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們》:文化大師們留給我們的財富


《先生們》:文化大師們留給我們的財富

《先生們》封面

《先生們》是著名作家、人文學者李輝的最新作品,記錄了他與巴金、畢奐午、冰心、丁聰、馮驥才、蕭亁、黃宗英、賈植芳、唐弢、汪曾祺等重量級文化大師長達半個世紀的交往過程。

李輝用三十二篇文章,寫作了與三十五位文化大師的風骨,其中兩篇記錄了兩對夫妻。“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文化大師便是這樣的先生們。每位先生的記錄都從李輝與之直接交往,或間接交往為視角展開,並結合了交往過程中的合照、手札等珍貴照片。這拉近了讀者與先生們的距離,讓讀者知道那彷彿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化大師們也是凡人,也有著凡人都有的喜怒哀樂,但卻有著不同於凡人的真誠與執著。

先生們對待在各自的領域裡,獨立思考,說真話,做實事。巴金先生反覆強調著“講真話”。“講真話”在任何時代都是必須的。“真”不僅是對自己的忠誠,更是對人民的忠誠,這樣才不枉自己在世上忙活一場。冰心對其這一觀點和態度都是無比贊同的。生在七八十年代的我們乃至更年輕的一代可能對“講真話”這一要求認識不夠深刻,自認為好像沒有什麼難處。但處於先生們的那個年代,“講真話”著實讓一部分人受盡了委屈,飽嘗了煎熬的滋味。但越是經歷了這些的老先生,依舊說出要“講真話”才顯得更難能可貴。正所謂,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這就是先生們的傲骨,是先生們留給後人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先生們對自己鍾愛的事業,全心投入,無怨無悔。無論是文人、畫家、學者、藝人,先生們都無不將愛灌注於其中,將自己與之所愛之事物完美地結合起來。冰心對教育事業的熱忱關注和為知識分子的勇敢呼籲,直至晚年,這正是老一代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體現。大漠痴魂,敦煌石窟的守護者常書鴻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敦煌,他是敦煌之幸,更是中華民族之幸。

先生們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感悟無私地傳授給晚輩人。書中有很多李輝與先生們的書信往來照片或摘錄,無一不是對晚輩人的關懷和厚愛。先生們對李輝學習或工作上直接幫助,給予他必要的資料或引薦重要的人物。除了這些,先生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晚輩們。經歷過冤屈和痛苦經歷的先生們,並沒有失去享受生活的信念,依舊懷著感恩的心過好此生。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更是在文革期間面對即將被批鬥依舊在進場前黑色幽默了一把。樂觀堅強,豁達開朗,是先生們傳給晚輩的一筆精神財富。蕭亁的書信更讓晚輩人淚眼模糊,他在李輝迷茫時期對其的諄諄教誨,讓此刻的我們也從中受到鼓舞。正是有了蕭亁適時及時地對李輝的開導與點撥,才使得李輝的寫作之路更加開闊,讓他走得更遠。

讀《先生們》是讀者從新的角度,進一步瞭解文化大師們的過程,也是跟隨作家李輝回憶他在文化之路上的成長曆程。李輝是幸運的,他出生於1956年,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大一下學期開始和同窗陳思和的一次閒談中,發現了兩人對巴金作品的共同興趣,之後,便開啟了他們求學路上的新篇章。因為對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他結識了當時在資料室當管理員的賈植芳老師,因賈植芳老師的相助,他們的研究得以深入,並有了探望巴金的機會,這一探望,便持續了二十多年。

賈植芳老師對李輝除了學習資料方面的幫助,還有自己朋友的引薦,介紹李輝去認識畢奐午。畢奐午和賈植芳老師一樣有著熱心腸,關愛著求知心切的晚輩成長,他不但在文學研究和寫作方向上給了李輝重要的指導,還為李輝引薦了對李輝日後成長一樣重要的老師蕭亁。之後和眾多文化大師的結交,有著類似的情況。那個時代,是複雜的,複雜到因為一篇文章或一副漫畫便足以下牛棚、蹲大牢;那個時代,又是簡單的,簡單到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副漫畫、一封書信、一本書就足以讓友人的心暖上一輩子。

當然,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李輝對機會的把握便是這樣的,他對巴金作品的研究及其做學問的態度,贏得了文化大師們的稱讚。惺惺相惜,正是這個道理。無論是求學期間,他與同窗陳思和對巴金作品研究的認真與深刻,還是在步入工作崗位,作為一名報紙副刊編輯,他都為自己的研究和寫作付出了心血。李輝的人生就像一幅古諾牌,他遇到了一位又一位助力自己成長的老師,與志同道合的友人,讓他的文學之路走起來彷彿是一氣呵成,但最開始給這幅牌發力的人是他自己——他無限的求知慾和他的待人真誠。

李輝稱《先生們》是為前輩們所寫,用以留存先生們的細節,其實,《先生們》更是給晚輩們的財富,讓我們沿著包括李輝在內的先生們的路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