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以载道”传统在近现代文学史的流变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自有文字之始,便有了文学。文学伴随着中国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成熟,并且经历着无数次的转型,变革,以及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甚至是冲击。但是无论文学经历着怎样的变革,文本自身始终都是以形式、内容、立意的结合而存在的。三者之中,立意尤为重要。我们认为“意”即文本的意蕴,也就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学的创作往往遵循着“文以载道”的标准来表现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存在,根源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土壤。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以载道”传统在近现代文学史的流变


在1919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是直接受到了西方影响的一次文学甚至是整体文化思想的变革运动,是否也使得中国特有的“文以载道”这种文学标准有所变革呢,在这里我们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散文到诗歌——文学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批判旧传统,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提倡“平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周作人也提出“人的文学”一说以及“美文”理论。

这些都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转变,绝大多数都是受到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受到西方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文本的重心转移,几乎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以载道”传统在近现代文学史的流变

(一)人的文学

在这一场自觉的文本重心转移的运动中,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他“在提倡‘人的文学’时,就首先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发现了人’,人道主义如何主张‘灵肉一致’的人生,西方和俄国一些人道主义作家严肃的反映社会人生的作品又如何区别于我国古代文学等等。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这一套观念,完全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树’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周作人在提倡“人的文学”的同时又提倡“美文”。《美文》的发表,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以载道”传统在近现代文学史的流变

(二)文学之革命

在新文化运动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的改革,都没有脱离新文化运动反封建反传统这一主题。新文学的转变,除了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文学观念上的“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

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这种文本重心的转移,大多有理论上的支持,作品的创作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称这种文学重心的转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文学改革。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以载道”传统在近现代文学史的流变

小说对技巧的追求与完善——传奇张爱玲

在所有的文体当中,最不利于成为“道”的载体的,当属小说。这与小说的产生发展及表达方式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小说艺术的完善,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描画,同时也是通过对文学技巧的完善来达到的。

提到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写作技巧,我们不能不提到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一绝。常使人有“美文铺地,玉珠满盘”之感。她的小说“精工绘制,迷蒙意象,似古实雅,美绝如初出升日的文笔……没有采用冗长的独白和繁琐的解剖,而是利用了暗示,把动作、语言、心理三者打成一片,而是轻描淡写的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

张爱玲小说不属于“文以载道”的范畴,不仅仅因为她的创作形式上追求完美的技巧,使这“巧妙的技术”几近成为“一种迷人的奢侈”;同时也决定于张爱玲小说的取材,即文学内容的选取角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以载道”传统在近现代文学史的流变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我用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以为,文学的主题或者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该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

很显然,这是张爱玲明确提出的反“文以载道”而为的有力证明。她在《写什么》中又提到在文学创作中,主题即立意与文章本身的顺序问题。她认为小说的创作“不能先有个存心”,这与“文以载道”先有“道”,为阐明“道”而寻求适当的“文”来承载有着本质的不同。

然而张爱玲的这种文学创作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是一个“传奇”。事实上,“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从来就是和政治浪潮配在一起,因果难分。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同仇敌忾。抗敌救亡,理所应当是主流。除此之外,就都看做是离谱,旁门左道,极为正统所不容,也引不起读者的注意。……偌大的文坛,哪个阶级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的文学——百花齐放

新时期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既有承传“文以载道”的创作传统的,也不乏追求文本自身完美的。文本的创作更注重文字的优美,辞藻的艳丽,甚至强调文本对气氛的渲染以及使读者获得的美感。这大多出现在女性文学中。王安忆曾对“气氛”做出过详细准确的表述:

“气氛是弥漫在事件,情节,人物,对话以外的东西。可感却不可及。可是,她却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情景,它不但是作料一样的添加物,而是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故事的讲述质量。它是由一些细小的成分形成的:声音、光线、一个物体的摆放。这些成分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产生作用,它们非常微妙的互相配合着,等待着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然后忽地体现出意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以载道”传统在近现代文学史的流变

这种对文学气氛渲染的强调,一直延续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并且达到了一个高潮。 “文以载道”是存在于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源于中国的特殊文化氛围,它是中国文学创作及理论始终遵循的一条主线,即使文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心转移,事实上,仍然是以“文以载道”为主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创作。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