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黃元秀談民國太極拳的剛、柔、接勁

無論練拳與練器械,總須將內勁練到四肢。如練器械,不論劍槍等藝,則須將內勁達到器械之尖。劍則劍尖,槍則槍尖。至於勁之大小,因先天秉賦之不同,不能苛論。能到器械之尖,武藝功夫可算到家矣。但練習程序不可躐等,先在徒手時,將身軀之勁貫通肩、臂、腿、腳四部,而後到手尖足尖。要此步功夫做到,亦須三四年。然後再用短器械,練到長器械,要使內勁貫到器械上甚難,非徒手工夫可比。箇中人謂透三關:第一關將勁貫到械上;第二關由械柄通過械中心;第三關達到械尖。此三關功夫,不在本身力之大小,而在平日水磨功夫如何。由科班出身者(從徒弟出來)下過苦功,大半能透三關,一般票友中所能者無幾矣。練勁之經過即如上述。今將“太極拳勁”之種類分述如下:


一、柔勁
又名“粘勁”,此太極門最初之練勁法。拳譜上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要貫串,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初練拳架時全用“柔勁”,否則不能貫串,必有缺陷與凹凸斷續之病。王宗嶽先師論曰:“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此係與人交手之柔勁功夫,推手時便可用之)《十三勢行功心解》雲:“極柔軟而後極堅剛。”又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楊鏡湖先生約言:“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等語,即將柔勁之理,說得極其明顯。其效用在能粘能吸,與敵粘住,總不使其離;將其吸住,使其為我制。初學者,均須從此入手。若初學之人不注意於此,便離太極門徑,決難成就。
二、剛勁
又名“斷勁”,有稱“冷勁”,有稱“挒勁”。其名不同,其法則一。其性激烈,發時如炮彈爆炸。譜上雲:“動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等語,皆指示剛勁之法。其效用,是將敵人掃蕩無餘。練此勁時,注意在猛而長。若發勁短促,雖剛烈,亦無多效用也。

三、接勁
又名“借勁”,其勁中包含“聽勁”“化勁”“剛勁”“柔勁”諸法。此勁最難練,是為最後功夫。敵勁到,我勁亦到。譜上雲:“彼微動,我先動。”換言之,敵勁之到我身,我即化其勁而發之。有時敵勁所到時,我已先敵而發之。總之我接敵之勁,借敵之勁而發之,其方向是在一個圓圈。敵勁觸身時,起一極小圓圈而發之,此圓圈非自力所能見,非初學所能知,非到微妙程度不能領會。語云: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也。譜雲:“得機得勢”。又云:“將物掀起,加以挫之,其根自斷。”歌曰“引進落空合即出”“牽動四兩撥千斤”“妙處全憑能借力,無窮變化洵非誇”等,省言接勁要領,此中方法全須面授,又須熟練,非筆墨所能盡也。
黃元秀(1884—1954),字文叔,中年以後改名元秀,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與黃興、秋瑾、徐錫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遊,為光復浙江作出過極大的貢獻。為此,民國後,他在浙江軍政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黃元秀一生修武修佛,造詣極高,對武學貢獻極大,編著有《武當劍法大要》《太極要義》《楊家太極拳各藝要義》《武術叢談續編》等書,其著作內容直接得之於民國初期李景林、楊澄甫等大師,融會自己不同階段的收穫和心得,含有其與當時許多真手名家的交流心得。

【拳理】黃元秀談民國太極拳的剛、柔、接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