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不是和袁崇煥一樣死得很冤?

王超行俠仗義


他倆其實挺像,岳飛和袁崇煥的政治智商都不是很高,他們倆都屬於不兼容於皇帝而被殺,死的都挺冤。

都說害死岳飛的是秦檜,實際以岳飛的身份地位想殺他必定是宋高宗趙構願意殺他,不然秦檜如何能害死岳飛。

岳飛總喊著收服汴京,血洗靖康之恥,迎二帝於汴京,這是真正很明顯不懂得揣測上位者心思的人,政治智商極其不成熟,雖然這個口號是為了提升振奮士氣,但是也不能總喊啊。

讓上位者趙構知道了他怎麼想,宋徽宗和宋欽宗回來,趙構怎麼辦,自古一山不能容二虎,畢竟宋欽宗趙桓才是真正的合法皇帝,趙構只是因為皇帝都被抓走了,才頂出來當皇帝的。

但是合法皇帝來了,你讓趙構怎麼辦,參考一下明朝的正統帝和景泰帝兄弟,正統帝被瓦剌人抓走,明朝忠臣于謙立正統的弟弟為景泰帝,後來正統帝被瓦剌毫髮無傷的放回來,景泰帝不肯讓位,最終正統帝趁景泰帝病重時期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斬于謙。

想想如果岳飛真的迎回二帝,那恐怕趙構就不僅僅是賜死岳飛那麼簡單了,沒準岳飛下場就和袁崇煥一樣被千刀萬剮了。

袁崇煥和岳飛犯的錯誤是大同小異,雖然崇禎帝那沒有像趙構那麼複雜政治環境,但是崇禎為人夠複雜,表面看似勤政,實際就是疑心病重重,信不過朝臣,崇禎一朝十七年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這就充分說明了崇禎為人好猜忌,不信任部下。

而袁崇煥根本就從來沒往崇禎帝的性格上去想,政治上極其幼稚,他跟崇禎說大話,號稱五年復遼,結果後金繞道直接打到北京城下,他擅殺大將毛文龍等等一系列的事情無不觸犯到了多疑好猜忌的崇禎帝痛點。

所以袁崇煥必須死,即使他再忠誠,崇禎也容不下他,因為崇禎不是一個氣度寬宏的人,他是一個志大才疏,嚴於律人,好猜忌,刻薄寡恩的人,所以說了大話又擅自主張的袁崇煥遇到這樣的崇禎,他就必須得被崇禎殺死,誰讓崇禎才是上位者。

整體而言袁崇煥和岳飛很像,他們倆都是空有一腔忠誠和熱血,卻在對的時間遇到了錯誤的上位者,他們在政治上的不成熟,為他們造成了殺身之禍,死於上位者之手。


小島知風


岳飛的死,不僅讓南宋無法收復北宋故土,也讓南宋失去了以為名將。正因為岳飛的戰功赫赫、才導致了被誣陷殺害,一顆燦爛的將星隕落。

郾城大捷

公元1140年,“岳家軍”與金兀朮主力在郾城遭遇,大戰一觸即發。金兀朮的軍隊是鐵浮屠(重裝騎兵)、柺子馬(輕騎兵),以3000鐵浮屠正面衝擊,15000柺子馬左右兩翼包抄。

岳飛的策略就是應對騎兵衝擊,挖壕溝,一道接著一道壕溝,在戰鬥中將金軍騎兵引誘到既定陣地,金軍一衝鋒發現壕溝,趕緊勒馬,此時壕溝中隱藏的宋軍立馬現身,用刀砍馬腿,史稱“郾城大捷”,金軍無敵於天下的神話也破滅了。

不信任武將

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宋朝一直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不信任武將。岳飛的部隊被稱為“岳家軍”,又剛剛取得“郾城大捷”,兵權在手、功高震主。宋高宗期間,1137年,曾發生“酈瓊叛變”,所以對岳飛非常不信任。

帝位擔憂

最重要的還是宋高宗的帝位,一旦岳飛北伐成功,迎回徽、欽二帝,而且二人支持者甚眾。到時候,帝位的歸屬就取決於這些有戰功的武將的支持,岳飛明顯更傾向於徽、欽二帝。


岳飛被殺的根源在於宋高宗認為擁有半壁江山,既能保住自己的帝位,又不用擔心金兵進犯,何必勞師動眾收復北宋故土呢。最後是岳飛背了這個鍋!


史知今


岳飛死的確實比較冤枉,而袁崇自身也確實犯下了足以殺頭的罪名。至少在外人看來,因為這個原因殺掉他,倒也理所當然。

先來看一下袁崇煥。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未刻(13~15時),崇禎帝御平臺,召輔臣並五府、六部、都察院等官俱入,宣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七)

這是當年崇禎給袁崇煥治得罪,足有九條之多。我們來分析一下。

託付不效,指的是他坐視後金滅掉蒙古,從而可以繞道蒙古直逼京師。雖然將全部責任推給袁崇煥並不妥當,但是他確實姑息了後金做大,算是給後金開了個後門。

專恃欺隱,這個就不妥當了。當時袁崇煥說的是五年,而當時才僅僅一年半的時間,並未逾期,所以說的肯定不是這件事。其實,這個指的是袁崇煥當時確實是報喜不報憂,沒有將一些真實情況反饋給崇禎。雖然出於好心,但是卻犯下了欺君之罪。

市米資盜,說的是崇禎二年,蒙古大旱,本來崇禎想要拉攏蒙古人。但是袁崇煥覺得蒙古人拉攏過來用處不大,還有可能遭到反噬。所以對此事不怎麼上心。但是崇禎堅持,他便用易貨的方式來進行。然後告訴崇禎,崇禎沒有允許,最終反投了後金。這裡市米確有其事,但是資盜和他並無關係。

謀款斬帥,其實袁崇煥議和只是為了爭取時間加固防線。然而,崇禎卻將後金得以喘息並進攻了京師的責任完全推給了袁崇煥,實在不合適。而斬帥則是因為他擅自斬了毛文龍。不過袁崇煥斬了毛文龍是因為後來發現他有私通後金的證據,因為崇禎曾說他可以便宜行事,結果沒曾想卻成了自己的罪狀之一。

縱敵長驅,是說他縱容了後金軍攻打京師,沒有進行有效攔截。其實此前袁崇煥已經提醒過崇禎,後金有可能攻擊京師,然而卻被當作了耳旁風,最終卻要背上這個鍋。

後來三項幾乎就是無足輕重了。那麼從這裡來看,如果崇禎想要殺袁崇煥,唯有一個板上釘釘的罪狀便是欺瞞了前線的危機形勢。不過以他個人的能力,假以時日,完全可以轉危為安,不足為慮。只是很可惜,崇禎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最終自毀長城。

反觀岳飛,很多人認為他的死因主要是要迎回二聖,這其實並非是他的想法,而是皇帝自己之前定下的基調。不過他卻將之當作了皇帝的真實想法,所以導致被殺。確實有點冤枉。


Crazy歷史


岳飛是不是和袁崇煥一樣死得很冤?

他們兩個確實都是被冤殺的,但死的原因卻各有不同,總的來說,袁崇煥死因複雜,而岳飛相對簡單一些。

我們先分析一下岳飛之死

提起岳飛之死,我們就能想到他死前所發出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憤慨,內心的悲憤與不甘使人動容。

岳飛的死,可以說是宋高宗為了維護他的統治,所作出的極其殘忍的舉動。

首先,岳飛功高震主,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在當時有德者可取天下的輿論環境下,岳飛不貪財、不好色,深得民心、軍心、士心,使得高宗本身就他心存防範。在聽到接十二道金牌撤軍途中嶽飛“天下事竟如何”的發問和張憲“在相公處置耳”的回答之後,覺得岳飛不造反則已,一旦造反定會成功,只有殺了岳飛才是能讓自己安心。

其次,秦檜等奸臣的陷害。秦檜早就降金,一直遵從金人旨意行事,而岳飛不但梗阻和議,而且和秦檜過不去,多次表達對秦檜的不滿,再加上宋高宗趙構的暗示,因此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了岳飛。

再次,岳飛耿直性格的缺陷。岳飛本身是一名武將,秉性單純、正直、倔強,對宋王朝忠心耿耿,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忠臣。在軍事上,是卓越的軍事家,,但在政治上,卻顯得十分幼稚,不懂得鬥爭的複雜性和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懂得避嫌和韜光養晦這些在官場常識,以至做出擅離職守和請立太子這樣的事情,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

再分析一下袁崇煥之死

對於袁崇煥的死,崇禎皇帝有著重要的責任,可以說是崇禎皇帝一手鑄成了袁崇煥的冤案。

1.平臺召對的戲言。崇禎元年七月,崇禎帝召見袁崇煥時,袁崇煥在陳述了自己的對策後,提出“計五年,全遼可復。”讓新皇帝崇禎對平遼之事信以為真,充滿了想象,但袁崇煥本意是“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聖對也”。無意中給自己挖了大坑,種下了禍根。

2.擅殺毛文龍。由於毛文龍虛兵冒餉、欺罔冒功等不法行為,袁崇煥通過清理餉銀,撤了毛文龍的帥位,但毛文龍“惡文臣監製,抗疏駁之”,使袁崇煥產生殺毛的想法。於是,他便以閱兵為名,召毛文龍至雙島,以所謂“十二罪”,處死了毛文龍。也給自己按上了一大罪狀。

3.己巳之變的影響。在毛文龍死後三個月,後金軍隊繞過山海關,千里奔襲,直撲京師。一路上,所向披靡,連克遵化、薊州、永平,遷安等地。崇禎帝恐慌不已,起用孫承宗,急召袁崇煥,並破天荒地第一次號召全國各地起兵“勤王”。雙方軍隊在京欲地區相持數月,此役明朝大將滿桂戰死,失地四城,損失慘重,直到第二年五月,後金才撤軍東去。

己巳之變使崇禎徹底對袁崇煥失去了信任,並把他作為主要責任人,在金兵還沒有完全退去,就將袁崇煥抓了起來。

袁崇煥被抓後,朝中與袁崇煥有過節的一些大臣,立即上奏要求殺了袁崇煥,再加上金軍佈下的反間計,更是變袁崇煥百口莫辨。

而崇禎皇帝作為繼位不久年輕幼稚,又剛愎自用,行事極度情緒化,對袁崇煥恨的是咬牙切齒。最後,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可憐袁崇煥一心為國,數次解遼東之危,就這樣被冤殺,還受到了最嚴酷的刑罰,讓人扼腕嘆息!


雲端白楊


從這個問題的邏輯中看出,題注想必認定袁崇煥是很冤的,所以才拿岳飛來比較。

竊以為,袁崇煥不冤,岳飛是很冤的。

簡單說說岳飛。

岳飛被殺,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岳飛是個朝政低能兒,看不清風向,揣不透聖意,竟然上表請奏“迎還二聖”,這讓好不容易坐穩皇位的趙構極為不滿,所以才動了殺心。

能這麼想的人,大概也缺少些歷史知識和政治常識。

事實上,岳飛是個極有頭腦的聰明人。平定襄漢的他,懂得避嫌,請辭高官厚祿;皇帝讓他少喝酒,他就真把酒給戒了;他還曾告誡部將少造殺戮,不要損害天子的仁德;聽聞皇帝有難,在劉光世和張俊以各種理由搪塞的時候,岳飛卻不理身患疾病,千里勤王。

因此,在皇帝眼裡,岳飛是個聽話懂事還能打仗的人。

至於他為什麼會被殺,那是因為大宋「完顏構」和秦檜都不是什麼好人,這倆人一個要玩趙匡胤那套解兵權的把戲,順便向大金服軟求和好好過他的日子,一個想著通過議和而權傾朝野、萬人之上。

君臣一對湊,發現這個極有能力卻又不肯和他們一樣下作的人太礙眼,所以岳飛才走向了風波亭。

接著我們說說督師袁崇煥。

崇禎殺袁崇煥時給他列的“九大罪狀”:託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兵薄城下、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歸納起來是這四個方面:

1、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矇騙了崇禎皇帝;

2、假借聖旨,擅殺抗敵有功的大將毛文龍,自毀長城;

3、未經朝廷允許私自與後金議和、弔唁努爾哈赤、賣米給後金,涉嫌資敵

4、清軍入關,作為遼東負責人的他竟然毫不知情;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好說大話空話卻又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人,他為了圓他“五年平遼”的謊言,不惜編造出更多的謊言出來矇蔽朝廷,不管這些個謊言給國家和百姓帶來怎樣的災難。

所以,說他誤國該殺,是一點都不冤枉的。

至於袁崇煥為什麼會在後世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乾隆身上。

乾隆為了維護和鞏固清朝的統治,打消明朝遺老遺少們的反抗心思,必須造一個“神”出來,這個神必須光明正義、能力超群,而他的結局必須悲慘無比,否則就無法證明大明朝的昏聵腐朽、自毀長城的行徑,無法為大清代替明朝找到更為合法、合理的理由。

從他令人篡改《明實錄》等明朝官方史料,並毀掉《滿文老檔》這些後金自己的史料的行為可以看出,乾隆不愧是個能夠看出雍正那個《大義覺迷錄》中邏輯錯誤的聰明人,殺人誅心那套玩兒得是極為順手。

所以,袁崇煥被殺不冤,他或許沒有像後世懷疑的那樣暗投後金,但他也絕不是個能人,他的結局和他自己有著極大的關係,這和岳飛“莫須有”的冤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強哥說文史


岳飛和袁崇煥都是被冤殺的代表,巧合的是二者都是在對抗金國的鬥爭中犧牲的,雖然一個是女真一個是建州女真,但是就二人的遭遇來看,個人覺得岳飛比袁崇煥更冤一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皇帝的角度上來說二者都有取死之道,岳飛做為帶兵將領,不但口口聲聲說要迎回二聖,而且還攙和到趙構的立儲事件之中,所以金國人一提要求,趙構沒怎麼尋思就答應了,至於秦檜不過是背鍋俠而已。

而袁崇煥被殺則可以歸咎於崇禎性格多疑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不過就當時的情形來看,滿清軍隊都打到北京城下了,主持寧錦防線的袁崇煥難辭其咎,更何況他還擅自斬殺了皮島總兵毛文龍,導致後金壓力大減和朝鮮被女真人征服,光是這兩項罪名就可以殺他。

其次岳飛雖然軍事能力強悍,但是政治智商基本為零,要不然也不會喊出“迎回二聖”的口號了,所以趙構雖然是乞和派,但是也不傻,沒看中興四大名將只殺了岳飛嗎?其他人都沒動,韓世忠等人不照樣活得好好地。

而袁崇煥則不然,他不是武人出身,他是正經的兩榜進士出身,然後督師遼東除了會向朝廷要錢之外,並沒有太大的建樹,所謂紅夷大炮糜爛幾十裡不過是吹噓之詞,只是恰巧擦傷了努爾哈赤罷了,而且繼任的皇太極比努爾哈赤更難對付。

最後殺了袁崇煥明朝也沒多存續幾年,而且從崇禎最後說“諸臣誤我”來看,東林黨人皆有取死之道,而岳飛倒黴就倒在高宗趙構沒有子嗣,根本不想著收復失地,當一天皇帝快活一天就好,所以只要金人不來讓他幹什麼都行,於是倒黴的岳飛就用來完成承諾了,而且後來繼位的皇帝知道岳飛是冤案,但是趙構還健在他也不敢為岳飛翻案。


飛凡看歷史


呵呵!不是死的一樣冤,是岳飛比袁崇煥死的更冤,岳飛是在毫無罪證的情況下,被下入大牢酷刑逼供,恐嚇威脅也沒有讓岳飛屈招,秦檜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明目張膽的按了個罪名,屈死在黃泉路上,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帝王腐敗無能,袁崇煥是受了黃太極誘惑通敵罪已被作實,只是從刑法上來說,判定輕重的問題,只是崇禎帝殺他的不是時候,在沒有可用之才時就武斷的將他拿下,導致了北方局面的失控,據歷史資料記載袁崇煥只是想盡辦法的要軍餉,而不作為導致北方老百姓被騷擾的苦不堪言,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國內空虛,崇禎帝是想殺一儆百,可惜手段不夠高明,導致了明朝的迅速瓦解!


亮亮1116800485020


岳飛是不是和袁崇煥一樣,死得很冤?題主這話好像不該這麼問。

正確的問法也許是,袁崇煥是不是和岳飛一樣,死得很冤?

關於岳飛,青史已有定論,風波亭一案是鐵打的冤案,而袁崇煥一案,尚是懸案。岳飛一定是冤,袁崇煥不一定冤。用一樁懸案去證明一樁鐵案,這在邏輯上一看就頗有不當之處。

(一)為什麼說風波亭是鐵案,岳飛之死是明確得再不能明確的冤死?

因為在他死後二十年,1162年,宋高宗禪讓宋孝宗,宋孝宗立刻為岳飛平冤昭雪,標明青史。

其詔雲:“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這裡非常和極其重要的一句話是,“太上皇念念不忘。”宋高宗趙構,此時還在世,56歲,為南宋太上皇。作為當事者,趙構明確知曉和認定岳飛是冤死的。之後十數年,宋也一直陸續在做岳飛的平反工作,最終諡號武穆,追封鄂王。嶽王廟,也是宋朝所修建的。

這是史上罕見的,一位還活著的皇帝為自己所作所為在認錯,賠禮道歉,唯一還留一分面子的地方,只是趙構假養子宋孝宗之手而已。

(二)為什麼袁崇煥是懸案?袁崇煥的確死得非常之慘。凌遲酷刑,讓人不忍猝睹。但有明一代,明官方始終都認定殺袁無錯。百姓對袁也恨到切齒。

之後認為袁崇煥冤屈而為他平反的,是清朝十全老人乾隆。自此,袁崇煥案是冤案成為清官方說法,不過客觀地說,所謂反間計之說就是個渣套路,這裡明顯存在著詆譭前朝的嫌疑。

伴隨明清官方說法的截然不一,民間對袁崇煥所作所為的評價,也一直有忠臣和賣國賊兩種,幾經反覆糾葛不清。

說忠臣的附和清官方說法,引袁崇煥之死為青史奇冤之一,影響最大,如本人所敬重金庸先生,在小說碧血劍裡,主角袁承志為袁崇煥之子。另書鹿鼎記中,假太后毛東珠為毛文龍之女,流落邪派神龍教,都是為袁氏不平之意。

說袁崇煥是賣國之賊的人,則依據流傳後世的各種史料,說袁崇煥寡謀、損兵、丟糧、不救、議和、獻媚、暮氣、資敵、斬帥、縱敵、敗陣、苟且,是敗壞國紀國綱之人。

那袁崇煥到底冤,還是不冤?

個人肯定無資格給出一個判斷。但有一點完全可以確認,就是袁崇煥被明顯執刑過重。

究其原因,年輕的崇禎信任袁崇煥御前所許下“五年平遼”豪言壯語,並委以重任,幾年之後不但後金未平,反而鐵蹄跨過長城直逼北京。當他當決定凌遲袁崇煥時,為輕信而洩憤的暴戾心情一定是有的。而更多的,也許是在問責自己有目如盲。

崇禎金牌召回袁崇煥勤王,是因為清軍破關要拯救京城,南宋十三道金牌召回岳飛,是為了讓他放棄攻擊態勢,之間區別還是很大的。

竊以為,同為一方重將,袁崇煥若果有岳飛征戰之能,他定不會死。岳飛身後如有崇禎之信重,他更不會死。放在一起比,不太合適,太不合適!


劉羽舟和蕭銘珏


岳飛和袁崇煥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刻,抗擊外侵和鎮守邊疆,因個人的一些錯誤和皇帝的不信任調回京城處死的。當然也涵蓋了太多的不為人知的內幕在裡面。客觀的說,他們實際上死於國家命運。

岳飛的死,引起了太多民間的強烈非議。認為是奸人秦檜和張浚等人所為。特別是宋孝宗皇帝為岳飛平反後,民間不斷出現太多的流傳和評書演義,把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推崇的神乎其神,把岳飛戰略戰術吹捧的高高在上。誠然,岳飛在與偽齊傀儡政權和北元政權之間在失手土地上來回拉鋸戰,屢立戰功。他四起四落,特別是前三次主要就是與偽齊劉豫政權的戰鬥,因官微言輕,秦檜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皇帝都不知道他是誰。每次也就幾百人,陸陸續續,因為自己的上級領導原因,多次被遣散。由於作戰經驗豐富,所以每次重新招募新兵,他都回來應聘,那個時候估計沒有公務員免職後永不得再錄用這一條。所以他每次回來,得以不斷提拔。所謂的岳家軍,也就是農民軍,游擊隊,紀律嚴明作風優良這也就是相對而言,因為那個時候,宋國沒有幾萬幾十萬的軍隊了,更談不上主力部隊。我們注意一下幾條。第一,宋國,都是以防禦勉強湊合,抗擊南宋區域的叛亂政權。主要以偽齊政權為主。偽齊最後也不是岳飛滅的,是金兀朮看著不順眼很久了,就不讓他存在了。第二,沒有宋朝了,只能算是宋國,因為趙構已經簽署了不平等條約,招降納貢,稱臣。偏安了,自己承認的,傳國玉璽也不知道哪去了。第三,趙構是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以皇帝身份被北元摞去了,而且他沒有任何具體辦公的地方,幾乎到處東躲西藏。也就是部分官員和百姓,在印象裡還承認宋存在,宋只能算是一個情懷政權而已。第四,作為趙構的成長經歷,他不是合法繼承人,只是因為合法繼承人也被掠走了,他是以兵馬大元帥的身份被擁立為皇(兵馬大元帥聽起來官職很大,可手底下沒有多少軍隊)。另外他並沒有劉秀的勇氣,更沒有柴榮的決心,更談不上劉邦朱元璋這樣的赤腳紳士,他充其量就是劉協和劉嬋這樣的不識人間煙火的主,沒有任何勇氣和決心去流血犧牲。所以,每每遇到戰事報道他就頭疼的很,恨不得聽不見。躲一天是一天,膽小虛偽怕事,多次因聽到戰事而貶官員。第五,岳飛官職很低。說的好聽一點四起四落,說的不好聽一點,他前三次連個連長都不是,到了第四次,混成一個師長級別,準軍長。而且是民兵師長。幹了不到半年,就被召回殺頭。只因官職不高,卻老是要北伐,皇帝聽了就腦袋大。第六,岳飛非常非常的愛國愛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只有這一條成立才是他後來被莫須有罪名殺掉的核心原因之一。因為他一直想打北元,抗擊北元。而宋國趙構不想打。只想求和。岳飛性格溫順,家境富有殷實,詩文和書法都挺不錯,也是書畫大師級別。母親深明大義。另外,他擅長組織民眾抗戰,這跟某些人很相似,也就是游擊戰。但是岳飛沒有完整的戰略戰術思想,更沒有一套全盤的北伐計劃。岳家軍就類似民兵,他也就是一個團練或民兵連長。岳飛被召回趙構這裡,前幾次審問沒有罪,很多審問他的官員都願意為他鳴冤叫屈。可是,秦檜實際上是趙構的內心選擇才存在的,秦檜不同意審問結果,皇帝沒主見,皇帝對岳飛沒有太多印象,依稀記得見過此人。第七,秦檜也夠點背的,最後叫罪名都不會起,如果擱到現在,幾十條大罪都判了,竟然最後【莫須有】,這不是給自己給自己添堵、挖空嘛。要麼那個時代太仁慈,國家刑法規定不能用大刑。要麼秦檜太過自信,自信到自負,認為歷史是他家的,定了就行了。要麼就是岳飛背上那幾個字,齊了作用。每次審問,“盡忠報國”都會被審問官員看到。實際上,一點常識就可以知道,岳飛不可能通北元。怎麼還審問他通敵,奇了怪了。第八,北宋開始,國家本來就重文輕武。爺爺父親等前輩都是書畫家和品茶大師,而趙構自己也對花鳥情有獨鍾。他也是一個重文輕武的主。不是劉秀和劉邦這樣的馬上將軍。139年後崖山之戰,也就是公元1279年,隨著文天祥一起,宋也過了零丁洋,永遠消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了,這也就是我們惋惜岳飛的原因。因為國家命運解體了。

而袁崇煥抗擊後金的名將,他的死,更加引起了現代大家的熱議,畢竟殺掉袁崇煥之後,朱由檢再也無人可用了,再勤工不戳,也改變不了15年後1644年亡國的傷痛。自己也如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樣,也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袁崇煥有嚴重過錯,殺死抗擊後金的北部朝鮮邊陲重要守將毛文龍,販賣戰略物資賣糧食給後金,與後金私底下籤署議和協議,條條都是死罪。更重要的是,被後金皇太極用了反間計,催命三郎啊,簡直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朱由檢聽了,我們聽了都得殺他,所以百姓們凌遲的。更加戲劇性的是,大清建國以後,1782年乾隆皇帝為其平反昭雪。

因封建社會的歷史侷限性,帝王的權威是不能動搖的。只是,帝王需要考慮到自己殺掉重臣的滿意度和失望度自己承受和掂量了。歷史沒有對錯,只能聽後人點評。但是我們卻不能夠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那個時代的是非成敗。如果那樣的話,秦國695年裡幾千萬人遭受塗炭,漢武帝五十多年的皇帝生涯,就足足換了13個丞相,殺了八個,他們哪個不是忠心耿耿。晚年巫盅之禍更是滅三族的不計其數,太子劉據都被逼死,殺死自己兩個最愛的老婆衛夫子和鉤弋夫人,這難道是不是應該釘在十字架上呢?朱元璋更不用說。……這難道能用時代的眼光看待解釋的通嗎?所以,歷史是借鑑,讓我們知道後果,並不是讓我們評頭論足的噱頭,秦檜是唱紅臉的倒黴蛋,即使今天,老闆打電話讓帶著公司2000萬元貨款的業務經理回來,要麼打電話不接,要麼打了12個電話都只答應就是不回來,老闆殺得心也都有了,至於找什麼理由開除就無所謂了,何況那個時代。在今人眼裡,秦檜和岳飛,袁崇煥和朱由檢,只是現代人內心給自己定義的標準罷了。人們沒有站在歷史侷限性和國家命運的角度看待人物的命運。

歷史長河裡,岳飛和袁崇煥只是千百萬死去冤魂的倉海之一粟。在現代人眼裡,他們也只能算是漢族英雄。只是因為他們倆所在的朝代,都灰飛煙滅,混得有些有些沒落,最後都已滅亡收場,所以才讓我們有所惋惜而已。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首先我覺得袁崇煥死的不冤,從明律上,他對崇禎皇帝說 五年平遼,皇帝很高興,覺得得到一個可以拯救大明的功臣,後面才知道他只是騙皇帝的,這就是欺君之罪了,之後又在毛島私自斬殺毛文龍,導致後金沒有後顧之憂,他還買糧給努爾哈赤,以上我覺得他死的不冤。

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再來看岳飛的這個悲劇,其實不是哪個人的悲劇,也不是奸臣和良臣,也不是昏君和忠臣之間的衝突。他是一個有才華的個人跟整個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結構之間的悲劇。

岳飛不僅不冤,且岳飛必須死,小時候對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死於風波亭這事理解其實特別簡單。岳飛所向披靡,秦檜大奸大惡,宋高宗趙構昏庸無能。就這麼簡單啊。後來稍微大一點之後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秦檜其實不重要,別看他跪在嶽王墳前是千古罪人,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高宗趙構。

為什麼呢?原因有三點 ,其一 我們對岳飛的印象都是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金營裡甚至喊出一句口號說“捍山易,捍岳家軍難”!說他是軍神一般的人物。你看岳飛在中國古代是跟三國關羽關王爺一起貢在廟裡的,叫關岳廟。

但岳飛真的有這麼神嗎?你真的仔細去爬梳史料會發現,描寫朱仙鎮大捷寫得最天花亂墜的一本書叫《金陀萃編》,這本書誰寫的?岳飛的孫子岳珂。其實在當時的官修史書里根本就沒有把這個勝利看得多

重要,甚至在官修史書當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這幾個字。

當然官修史書也不一定對,因為秦檜和兒子秦熺兩人天天跑到宮裡去改寫官修史料,所以也不可信。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再深入敵後,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場作戰,真的直搗黃龍府和會寧府,步兵怎麼打得過人家騎兵,這是一個問題。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阿城市 啊。

第二,當時宋朝的國力已經不支持這一場戰爭了。北宋是很富強 的,最富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是6000多萬貫,可是到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可是你知道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要多少?光這一支軍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裡掃倉庫給他。

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即使是勒緊褲腰帶掃倉庫,我也得供軍費,要讓所有的老百姓和軍卒知道這支軍隊不是岳飛養活的,是我養活的哦。

所以在當時財政那麼艱困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持岳飛直搗黃龍府,也是一個問題。

第三就是岳飛的性格問題,岳飛特別倔,很多當代的歷史學家在分析岳飛為什麼必須死的時候往往在強調岳飛的性格。岳飛這個人性格確實有點不好——特別倔。這種倔在皇上看來那就叫跋扈。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要知道,原來岳飛跟高宗趙構之間那也是有蜜月期的。剛開始趙構覺得這小夥子太能幹了,親自把岳飛從很低級的武官提拔上來,提拔成節度使的時候,岳飛還不到30歲。岳飛還逢人就講,整個宋朝就兩個人

30歲不到封節度使的,一個人是太祖,一個是我。這話哪能講呢,對不對?他就私下瞎講。

所以岳飛的事情是一個悲劇,至於冤不冤,從當時的政治環境出發 我覺得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