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三国,你喜欢哪个人?

沙沙小观园


首先很感谢能在这里与你交流一下三国人物。既然开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了,那咱们就谈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吧。三国演义我看了很多遍,也喜欢很多的人物。但是最喜欢的人物还是曹操。

既然是闲谈、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大家不要咬文嚼字。说的不好、也别骂我。谢谢。为什么喜欢曹操呢?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最重要的特质并非什么忠义之类的上纲上线的臭规矩,而是有担当!而曹操就是有担当的这样的一个人。公元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于是逃出了洛阳。到陈留后,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公元190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联军。2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自己则焚毁宫室,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二百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并且各怀鬼胎,讨伐董卓也只是为了发展自己。是以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曹操认为董卓倒行逆施,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应乘机与之决战,于是独自引军西进,结果遭遇与董卓大将徐荣,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从中就可以看出曹操的与众不同与担当。

其次,曹操相比于刘备的做作,孙策的自大,孙权的阴狠更为的真实。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爱惜人才,志向远大,心胸宽广,敢爱敢恨。先后下过三次“求贤令”。收留过刘备和关羽。长坂坡放过赵云。其麾下的将领很多都是后来归降于他的,而后都对他忠心耿耿。像五子良将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等。即便不谈其他,从客观上来讲、能有哪么多能人志士跟随他就能说明他的个人魅力了。

曹操尚礼重法,治军严整,爱惜人才,兴修水利,提倡廉洁。可以说是一位英雄!

最后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我王者曹操玩的很遛。


等等4336


既然是闲谈,那就不必论成败得失,只聊一聊是否有趣。三国中,我最喜欢的是"鬼才"郭嘉,只因为乱世中他的那一份真实,一份洒脱。

郭嘉的才

三国中谋士如云,但有称号的寥寥无几。卧龙、凤雏、毒士、冢虎……,郭嘉的称号是"鬼才"。天才总是比别人更好的解决问题,鬼才也是永远用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郭嘉的一生都是与众不同,"十胜十败"论给了曹操信心,下邳擒吕布稳定了后方,遗计平二袁则是属于鬼才的绝笔。郭嘉从来不像诸葛亮或是荀彧一般走到台前,但幕后本就是属于鬼才的舞台,“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做张良其实更加潇洒。

郭嘉的真实

颍川是三国迈不过去的一个地方,荀彧、荀攸、徐庶、陈群等等都出自这里,当然还有郭嘉。郭嘉来自颍川的寒门,虽然没有家势的支持但也少了世家子弟的束缚,所以他可以一心一意的辅佐曹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曹操是郭嘉的伯乐也是知己。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最了解他的是郭嘉,不只把他当主君的也只有郭嘉。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

两个人都是放浪形骸的人,都喜欢喝酒喜欢女人。郭嘉的一生都忠于曹操,也只忠于曹操。他不用像荀彧那样在忠于曹还是忠于汉之家徘徊,也不像贾诩一样担心不被信任而藏拙,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他可以活的真实自我。

郭嘉的早夭

郭嘉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信任他的主公,能够尽情的展现自己的光彩;郭嘉也是不幸的,因为他未能坚持到理想的实现。郭嘉见到了曹操击败袁绍,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却等不到统一的一天。"鬼才不死卧龙不出",如果赤壁的时候郭嘉还在,会不会是个不一样的结果,魏国会不会统一三国?我们不知道结果,只会留有遗憾,遗憾的还有曹操自己,还有他口中的奉孝!

郭嘉算不上严格意义的成功者,他倒在了成功的路上,留有遗憾。但喜欢他不是因为成败,而是他的才华,他的洒脱与真实,以及那一点点的遗憾。


诡狐w


个人比较喜欢曹魏,曹魏不缺良将,五子良将、两夏侯、大将军曹仁等等,谋士郭嘉、荀彧、荀攸等等,还有陈宫打理朝政。

最重要的是主公的区别,曹操可以称为是个政治家,而刘备太过意气用事,更像是个帮派老大。孙权就不考虑了,他没有打过天下。

再一个,魏国的后主更争气。这也能看出他们老爸的教育能力。

曹魏和蜀汉就像刘邦和项羽的区别,刘邦可以翻脸不认人、善于听进别人的意见、不意气用事,所以更像一个政治家。

而项羽年轻气盛、敢作敢为、重情义,注定他成为不了杰出的政治家,但也因为项羽的真情本性响应了每个人心中最基本的人性而为后人所喜爱。


洋洋看历史


大家好,我是观历史品人心,作为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非常荣幸有机会交流这个话题:

通过三国人物对比来讲,我还是喜欢司马懿。 因为他有智谋、有隐忍、有韬略。

三国中,有英雄豪杰,如关羽、赵子龙等;有乱世枭雄,如曹操等;有隐忍不发者,如司马懿等,就是因为司马懿的性格特点,他笑到了最后,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一、司马懿的性格特点是不显山不露水,主要是通过韬光养晦来积蓄自己的实力,不到关键时候绝不会暴露自己的实力,他就像一只老虎,在捕食过程中,不会轻易暴露自己,待时机成熟,会一击毙命。司马懿遵循了大自然的适者生存的法则,隐忍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二、司马懿智谋过人,与诸葛亮不相上下。诸葛亮北伐时遇到了司马懿,所以北伐并未成功。司马懿因时因势而变,找到了诸葛亮北伐的致命弱点,就是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司马懿对于他的上司曹操的计谋就是“装傻”,不表现出任何的野心,也绝不会让曹操看透自己真实的想法。

三、司马懿先后伺候了曹操、曹丕、曹睿,活到了73岁,比诸葛亮多活20年,正是因为他的长寿,才有机会奠定了他一统三国的根基。司马懿长寿与家族基因与养生都有关系。司马家族普遍都长寿,这是基因的影响。另外,他非常喜欢练

五禽戏,每日必练,至今五禽戏还被人们俸为养生的秘诀。他的弟弟因为练习五禽戏竟然活到了93岁。还有一点,就是司马懿性格温和,遇事不愠不火,做事有章法,这也是他长寿的因素之一。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观历史品人心


诸葛孔明:小人物的大情怀


(我是任兄,执笔文史,关注我@任兄文史汇,览中华文化精粹,知文史趣事~)


三国时期涌现出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互相争霸天下的刘备、曹操、孙权,也有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今天任兄来说说自己喜欢的三国军事家——诸葛亮。





说起孔明先生,我脑海中首先想到了孔明先生的大情怀,故事需要从历史典故三顾茅庐说起。



《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在自己的诗作《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个布衣之士,可以让比自己地位高贵的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当诸葛亮是具备很高的价值的!诸葛亮在日后无论是对政治还是对经济都做出来杰出的贡献。



在刘备三兄弟的邀请下,诸葛亮离开茅庐,踏上他的政治仕途。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策略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战曹操,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损失惨重,无奈北还。




《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无奈刘备病重早逝,当时依旧三足鼎立,天下未定。当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刘禅,如果刘禅没有才干,诸葛亮可以自行取代刘禅。”




显然,凭借诸葛亮的才能取代刘禅是没有问题的,说不定还可以结束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尽心尽的辅佐刘禅,我想尽管刘禅不具备做帝王的能力,但是诸葛亮这样做他自己绝不会后悔,他完成了先帝刘备托付他辅助刘禅的遗愿。



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见解独到、战功显赫,在政治、经济上也做出甚大贡献。



政治上,诸葛亮带头提倡廉政,以身作则,提倡政治廉明。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与法正、李严、等人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诸葛亮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在当时对蜀汉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济上,诸葛亮实行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扩充了人口。同时还兴修水利,为后世的水利事业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是刘禅对诸葛亮的评价,从刘禅的评价中也不难看出诸葛亮一心一意辅助刘禅,同时诸葛亮也具备明睿笃诚的品质。当然个人喜欢诸葛亮还是因为诸葛亮的兼济天下的大情怀。




从《前出师表》中可以知道,诸葛亮不求富贵,也不行闻达于诸侯,觉得做个布衣之士,安安心心的也是挺好的。但是最后是什么让诸葛亮离开了茅庐,辅助刘备的呢?是诸葛亮兼济天下的大情怀!



诸葛亮是一个小人物,自己过得很好,能够满足,原本可以安心悠闲的过自己的乡野生活,可他心中兼济着天下的苍生,放心不下战争中的老百姓,为了能够让老百姓尽快过上好的生活,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茅庐,踏上政治仕途。



诸葛亮的才智,不是我所喜欢的,他的大情怀才是我所敬佩的,我所以喜欢的!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任兄文史汇


闲谈三国,也就是闲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由作者把正史变成历史小说的断代作品。我们大家平时看到并且阅读的大都是这部巨著。有一定层面的读者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把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能读懂的史书《三国志》,变成了文字通俗易懂,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能勉强看下去的通俗化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更多的夸张,虚构,无中生有。每件事在作者的笔下说的娓娓动听,比如桃园结义,连环计,草船借箭,祭东风,空城计等无不是奇趣横生,驰骋于神出鬼没想象不到的境界!

三国在作者笔下塑造的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有反面角色,正面人物。正面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赵云等。反面角色有曹操,董卓等。各个都是典型突出,无不各极其态。

我今天在这里就说说被列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吧,这个人物是我读了三国后一直喜欢的重要人物。她虽然出现在三国书中的章节不多,但她却为垂死挣扎的东汉王朝除去了暴虐无道的奸臣董卓!想当初董卓手握大权,残杀良臣,草菅人命,祸害百姓为所欲为,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就在如同朝廷司徒王允说的那样“百姓有倒悬之危,群臣有累卵之急!”的情况下受于重托。

貂蝉不负使命召唤,最终完成了当时男人们解决不了的任务:为国家除掉了暴凶董卓大快人心不在话下。

貂蝉令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原因我归纳有几点:

一、貂蝉知恩图报

从书中得知她可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无力养活,要不怎能自小逼迫离开父母,进入权贵人家学习歌舞等将成为备用的棋子。但她在王允府中生活多年,也一定受到了不错的待遇,以致使她对主人感恩戴德,在主人王允最困难时站出来,甘愿为恩人排难解忧。

二、貂蝉绝对是天姿丽质

她从小就是被选入王府的,没有非常好的先天条件,那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就能被看中的,只有了很好的相貌才有可能入选。要不然也不能成为日后人们广为称颂的美女呢!

三、聪明伶俐、有智慧和 手段

貂蝉如果不聪明伶俐,就不会在众多的歌舞人群中脱颖而出!她不仅在歌舞方面突出,而且在其它方面又有独到之处。很会察言观色,一眼就能看出主人有难言之隐,而后就有了和主人在牡丹亭畔的肺腑之言。

貂蝉被送去董卓太师府后一系列表现活动,都提现了她的才智和手腕。成功的挑起董卓和干儿子吕布的矛盾,最终为朝廷铲除了奸佞暴虐之人董卓算是立了大功。

四、绝代佳人的悲惨结局

虽说貂蝉有闭月羞花的绝世容颜,但还是一枚可用或不可用的棋子。最后凄然地为死去的吕布收尸后,便暗淡的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个弱女子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到底去了哪里,或是被害,或是被他人虏取都无从得知!

无论是读三国,或者后来观看电视剧,使我心灵震撼的均为貂蝉的人生命运!她也是我为之动容动心的悲情角儿。


薛莉123


常山赵子龙,一是率本郡吏兵投公孙瓒,可见赵云的统军能力和感召力;二是赵云投公孙瓒时,对公孙瓒说的话,"我们常山人经商议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可见其爱民,胸怀大义。三是单骑救主,可谓浑身是胆,忠义可贯金石。四是独自率军平定犍为郡(蜀中大郡,蜀中主要赋税来源之地),可见其胆识谋略。


老何笔记


曹操 字孟德,乳名阿瞒,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

蒿里行

曹操.东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因剿黄巾起义军而立战功,被表彰在朝廷做官,刺杀董卓未遂而逃亡……后而讨伐董卓,兴兵袁绍,绞吕布,伐刘表破张鲁,平定了中原和北方大地。为天下太平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曹操一生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书。

屡屡受挫但志向非常坚定,敢作敢为大丈夫,不似刘备等心机太重,就会做戏(会哭)。

经过我近几年来的个人研究和感受,最让我钦佩的三国人物当属曹孟德。数三国英雄曹操算第一个。大丈夫能屈能伸,敢作敢为。曹操相比孙权和刘备深明大义的多,各路英雄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奋斗,尔虞我诈是三国的时代,个个都是人精,都在算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唯独曹操是为了天下苍生和天下太平而奋斗。只不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他写坏了,在封建社会必须把他写坏,而凸显出刘备的好(外号刘皇叔,对王朝来说算是正统)都是为了得天下,凭什么就说我孟德是奸贼呢?就是因为政治因素,曹操必须成奸臣。






风轻云淡63778


姜维吧。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九岁的时候,年幼无知,我仰慕的对象是勇冠三军无人匹敌的吕布,年轻勇猛,一手方天画戟无人能敌。

再大一点偏爱周瑜,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又能如何?

十五六岁的时候,青涩热血。俯首于诸葛武侯鞠躬尽瘁,三分天下游刃有余,翻云覆雨天下如棋。

即将二十岁的现在,学会了理解姜维,生不逢时又如何?只要有半分希望,便用尽万分之力、只要不曾身死魂消,一身热血便永远燃烧。


陈寿说他“玩众黩施”(耗费民力国力)

胡三省责备他“屡败而不止, 为亡蜀张本”(屡次北伐失败而不停止,导致蜀国被曹魏灭亡)。

说个题外话,我不喜欢胡三省这个人,宋亡时他也只是闭门写字罢了,凭什么指责一个为蜀汉付诸生命的姜伯约?

后世对姜维的点评大概只看到了他的刚戾自用与所谓的穷兵黩武,人们总是喜欢忽略时代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却不看当时局势的好坏。蜀汉末期的时局,天下大势尽归曹魏,你姜维一人又能如何?执念再深又能如何?

大敌当前,蜀汉朝堂内部却党争不断。有姜维这样的人继承诸葛武侯遗志,一心北伐;也有诸葛瞻张翼这样提倡防守的人;也有谯周这般益州人士,只关心益州本土会不会被烧火烧掠。

姜伯约算不上诸葛亮唯一的继承人,但他绝对是承武侯遗志,一心北伐恢复中原最坚定的那一个人。

姜维崇拜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信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翻译一下就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在邓艾偷渡阴平蜀汉亡国的关头,他表现得比刘禅更像个君主,以一个降将的身份说出:“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般的言语。

姜维死,汉亡。


蝉鸣八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苏东坡追忆羽扇纶巾的周瑜,辛弃疾感叹生子当生孙仲谋。我却比较欣赏那几位军师,曹操的荀彧,孙权的鲁肃,尤其是刘备的诸葛亮。

每每想起孔明的《出师表》,心中总是感慨万千,世上难得的君子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有人说,诸葛亮后期迷恋于权力,特别是刘备临终嘱咐的一段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后人对诸葛亮的忠心有诸多怀疑,原来刘备对诸葛亮早就戒备,又不能明言,直到临终时才敢试探他。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指的猜疑诸葛亮的那些人啊。

司马徽说过,“卧龙雏凤,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两人皆有旷世之才,然而志向却不一样啊。卧龙愿埋名于阡陌之中,而雏凤则求有朝一日闻名于诸侯。

正是因为诸葛亮不想出仕,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如果他真的想要追求功名利禄,又何必让刘备三顾,而且又何必追随穷困潦倒的刘备呢?

反观与他齐名的庞统,为了成名,到处毛遂自荐,而且先到孙权处,后被冷落才改投刘备。

诸葛亮投奔刘备之时,刘备寄居于刘表之新野,两手空空。是他建议刘备联合东吴,合力挫败曹操,才能据有荆州的数郡之地。庞统来投奔刘备之时,刘备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和地盘,也算是一方诸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为了名利吗?我想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吧。因此,才有了下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曹操三代皆怀疑司马懿,司马懿父子不负众疑,最后篡夺曹魏江山。刘备临终之前召来诸葛亮,他面对奄奄一息的刘备和年幼无知的刘禅,却不为刘备的让国之举所动心,声泪俱下地表达自己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助刘禅之决心。

行动是言语最好的证明,诸葛亮有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呢?南征益州各郡,北伐曹魏,诸葛亮这一生未尝有半点怠慢之心。

记得刘备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战略。据有荆州、益州,一旦时机成熟,则挥师北伐,恢复汉室。

诸葛亮出山不久,便助刘备据有了荆州的一席之地,之后刘备得益州之后,眼看着一切皆按计划进行,如果加以时日,那么光复汉室并非不可能。

这时,关羽为了逞一时之英雄,贸然北进,结果丢失荆州,还搭上了性命。然后,刘备又为了泄心头之愤,撕毁吴蜀联盟,不但没有夺回寸土之地,还搭上了益州的大部分家底。

刘关兄弟潇潇洒洒出口气、轰轰烈烈地走了,留下一片狼藉给诸葛亮。关键刘备临终之前,还不忘提醒诸葛亮“终定大事”,什么大事,光复汉室。诸葛亮这个巧妇有多难,几乎再度回到初次见刘备的情形。

就为了这一声嘱托,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病死在战场之上。并非诸葛亮不知道失去荆州之后,北伐的可行性有多低,他是为了刘备的遗愿在拼命啊。否则凭他的谋略,余生安守益州绰绰有余,又何须担上穷兵黩武的质疑呢。

结语:

他从南阳阡陌中来,感三顾茅庐之恩,舍苟且偷生之安,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果君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