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廣為流出的“歷史真相”,其實就是謠言呢?

密探零零發


楚國是蠻夷,但不是揍人的理由

這個段子常常被人說成奇葩開戰理由,出自《史記》,說的是周桓王十四年左右,楚國去揍隨國,隨國表示我沒犯錯啊!你憑啥要揍我?楚國的回答是老子是蠻夷。言下之意就是反正我就是青皮,說揍你就揍你。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史記·楚世家》

其實這是個典型的斷章取義式謠言,因為在《史記》裡楚國不止說了那四個字,人家還有下文的:

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人家楚國的意思是我雖然是蠻夷,但現在你們中原諸侯交相攻伐,打的亂七八糟。我正好兵強馬壯,就拉出來給你看看,展示一下咱家的實力。麻煩老哥跟周天子說說,俺這子爵太小,給俺提升下國際地位行不?

簡單來說就是楚國不滿意自己的爵位,正好隨國離得近,又是姬姓諸侯國,所以帶著一票兄弟示威遊行,展示實力,想求隨國幫忙升爵。人家自稱蠻夷一方面是自嘲,另一方面也是自謙,不是死不要臉的去找人開片......

踹蛋狂人劉文典

說明真相之前先得把這個段子將清楚,說實話,要不是我還沒得老年痴呆,簡直會以為是我自己編的。

話說1928年11月,已經名義上統一中國的常凱申大隊長志得意滿,於是決定下去走走,親近下群眾。這月末正好走到安徽省安慶,常隊長的人品大家都是曉得的,剛到安慶就被糊了一臉,安徽大學和隔壁安徽第一女子中學幹起來了,事情還鬧得特別大。

自覺十分卡臉的常隊長一怒之下把兩個學校的負責人都給薅到行轅,娘希匹來又娘希匹去的一通狂噴,最後要求兩邊交出鬧事學生的名單。偏偏安徽大學負責人劉文典是條硬漢子,表示這事兒不簡單,肯定有內幕,拒不交出學生名單。

常隊長哪是能忍的人啊?當即表示你這是包庇犯罪,都什麼時代了你還搞大家長作風,你簡直就是個“新學閥”!其實常隊長是真氣急敗壞了,他就不想想,以自己貧乏的漢語言文學能力,怎麼可能噴得過研究莊子的劉文典?

劉大師只使了三分力他就理屈詞窮了——老子不見得是新學閥,你肯定是新軍閥!傷自尊的常隊長瞬間化身東北人,能動手絕不吵吵,上去就給了劉文典兩個大耳光,差點讓老劉破相。

沒料想劉大師也不是吃素的,飛起一腳直奔常隊長下三路,並且奇準無比的一招命中。一種蛋蛋的憂傷爬上常隊長的心頭,一滴冷汗同時爬上了常隊長的額頭。讓吐槽機非常不爽的是,一篇好好的逗逼文在這裡急轉直下,變成了尼瑪雞湯文。

鬧出這麼大事的劉文典最後被怎麼處置了呢?他僅以打架鬥毆的治安罪拘留了7天,之後不計前嫌的常隊長還高升他去了清華大學做主任。偉哉!我法重如天大民國,壯哉!我胸懷若谷常凱申。

然而無論是劉文典與友人交流時候的自訴,還是當時在現場的秘書石慧廬旁述,都沒有兩個人動手的記錄,石慧廬的記錄為“劉把腳向下一頓”,這種行為在東北被稱為跺腳,通常姑娘撒嬌時候會使用......

所以事實的真相是噴不過別人的常隊長把跺腳撒嬌的劉大師給扔監獄裡了,最後在蔡元培、陳果夫等人的求情下,以“即日離皖”為條件才放出來。劉大師去清華也不是常隊長提拔,是時任羅家倫邀請的.....

總之這個故事既沒有法重如天,也沒有胸懷若谷,一點都不偉,完全無法壯,大抵上只有保留前半截當段子的必要。順便說一下,那次學生鬧事才是閒的蛋疼,人家女子一中辦活動,安徽大學一群傻老爺們去湊熱鬧,叫人給轟出來了。傻老爺們不爽之下開始砸窗毀物報復社會,兩邊就這麼幹起來了......


歷史吐槽機


有一個故事《半夜雞叫》估計很多人都知道,受過初小教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書裡的一個人物——周扒皮,幾十年來,周扒皮、南霸天、黃世仁、劉文彩並列為四大惡霸,作為標誌性人物,周扒皮可以說是大陸集體記憶中的符號化人物。



作為當時階級鬥爭的需要,高玉寶寫了《半夜雞叫》這篇廣為流傳的文章,特別是被編入教科書後,讓大家都覺得真有其事,因為高玉寶寫周扒皮用了真名,也使得周扒皮的後人大受牽連,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歷史真相”是不是歷史真相。

周扒皮的本名叫周春富,在《半夜雞叫》中,周春富為了催逼長工們早點下地幹活,經常半夜三更趴到雞窩邊學公雞打鳴,公雞在聽到打鳴後也跟著打起鳴來,長工們在雞叫後就要下地去幹活,後來周扒皮的伎倆被長工小玉寶發現了,向大家揭穿了真相,並與大夥巧妙設計,將周扒皮痛打了一頓!在書裡,周扒皮就是一個地主惡霸!



我記得我哥的朋友中有一個因為姓周,被大家笑稱“周扒皮”,不知道大家身邊可有綽號“周扒皮”的人?現在可能笑稱“周扒皮”的人很少了,時代在進步,階級鬥爭也模糊了起來,所以“周扒皮”也漸漸淡化!那麼“周扒皮”的真相如何?

周春富,遼寧大連瓦房店市閻店鄉人,老周家也是闖關東的一員,什麼時候從山東到東北,也記不清了,周家到了周春富那一代,只有幾畝薄田,周春富跟大多數中國農民一樣,勤儉持家,拼命攢錢買田地(白鹿原裡的白家也是如此),還開了幾個作坊,1911年,“周家大院”落成,所謂的“周家大院”就是三間石頭房子!


大家讀《半夜雞叫》這一類故事,會以為舊社會長工與東家的關係就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關係,東家拼命剝削長工,其實在以前,這是一種自由的僱傭關係,農活多的會請人幫忙做工,周老頭自己也是一身布衣,腰間纏著破布條,起早摸黑幹活的農民,周春富最早被劃為富農,也因為富農的身份被打死!只是周老頭的行為還擔不上“地主惡霸”!《半夜雞叫》還有幾個真相就是:
  1. 周家子女及長短工回憶,高玉寶並未有在周春富家幹過活的經歷
  2. 半夜雞叫中的當事人沒聽說過這事
  3. 半夜三更把工人叫醒去鋤地,那麼黑的情況下是去鋤草還是鋤禾苗?
很多時候,廣為流傳的“歷史真相”,仔細推敲求證後,才發現這就是一個謠言!

歷史紅塵


傳言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越軍特戰部隊偷襲我軍野戰醫院,凌辱並殺害我軍醫護人員,導致我軍多名女兵遇害。

此謠言流傳甚廣,毫無史實根據,嚴重損害我軍形象,可謂是荼毒天下。

不管是我軍的戰鬥記錄,還是越軍的戰鬥記錄,都沒有記載越軍的這次偷襲。如果真有,越軍肯定會記錄,我軍也肯定會報復,也會留下相關記錄。然而並沒有。

在戰時,我軍不管是後方醫院還是野戰醫院,都有專門的警衛人員,以策安全。

先不說後方醫院,遠離前線,越軍難以偷襲;即便是野戰醫院,醫院位置也會是在部隊機關,和部隊機關、人員在一起,不會遠離大部隊。此時,負責保衛部隊的警衛連,當然會保護野戰醫院的安全。

如果越軍能偷襲我軍野戰醫院,那我軍的部隊首長想必也會非常危險。這是警衛連的嚴重失職,要上軍事法庭的,我軍部隊的警衛連斷然不會犯這種錯誤。

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我軍只有一名女兵-郭容容犧牲,她是電影放影員,沒有女性醫護人員遇害,也沒有女兵被俘。

謠言可以休矣!願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所有烈士安息!


袁衛宇


西路軍慘敗,基本上全軍覆沒,只有一小支部隊回到了陝北,這是紅軍歷史上非常慘痛的一頁。因為西路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當時盤踞在河西走廊的馬家軍,所以一直有人說,在解放戰爭中,徐向前曾主動請求參加解放河西走廊和青海,去打馬家軍,給西路軍報仇。

其實這個說法不太符合徐向前的性格。徐向前一生性格謹慎,為人低調,組織紀律性很強。

廣州起義的時候,徐向前負責訓練一些工人,教他們使用武器,在起義的時候負責進攻公安局。起義失敗之後,高級領導人紛紛逃亡,但徐向前當時級別還比較低,所以他不知道領導同志都已經先走了,就自己跑回到起義指揮部。

當時起義指揮部已經沒人了,但桌子上放著一大堆銀元,這是起義前準備的資金。徐向前覺得扔了很可惜,但自己也得逃跑了,拿也不好拿,就抓了幾把揣在口袋裡走了。逃出廣州找到組織後,他把這些錢原封不動的上繳了。

建國後他有一次和葉劍英聊天,葉劍英是廣州起義總指揮部的領導人之一,葉劍英說,你還知道抓兩把,我們當時啥也顧不上,只能趕緊跑了。

之後,徐向前先被派到廣東海陸豐打游擊,當時部隊的人數還很少,只有一個連的人。即便如此,徐向前仍然教大家,一定要打殲滅戰,這樣才能補充自己,只打擊潰戰沒有多大意義。比如現在只有一個連的人,就可以先嚐試著包圍殲滅一個排的敵人。

不久後,他又被派往鄂豫皖根據地,到鄂豫皖之後他就擔任師長,後來因為當時的紅四軍領導人曾中生、許繼慎被張國燾在肅反時殺死,徐向前又升任前敵總指揮,後來擔任四方面軍總指揮。

鄂豫皖肅反時,徐向前當時的妻子程訓宣也在後方被殺,當時徐向前正在前線打仗,但他始終未曾過問這件事。更早的時候,他中學畢業後讀了師範,在學校當老師,經常給學生讀一些北京來的新文化運動中的讀物,不久後他就被開除了。但他同樣沒有問過原因。

他回憶錄中提到的主動請戰只有一次,就是解放戰爭開始後,他還在養病,他很著急,想上前線。毛主席說,你彆著急,先把身體養好,仗肯定有你打的。這就有了他後來解放山西的戰功。

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西北野戰軍進攻蘭州,徐向前率領的華北野戰軍一兵團解放太原,都遇到了比較大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西北野戰軍和徐向前當時率領的部隊一樣,缺乏攻堅的重武器,而蘭州和太原都是敵人長期經營過的重點城市,防禦工事比較堅固,很難用以前的方式打下來。

所以,西柏坡會議結束後,在中央的協調下,彭德懷率領四野分出來的一部分炮兵部隊和華北野戰軍的楊得志兵團,先去協助徐向前解放太原,太原解放後,徐向前的部隊也跟著彭德懷一起去了西北,先解放蘭州,再解放青海和寧夏,最後解放新疆。

最後一次進攻太原時,徐向前肋膜炎發作,已經無法堅持工作,正在養病,但彭德懷仍然讓人把最後的總攻命令拿去請徐向前簽字,徐向前簽字後才發起總攻。太原解放後,徐向前就養病去了。也就是說,當時他有病在身,行動多有不便,也不可能拖著病身子去參加解放河西走廊和青海、寧夏了。


蕭武


當然還有因為百團大戰彭老總受批評這個謠言了。網傳彭總擅自發動百團大戰,致使提前暴露實力,招至日軍圍剿損失慘重,也同時引起蔣介石警惕,受到軍委批評乃至後期的批鬥。

據查史料書籍,百團大戰從策劃到實施,延安均知情,戰鬥計劃一出就電報延安,延安同意後準備執行,執行之前又發報延安通知。

並且發動後,敵後電報信息源源不斷髮往延安軍委,極大的鼓舞了延安將士的士氣。

第一階段結束之後,毛主席還特地指示,這樣的戰鬥還可不可以再組織一兩次?

由此可知,事實並不是像部分人造謠那種擅自發動,延安不知道,甚至有的說朱德都不讓知道參與,這樣強行扣鍋,沒有一點兒常識,大範圍部隊調動作戰,豈是一個人就可做主的?







鄙人石田介雄


粟裕大將是我敬佩的英雄,也是共和國赫赫有名的戰將。但歷史上流傳的粟裕“兩讓司令、一讓元帥”的事,應該是不實的,“兩讓司令”屬實,“一讓元帥”是沒有考證的。

先說“兩讓司令”,第一次讓帥是在解放戰爭初期,中央決定讓粟裕擔任華中軍區的司令員,他建議張鼎丞任司令員,心甘情願做副司令員。第二次是1948年,中央任命他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他力請中央任命陳毅為司令員,黨中央、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請求,讓陳毅任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粟裕這種高風亮節、謙遜的精神留下了千古佳話。

但一讓元帥主要說的是粟裕可以評上元帥,他又讓給陳毅了,這種說法是不實的。55年評銜,元帥的基本條件是:“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才能授予元帥。”那麼我們就簡要對比分析一下兩人的革命歷程:

南昌起義中:在三河壩朱德完成阻擊戰後,部隊團以上領導只有朱德、陳毅、王爾琢,也就是這三個人成了這支部隊的核心,陳毅是二號人物,保留了南昌起義的火種。而粟裕當時只是一名班長,林彪也只是一名連長。這支部隊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後,陳毅任第四軍第一師師黨代表(初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師長、軍委書記。

在紅軍時期,陳毅先後任第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央蘇區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而粟裕歷任老師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

抗戰中,陳毅曾任新四軍代軍長、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而粟裕只是二支隊任副司令員,後任代司令員、新四軍一師師長。

解放戰爭中,陳毅歷任黨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而 粟裕歷 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一直在陳毅的領導之下。

新中國成立後,陳毅歷任上海市市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國務院副總理,並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而粟裕授銜前,1954年被任命為解放軍總參謀長。

當然粟裕在指揮大兵團作戰上才智過人,功勳卓著,但無論從資歷、黨內任職、軍內任職來講,他與陳毅相比,都比較淺,所以根本不存在讓帥給陳毅的事。


zj史海拾貝


我是蒼茫大地顧煒斌,我認為坊間廣為流傳的“1948年5月中央決定華野原司令員兼政委陳毅調中原局工作,中央已決定任命粟裕為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怕自己資歷、名望震不住華野,而向毛主席懇求挽留陳毅司令員在華野任職"是謠言。

一、粟裕是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其軍事才能勝過陳老總。



粟裕曾任紅十軍團參謀長,後軍團全軍只有他率四百人突圍,其餘全軍覆沒於玉懷山絕不是偶然,足見其軍事才能,要比軍團長、出身於黃埔一期、又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鍍過金的劉疇西勝過幾籌(當然後來劉和方誌敏一同犧牲,其忠誠勇敢我十分佩服。)粟裕率領的400殘兵粉碎了國軍十幾萬人的圍剿,還壯大到一千餘人。粟裕在抗戰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戰衛崗、戰黃橋(打韓德勤的頑軍)、戰車橋、戰天目山,曾任新四軍代政委的劉少奇贊他的部隊是新四軍中殲敵最多的,最優秀的部隊。

解放戰爭中,粟總更顯名將風流。1946年7月,他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3萬餘人取得蘇中七戰七捷,殲敵5.6萬餘人。同一時期的陳毅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也打了七戰,四負二平一勝,弄得山野的指戰員頗有微詞。粟裕主張與國軍的早期交鋒戰場放在老解放區、放在內線的主張極具戰略眼光,七戰七捷是國共交戰初期我軍作戰的教科書,而陳毅卻無此見識。1947年2月1日,中央接受粟裕等人的建議,將華中野戰軍、山野合並組建成華東野戰軍,中央軍委任命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同時中央接受譚震林、張鼎丞等大佬的建議,由粟裕負責戰役指揮。實際上,用陳毅兒子陳昊蘇的話說:我父親在華野實際上充當的是政委角色,軍事上主要靠粟裕。

在粟裕卓越指揮下,華野連續取得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殲敵七個軍加1個快速縱隊,如果換成陳老總指揮,可能要打問號,當然陳老總的政工、外交、統戰、御將能力均相當強。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殲滅國軍第一王牌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稱得上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創造這等軍事神話,我看我軍高級將領中只有林彪有這個手藝,可能還缺粟裕這樣的膽量。



1948年中央軍委原來決定粟裕率葉飛、陶勇、王必成三個縱隊組成一個兵團十萬餘眾躍進江南。但粟裕審時度勢,建議華野全部留在江北,與中野一起殲敵主力於中原地區。主席和書記處聽取陳粟彙報後,經慎重考慮接受粟裕建議,為讓粟裕放手大幹,決定粟裕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同時為經略中原,調陳毅為中原局第三書記、第一副司令員,作為鄧、劉的政治、軍事上的助手。

主席向有識人之明,抗戰時,在山東分局在羅榮恆、朱瑞、陳光間選擇羅榮恆為書記兼司令員,實行一元化領導,山東打開了局面;解放戰爭時在東北,讓中央委員林彪代替政治局委員彭真任東北局書記,仍兼任東野司令,實行一元化領導,改變了東北的被動局面;華野由陳毅抓總,粟裕負責戰役指揮,華野軍事上就從勝利走向勝利……現在主席讓粟裕軍政一把抓,可見粟裕軍政全優!粟裕獨當一面後,1948年6月16日指揮開封戰役,22日攻克開封,殲敵4萬餘人;6月27日發起睢杞戰役,6天殲敵5萬人;7月12日發動兗州戰役,殲敵6.3萬人,以上軍史上合稱豫東戰役,我軍參戰20萬人,國軍25萬人,華野20天殲敵9萬人。

1948年9月11日,粟總任華野總指揮,在9月16日到24日發起濟南戰役,殲敵10.4萬,活捉王耀武。

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淮海戰役,又是粟總向中央提議的,主席後來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華野17個縱隊兼敵44萬,我軍傷亡13萬。1949年2月改稱三野,全軍58萬,1949年12月全軍82.5萬,渡江戰役、戰上海、戰杭州,戰廈門,粟總顯盡名將風采。



二、原新四軍出生的華野大佬們對粟裕相當敬重,他們入黨多年,很講黨性,怎麼會不執行中央的決定?

張雲逸作為老資格的副司令員極有黨性,作為軍事家也對粟總十分欣賞。張鼎丞、譚震林直接向中央建議華野戰役指揮交粟裕,足見他們對粟總的肯定。後來陳毅調中央局工作,粟裕以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的身份獨立主持華野全面工作時,他與譚震林、張雲逸、張鼎丞搭襠,以上三位革命家、軍事家十分配合粟裕的工作,相處十分融洽。

三、軍隊除了資歷,更多的要講指揮能力,粟裕的軍事大才足以讓華野上下折服。

當年,中野的名將、黃埔一期生、曾任紅大校長的陳賡,曾任陳謝兵團司令員,一段時間曾配屬粟裕指揮,不也心服口服?而他在渡江後,配屬林總的四野指揮,因和林總在戰略上發生分歧,曾三次打電報給中央,最終中央接受了陳賡的戰法。華野還有哪個縱隊司令員比粟總高明,有資格、有膽量和粟總撒野?華野後來的參謀長張震以下都稱粟裕粟總的,可見對其尊重!

四、極個別有個性的縱隊司令員,因為太任性,後來調入地方軍區兼帶養病,無緣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指揮,留下了終生遺憾。

粟裕深知慈不帶兵的道理,大兵團作戰需要嚴明紀律,對於個別太有個性,影響全軍行動的老資格,粟裕採用婉轉的方式,轉入地方軍區,對其餘諸野戰將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五、粟裕在1948年5月二讓司令,體現了他一慣的高風亮節和對老軍長的敬重,而不是自己威望資格不夠。

粟裕曾兩讓司令,第一次是把華中軍區司令員讓給老領導張鼎丞(原新二支隊司令員,其時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二次是建議中央讓陳毅仍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自己任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放棄了華野軍政一把手的位置,卻挑起了華野軍政一把手的重任!這樣的人令人尊重!粟裕調軍事科學院時,葉帥常以粟總稱之,每回見面都要送出門外!足見敬重!

陳老總實際上已調中原局,對華野鞭長莫及;粟裕事實上早在任華野副司令員就是華野軍事總指揮!現在中央和主席已把華野軍政指揮權一併交付粟裕,他擔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華野前委書記,誰敢不從,組織上可直接處置,誰敢出來冒泡?

六、粟裕因為兩次的高風亮節以及因病未能指揮朝鮮戰場,又無緣指揮攻打臺灣戰役,加上謙虛讓銜,結果錯過了元帥軍銜。

如粟裕兩次接受中央委任,不讓司令職位,他作為解放戰爭初期和山東軍區並列的華中軍區司令員、後來的華野司令員兼政委,建國後的正大軍區級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攻臺總指揮、後來升任的解放軍總參謀長,即便粟總無緣指揮朝鮮戰爭、攻臺戰役他要辭元帥軍銜也難!用主席的話說:解放戰爭,誰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蒼茫大地顧煒斌


近些年,表面上是流傳得最廣的“歷史真相”,實際上確實謠言的事情,莫過於傳說中的“德國良心下水道”了。

德國良心下水道的起源

最開始的“歷史真相”大概是這樣的:

青島原德國租借區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餘年後,一些零件需要更換,但當年的公司早已不復存在。一家德國企業發來一封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可以找到存放備件的小倉庫。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倉庫,裡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都說德國人嚴謹,而這則歷史真相又把德國人的嚴謹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時候,這則歷史真相還只停留在誇獎德國人嚴謹的程度,到後來,經過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扭曲,又轉進到了另一個層次。

每年,總會有一些地方會下大雨,如果降水量超標,超過下水道的負荷,就會導致一些地方被水淹。而相比之下,青島則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於是乎,前面提到的“歷史真相”經過這一現象的加持,就演變成了:中國的城建工程都是豆腐渣,還比不上德國人一百年前的水平。

如今,只要有一個地方發大水被淹了,就會有人冒出來感嘆德國的城建水平,順帶批判一下中國的城建。殊不知,這樣的“歷史真相”可以說是漏洞百出,誤信傳言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下面我就從兩個方向來批駁一下這則所謂的歷史真相。

德國城建水平如何?

首先是關於德國城建水平,特別是下水道工程的水平問題。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

這些照片,是近些年不同時期,德國遭遇暴雨之後的現場實拍,從這些照片中不難看出,別說一百年前了,就算是現在德國自己國內的下水道排水系統也不過如此。每次只要下點暴雨,街道上很多地方都會被水淹沒。

事實上,任何一個城市,其排水系統都有一個承載量,當降水量高於這個量時,就會造成內澇。就像小學做的數學題一樣,一個池子同時排水和進水,進水量若大於排水量,池子裡的水就會越來越多,世界各國所有城市都存在這個問題。

青島下水道是誰建的?

1897年,德國強佔領膠州灣,也就是現在的青島,並與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膠澳租界條約》,青島淪為德國的殖民地。德國便在當地開建下水道工程,我們應當承認,當時青島的城建工程,確實是遠超中國水平的。

但實際上,當時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都是為德國人自己服務的,其目的是保障德國居民區的乾淨衛生,把德國居民產生的汙水給排放到中國居民區。德國居民是安逸了,但中國居民可就是活受罪了。

實際上,德國人在青島建立的下水道本身就很少,到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政府對青島進行了一場大改造,今天青島城市內的下水道系統,絕大部分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修建和翻新的。可以說,青島很少內澇,沒有德國人一絲一毫的功勞。

當年德國以武力強佔青島,加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原本是罪大惡極的事情,如今卻有人把德國人形容成大公無私、不求回報為中國城建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高尚人群。不得不說,這種數典忘祖、恬不知恥的人,真是中國人中的恥辱。


臥聞海棠



有很多人認為抗美援朝才導致臺灣問題無法解決,其實這是一個謠言,但由於此事件在網絡上迅速傳播,讓大家在腦海裡不自覺的認為這就是“歷史真相”。


其實在1950年6月朝鮮戰爭剛剛爆發之時,美國就已經宣佈出兵朝鮮,並且命令在日本的第7艦隊和第13航空隊進駐臺灣,“保護臺灣受到外部攻擊”,並且在7月美國與臺灣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而我志願軍出兵時間要在4個月之後才成行。


由於第七艦隊的進駐與美國和臺灣在軍事上的“捆綁”,使得我軍以木船為主的渡海部隊根本不是美軍艦隊的對手,狂妄的遠東司令麥克阿瑟甚至叫囂“期待解放軍的進攻”。



而當時的美軍更是在朝鮮、臺灣、越南三個方向形成對中國的威懾,無疑是想逼中國就範。對此,我高層領導也展開了密集討論。而臺灣問題暫時無法解決,“聯和國軍”又即將達到中朝邊境,威脅我國邊境安全,這才在1950年10月形成決議,出兵朝鮮,抗美援朝。


所以這裡看出,並不是“出兵朝鮮”導致臺灣問題無法解決,恰好想反,正是因為美國阻止臺灣問題的解決,所以才有了抗美援朝的下文。


這裡又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朝鮮戰爭影響了解決臺灣問題呢?



關於臺灣問題,美國高層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機就已經展開了討論,並且就“到底要不要再支持蔣介石政權”唇槍舌劍過。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意見相左,誰也說服不了誰,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因為恨鐵不成鋼,並且夾帶著一絲與蔣介石的私人仇怨,持觀望態度。


但是不管美國總統,五角大樓還是國務院都深知臺灣的重要性,所以並不會真的不管蔣介石政權,美國其實還是觀察新中國的對外政策,尤其是與蘇聯的關係如何定性。直到1950年2月,我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才讓美國徹底死心。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找到了一個與臺灣根本沒有聯繫的時機,杜魯門宣佈出兵朝鮮戰場的同時,也派兵進駐臺灣,使得蔣介石政權“絕處逢生”。



其實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美國無論如何都會選擇支持臺灣。但是支持臺灣與支持蔣介石政權是兩碼事,當美國得知國民黨內部沒有人能替代蔣介石的時候,美國的政策又開始調整。所以即便中蘇不簽訂條約,也沒有朝鮮戰爭,美國都會一如既往的支持蔣介石政權,只是何時出手罷了,因為美國主子要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下那個在臺灣的倔老頭。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紂王真的是個壞事做絕的人嗎?周幽王真的烽火戲諸侯了嗎?

廣為流傳的,人盡皆知的事情就是“歷史真相”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在此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事蹟。

1、紂王真的壞事做盡嗎

提到紂王,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他殺死比干、寵愛妲己,荒廢朝政,甚至驕奢到建造酒池肉林來滿足自己享樂。

但紂王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其實,這真的未必,孟子便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孔子編寫的《尚書·周書·牧誓》篇,對於周王伐紂給出的理由是: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紂王劇照】

翻譯過來,武王姬發認為商紂王的罪行有四條:

一、聽婦人的建議;

二、輕視不過問對祖宗的祭祀;

三、重用罪犯;

四、輕視並放逐自己的兄弟。

僅此四條罪,怎麼看都沒有後世流傳的那麼誇張,難道孔子之後的人還能比孔子更瞭解周朝的舊事嗎?

孟子《孟子集註卷三公孫醜章句上》也說: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

這裡,孟子是肯定商紂王的行政之風的。

毛主席也曾評價紂王: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2、烽火戲諸侯

我記得以前上學時,老師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時,大家都在下面批判周幽王昏庸無道。

那個時候,只好奇為何世上還有如此荒唐的人?

可隨著越瞭解那個時期的事情,我越發現這件事只會是後人編寫的故事,因為烽火臺這個東西至少要周幽王死後400多年,才有可能出現。

試問,他如何用不存在的東西來亡國呢?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整理公佈的戰國時期的竹簡“清華簡”上,也記載了周幽王滅亡的原因根本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而是他在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後不久,便率兵攻打申侯,本就不滿周幽王行為的申侯,自然不會傻乎乎坐以待斃。

因而,申侯便聯繫犬戎攻打周幽王,最終使得西周亡國。

歷史因為其特殊性,總會被後人刻意修改,所以單方面的資料得出的信息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真假如何,全看各位讀者自行抉擇。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