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戰役呢?如何評價這些戰役?

咚咚每日心理學


歷史上有一場公認的硬戰,也是公認的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面戰鬥。這場戰役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由於種種原因,一直都是處於劣勢。蘇軍每天幾乎都是幾十萬人的潰敗,初期簡直是德軍長驅直入。


為此斯大林還特意頒佈強制命令,表示蘇軍沒有俘虜,也就是不接受蘇軍士兵投降。

當時斯大林表示投降就意味著叛國,即便是活下去。也躲不過戰後的清算。


很多人認為正是斯大林的這項舉措,挽救了危機之中的蘇聯,使得蘇軍士兵不得不奮力抵抗。

在莫斯科戰役期間,斯大林更是照常舉行閱兵,表示了勢與蘇聯共存亡的決心,因為莫斯科如果失守,那蘇軍就將無路可退。

也正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讓蘇軍終於緩了口氣,讓蘇聯獲得了寶貴的休養時間。

而這些都體現在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之中,可以說這場戰役是蘇德最高水平的對決。



其規模之大,其武器裝備之先進,其慘烈程度,都算得上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巔峰。這場戰役也成為了蘇德命運之戰。

會戰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被殲滅。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約佔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



可以說這場戰役,徹底扭轉了戰爭局面,讓蘇軍獲得了主動權。

但是代價卻是數以百萬計的軍民犧牲,據說戰鬥結束之後,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只剩下不到十萬平民。

而絕大部分平民都是因為飢餓死亡,當時一個蘇軍士兵一天,也只有一個摻雜著木屑的黑麵包。可謂是條件艱難。

平民為了支持衛國戰爭,也送出了家中不多的存糧,必要時他們還幫助蘇軍修建工事,有時看到槍支,便撿起來上前線作戰。

一個民族,當其凝聚力和自信力達到高潮的時候,其註定是不怒自威!其註定是戰無不勝!


小司馬遷論史


徐向前元帥指揮的太原戰役是一次“硬碰硬”的戰役。

時間: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我軍總指揮:徐向前,後期彭德懷也參與了。 兵力:華北軍區主力部隊3個兵團、10個軍、36個步兵師和2個炮兵師,1300餘門火炮,連同中央軍委補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義部改編的4個師,25萬人。

敵方:總指揮,閻錫山。 兵力:5個軍部、14個步兵師和3個暫編總隊、3個特種師,連同保安部隊等,使總兵力增至近10萬人,擁有各種火炮600餘門。

戰果: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公署、2個兵團部、1個軍部、20個師,總計135874,民團8萬,俘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5兵團司令官孫楚、太原守備總司令兼第10兵團司令官王靖國等,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使山西全境解放。我軍傷亡4、5萬人。

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一次大型的戰役,是徐向前元帥軍事指揮才能的一次展現,也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


zj史海拾貝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高達100萬,日本方面投入了8個師團和兩個旅團20萬人,死傷達到4萬餘人。中國軍隊則是傾盡全部精銳投入戰鬥,德械師,中央教導總隊,機械旅全都投入了淞滬戰場。此戰,中國軍隊當年死傷達到了30多萬,不亞於一場南京屠殺。淞滬會戰,戰略層面上來說沒有花招,沒有陰謀,雙方都是不停的增兵,不停地進攻。



羅店絞肉機。羅店是上海西北郊的戰略要地,它的得失直接影響到整個上海的戰局。奉命保衛羅店的國軍11師師長彭善開戰之前就決定以鮮血護衛羅店,開戰以後,中國士兵在敵人的強大炮火之下和日軍展開衝鋒,羅店的一街一巷都灑滿了11師士兵的鮮血,羅店成為了“絞肉機”。


松江保衛戰。日軍在金山衛登陸以後,蔣介石為了防止日軍對上海守軍側面形成威脅,急令東北軍吳克仁67軍增援松江。東北軍本來和日本人就有深仇大恨,這次抗敵早就抱著必死的決心。67軍苦戰三天三夜,無奈日軍火力太猛,最終突破67軍防線,進入松江城。67軍軍長吳克仁戰死,67軍全體壯烈殉國,魂歸白山黑水間。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校尉級以上軍官陣亡上千名,少將以上軍官10多名,包括黃梅興,蔡炳炎,楊傑等等,他們大多數人還很年輕,而在國家大難面前選擇了英勇捐軀,實為我華夏千百年之英魂。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槍對槍,刀對刀的戰鬥實在是“硬碰硬”的典範,否則上海守軍也堅持不了三個月之久。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一個參加過上甘嶺戰役被炸斷腿的美國人麥卡拉漢,講述了一個故事。他們在朝鮮戰場上,奪取了志願軍防守的一個高地。志願軍的防守極其頑強,多輪進攻依然不能拿下,並且美國聯軍傷亡慘重。最終,聯軍命令麥卡拉漢所在的部隊全部投入戰鬥,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麥卡拉漢他們登上高地的時候,防守的解放軍都已經戰死,只有一個手無寸鐵的小孩倚靠著一棵樹已經沒有樹葉的樹,整個人彷彿是一個泥土覆蓋的小孩,看起來已經身負重傷。這個美國人立刻阻止了他的戰友們開槍,要活捉這個小兵。但是他們發現這個小兵拿起一個通話機,屋裡哇啦的叫喊著。過了一會,炮彈覆蓋了這個高低,他的戰友們都被炸死,自己也失去了一條腿。這個美國人後悔不已的說:他當時不應該阻止他的隊友們開槍。這時候,在場的中國一位翻譯輕輕的問:你知道哪個小兵說的是什麼嗎?麥卡拉漢搖搖頭說不知道。翻譯告訴他說:他叫王成,他說的是——我是851,我是王成,敵人把我包圍了,親愛的首長,同志們,請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麥卡拉漢愣住了,他也許明白為何當年沒有打敗志願軍的原因了。當時在場的中方人員都已經熱淚盈眶,麥卡拉漢說幾十年了他一直在誤解。在場的所有人員都不自覺鼓起掌,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迄今為止,美國著名得西點軍校依然把上甘嶺戰役作為經典戰例進行教學研究。這個戰役的激烈程度超過二戰中任何一場戰役。美軍為了能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大的談判權,以獲得更多利益,逼迫新中國簽訂不平等協議,發動了上甘嶺戰役。在1000米寬,2700米長的地方,雙方投入了數十萬兵力。

  雙方傷亡40600人,中美損傷比1:1.6.上甘嶺戰役中,中國軍隊克拉克說:這事朝鮮戰場的凡爾登。林彪說:上甘嶺就是肉磨子。雙方數據對比:美國:美國組成16國軍隊的聯合國軍。美國剛打贏二戰,在戰爭中國家幾乎沒有任何損失,裝備齊全,糧草充足。美國的裝備:美軍出動60000多兵力,打算損失200人。坦克170輛,大炮3000門,飛機100多架,起飛3000架次,炮彈無限量供應。

  戰鬥過程中在這塊狹小的地方傾瀉190萬發炮彈。美國軍隊全服武裝到牙齒。中國:獨自成立志願軍抗美援朝。中國剛趕走日本侵略者,結束內戰,蔣介石炸燬了一切工業,中國可以說一窮二白。中國的裝備:投入43000兵力,大部分需要送糧草。坦克為0,飛機為0,炮彈45萬發(大多是後期使用)美軍說志願軍遇到坦克這種才肯扔炸彈,實在太窮了。當年的美國隨軍記者貝文·亞歷山大寫道:“(中國)部隊進攻時,通常主要依靠輕兵器、機槍和手榴彈。只有對付最有利的目標時,才肯動用迫擊炮。”戰鬥打響的那一刻,美軍才發現事情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容易。志願軍的戰鬥意志和智慧超乎他們的想象。殺紅了眼的雙方,在這片不到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反覆爭奪59次陣地;志願軍打退了美軍900多次衝鋒,整個山頭的土石被炸下去1——2米。最後雙方在清理戰場的時候,智能靠腳上的鞋子來區分——穿布鞋的是志願軍,穿皮鞋的是美軍。我們的志願軍並沒有採用添油戰術,而是採用坑道戰術。在山坡的背面挖出坑道,利用美軍不擅長夜戰的特點,組織反擊。對一個國家、民族落後貧窮之痛苦體會最深的莫過於他的軍隊。但是,這些志願軍沒有跟祖國講條件,沒有抱怨火力不夠,沒有抱怨給養不足。還有感人的被火燒至死未動的邱少雲,用身軀堵住槍口的黃繼光,一個蘋果的故事……對於他們的英雄事蹟,我不質疑。我質疑的是網上哪些用所謂理論推斷不可能的心懷叵測的王八蛋。後方首長為了給前線能送去好的補給,下令說:誰能給前線送去一筐蘋果,就授予二等功。但是在美軍如此密集的炮火攻擊下,真的很難。一個蘋果的故事,是送蘋果的人已經被炸死了,通訊人員隨手抓了一個蘋果跑到了前線。朝鮮戰爭後,中國的聲望不僅僅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如日中天,連西方也對新中國肅然起敬,蘇聯取消了對中國的不合理條約——大連港必須國際化、蘇聯可以無條件使用旅順港、中東鐵路南滿鐵路由中蘇共同經營。以鬥爭爭團結則團結存,以和平爭團結則團結亡。多麼精闢的!新中國雖然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他是一個政治、軍事完全獨立的國家,沒有駐紮的美國兵、蘇聯兵。就像今天的美國封殺中興、華為的事件,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國不允許任何國家比他強,他們希望的是中國永遠處於低端產業,為美國做苦力。就像特朗普可以拿芯片等高科技敲詐一眾國家,還好,我們國家有華為這樣的企業。最後,人民英雄萬歲!


馬齋雜談


汝河戰役

汝河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當時中共中央為把戰場轉到國統區,決定命劉伯承、鄧小平率十二萬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突入國統區開闢大別山根據地。劉、鄧大軍在向大別山進軍途中,在今河南汝河遭遇國民黨軍隊重兵堵截,雙方為此在汝河展開了激戰。

1947年8月23日,劉鄧大軍到達汝河北岸,而蔣介石已在汝河南岸佈置重兵,企圖迫使劉鄧大軍知難而退。戰役打響後,先遣部隊開始渡河。但當時僅找到一隻可載十幾人的小船。先遣隊利用僅有的一隻船和筏子開始強渡汝河。略通些水性的一頭扎進河裡,拼命向對岸遊,還有的索性抱了根木頭跳下水。此時,炮彈、子彈越來越密集。剛渡過去一個小隊,空中就又出現了敵人的飛機。



工兵戰士在槍林彈雨中開始架橋,炮彈炸起的水柱劈頭蓋臉打過來,工兵們一抖肩,一甩頭,繼續幹!一排戰士倒下了,立刻又衝上來一排戰士。敵人對於架橋的認識並不遜於對手。架橋,反架橋,使這條無慾無爭的汝河遍體鱗傷。暴雨般的槍彈、炮彈壓下來,血水嗚咽著一跳幾丈高,河面上腥霧瀰漫。直到日頭偏西,戰士才架起一架浮橋。


也就是十來分鐘,幾乎貼著河面輪番轟炸的飛機丟下的炸彈就把浮橋炸坍了。工兵們從附近村子裡扛來門板、蘆葦、秫秸,再架!架好,又炸,炸了再架。天擦黑,敵機飛走,汝河暗紅的水面上終於穩穩地出現了一架浮橋。

天黑以後,從油坊店到汝南埠一帶,連綿30餘里的村被敵人放了大火,房子、草垛在燃燒;村邊的樹也一律被砍倒,架起了鹿砦。

此時,在前有敵整編第八十五師和十五師1個旅、約3萬人的阻軍,後有敵整編第五十八師、四十八師、七師3個師追兵的危險境地。劉伯承果斷地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從現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敵人飛機大炮有多少,我們都要全力對付進攻的敵人,從這裡打開一條血路。歷史決不能逆轉,大軍南下的戰略決策決不改變!”

1947年8月24日凌晨,強渡汝河開始。無數戰士的身影在火光中一掠而過,團長、營長、連長跟他們一樣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與敵人激戰。打下一個村莊,又撲向另一個村莊,碰上敵人就拼殺,消滅了再往前衝。衝鋒的隊伍龍捲風一般向前滾著,鮮血橫灑,路成紅色,許多人竟滑倒了。


東方微微泛起灰白的亮色,突擊隊打開了一條長5公里、寬4公里的通路。到了下午4時,4萬多南下大軍,200多輛大車,順利渡過汝河。

血戰汝河,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緊要、最嚴峻、最關鍵的一次戰鬥,也是一場最激烈的戰鬥。它不僅關係到整個部隊的安危,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中原局和野戰軍首長、統帥機關和南下幹部的安危,關係到我軍能否完成中央突破的戰略任務。汝河戰役的重大勝利,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limuzi1966


黨衛軍第二裝甲軍集團軍軍長保羅.豪塞爾

虎式坦克王牌米歇爾.魏特曼

進攻發起前的髑髏師裝甲擲彈兵

警衛旗隊師第一裝甲團二營六連連長小裡賓特洛甫

進軍中的警衛旗隊師裝甲擲彈兵

進攻中的蘇軍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

畫家筆下的普羅霍洛夫卡之戰

警衛旗隊師第二裝甲擲彈兵團第三營營長約亨.派普

近衛第五坦克集團軍軍長羅特米斯特羅夫

眾所周知,庫爾斯克之戰德軍苦心籌劃的南北夾擊攻勢,由於蘇軍富於針對性的防禦措施,在推進一週後就宣佈失敗,北線莫德爾麾下第九集團軍的攻勢已經停滯,只有南線曼施坦因麾下霍特將軍的第四裝甲集團軍(下轄第52步兵軍,配備有“東線消防隊”之稱的特編師“大德意志”( Grossdeutschland)裝甲擲彈兵師的第48裝甲軍)以及精銳的武裝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包括武裝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第2“帝國”裝甲擲彈兵師以及第3“骷髏”裝甲擲彈兵師)的攻勢還比較順利。

從7月8日到7月11日,戰鬥形勢可以說各有勝負,由第48裝甲軍組成的霍特兵團左翼依舊被蘇軍頑強阻擊於瑟爾採沃至新謝洛夫卡一帶,無力再向正北方面的突擊目標奧博揚再進一步,“大德意志”師更是損失了將近一半的兵力與裝甲戰鬥車輛,但右翼武裝黨衛軍第二裝甲軍亦成功地在科切托夫卡一帶與左翼取得了連接,使得蘇軍試圖將南線德軍兩翼切割的企圖落空。在得知蘇軍大量增援部隊正從東北方向向普羅霍洛夫卡集結後(增援來的,是草原方面軍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指揮的近衛坦克第五集團軍,共有593輛坦克與37門自行火炮),霍特將軍下達了新的命令:黨衛軍第二裝甲集團軍應向普羅洛霍夫卡前進,利用當地的平原地勢殲滅前來增援的蘇軍後,向庫爾斯克以東迂迴,配合左翼48裝甲集團軍繼續北上,由此拉開了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決戰的序幕。

7月12日清晨,殷紅如血的朝陽在初升後就被濃雲遮蔽,普羅霍洛夫卡周圍大平原上,一望無際的成熟穀物在田地中如大海的波濤連綿起伏,空氣中逐漸傳來了雙方坦克與裝甲車輛引擎和轟鳴和金屬履帶摩擦的噪聲,在一輪蘇軍伊爾2“黑死神”對地攻擊機的掃射與“喀秋莎”火箭炮進行的火力準備後,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在位於普羅霍洛夫卡西南的總指揮部中命令無線電操作員康斯坦丁諾夫向麾下各單位發出了進攻訊號“鋼鐵!鋼鐵!鋼鐵!”

此時,蘇軍的部署為,左路坦克第29軍,在十月國營農場一線發動進攻,右路坦克第18軍在普肖爾河一線發動進攻,而近衛空降第9師和近衛步兵42師負責掃清252.2高地附近的德軍。

而在頭一天晚上,豪塞爾軍長給德軍下達的作戰命令為,集中粉碎普羅霍洛夫卡南面的蘇軍,其中髑髏師前出至普羅霍洛夫卡-卡爾塔謝夫卡的公路,肅清普肖爾河河谷沿線村莊的敵人,保衛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左翼的安全。警衛旗隊師的任務則是,右翼佔領十月國營農場,向東推進至252.2高地,待髑髏師肅清敵人後,一起佔據普羅霍洛夫卡。帝國師則在全軍的最右翼,拿下維諾格拉福卡和伊萬諾夫卡。此時,三個武裝黨衛軍裝甲師可動戰車數量為294輛。

蘇軍的攻勢首先在位於普羅霍洛夫卡西南的瓦西里耶夫卡和斯托羅熱沃耶村之間展開,上午9點15分,隸屬蘇軍第181戰車旅和32機械化旅的80輛T34/76中型坦克首先出擊,蘇軍突擊步兵抓住坦克炮塔上金屬把手,緊緊依附在顛簸起伏的坦克上,呼吸著汽油尾氣和炮彈硝煙混合的刺鼻空氣,忍受著敵方輕重火力的掃射,一停車就跳到地面上展開投入戰鬥…”在他們面前,首當其衝的是位於瓦西里耶夫卡正南共青團國營農場附近,僅剩下7輛可用IV號長炮管坦克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第一裝甲團二營六連。

連長魯道夫.馮.裡賓特洛甫((納粹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之子)立即命令從側面開火,襲擊蘇軍坦克薄弱的側面裝甲。稍後,前來增援的蘇軍第29坦克軍第31坦克旅的40輛坦克繼續向西突破,擴大戰果。

此時,在蘇軍坦T34面前突然出現了一道反坦克壕溝,不少T34來不及剎車,一頭撞了進去,成了德軍反坦克火力的活靶子。

缺乏足夠反坦克重火力的警衛旗隊師第2裝甲擲彈兵團被迫以近身肉搏方式試圖阻止蘇軍無情的突擊,第二裝甲擲彈兵團第三營營長約亨.派普(Jochen Piper)親手用集束手榴彈炸燬了一輛T34;而他的副官維爾納.沃爾夫也親自端起MG42重機槍,掃射那些坐在T34炮塔後部的蘇軍步兵。

蘇軍裝甲部隊的弊端凸顯無疑,除了營連級指揮員,蘇軍坦克內依舊沒有裝備無線電通訊設備,因此在戰鬥中很難根據戰局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只能僵硬地執行出擊時刻的原始命令。

同時,蘇軍坦克第32旅也對駐紮在國營農場附近的警衛旗隊師第二裝甲擲彈兵團2營發動進攻,但被德軍的16門牽引式75毫米反戰車炮釘死,迫使蘇軍加註,將坦克第31旅投入戰鬥。

同時,在斯托羅熱沃耶村附近的樹林中,蘇軍發動攻擊的第25坦克旅也遭遇了警衛旗隊是第一坦克殲擊營的阻擊,三連連長庫爾特.修梅特萊特(Kurt Smetreiter)士官指揮麾下的5輛“黃鼠狼”III型坦克殲擊車擊毀了超過20輛蘇軍坦克與4門反坦克炮,雙方的士氣均十分高漲,隸屬25坦克旅的坦克連長米什琴科在座車中彈起火後,一面撲火,一面繼續向德軍陣地射擊,炮彈打光後繼而用機槍掃射暴露在外的德軍步兵與車輛,庫巴耶夫斯基中尉駕駛的SU76自行火炮在起火後,全員駕車奮力撞向一輛德國坦克,雙方同歸於盡。蘇軍第25旅的32輛T34有26輛被毀在此,還損失了全部Su76和SU122自行後炮。

將近十點鐘時,德國空軍也投入戰鬥了,150架Me110和Ju87俯衝轟炸機出現在天空中,對蘇軍裝甲縱隊進行俯衝掃射和轟炸,而此時蘇軍龐大的空軍力量居然不知去向,任憑地面上的友軍被宰割,這也反映出了蘇軍此時空地協同作戰指揮與部署的短板。

此時,守衛在國營農場附近的裡賓特洛甫連居然奇蹟般地,依舊屹立在陣地上,如同潮水中的礁石,戰車已經傷痕累累,彈藥即將用盡,終於等來了第2營其他兩個IV號戰車連第五,第七連的增援,此時,蘇軍戰車開始後撤,而裡賓特洛甫也無心追擊,他將戰車小心地藏匿在一輛被擊毀的T34後面,將車上最後幾發穿甲彈全部射出,又為自己增加了幾個戰績,因為此時蘇軍戰車求退心切,亂糟糟地原地轉彎,後撤,將脆弱而寬大的側面完全暴露出來。最後,根據統計,6連以自身被毀4輛的代價,摧毀了26輛蘇軍坦克,其中裡賓特洛甫個人單車即擊毀14輛,前來支援的第五,第七連也各自擊毀了11與12輛蘇軍坦克,稍後,小裡賓特洛甫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

另外,在農場正面發動進攻的,是蘇軍坦克第18軍,軍長巴哈洛夫投入了170,171兩個坦克旅,但由於偵查不利,陷入了德軍的反坦克火力網,60%的坦克被擊毀,旅長塔拉索夫上校戰死,第一營營長以撒索夫大尉重傷。巴哈洛夫急忙向上級請示,是否能後撤,或者呼叫空軍,但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的回答是,不行,繼續進攻!

到了午時,位於警衛旗隊師北側左翼的黨衛軍第三裝甲擲彈兵師“骷髏”師裝甲群在波列扎耶夫附近突破了近衛步兵地95師的防線,重創了蘇軍坦克第110旅。

下午14點30分,由於受到各戰線捷報的鼓舞,豪塞爾軍長命令警衛旗隊師開始前進,但蘇軍坦克170旅的部分戰車已經突破了警衛旗隊師屬偵察營脆弱的防線,然而佔據兵力優勢的蘇軍並未對自己側翼的威脅而停止前進。下午兩時許,坦克第18軍終於突進了德軍防線五公里,蘇軍坦克第32,31旅搭載蘇軍摩托化步兵32旅,得以從德軍防線的疏漏中成功滲透,從側後包抄位於共青團農場以南的241.6高地,遭遇了警衛旗隊師裝甲第13連“虎”式重型坦克的阻擊,“坦克殺手”米歇爾.魏特曼通過自己的無線電耳機發出指令“注意,距離1800米時開火!”蘇軍的T34與KV I坦克無法與“虎”式的88毫米炮抗衡,而在行進中射擊又缺乏準星,181旅第二營營長斯克利普金大尉座車在第一輪齊射時就被擊中起火,身負重傷,另一輛T34的駕駛員尼古拉耶夫為了鼓舞士氣,駕駛自車直接撞向了德軍13連格奧爾格.勒奇的座車,尼古拉耶夫與車組殉爆犧牲,勒奇的座車也告損壞,被迫退出戰鬥。至此,米歇爾.魏特曼個人在“堡壘”行動中的戰績已經累計至30輛坦克。

蘇軍雖然成功滲透入警衛旗隊師和帝國師的結合部,但此時損失過大,已經無法擴大戰果,坦克170,171旅殘部和摩托化步兵第53旅被迫後撤,在瓦西里耶夫卡一帶構築環形防禦工事。蘇軍坦克第18軍在戰報中承認,自己損失重大,已經無法完成預定任務,就地轉入防禦。根據統計,近衛坦克第五集團軍下屬18,29兩個坦克軍在當天投入坦克368輛,損失了256輛,只推進了將近7公里,


在警衛旗隊師東北,蘇軍第二坦克軍也在與扼守斯托羅熱沃耶村的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擲彈兵師展開戰鬥,但依舊沒有獲得任何預期中的突破,近衛坦克第四旅和搭載的近衛摩托化第四旅遭遇了帝國師第二裝甲團第二營的攻擊。第二裝甲團下屬反坦克排指揮官庫爾特.阿姆拉赫爾在自己炮手和炮長都戰死的情況下,單人幹掉了蘇軍六個機槍巢,一門反坦克炮和一輛坦克,擊斃蘇軍三十餘人,獲頒一級鐵十字勳章。

同時,蘇軍近衛坦克第四旅和近衛摩托化步兵第四旅也從側後突入,直撲奧澤洛夫斯基,但帝國師第二裝甲團第二營在營長克里斯蒂安.泰克森領導下,對蘇軍戰車設置了埋伏圈,擊毀了21輛蘇軍戰車,其中黨衛隊三級突擊中隊長門內爾駕駛自己的IV號戰車,單騎擊毀了6輛。隨後,帝國師決定發動反擊,下屬“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團在Ju87斯圖卡的掩護下向斯托羅熱沃椰小鎮發動攻擊,基本殲滅了在這裡防守的蘇軍坦克169旅,缺口一開,蘇軍第二坦克軍的後方炮兵陣地和司令部都收到了威脅,第二坦克軍指揮官布爾傑伊內只能命令全線後撤,在7月12日的戰鬥中,第二坦克軍損失戰車54輛,部隊傷亡633人。

從清晨到傍晚,,整個普羅霍洛夫卡西南地區如同一口沸騰的大鍋,濃厚的煙霧籠罩了正片天空,在焦黑的土地上,面目全非的雙方被擊毀戰車如同火炬一般熊熊燃燒,蘇軍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奈比爾威菲爾”六官火箭炮發出的火箭彈在天空中發出淒厲的呼嘯,

晚上九點30分,一場突入而來的瓢潑大雨宣告了雙方行動的終結,蘇德雙方宛如兩隻在搏鬥中都身負重傷的巨獸,抓緊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舐舔身上的累累傷口。對於蘇軍來說,這一天的反擊無疑不算成功,近衛第五坦克集團軍在報告中承認“許多兵團和指揮員對協同結合缺乏關注,導致敵人可以利用我軍缺乏協調的弱點,成功突入我軍防線或抑制我軍進攻部隊”,在整整一天的戰鬥中,德軍投入的498輛坦克與突擊炮損失了163輛,蘇軍投入的67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則累計損失了450輛左右,而人員傷亡比則高達驚人的3908比42000。為了鼓舞士氣準備後續作戰,曼施泰因元帥特意向霍特發電嘉獎,鼓舞士氣,僅僅警衛旗隊師裝甲擲彈兵團就獲頒了150枚二級鐵十字與100枚一級鐵十字勳章。

7月13日,正當普羅霍洛夫卡的硝煙還未散盡時,中央集團軍總司令克魯格元帥和曼施泰因元帥就被緊急從東線前線召回了位於東普魯士的狼穴,希特勒免去了一切寒暄,直接了當地告訴兩人,由於盟軍已經發動了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愛斯基摩人”作戰計劃,所以“堡壘”作戰必須停止,將庫爾斯克前線的精銳裝甲部隊緊急調往意大利前線,與因北線第九集團軍進攻收效不大而垂頭喪氣的克魯格元帥相反,曼施泰因力主繼續在庫爾斯克南線完成既定作戰方案,第48裝甲軍參謀長馮.梅林津在回憶錄裡說,曼施泰因提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將德軍比喻為已經費勁千辛萬苦抓住野狼雙耳的獵人,斷無匆忙放手之理,絲毫不顧他面前還有蘇聯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巨大的有生力量,以及距離會師莫德爾還有60英里遙遠路程的事實。對此,希特勒只得作出部分讓步,允許南方集團軍在普羅霍洛夫卡周圍繼續“有限的攻勢”只調走黨衛軍第二裝甲集團軍中的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前往意大利,但目的只是儘量摧毀蘇軍戰略預備隊,以防止其在隨後的夏季發起大規模攻勢作戰


用戶69792950182


橫城反擊戰志願軍的血淚史

1951年2月,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出現了一場特殊的戰役,這場戰役影響深遠,從結果來看,我軍共殲敵12000人,俘南朝鮮軍7100人,美軍500,可謂是大獲全勝,戰果頗豐。

但是在美國的歷史出版讀物的記述之中這場戰役卻都被默契一筆帶過,似乎並不願意就此多提,惜字如金。但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那些簡單的幾行字真的能描述這場戰役嗎?又或者這場戰役真的不值得重視?

我想未必,恰恰是因為在這一場戰役讓自詡為“世界第一”的美國感覺到刻骨銘心的恐懼。所以他們在逃避,逃避他們在朝鮮戰場上遇到的夢魘。

這一場戰役便是發生在1951年2月11日夜的橫城反擊戰。

橫城反擊戰,感謝這些最可愛的人們

事件之初“聯合國”軍本來在第三次戰役打擊下,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但是“驕傲”的美國人他們並不服輸,為挽回敗局,於1951年1月25日開始,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M.B.李奇微統一指揮,在全線發起以漢城為主要突擊方向的大規模進攻。

在西線聯合國軍受到了極大的的阻力,他們遇到了中國第三十八軍、第五十軍,這些勇士用血肉之軀阻擊聯合國軍向北反攻,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推進困難,但是在東線方向聯合國軍以快於西線的速度一路推進,於是從整個戰線上突出了出去,形成了孤軍深入的勢頭。

戰場上出現的這種狀態,使正對戰場局勢十分憂慮的彭德懷突然感到扭轉被動局面的機會可能來了。戰場上的戰機稍縱即逝,必須果斷地抓住且利用。

2月5日,彭德懷電令第四十二軍和北朝鮮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對東線北進的聯合國軍進行阻擊,以減輕西線中國阻擊部隊的壓力。同時,鄧華指揮的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六十六軍奉命向東移動,以待尋找戰機。

2月5日,鄧華指揮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六十六軍奉命向東移動,以待尋找戰機。火藥味在彼此醞釀著戰爭一觸即發。

這個時候讓我們來看看,2月9日聯合國軍在東線的態勢:

戰場分為三個部分:

一、美國第二師二十三團和一個法國營被中國第四十二軍阻擊於批手裡以北。

二、南朝鮮第八、第五師進至到橫城以北的豐水院、上蒼峰裡、釜洞裡、梅田裡一線。

三、南朝鮮第七師、第九師以及首都師則拖後於下珍富里、江陵一線。

此後彭德懷發出了一通電報,具體地分析了雙方的具體情況和未來的部署。整個命令的大概意思如下:

砥平裡地區據已知敵軍為美二師、二十四師各一部及法國營合計為八到九個營,如我攻擊該敵一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則利川地區之英二十七旅、南朝鮮第六師及原州附近的美二師三十八團與美七師均可來援,南朝鮮第五、第八師與美空降兵一八七團亦會策應。

假如我兩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則水原防線之美軍亦可能抽出二至三個師東接,這樣萬一吃不下,打成消耗戰,甚至洪川至龜囧頭裡公路被敵人控制,則我將處於極為不利情況,這一步必須充分估計到。

根城地區據已知敵軍為第五、第八師及美七師一部空降兵一八七團,但南朝鮮第五、第八師較弱,我可集中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六十六及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把敵人打亂的把握較大。

如果得手,再向原州及以南擴張戰果,這樣可能將敵人的整個部署打亂,對我而後作戰有利……前電提出先打砥平裡,此電決定先打橫城附近之敵,如無意見,則請鄧金韓依具體情況部署之。

由於考慮到美軍和法軍可能出現的強大火力會對我軍造成較大的損失,彭總的考慮是非常理性的,志願軍與其去和美軍和法軍這些傢伙硬碰硬,不如去挑個軟柿子捏,而被彭總盯到的軟柿子就是在橫城方向的南朝鮮軍隊。

在整個戰略構思之中彭總已經完成了初步的構想,但是戰場的情況瞬息萬變,彭總也無法確定最後出現的具體情況,但是他明白如果反擊失敗,以現在的情況志願軍已經節節敗退到了極其危難的時候,聯合國軍根本不可能暫緩攻勢,所以這一場反擊戰必須打,而且必須要打好。

彭德懷下令要求西線的第三十八軍和第五十軍要不惜一切代價遲滯美軍北上的步伐,同時將大兵團快速的集結到東線。一場令美軍避諱至今的戰爭即將到來。

橫城反擊戰爆發!

鄧華兵團首先的反擊目標是橫城西北的南朝鮮第八師,他們並期望由此打開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具體部署為:

第四十二軍,以一二四、—一七師為先頭部隊,向橫城西北鶴谷裡、上下加雲防線進攻,切斷南朝鮮第八師的退路。

以一二五師前出至橫城西南介天裡、回巖峰地區,阻擊敵原州方向可能出現的援助,並策應第六十六軍作戰。

以一二六師配置於砥平裡以北地區,繼續牽制砥平裡之敵。

第四十軍(配屬炮兵二十九團一、三營)由正面向橫城西北的南朝鮮第八師突擊。

第六十六軍以一九六、一九七師向橫城東南方向突擊,切斷橫城之敵的退路。

第三十九軍為預備隊,配置於龍頭裡東南地區,逼近砥平裡,如果反擊作戰開始後砥平裡敵人南逃,予以堅決追擊。

2月11日,下午,彭德懷以個人名義致電人民軍前指及各軍團長並報金日成:

“此役志願軍以四個軍主力由西向東打,為使這一戰役獲勝,關鍵在於人民軍和志願軍第六十六軍能否按預定部署完成斷改退路。此一戰役勝利是鞏固以往的勝利,擴大中朝兩軍反侵略戰爭的國際影響,爭取時間整訓部隊,否則,敵將破壞我軍休整計劃。所以,此役是特別重要的。望請同志轉告各級幹部和全體戰士,大家努力發揮積極性,克服困難,要求你們英勇頑強地消滅敵人!預祝毛澤東與金日成領導的人民軍隊勝利萬歲!”

土氣可鼓不可洩。但是,對這次橫城反擊作戰是否能取得勝利並達到預期效果,彭德懷心裡依舊不踏實。在他給各軍發出電報之後,他給毛澤東緻密電如下:

因砥平裡反擊之敵均有相當工事,因此估計砥平裡之敵一兩天難以解決戰鬥,現改為攻擊橫城周圍之南朝鮮第五、第八兩師及美七師之十七團、空降兵一八七團,已於十一日黃昏開始。如能求得殲滅敵五六個團,估計可能暫時穩定戰線半個月,如反擊不得成功,敵將瘋狂追擊。我軍在三八線很難立穩腳。目前,只有堅決反擊,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爭取時間,穩定局勢,否則將會付出更大代價,困難亦更多。

這一下搞得毛主席也有所擔心,他老人家那時候估計最希望聽到的就是美國人喊疼的聲音。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開始了。

1951年2月11日,中國農曆大年初五,黃昏,四周籠罩在冬日的薄霧裡,南朝鮮軍陣地的四周傳出一陣陣異響,那是軍服不斷摩擦積雪的聲音,等那些身上縫著新兵標誌的南朝鮮士兵有所察覺的時候成千上萬的志願軍端起刺刀,在他們的鼻子底下發起了衝鋒,





你提HK你HK


只有最最針尖的部隊碰上最最麥芒的部隊,這樣的的戰役,才能稱為硬碰硬。

雖說這樣的戰例也為數不少,但我的選擇是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與日軍第五師團兩支王牌部隊之間的崑崙關戰役,基本打成了五五開。



戰役結果是第五師團的21旅團及騎兵第五聯隊基本全軍覆沒,旅團長中村正雄被炮彈開膛而死。第五軍方面也是傷亡慘重,算是慘勝,就連新22師師長邱清泉也受傷退出了戰場。崑崙關之戰,是抗戰中中國軍隊第一次攻堅取得的勝利,象徵意義非常重大。

第五軍為當時唯一一個機械化軍,軍部配屬有兩個戰車團,裝甲車搜索團,汽車團和重炮團,絕對是蔣介石的心頭寶貝,平常根本捨不得用,戰役打響前臨時從湖南衡山調來馳援,並且擺在了正面攻擊崑崙關日軍的位置,可見蔣的求勝決心。



據守崑崙關的日軍,先是騎兵第五聯隊和21聯隊的一個大隊,他們頂不住鄭洞國榮譽一師和戴安瀾200師的猛攻而請求所謂戰場指導,第五師團長派來增援的21聯隊主力被打的彈盡糧絕,甚至開始用竹子做的扎槍戰鬥。

再接下來就是21旅團長中村正雄親率中村支隊前來增援,他本人及他的大部分部隊終究沒再能活著走下崑崙關。



第五軍為這次打出中國軍隊聲威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全軍五萬多人損失超過三分之一。崑崙關中國將士用鮮血換來的的勝利,給整個桂南會戰的整體垮掉帶來了一抹亮色……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司馬砸光


司馬砸光


1950年冬,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與美國海軍陸戰隊1師狹路相逢,一決雌雄,史稱“長津湖戰役”。這場戰役是整個朝鮮戰場局勢被徹底改變的重要拐點,美國人試圖在1950年的聖誕節前夕發起“結束朝鮮戰爭總攻勢”的計劃破滅,狂妄的美國軍隊不得不撤退,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

美陸戰一師突圍後,美軍方共頒發了17枚榮譽勳章、70枚海軍十字勳章,是美軍戰史上為一次作戰頒發勳章最多的一次。美陸戰一師把長津湖之戰視為其驕傲的資本,時代雜誌更稱其為“美軍歷史上無可比擬的……堅忍和勇氣的史詩!”。還曾以此為背景拍了部電影《嚴寒17日》,講述當年戰爭的殘酷性。

美軍失敗突圍還如此大張旗鼓自己的“堅忍和勇氣的史詩”,因為他敗給了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次領略了中國軍人的血性和意志。

長津湖之戰是一場軍事上極為慘烈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史上罕見,被稱為“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親歷過那場戰役的遲浩田將軍曾說過:“長津湖戰役已經過去60多年了,卻至今讓我刻骨銘心。”指揮這次戰役的宋世輪將軍在回憶錄中感嘆,這次戰爭“其艱苦程度超過長征”。美軍戰史中稱:“陸戰隊歷史上,從未經歷過如此悲慘的艱辛和困苦。這簡直是一次地獄之行。”

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寒苦的地區,海拔至少在1000至2000米之間,道路狹小,夜間最低溫度接近零下四十度,山高林密,道路狹窄,自然環境異常惡劣。美軍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戰後回憶:“長津湖地區根本就不適合軍事行動,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會想去征服它。”

美陸戰第1師是號稱最精銳的王牌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功卓著。對中國有著歷史血債,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登陸大沽口入侵北京,鎮壓和屠殺過中國人民。今天在長津湖,兩國軍隊狹路相逢,看到底鹿死誰手。

11月27日,長津湖一帶開始突降大雪,氣溫到了零下40多度,志願軍九兵團向強大的美軍發起了突然進攻。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沒有坦克沒有空軍,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槍、衝鋒槍、刺刀和手榴彈,和現代化裝備的美軍根本沒法比。戰士們穿著單衣,冒著槍林彈雨,進攻進攻,一波又一波進攻,許多士兵拖著被凍得壞死的腿也要進攻,刀山火海擋不住戰士的步伐,只要有口氣就要進攻。

美國57炮兵營營長曾頓斯中校如此回憶:“陸戰隊員們從沒見過這麼多中國人蜂擁而來,發動一次又一次的頑強進攻。儘管陸戰隊的火炮、坦克和機槍全力開火,但是中國人仍然源源不斷地衝鋒,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讓陸戰隊肅然起敬。”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端天氣下,連續激戰五天五夜,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志願軍殲滅美軍整團建制部隊的唯一戰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全殲美軍“北極熊團”,並俘虜其團長,“北極熊團”的團旗現在還被保存在中國的軍事博物館中。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敵人不僅是強大的美軍還有嚴寒,九兵團的戰士大部分人是南方人,缺乏嚴寒天氣的生活經驗,更要命的是穿著單衣,缺乏棉服。與之相對,美軍每個人一件大衣、一個鴨絨袋。即便如此,美軍凍傷的也不少,零下四十度的嚴寒對人是個極限挑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鬥意志鋼鐵般堅強,無所畏懼,不怕犧牲,前仆後繼,慨然赴死。水門橋是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當美軍到達時當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在冰天雪地裡,志願軍20軍58師整整一個連的百餘名官兵呈戰鬥隊形散臥在一條線上,每個人都呈手持武器注視前方的姿態,全部凍死在那裡,化作了晶瑩的冰雕……

戰士的意志變成了氣壯山河的冰雕,這樣的冰雕群不是一個,五十九師一七七團第六連奉命同守死鷹嶺高地,結果全部凍死在死鷹嶺高地上。後來,戰友們在第六連上海籍戰士宋阿毛身上發現了一首絕筆詩:

我愛親人和祖國

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

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面對這樣的軍隊,這樣的精神,這樣的鬥志,美軍指揮官不由向“冰雕連”敬了一個軍禮!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一種壓倒一切的大無畏氣概,他們穿著單衣拿著簡陋的武器拼命追擊美軍,美軍陸戰一師作戰處長鮑澤上校有一段回憶錄說:“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

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戰鬥傷亡14000多人,凍傷減員近30000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的32%,嚴重凍傷達到22%。在這場戰役中,不可一世的美軍傷亡7000多人,其中陣亡及失蹤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

第九兵團宋時輪司令員同國途中,站在鴨綠江西岸,面對朝鮮的大地深深地三鞠躬,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評價:“9兵團在如此艱難田苦的條件下,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同美軍浴血奮戰十餘個晝夜,共殲敵13916人,予美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殲滅性打擊,打開了東線戰局,並有利保障了志願軍西線兵團的側後安全,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完成了艱鉅的戰略任務。”

日本防衛廳戰史《朝鮮戰爭》評價道:麥克阿瑟試圖征服北朝鮮的攻勢以失敗告終。日本軍事研究者在戰後試圖分析,志願軍在美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又極度缺乏裝備、彈藥、食物和防寒用具的情況下,依舊忠實地執行對敵人的進攻任務。我們至今難以想象,這些一個月內空著肚子,彈匣內只有幾顆子彈的士兵們,為何只要沒有倒下,便一刻不停止那日漸絕望的漫長追擊。

日本學者認為,這就是毛澤東提倡的“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的精神。有信仰的軍隊才是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才是真正的軍魂。


非常道畢延河


說到“硬碰硬”的戰役就不得不提二戰東線戰場的庫爾斯克會戰,作戰雙方兵力兵器的密集程度堪稱歷史之最。以德軍一方為例,在80英里的正面上集中了3000輛坦克和突擊炮,1800架飛機,要知道在1941年德軍閃擊蘇聯時三大集團軍群上千公里的進攻正面也不過才有3580輛坦克和1830架飛機,足見這次會戰的程度將會多麼激烈。


如果說德軍的兵力兵器已經算是非常密集了,那麼跟蘇軍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在蘇聯官方的記錄中這樣寫到:“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部隊在兵力和物資方面超過敵人兩至三倍”。蘇軍的參戰兵力達到了190萬人,5000輛坦克,25000門火炮以及2700架飛機,組成了22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5個坦克集團軍和6個空軍集團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也才投入了1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外加幾個坦克軍,根本無法同庫爾斯克會戰投入的兵力相比。當然這些還沒有將戰略預備隊算計在內。


儘管蘇軍擁有巨大的數量優勢,但是德軍仍舊佔有素質上的優勢,蘇軍的人員、坦克、飛機的損失都遠遠的超過了德軍,尤其是坦克的損失幾乎是德軍的三倍。但是這場大決戰卻沒有真正決出勝負,由於意大利局勢的惡化,希特勒臨時終止了在庫爾斯克的攻勢以抽調兵力前往增員意大利。不過就戰略上來說,勝負已然決出,德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卻一無所獲,而蘇軍則成功的擋住了德軍的進攻,他們的兵力兵器可以快速的得到補充,而德軍卻無法恢復如初,對於德軍來說如果不能大量殲滅蘇軍主力則意味著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