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三國,你喜歡哪個人?

沙沙小觀園


首先很感謝能在這裡與你交流一下三國人物。既然開篇是滾滾長江東逝水了,那咱們就談談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吧。三國演義我看了很多遍,也喜歡很多的人物。但是最喜歡的人物還是曹操。

既然是閒談、我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不要咬文嚼字。說的不好、也別罵我。謝謝。為什麼喜歡曹操呢?我認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最重要的特質並非什麼忠義之類的上綱上線的臭規矩,而是有擔當!而曹操就是有擔當的這樣的一個人。公元189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後又殺太后及少帝,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看不慣董卓的驕橫跋扈,於是逃出了洛陽。到陳留後,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討伐董卓。公元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聯軍。2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自己則焚燬宮室,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二百里荒蕪凋敝無復人煙。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並且各懷鬼胎,討伐董卓也只是為了發展自己。是以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河南延津北)一帶。曹操認為董卓倒行逆施,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應乘機與之決戰,於是獨自引軍西進,結果遭遇與董卓大將徐榮,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從中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與眾不同與擔當。

其次,曹操相比於劉備的做作,孫策的自大,孫權的陰狠更為的真實。更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愛惜人才,志向遠大,心胸寬廣,敢愛敢恨。先後下過三次“求賢令”。收留過劉備和關羽。長坂坡放過趙雲。其麾下的將領很多都是後來歸降於他的,而後都對他忠心耿耿。像五子良將張遼,張郃,徐晃,龐德等。即便不談其他,從客觀上來講、能有哪麼多能人志士跟隨他就能說明他的個人魅力了。

曹操尚禮重法,治軍嚴整,愛惜人才,興修水利,提倡廉潔。可以說是一位英雄!

最後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我王者曹操玩的很遛。


等等4336


既然是閒談,那就不必論成敗得失,只聊一聊是否有趣。三國中,我最喜歡的是"鬼才"郭嘉,只因為亂世中他的那一份真實,一份灑脫。

郭嘉的才

三國中謀士如雲,但有稱號的寥寥無幾。臥龍、鳳雛、毒士、冢虎……,郭嘉的稱號是"鬼才"。天才總是比別人更好的解決問題,鬼才也是永遠用和別人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郭嘉的一生都是與眾不同,"十勝十敗"論給了曹操信心,下邳擒呂布穩定了後方,遺計平二袁則是屬於鬼才的絕筆。郭嘉從來不像諸葛亮或是荀彧一般走到臺前,但幕後本就是屬於鬼才的舞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做張良其實更加瀟灑。

郭嘉的真實

潁川是三國邁不過去的一個地方,荀彧、荀攸、徐庶、陳群等等都出自這裡,當然還有郭嘉。郭嘉來自潁川的寒門,雖然沒有家勢的支持但也少了世家子弟的束縛,所以他可以一心一意的輔佐曹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曹操是郭嘉的伯樂也是知己。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最瞭解他的是郭嘉,不只把他當主君的也只有郭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曹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

兩個人都是放浪形骸的人,都喜歡喝酒喜歡女人。郭嘉的一生都忠於曹操,也只忠於曹操。他不用像荀彧那樣在忠於曹還是忠於漢之家徘徊,也不像賈詡一樣擔心不被信任而藏拙,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他可以活的真實自我。

郭嘉的早夭

郭嘉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一個信任他的主公,能夠盡情的展現自己的光彩;郭嘉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未能堅持到理想的實現。郭嘉見到了曹操擊敗袁紹,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卻等不到統一的一天。"鬼才不死臥龍不出",如果赤壁的時候郭嘉還在,會不會是個不一樣的結果,魏國會不會統一三國?我們不知道結果,只會留有遺憾,遺憾的還有曹操自己,還有他口中的奉孝!

郭嘉算不上嚴格意義的成功者,他倒在了成功的路上,留有遺憾。但喜歡他不是因為成敗,而是他的才華,他的灑脫與真實,以及那一點點的遺憾。


詭狐w


個人比較喜歡曹魏,曹魏不缺良將,五子良將、兩夏侯、大將軍曹仁等等,謀士郭嘉、荀彧、荀攸等等,還有陳宮打理朝政。

最重要的是主公的區別,曹操可以稱為是個政治家,而劉備太過意氣用事,更像是個幫派老大。孫權就不考慮了,他沒有打過天下。

再一個,魏國的後主更爭氣。這也能看出他們老爸的教育能力。

曹魏和蜀漢就像劉邦和項羽的區別,劉邦可以翻臉不認人、善於聽進別人的意見、不意氣用事,所以更像一個政治家。

而項羽年輕氣盛、敢作敢為、重情義,註定他成為不了傑出的政治家,但也因為項羽的真情本性響應了每個人心中最基本的人性而為後人所喜愛。


洋洋看歷史


大家好,我是觀歷史品人心,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通過三國人物對比來講,我還是喜歡司馬懿。 因為他有智謀、有隱忍、有韜略。

三國中,有英雄豪傑,如關羽、趙子龍等;有亂世梟雄,如曹操等;有隱忍不發者,如司馬懿等,就是因為司馬懿的性格特點,他笑到了最後,成為了三國最大的贏家。

一、司馬懿的性格特點是不顯山不露水,主要是通過韜光養晦來積蓄自己的實力,不到關鍵時候絕不會暴露自己的實力,他就像一隻老虎,在捕食過程中,不會輕易暴露自己,待時機成熟,會一擊斃命。司馬懿遵循了大自然的適者生存的法則,隱忍到了最後,也笑到了最後。

二、司馬懿智謀過人,與諸葛亮不相上下。諸葛亮北伐時遇到了司馬懿,所以北伐並未成功。司馬懿因時因勢而變,找到了諸葛亮北伐的致命弱點,就是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司馬懿對於他的上司曹操的計謀就是“裝傻”,不表現出任何的野心,也絕不會讓曹操看透自己真實的想法。

三、司馬懿先後伺候了曹操、曹丕、曹睿,活到了73歲,比諸葛亮多活20年,正是因為他的長壽,才有機會奠定了他一統三國的根基。司馬懿長壽與家族基因與養生都有關係。司馬家族普遍都長壽,這是基因的影響。另外,他非常喜歡練

五禽戲,每日必練,至今五禽戲還被人們俸為養生的秘訣。他的弟弟因為練習五禽戲竟然活到了93歲。還有一點,就是司馬懿性格溫和,遇事不慍不火,做事有章法,這也是他長壽的因素之一。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歷史品人心


諸葛孔明:小人物的大情懷


(我是任兄,執筆文史,關注我@任兄文史匯,覽中華文化精粹,知文史趣事~)


三國時期湧現出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互相爭霸天下的劉備、曹操、孫權,也有足智多謀的軍事家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郭嘉......今天任兄來說說自己喜歡的三國軍事家——諸葛亮。





說起孔明先生,我腦海中首先想到了孔明先生的大情懷,故事需要從歷史典故三顧茅廬說起。



《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諸葛亮在自己的詩作《出師表》中寫到,“臣本布衣”“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一個布衣之士,可以讓比自己地位高貴的劉備三顧茅廬,可見當諸葛亮是具備很高的價值的!諸葛亮在日後無論是對政治還是對經濟都做出來傑出的貢獻。



在劉備三兄弟的邀請下,諸葛亮離開茅廬,踏上他的政治仕途。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利用策略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對戰曹操,也就有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損失慘重,無奈北還。




《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無奈劉備病重早逝,當時依舊三足鼎立,天下未定。當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劉禪,如果劉禪沒有才幹,諸葛亮可以自行取代劉禪。”




顯然,憑藉諸葛亮的才能取代劉禪是沒有問題的,說不定還可以結束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他盡心盡的輔佐劉禪,我想盡管劉禪不具備做帝王的能力,但是諸葛亮這樣做他自己絕不會後悔,他完成了先帝劉備託付他輔助劉禪的遺願。



諸葛亮不僅在軍事上見解獨到、戰功顯赫,在政治、經濟上也做出甚大貢獻。



政治上,諸葛亮帶頭提倡廉政,以身作則,提倡政治廉明。不僅如此,諸葛亮還與法正、李嚴、等人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諸葛亮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在當時對蜀漢的政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經濟上,諸葛亮實行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同時也擴充了人口。同時還興修水利,為後世的水利事業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這是劉禪對諸葛亮的評價,從劉禪的評價中也不難看出諸葛亮一心一意輔助劉禪,同時諸葛亮也具備明睿篤誠的品質。當然個人喜歡諸葛亮還是因為諸葛亮的兼濟天下的大情懷。




從《前出師表》中可以知道,諸葛亮不求富貴,也不行聞達於諸侯,覺得做個布衣之士,安安心心的也是挺好的。但是最後是什麼讓諸葛亮離開了茅廬,輔助劉備的呢?是諸葛亮兼濟天下的大情懷!



諸葛亮是一個小人物,自己過得很好,能夠滿足,原本可以安心悠閒的過自己的鄉野生活,可他心中兼濟著天下的蒼生,放心不下戰爭中的老百姓,為了能夠讓老百姓儘快過上好的生活,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茅廬,踏上政治仕途。



諸葛亮的才智,不是我所喜歡的,他的大情懷才是我所敬佩的,我所以喜歡的!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任兄文史匯


閒談三國,也就是閒談《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由作者把正史變成歷史小說的斷代作品。我們大家平時看到並且閱讀的大都是這部鉅著。有一定層面的讀者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作者羅貫中把只有高級知識分子才能讀懂的史書《三國志》,變成了文字通俗易懂,連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能勉強看下去的通俗化小說。

小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更多的誇張,虛構,無中生有。每件事在作者的筆下說的娓娓動聽,比如桃園結義,連環計,草船借箭,祭東風,空城計等無不是奇趣橫生,馳騁於神出鬼沒想象不到的境界!

三國在作者筆下塑造的人物眾多,這些人物有反面角色,正面人物。正面人物劉備,諸葛亮,關羽,趙雲等。反面角色有曹操,董卓等。各個都是典型突出,無不各極其態。

我今天在這裡就說說被列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吧,這個人物是我讀了三國後一直喜歡的重要人物。她雖然出現在三國書中的章節不多,但她卻為垂死掙扎的東漢王朝除去了暴虐無道的奸臣董卓!想當初董卓手握大權,殘殺良臣,草菅人命,禍害百姓為所欲為,滿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就在如同朝廷司徒王允說的那樣“百姓有倒懸之危,群臣有累卵之急!”的情況下受於重託。

貂蟬不負使命召喚,最終完成了當時男人們解決不了的任務:為國家除掉了暴兇董卓大快人心不在話下。

貂蟬令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原因我歸納有幾點:

一、貂蟬知恩圖報

從書中得知她可能是貧苦人家的孩子無力養活,要不怎能自小逼迫離開父母,進入權貴人家學習歌舞等將成為備用的棋子。但她在王允府中生活多年,也一定受到了不錯的待遇,以致使她對主人感恩戴德,在主人王允最困難時站出來,甘願為恩人排難解憂。

二、貂蟬絕對是天姿麗質

她從小就是被選入王府的,沒有非常好的先天條件,那是不可能輕而易舉就能被看中的,只有了很好的相貌才有可能入選。要不然也不能成為日後人們廣為稱頌的美女呢!

三、聰明伶俐、有智慧和 手段

貂蟬如果不聰明伶俐,就不會在眾多的歌舞人群中脫穎而出!她不僅在歌舞方面突出,而且在其它方面又有獨到之處。很會察言觀色,一眼就能看出主人有難言之隱,而後就有了和主人在牡丹亭畔的肺腑之言。

貂蟬被送去董卓太師府後一系列表現活動,都提現了她的才智和手腕。成功的挑起董卓和乾兒子呂布的矛盾,最終為朝廷剷除了奸佞暴虐之人董卓算是立了大功。

四、絕代佳人的悲慘結局

雖說貂蟬有閉月羞花的絕世容顏,但還是一枚可用或不可用的棋子。最後悽然地為死去的呂布收屍後,便暗淡的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一個弱女子孤孤單單無依無靠,到底去了哪裡,或是被害,或是被他人虜取都無從得知!

無論是讀三國,或者後來觀看電視劇,使我心靈震撼的均為貂蟬的人生命運!她也是我為之動容動心的悲情角兒。


薛莉123


常山趙子龍,一是率本郡吏兵投公孫瓚,可見趙雲的統軍能力和感召力;二是趙雲投公孫瓚時,對公孫瓚說的話,"我們常山人經商議決定要追隨能夠實施仁政的地方,並不是因為我們要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可見其愛民,胸懷大義。三是單騎救主,可謂渾身是膽,忠義可貫金石。四是獨自率軍平定犍為郡(蜀中大郡,蜀中主要賦稅來源之地),可見其膽識謀略。


老何筆記


曹操 字孟德,乳名阿瞞,東漢末年沛國譙縣人(今安徽亳州)

蒿里行

曹操.東漢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因剿黃巾起義軍而立戰功,被表彰在朝廷做官,刺殺董卓未遂而逃亡……後而討伐董卓,興兵袁紹,絞呂布,伐劉表破張魯,平定了中原和北方大地。為天下太平奠定了堅實基礎,縱觀曹操一生可謂是一部經典之書。

屢屢受挫但志向非常堅定,敢作敢為大丈夫,不似劉備等心機太重,就會做戲(會哭)。

經過我近幾年來的個人研究和感受,最讓我欽佩的三國人物當屬曹孟德。數三國英雄曹操算第一個。大丈夫能屈能伸,敢作敢為。曹操相比孫權和劉備深明大義的多,各路英雄都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奮鬥,爾虞我詐是三國的時代,個個都是人精,都在算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唯獨曹操是為了天下蒼生和天下太平而奮鬥。只不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他寫壞了,在封建社會必須把他寫壞,而凸顯出劉備的好(外號劉皇叔,對王朝來說算是正統)都是為了得天下,憑什麼就說我孟德是奸賊呢?就是因為政治因素,曹操必須成奸臣。






風輕雲淡63778


姜維吧。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九歲的時候,年幼無知,我仰慕的對象是勇冠三軍無人匹敵的呂布,年輕勇猛,一手方天畫戟無人能敵。

再大一點偏愛周瑜,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閒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又能如何?

十五六歲的時候,青澀熱血。俯首於諸葛武侯鞠躬盡瘁,三分天下游刃有餘,翻雲覆雨天下如棋。

即將二十歲的現在,學會了理解姜維,生不逢時又如何?只要有半分希望,便用盡萬分之力、只要不曾身死魂消,一身熱血便永遠燃燒。


陳壽說他“玩眾黷施”(耗費民力國力)

胡三省責備他“屢敗而不止, 為亡蜀張本”(屢次北伐失敗而不停止,導致蜀國被曹魏滅亡)。

說個題外話,我不喜歡胡三省這個人,宋亡時他也只是閉門寫字罷了,憑什麼指責一個為蜀漢付諸生命的姜伯約?

後世對姜維的點評大概只看到了他的剛戾自用與所謂的窮兵黷武,人們總是喜歡忽略時代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卻不看當時局勢的好壞。蜀漢末期的時局,天下大勢盡歸曹魏,你姜維一人又能如何?執念再深又能如何?

大敵當前,蜀漢朝堂內部卻黨爭不斷。有姜維這樣的人繼承諸葛武侯遺志,一心北伐;也有諸葛瞻張翼這樣提倡防守的人;也有譙周這般益州人士,只關心益州本土會不會被燒火燒掠。

姜伯約算不上諸葛亮唯一的繼承人,但他絕對是承武侯遺志,一心北伐恢復中原最堅定的那一個人。

姜維崇拜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信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翻譯一下就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在鄧艾偷渡陰平蜀漢亡國的關頭,他表現得比劉禪更像個君主,以一個降將的身份說出:“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般的言語。

姜維死,漢亡。


蟬鳴八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蘇東坡追憶羽扇綸巾的周瑜,辛棄疾感嘆生子當生孫仲謀。我卻比較欣賞那幾位軍師,曹操的荀彧,孫權的魯肅,尤其是劉備的諸葛亮。

每每想起孔明的《出師表》,心中總是感慨萬千,世上難得的君子啊。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有人說,諸葛亮後期迷戀於權力,特別是劉備臨終囑咐的一段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讓後人對諸葛亮的忠心有諸多懷疑,原來劉備對諸葛亮早就戒備,又不能明言,直到臨終時才敢試探他。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指的猜疑諸葛亮的那些人啊。

司馬徽說過,“臥龍雛鳳,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兩人皆有曠世之才,然而志向卻不一樣啊。臥龍願埋名於阡陌之中,而雛鳳則求有朝一日聞名於諸侯。

正是因為諸葛亮不想出仕,才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如果他真的想要追求功名利祿,又何必讓劉備三顧,而且又何必追隨窮困潦倒的劉備呢?

反觀與他齊名的龐統,為了成名,到處毛遂自薦,而且先到孫權處,後被冷落才改投劉備。

諸葛亮投奔劉備之時,劉備寄居於劉表之新野,兩手空空。是他建議劉備聯合東吳,合力挫敗曹操,才能據有荊州的數郡之地。龐統來投奔劉備之時,劉備已經有了一定的名聲和地盤,也算是一方諸侯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為了名利嗎?我想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吧。因此,才有了下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曹操三代皆懷疑司馬懿,司馬懿父子不負眾疑,最後篡奪曹魏江山。劉備臨終之前召來諸葛亮,他面對奄奄一息的劉備和年幼無知的劉禪,卻不為劉備的讓國之舉所動心,聲淚俱下地表達自己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助劉禪之決心。

行動是言語最好的證明,諸葛亮有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呢?南征益州各郡,北伐曹魏,諸葛亮這一生未嘗有半點怠慢之心。

記得劉備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據有荊州、益州,一旦時機成熟,則揮師北伐,恢復漢室。

諸葛亮出山不久,便助劉備據有了荊州的一席之地,之後劉備得益州之後,眼看著一切皆按計劃進行,如果加以時日,那麼光復漢室並非不可能。

這時,關羽為了逞一時之英雄,貿然北進,結果丟失荊州,還搭上了性命。然後,劉備又為了洩心頭之憤,撕毀吳蜀聯盟,不但沒有奪回寸土之地,還搭上了益州的大部分家底。

劉關兄弟瀟瀟灑灑出口氣、轟轟烈烈地走了,留下一片狼藉給諸葛亮。關鍵劉備臨終之前,還不忘提醒諸葛亮“終定大事”,什麼大事,光復漢室。諸葛亮這個巧婦有多難,幾乎再度回到初次見劉備的情形。

就為了這一聲囑託,諸葛亮殫精竭慮,最後病死在戰場之上。並非諸葛亮不知道失去荊州之後,北伐的可行性有多低,他是為了劉備的遺願在拼命啊。否則憑他的謀略,餘生安守益州綽綽有餘,又何須擔上窮兵黷武的質疑呢。

結語:

他從南陽阡陌中來,感三顧茅廬之恩,舍苟且偷生之安,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果君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