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決心殺掉馬邑之戰中無功小過的王恢

元光二年,漢武帝動用三十萬大軍在馬邑設下埋伏,誘擊匈奴大軍。被匈奴單于察覺,隨之匈奴大軍迅速撤出,漢軍以步卒為主追之不及,伏擊計劃破產。王恢率軍三萬負責切斷匈奴後路和攻擊輜重,因坐視匈奴撤退而按兵不動,被下獄,王恢聞漢武帝無寬赦之心,在獄中自殺。


馬邑之圍的戰役過程並不複雜;雁門馬商聶壹給大行令王恢建議在馬邑設埋伏,誘擊匈奴單于,並告訴自己常年在邊關做生意,可以將匈奴大軍誘騙至馬邑縣城。

王恢將此事上報給漢武帝,並建議採用此策主動進攻打擊匈奴。漢武帝召群臣商議,以韓安國為首的大多數大臣極力反對,不建議大舉興兵,主張對匈奴繼續採用和親防禦策略。

漢武帝聽取了王恢的建議,發步兵三十萬在馬邑設伏擊圈,由馬商聶壹將匈奴大軍誘引至伏擊圈內;參與的主要將領有韓安國、王恢、李息、李廣、公孫賀,王恢率軍三萬負責攻擊輜重和切斷匈奴大軍的後路。

漢武帝為何決心殺掉馬邑之戰中無功小過的王恢

匈奴大軍距馬邑一百里時起了疑心,發現所過之處只見到牛羊,不見牧民;派人抓了幾個舌頭,在逼審之下道出了漢軍的全部計劃,匈奴大軍隧迅速撤退出塞,漢軍都是步卒追之不及,馬邑伏擊的計劃泡湯。

面對匈奴不是潰敗的撤退,王恢覺得匈奴勢大,且不見其他參與伏擊的軍隊,於是按兵不動,看著匈奴撤出關內,因此獲罪。

王恢之罪可輕可重,罪不至死

王恢的臨陣處理並無什麼過錯之處,匈奴沒有出現潰散,而是有條不紊的全軍撤退,且沒有漢軍的追擊部隊,此時的王恢料到到伏擊計劃已經失敗。自己的堵截匈奴後路的任務已經失去了意義。

王恢所部有三萬步卒,面對匈奴的數萬騎兵,主動攻擊就是以卵擊石。不僅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險,同時也無法有效遲緩匈奴大軍的撤退。步兵對騎兵在機動性上有著天然的劣勢,騎兵如果疑心撤退,步兵只能睜眼看著,毫無辦法。

此時的匈奴已經知道了漢朝的全部計劃,周邊埋伏著三十萬的漢軍,匈奴單于不是傻子,根本不會和王恢部死磕,況且他們的目的是糧食、財物和婦女。

當然這一場戰役是王恢力促的,對於失敗他有一定的責任,但並不是主要的責任,完全罪不至死。

漢武帝為何決心殺掉馬邑之戰中無功小過的王恢

另一個方面,漢武帝時期對武將的懲罰並不是那麼嚴苛,戰敗或者延誤戰期的死罪可以用交納罰金的方式贖罪。舉幾個例子:

  • 元光六年,李廣、公孫敖因戰敗,李广部1萬騎兵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公孫敖部損失7千,按罪當斬,兩人交了一千金就贖了死罪,後又被起用。
  • 元狩二年,張騫、公孫敖率騎兵1萬、李廣率騎兵4000出右北平,因張騫、公孫敖的誤期,致使李廣所部全部覆滅,按罪兩人當斬,交納罰金後贖罪。
  • 漠北決戰,趙食其、李廣從右路配合衛青與匈奴單于決戰,因為迷路耽誤了決戰期限,按罪當斬,趙食其交了罰金贖罪,李廣年老不堪受辱自殺。

相比之下,王恢的處置沒有什麼不當之處,就算是死罪,也可以交納罰金來贖罪免。同時景帝時期沒有大規模的主動攻擊匈奴,將領們野外面對匈奴時還沒有主動進攻的概念,骨子裡還是以守為主,這點不光是王恢,其他將領也都一樣。

漢武帝鐵了心要斬殺王恢治罪,交納罰金不行,誰求情也沒用。

漢武帝發動馬邑之戰的目的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一次戰略性的試探,但結果讓漢武帝很糟心,發動了三十萬大軍,耗費了無數的錢糧,任何的目的都沒有達到。

漢武帝為何決心殺掉馬邑之戰中無功小過的王恢

漢武帝發動馬邑之戰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

01.軍事目的

西漢自高祖劉邦發動了一次對匈奴的征戰後,再沒有主動攻擊匈奴,而是採用懷柔和親以及依託邊關城池重兵防守的策略。

匈奴來侵擾劫掠就積極防禦,匈奴不來漢軍也不去招惹,就是一個字守。造成的結果就是匈奴大軍把西漢邊關當成了打獵的後花園,時不時的來打一打秋風,氣焰越來越囂張。

漢武帝發動馬邑之戰在於嘗試扭轉被動防禦的局面,改為主動進攻,將戰場從關內轉移至關外。至於這場戰役能殲滅多少匈奴軍隊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打破固有的思維,宣示漢朝的態度。

同時漢武帝想通過這場戰役來積累對付大規模匈奴騎兵的戰略戰術經驗,檢驗漢軍與匈在奴野戰中存在的問題。

02.政治目的

漢武帝初期,權利遭到後宮外戚和景帝舊臣的處處掣肘,很多創新的政令無法得到實施。如果漢武帝和景帝一樣甘願做個守成之君,那這樣的現狀他樂於接受。

年紀輕輕的漢武帝天天帶著自己的羽林衛在上林苑不是為了玩耍打獵,而是為了訓練年輕進取型的軍官、培植自己的親信,這足以證明他的野心。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為了樹立自己威信的一場戰役,只要勝,就能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將皇帝的無上權利捏在自己手中,避免處處掣肘,同時武帝也期望通過這一場勝利來改變一些朝臣安於現狀死守規矩不積極進取的思維。

但這次出手搞砸了,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目的,甚至有些偷雞不成蝕把米。

漢武帝決心殺王恢的原因

王恢被下獄後,花重金賄賂田蚡,請他向漢武帝求情,田蚡不敢說,就託他的姐姐王太后求情。面對自己母親的求情,漢武帝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定,也道出了王恢必死的原因。

01.表面上的原因

王恢是此次馬邑之戰的力促者,為此他和韓安國在大殿上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辯論;在面對匈奴大軍的時候,選擇的不是力戰而是按兵不動。這不等於打漢武帝的臉嗎?

如果沒有王恢的建議,漢武帝不會發動這一場耗費巨大的伏擊;所以廷尉將王恢下獄後,上奏漢武帝,王恢按罪當斬。

02.深層次的原因

漢武帝不顧很多大臣的反對發動了這場戰役,結果像是演了一場戲,徒耗錢糧;他需要一個替罪羊來替自己背鍋,堵住百官的口,安撫天下的民心。

王恢無疑是最合適的,最開始極力促成,後面對匈奴大軍按兵不動,首謀而不進。殺掉王恢,給百官和天下人一個交待。

漢武帝為何決心殺掉馬邑之戰中無功小過的王恢

漢武帝並不在乎三萬部卒的生死,他非常希望王恢率部與匈奴死磕,即使三萬人全軍覆沒,也能達到他一定的目的。結果王恢的不作為讓漢武帝的處境尷尬了起來,也讓漢武帝決心殺掉王恢以謝天下。

結語:

馬邑之戰也讓漢武帝認識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對抗匈奴必須以騎兵為主,二是軍中將領進攻不足、戰術陳舊、思維固化。

接下來的時間裡,漢武帝以建設騎兵、培養適合騎兵戰略戰術的軍官為主,研究騎兵戰法,四年後的元光六年,漢武帝再一次發動對匈奴的主動出擊,這一戰取得了漢武帝想要的結果。

公孫賀、李廣、公孫敖、衛青各率一萬騎兵分四路主動攻擊匈奴,此戰衛青展露頭角,率部直搗龍城,打開了漢武帝征伐匈奴的輝煌篇章,衛青也一步步成長為無敵的統帥。

王恢雖然也是主戰派,但還是無法擺脫西漢初期經歷多年防禦政策下的將領們已經固化的思維,在戰場無法靈活應變。公孫賀、公孫敖、李廣等人也一樣,他們依託城池據守完全沒問題,但如果獨自率軍深入大漠攻擊匈奴,多半會大敗。能將騎兵戰術運用到極致的只有衛青和霍去病,一個正,一個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