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加繆的代表作《局外人》簡介:公司小職員默爾索因失控殺人被指控,卻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一滴淚”,被陪審團判定為故意殺人。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加繆在這本書的序言中這樣描述他的主人公:“不參與這個社會設定的遊戲……徘徊在社會邊緣,遊蕩在生活邊緣……拒絕撒謊……”

默爾索就是這樣一個不願意自我辯解的人,以他和眾人格格不入的靈魂,向我們揭示著這個荒誕的世界。

那些感動過、啟發過我們的人和事,或許都和這個故事一樣很短,等到我們終於讀懂的時候,人生這趟始終疾馳的列車上,窗外的風景早已更替。

某一天再回首,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所有的歡笑眼淚都是身外之物。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01

生活是在藝術之中,還是藝術之外?

1957年12月,加繆在諾貝爾頒獎晚宴上的發言中說:“於我而言,沒有藝術,我便無法存活。”

a. 年輕時以為生活與藝術是割裂的

大三的暑假來深圳實習,在一家商業小報,主要任務是寫宣傳稿件,但更核心具體的工作其實是拉廣告。沒有廣告主就沒有文章,底薪少得可憐。

如此將收入與業績掛鉤的工作當然不能讓精神得到愉悅,好在小報也有副刊,於是為副刊寫文章成了我的“詩和遠方”。

畢業後,不想選擇這樣失去自我的工作,於是去了一家跨國企業,其實本質上和報社沒什麼兩樣。

二十多年的職場生活,一直在試圖做一個“局內人”,生存規劃是如此之多,一不小心就會從既定的軌道脫落。

漸漸地,職場就把我們打造成一部高效運轉的機器,我們要保證性能良好、燃料充足,輸出的產品數量與質量缺一不可。

當默爾索的老闆問他是否要去新籌辦的巴黎辦事處時,他的回答讓老闆很失望,他認為在哪兒都可以,留在阿爾及爾也沒什麼不好。

顯然,這在任何職場都是行不通的。領導給予的機會,我們很難說“不”。何況他連編個聽起來合適的理由都不願意,對領導的善意無動於衷。

或許默爾索已經達到了一定境界,但是他的這種過於超脫,很難讓一般人接受並理解。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b. 長大後發現藝術就是生活

當領導把我派駐巴黎工作的時候,我還沒來及和家人商量,調令已發。

其實那時候我差一點去做一個“北漂”,因為有個長篇小說可以改成電視劇,然而一種無法“拿藝術謀生”的思維禁錮了我,我走不出自己的“局”,選擇了暫時擱置劇本去歐洲工作。

誰能想到,這一擱置就是數十年。

如果那時候,加繆的《局外人》就算擺在眼前,也是斷然不會影響到我的決策。

默爾索的媽媽說:“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

默爾索徹底看透了,可惜生命也沒有了。

現在,我終於自由了,但時光已經回不來了。而我也突然明白,曾經要尋找的星空,一直在職場的天空閃耀,只是我缺乏鑑賞的眼光將它們採摘。

從生活到藝術,再從藝術到生活,一個人要經過多少個輪迴,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02

人生是在期待之中,還是意料之外?

加繆在《局外人》序言中寫道:“他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他的內心被一股堅韌不拔而意蘊深厚的激情驅使,驅使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

a. 自我期待

默爾索內心有期待,卻深藏在消極淡漠的外表下,不為世人所察覺。

在母親去世時表現出來的冷漠,不看最後一眼,不痛哭流涕,甚至還有些不耐煩,這不是人們習慣看到的一個正常的兒子(還談不上孝子)的作派。

甚至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把母親送到養老院也是攻擊他的理由之一。

還有面對女友瑪麗想與他結婚的無所謂,對上司想把他派往巴黎工作時的冷淡態度,與聲譽不那麼好的鄰居為友,這一切與周圍關係的鏈接,都不在人們的期待之中。

因此,沒有人會真的理解。

或許默爾索是一個超級智者,認為這些表面的迎合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世界本是虛幻的、荒誕的和不堪一擊的。

那起發生在海灘上的造成默爾索理智脫軌的刺激性事件,看似出乎意料,實則恰是他潛意識的“苦苦等待”。

這是他的期待之中,便是世人的意料之外。

既然他無法掙脫與這個世界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如趁著烈日灼心,果斷了結。

一槍怎麼夠呢?

“……於是,我又對準那具已經了無生氣的肉體開了四槍……而這四槍,就像是我在苦難之門上,急促地叩了四下。”

這四槍,徹底地將他的整個人生關在了幸福與寧靜生活的“門外”。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b. 擁抱意外

默爾索的決絕與他所處的年代、殖民地文化等有關,當今世界的多元化,已經越來越具包容性,所謂的“局外人”也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甚至是一種標新立異、令人豔羨的群體。

有的人,到了應該戀愛結婚的年紀,就順理成章地戀愛了,結婚了,之後有了家、有了孩子,一切塵埃落定,這種意料之中的人生也沒有什麼不好。

而有的人,或者是不想,或者是不願,或者是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就一直單著,過得也很平靜快樂,除了與父母的期待有所偏差之外,這樣的人生無可指摘。

日本知名主持人、創意顧問小山薰堂曾說:“理想的相遇是不涉及利害關係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以及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確實很難預料,正如默爾索也無法預知與鄰居的交往能夠帶來如此巨大的人生逆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寬容,形形色色的“局外人”也擁有了充分表達自我的權力,既然不能獲得一種“期待之中”的美好關係,不如就默默地憧憬“意料之外”的驚喜吧。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03

命運是緊握在手,還是假手他人?

加繆出生在一個精神物質均缺乏的家庭,但很幸運的是,貧苦並沒有減少他生命的積極能量,他依然保持著熱情:“我的生命並非始於痛苦,而是始於圓滿。”

正是有這樣樂觀心態的加繆,才能如此冷靜理智地刻畫出默爾索這樣一個經典的藝術形象。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a. 嚴守底線

默爾索的日常狀態展現出特別強烈的遊離感,但表面的不動聲色與骨子裡的堅持顯示了巨大的內心定力,以及牢不可破的“底線”。

庭審前,他多次拒絕與神父的溝通。然而神父堅持追問原因,默爾索是這樣回答的:

“我可能不確定什麼是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但我非常確定什麼是我不感興趣的事情。”

對不喜歡的人和事說一聲“NO”,其實從來都不容易。

在不違法違規、不違背道德、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如果一個人能夠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那麼這個人無疑是幸福的。

無奈這樣的人太少了。擁有這種內心自由的人,不是因為擔心被社會視為“局外人”而放棄了初衷,就是因為放飛過度而不知不覺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b. 迴歸初心

總是聽說“保持初心”,捫心自問一下,什麼又是初心?

福克納在悼念加繆的文章中寫道:“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

《局外人》不愧為二十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說之一。

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情節,不需要千轉百回的纏綿,只需要白描式地展現主人公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與真情實感,就能察覺到他與這個荒誕又無奈的世界一直在默默對抗,這也是加繆要讓讀者感知到的那條通往生命與陽光的道路,更是我們的初心所在。

最後一夜,對著漫天星光,默爾索“對自己是確信的,對一切都是確信的”,他相信 “未來的歲月並不比我已經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與其在這個世界中漸漸沉淪,不如自己來做一次選擇。

他的初心始終都在,如同那滿天的星斗,帶著大地的氣息,穿透了塵間的層層阻礙,撲面而來。

生命的每一天終將消逝,而新的一天又可以讓我們一切從頭來過。

感謝加繆。

感謝生命中的每一天。


離開職場再讀《局外人》:所有的滄桑都是指尖沙

——END——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