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對疫情危機要力保現金流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金融市場持續波動。據估算,目前全球股市的下跌造成了全球近20萬億美元財富消失,這也引發了全球的美元荒,可以說金融危機開始從資產價格的下降進入流動性危機的第二階段。從流動性的角度來看,在危機中保有現金流成為企業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目前美聯儲正在採取一系列的寬鬆措施為企業提供流動性,一方面推出了70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另一方面,擴大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回購規模,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同時,擴大了再貼現的範圍,納入企業商業票據,旨在為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在海外市場,美聯儲還通過與十幾家央行的貨幣互換希望為國際市場提供美元。但這些在資產價格暴跌的情況下,似乎並不能滿足美國企業對於現金的需求。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近期表示,美國企業在此輪危機中可能損失4萬億美元,全球大概有12萬億美元。這些損失的彌補恐怕短期無法靠資產估值的變化來實現,更多的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流。由此看來,美聯儲的寬鬆政策目前仍不足以彌補美元現金流的缺口。從目前美元指數的持續升值來看,美元流動性的危機仍然沒有得到緩解。

在美國近10年的牛市中,很多美企在流動性過剩時曾大量借債來回購股票以維持和抬升其自身股票的價格。但現在疫情衝擊下,股票價格的大跌使得市場風險轉化為債務風險,正將風險擴散到企業債市場,形成了第二輪金融危機的衝擊。受疫情影響較重的航空、旅遊等企業之前同樣經常回購股票,導致現金短缺,當下他們只能在現金只有一至兩個月收入的情況下勉強度日。在疫情當下,許多企業已經開始著手確保手頭有足夠的現金。波音近期動用了約一個月前獲得的138億美元信貸額度。卡夫卡、希爾頓、永利和海洋世界娛樂等其他公司在近期也申請了信貸額度,但這些公司目前正面臨與新冠疫情有關的業務迅速惡化的問題,其現金流能否應對日常的開銷令人擔心。有分析指,儘管波音可能獲得600億美元美國財政的支持,但僅夠其維持6個月。而萬豪和希爾頓近期被披露大規模裁員以節省成本,應對旅遊業受疫情的衝擊。未來許多企業可能因現金流短缺面臨破產、裁員,這會形成此次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帶來的第三輪衝擊。

與之相反,美國科技巨頭擁有大量現金儲備,可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對於“FAANG”加上微軟等科技企業而言,這六個科技股領頭羊都掌握著大量的現金,有分析估計,蘋果公司握有逾2000億美元,谷歌和微軟各有現金超過1000億美元,亞馬遜和臉書賬上的現金也超過500億美元。他們必然能安然度過這次疫情危機,而且在疫情結束後也能快速恢復業績增長動能。

從全球企業的情況來看,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日本東證指數成分股中,52%的非金融企業擁有淨現金。在全球第二大現金囤積國德國,在此次危機爆發時,近33%的CDAX指數成分股擁有淨現金。而富時全股指數(FTSE ALL-SHARE)、MSCI EURO指數和標普500指數(S&P 500)成分股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6.5%、16%和14%。這意味著美國上市公司是當前企業流動性風險最高的地方。

日本企業大量“囤積”現金其實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有報道稱,日本上市企業去年9月時囤積現金總量達到506.4萬億日元(約合4.8萬億美元),是2013年3月時的3倍。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緊縮週期時,破產的金融機構無法再向外提供貸款,導致很多公司關門倒閉。顯然,這對日本企業而言教訓深刻,使其時刻守住大量的現金流。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文章指出,在遭遇金融衝擊時,日本企業整體而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緩衝儲備,可能會讓他們有能力抵禦一場危機帶來的信用衝擊。

在正常情況下,企業大量持有現金並不是一個好的跡象。因為這會導致企業投資不足,從而不利於經濟增長。但以槓桿資金來維持和推升自身股票價格的做法,雖然看似“聰明”,但在資產價格“塌陷”的情況下,就會面對災難式的結局。有分析認為,很多企業可能會出現流動性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影響了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導致現金流入大幅減少,同時還要承擔剛性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在危機下,高負債企業因為現金流緊張而不能通過經營性現金流還本付息,只能尋求再融資手段借新還舊,但同時可能出現銀行等金融機構不願承擔風險,導致企業喪失融資能力。所以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對於企業渡過危機非常有好處。這也是危機帶給企業謀求長期穩定和發展的教訓。

就中國企業而言,其流動性風險也不容樂觀。雖然沒有上市公司的數據,但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現金流的情況也不樂觀。中國胡潤研究院在2月份的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400餘家企業均預計疫情對於企業的整體影響將在5個月左右,55%的企業表示現金流緊張,僅4%企業表示現金流沒受到影響。北京大學對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有85%的企業現金流只能支撐3個月。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展開以及海外疫情帶來的二次衝擊,企業現金流緊張的情況還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通過融資和營收來獲取現金是在疫情蔓延背景下的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受疫情影響的企業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投資,避免以擴大業務規模的方式追求盈利。另一方面,從監管和貨幣政策的角度,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幫助企業渡過危機則是緩解現金流短缺引起連鎖反應的非常之舉。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這次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已經事實上引發了金融危機。可以說,市場現在處於“現金為王”的去槓桿階段。對企業而言,更能體現現金流對維持自身生存的關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