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狮、虎作为现存最大型的猫科食肉动物,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令人“谈虎色变”、备受敬畏的存在。由于我国土地上长期生活着虎,在我国乃至东亚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与虎相关的元素、典故。某种程度而言,虎可谓中国文化的常见象征符号之一。而狮子作为西方世界特有猛兽(我国直到汉代才引入了西域狮),也同样出现在多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中,毫不逊色于其东方的近亲。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生活于印度的一对亚洲狮


西方文明发端于近东被称作“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如下图中红色区域)的弧形地带。今天我们提到狮子,往往首先会想到雄壮的非洲狮。但新月沃土中古老文明展现的是体型稍小的亚洲狮(可能也包含少量巴巴里狮)。包括国人耳熟能详的石狮子,其原型也是来自西域的亚洲狮。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狮子作为近东、北非最顶级的肉食动物,因其强健威猛自然在古人中赢得了许多崇拜者,并在文物、古迹中处处留痕。


古埃及人的不少神祇便与狮子结缘。例如地位崇高的赫利奥波利斯城九柱神之一泰芙努特(Tefnut。,生育丰饶之神)便以狮子为化身(有时也化为猫)。另一位战争女神塞赫麦特(Sekhmet),她是创造神卜塔的妻子,埃及公认最凶猛的女猎手,其化身即一头母狮。此外还有努比亚战争女神蒙希特 (Menhit) 、拉神之女玛弗德特等神灵均与狮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遑论举世闻名的斯芬克斯了。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古埃及战争女神塞赫麦特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这里温暖湿润,是人类的伊甸园,也是狮子的乐园。从古代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到巴比伦人,他们无不对狮子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敬意。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广受尊崇的女神伊丝塔(Ishtar)被誉为“宇宙女王”。她在不同民族中有着不同称谓——在阿卡德人称伊什塔尔,腓尼基人称其为阿斯塔特,苏美尔人称其为伊南娜。但其主要的象征均为狮子。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伊丝塔神像,注意其脚下的两头狮子。


伊丝塔在古代世界代表着金星,是个复杂、矛盾的两面女神。她既快乐又悲哀,既平等待人又凶残易怒。她既是爱情、生育之神又是战争之神,其孪生兄弟则是太阳神乌图(Utu)。由于伊丝塔职能的重要性,她在美索不达米亚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影响力极大,甚至许多后世的女神也以她为原型:希腊神话中,她的职能被两位女神阿芙洛狄忒、雅典娜平分;而印度神话中的辩才天女(主神梵天的妻子)、吉祥天女(幸福与财富女神),埃及神话的伊西斯、哈托尔、塞赫麦特等女神均与伊丝塔有关。这也间接地将对狮子的崇拜传遍了整个上古西方世界。


例如,下图中出土于叙利亚东北部古城乌尔卡什(Urkesh)遗址的一对狮子型铜质基柱,原为古代乌尔卡什的胡里安人统治者Tish-atal在当地修建的内尔伽勒(Nergal)神庙所用。内尔伽勒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冥王,亦是伊丝塔女神的姐夫。狮子基柱极为珍贵地附带了一块楔形文字碑铭,记载了Tish-atal的名号及神庙用途,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Tish-atal在位时期对应于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这一对狮子基柱约打造于公元前2200–前2100年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可谓现存最古老的亚洲狮铜像之一。如今,它们分别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法国卢浮宫的乌尔卡什狮子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乌尔卡什狮子


提及近东古代历史,亚述帝国无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亚述一度成为近东地区的军事霸主和超级强权。亚述军队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同时亚述人的统治相当残暴,不仅时常上演屠城惨剧,还大量俘获战败者人口,将其变为奴隶。


亚述巴尼拔(Aššur-bāni-apli,前668-前631年在位)统治时期,亚述疆域达到了极致,帝国进入了最后的鼎盛期。亚述巴尼拔文治武功均可圈可点,他征服了整个埃及,又在首都尼尼微兴建了著名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躲过了战火,保存至今——正是由于他的贡献,我们才能欣赏到人类迄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


亚述巴尼拔也与狮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毕竟,他是一个军事扩张国家的君主,武功必须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比亲手猎杀狮子更能凸显亚述国王的英勇了,而亚述巴尼拔本人也是一名猎狮高手。他的部下常常从野外捉来狮子,放到皇家竞技场上,而国王则用弓箭、标枪甚至短剑与狮子格斗。这触目惊心的一幕被亚述艺术家塑造为浮雕墙作为了国王宫殿的装饰——也就是举世闻名的“亚述巴尼拔猎狮”浮雕。这组浮雕完工于公元前645–前635年间,以其高度现实主义而被誉为“亚述艺术的不朽杰作”。19世纪中期这组浮雕从尼尼微遗址出土后,被运往英国,至今仍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广受世界各地游客及专家学者的称赞。从这组浮雕中亦可见当年狮子在亚述人心中的高贵地位。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亚述巴尼拔手刃狮子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死去的雄狮


可惜好景不长,亚述巴尼拔驾崩后间隔大约一代人时间,巴比伦国王那波帕拉萨尔联合北方的米底人夹攻亚述,终于在公元前612年攻占尼尼微,将亚述首都纵火烧毁,亚述帝国灭亡。虽然亚述灰飞烟灭,但对狮子的崇拜却被巴比伦人保存了下来。巴比伦首都最重要的城门伊丝塔门(Ishtar Gate,得名于女神伊丝塔)的主干道两旁装饰着大量精美的彩色动物浮雕,其中便包括大量行走中的狮子,毕竟,伊丝塔女神的象征正是狮子。而这些“巴比伦狮子”(Lion of Babylon)也成为了巴比伦国王的化身和代表。世界多个顶级博物馆内斗收藏有“巴比伦狮子”浮雕。我个人有幸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近距离观摩过(博物馆还收藏有巴比伦公牛和龙的浮雕),十分震撼。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巴比伦狮子”浮雕,摄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大家对历史上“巴比伦之囚”的故事恐怕耳熟能详。公元前597年,犹大王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并囚禁于巴比伦城。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征服巴比伦后,失去自由的犹太人才获准得以重返家园。巴比伦人对狮子有一种特殊的崇拜。无独有偶,犹大王国也以狮子作为自己的象征。至今,耶路撒冷的徽章上还有一只狮子,即所谓的“犹大狮子”(Lion of Judah)。更有趣的是,远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由于其皇室自认为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的后裔,长期沿用犹大狮子作为自己的族徽。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尤其酷爱狮子,在皇宫建立狮子园,甚至带着狮子周游列国(不过塞拉西的狮子为非洲狮,已经不是历史上犹太人所指的亚洲狮了)。1970年代初期埃塞俄比亚爆发饥荒,皇帝却不合时宜地公布出用鲜肉喂狮子的照片,终于激起了民愤,最后被军事政变推翻,死于非命……


力量与神圣的化身:浅谈古代近东历史文化中的狮子

埃塞俄比亚皇帝的旗帜


狮子在古代近东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关文物、古迹众多,文章里只能蜻蜓点水,略作介绍。不幸的是,曾经广泛分布于近东、中东、东欧、中亚的亚洲狮,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不断遭遇挑战。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扩张,使得过去的神圣猛兽慢慢沦为猎物和牺牲品,栖息地也日渐萎缩。上个世纪50年代,狮子便从我国新疆绝迹。如今在近东、伊朗、中亚也没有了野外狮子种群,北非的巴巴里狮从1940年代便消失在马格里布的旷野中。对比文物中狮子的英姿飒爽,令人唏嘘。不过,与华南虎或里海虎相比,亚洲狮还算幸运。至今,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内,还生活着500多只亚洲狮。希望这些古埃及人、美索不达米亚人尊敬的“神兽”,能够繁衍不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