竇融也是很驚慌的,後來他的長子竇穆也是胡作非為的,矯陰太后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娶其女為妻。後來這件事情被告發了,於是竇氏也是從此開始了衰落,竇穆也是被罷官了,而且家人們也是流放,只留下了竇融一個人在京城。不久竇融也是病死了。

協助王莽滅掉西漢的

四,竇融一生的所得和所失

竇融的一生都是小心謹慎的,他為東漢做出的貢獻劉秀也是看在眼裡的,而且竇融也是一個面對時局有著自己一個很好把握的人,對於皇帝的心思,對於自己的行為的一個把握都是很合理的。

這些其實劉秀自己也是看在眼裡的 他看到了竇融對於自己的忠心耿耿,所以他才是對竇融以及後面的竇氏家族如此得信賴。

而且在很多次的戰役裡面,竇融也是有著汗馬功勞,為了東漢時局的穩定,竇融也是做了很多的事情的。但是他這一生可能最失敗的地方,就是在於自己的家庭的弊端了。自己對於子女的教育也是缺乏的,所以也是導致了竇氏家族沒有了以往的輝煌,成為了流放的犯人。

這些其實可能也是一個家族的發展規律,因為眼前的路都被暫時的繁華所迷惑,竇氏家族的後代也是不懂得這個道理,最終也是害了自己。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榮華富貴的時候也是要把握好自己所處的那個地位,不要藉此來過了一個限度,超過了這個度,那麼很多事情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

參考文獻:

《荀子.勸學》

《後漢書·竇融列傳》

《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