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易經:得“天道”者,得以“恆久”


易經“恆”卦(如圖)。


說說易經:得“天道”者,得以“恆久”

“恆”卦

其卦辭說:“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彖》曰:“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其含義是:

恆卦。亨通,沒有咎難,適宜正固。利於前行。

《彖傳》說: “恆”,“恆久”之義。“剛”在上、“柔”在下。“雷”“風”相偕,“巽”順而“震”動。剛柔都能因應,是為恆久之道。恆卦的“亨通,沒有咎難,適宜正固”,是說持久常守恆道。天地之道,恆久而不止。“利於前行”,終而復始。日月得有天道,能夠恆久照耀;四時變化更替,能夠持久生成萬物;聖人常久持守恆道,天下萬物歸化有成。觀察恆久之道,天地萬物的性情即可以知曉。

《象傳》說:雷風相偕,“恆”卦之象。君子立身,不會改易其道。

其中,“恆”,久,恆久,恆常。“亨”,亨通。“咎”,災難。“利”,適宜,利於。“貞”,正固。“攸”,所。

“相與”, 偕同,一起。“已”,停止。“化”,歸化。“觀”,觀察。“情”,性情。“見”,知曉。

“方”,猶“道”。

唐代大儒孔穎達,解讀此卦道:“恆,久也。恆久之道,所貴變通。必須變通隨時,方可長久。能久能通,乃‘無咎’也。恆通無咎,然後利以行正,故曰‘恆亨無咎利貞’也。得其常道,何往不利,故曰‘利有攸往’也。”(魏王弼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恆”,“恆久”之義。“恆久之道”,貴在“變通”。必須因時“變通”,方可長久。能“恆久”、能“變通”,就會“無咎”。“恆通”而且沒有咎難,然後,利在行施正道,所以說“恆亨,無咎,利貞”。得有恆常之道,前往哪裡都沒有不利,所以說“利有攸往”。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恆”,本來是恆常不變,卻又貴在“變”。“變”與“不變”是對立與統一,“不變”是“恆常”,“變”才能“通”,才能“恆久”。若一味不變通,就不會長久,也談不上“恆常”了。

關於“彖辭”,孔穎達解釋道:“‘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以下廣明‘恆’義。上言‘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故日月得天,所以亦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者,四時更代,寒暑相變,所以能久生成萬物。‘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者,聖人應變隨時,得其長久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萬物從化而成也。”(魏王弼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此句以下廣泛言明“恆”義。上句說天地之道,恆久而不止,因此,日月得有天道,所以也能恆久照耀。“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句,四時更替迭代,寒暑相互變遷,所以才能持久生成萬物。“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句,聖人隨著時勢因應變化,獲得其長久之道,所以能廣有天下,使萬物得以歸化而有成。

北宋理學家程頤,進而分析道:“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上居於四,坤之初下居於初,剛爻上而柔爻下也。二爻易處則成震巽,震上巽下,亦剛上而柔下也。剛處上而柔居下,乃恆道也。”(宋程頤《伊川易傳》)

“彖辭”中“剛上而柔下”,是說“乾”卦之初爻向上居於“四”位,“坤”卦之初爻向下居於“初”位,剛爻上行,柔爻下行。此二爻變換位置就形成“震”和“巽”,“震”在上、“巽”在下,也是“剛上而柔下”之義。“剛”處於上位,而“柔”居於下位,是恆久之道。

可見,“恆”卦,由“泰”卦變化而來,“泰”之下卦“乾”中的“初九”爻,與上卦“坤”中的“六四”爻換位,這樣,上卦“坤”一變為“震”,下卦“乾”一變為“巽”,就構成了“恆”卦。“剛陽”之爻,上主於“震”,“陰柔”之爻,下主於“巽”,剛柔變化相濟,是“恆久”之道。

關於“象”辭,孔穎達解釋道:“君子立身得其恆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猶道也。”(魏王弼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君子立身,得有其恆久之道,所以不會改易其道。“方”猶指“道”。

“恆”卦,由上卦“震”、下卦“巽”構成,“震”為“雷”、為“剛”、為“動”。“巽”為“風”、為“柔”、為“順”。“雷”與“風”相偕配合,“巽”隨順而“震”躍動。剛柔相濟因應,上下相交常通,如此便是“恆久之道”。

日月光耀經年,四時變化不止,萬物生生不息,都是“恆常”之道,更是“天地之道”。得“天道”者,得有“天下”。順應“天道”,“恆久”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