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冷知識你掉雞皮疙瘩?

紅雨說歷史


林則徐虎門銷煙

自有“中國”一稱以來,西洋人以“china”譯稱中國一稱。china一詞,代表“瓷器”,也代表絲綢、茶葉等,更代表了好幾個世紀中國對西洋世界的貿易傾銷。

乾隆一朝,皇帝執掌著一個財富佔世界三分之一的龐大帝國。彼時滿清,世界各國白銀通過茶葉、絲綢等貿易大量流入。乾隆帝天天不愁怎麼賺錢,而愁著怎麼花錢。面對這一活久見的天下奇聞,無數西洋傳教士紛紛伏地膜拜稱為天朝。

18世紀中葉,以英國為主不甘於白銀外流的西歐國家進入了發奮圖強的工業革命。短短不到一個世紀,他們又先用從罌粟裡提取出來的鴉片實現了其白銀回籠的計劃。

鴉片令人致幻上癮且日久讓人身體消瘦精神萎靡。一入中國,如洪水猛獸般使中華大地萎靡一片,惶惶如亡國之狀。


1839年4月,時為東南地區封疆大吏的林則徐疾筆上書道光皇帝“若鴉片一日不禁則國一日無餉,軍無一壯之兵,白銀外流,男兒萎靡,亡國矣”!

道光皇帝讀罷,大夢初醒。林則徐所言,老成謀國,字字入心。兵和餉確是眼下他最關心的問題。於是馬上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全權負責禁菸一事。

6月,林則徐一雷霆手段在廣州虎門銷煙。消息一出,朝野上下,群情振奮。


然而,禁菸一事,其興也勃,其敗也頹。反應過來的英國人很快利用手中的大炮敲開了大清的國門。後來爆發的兩次鴉片戰爭讓滿清割地又賠款,得不償失。

迫於朝野上下紛紛要求追究此事罪魁禍首林則徐的責任,道光帝罷去林則徐官職並將其流放伊犁。

評價:林則徐為民族英雄,為了百姓生計,不惜與狡詐的帝國主義勢力做鬥爭。其為官剛正清廉,為父母官之典範。魏源則稱林則徐為中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則徐種煙

1845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風波過去,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則徐為陝甘總督。彼時的陝甘因常年丁壯流失而導致瘠土千里,百姓顆粒無收。這樣的窮山惡水,如何能夠給皇帝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實現稅收興兵強國的戰略呢,林則徐一時躊躇滿志。

最終,林則徐把目光放到了鴉片上。何不種鴉片?

於是林則徐大臂一揮竟就在陝甘千里土地種上了鴉片。

種鴉片這個鬼點子對與當時來說,還是好的。但是,卻是個飲鴆止渴的鬼點子。



一來,林則徐覺得禁鴉之事非一日可畢,種鴉既可創造內需又可增加賦稅的同時減少白銀外流。中國人自己有了鴉片誰還買外國人的高價芙蓉膏呢?也是一條禁鴉的妙計啊!

點子很好,但真是個飲鴆止渴的鬼點子。僅僅過了27年,陝甘之地就爆發了百年難遇的大饑荒,百姓餓殍千里,慘不忍睹。

試問,這前後大反差,夠不夠冷?


不書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1980年)在縣郵電局的電視房看的一個電視紀錄片,是黑白片,講的是西藏農奴制,農奴主們也設置了殘酷的刑罰處置犯錯的農奴,非常殘忍。西藏農奴的子女生而為奴,沒有選擇的權利,不僅如此,農奴主規定,生孩子也要交稅,不僅生孩子要交稅,種田要交稅,就連養牲口都要交牲口稅,牲口下了崽也要交稅,牲口死了也交稅,凡事都離不開“稅”這個字。

農奴們向西藏地主交稅的場景,每個人都扛著裝滿的糧食,每一步都是艱辛的,這裡面滿滿的都是辛酸。

他們就用兩根幾米長的木棍拼在一起,把農奴的腳夾住,這種刑具一次同時足以控制五個農奴。

這是農奴主專門懲罰農奴的刑具,夾手指用的。

這是農奴主專門懲罰農奴的刑具,挖眼睛、斷肢等用。

被砍掉手掌的農奴,永遠失去了可以勞動的雙手

解放後徹底廢除了舊的封建農奴制,改革開放後,西藏更是大變樣。

圖為日喀則市白朗縣嘎東鎮附近


驛動星期六


很早很早以前,有個私家學堂的老師給學生講了一個挺嚇人的小故事,講完後問學生:“你們聽完這個小故事,有沒有被嚇的有種(掉)雞皮疙瘩的感覺哪”?

其中一個學生馬上舉手給老師回了話:“報告老師,我嚇的(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一個也沒有要掉的感覺,”老師聽後無語,默默的笑了笑,說道:“同學們應該向這位發言的同學看齊學習,雞皮疙瘩起來了掉不了,只能消下去,”同學們聽後也是哈哈的笑了起來。

這個小故事就不談了,怎麼這會兒,講這個小故事講的,我真的好象有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哪?過一會雞皮疙瘩就掉了吧,這個小故事就挺冷的,算不上冷知識,可也有點理道吧,哈哈哈。



老頭哥兒


在我看來應該是李紳。

對,沒錯,就是我們課本上寫《憫農》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的作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且《憫農》還有一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在我們小時候讀《憫農》這首詩之後,會天真的認為,李紳應該是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憂國憂民的人,我自己當初也這麼想過。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想法太單純了,一個農民親身經歷過面朝黃土汗流浹背的苦累之後,他對農民生活只會厭倦、只想逃避,甚至會產生憎恨,所以李紳不會是個農民。

後來才知道李紳不僅不是農民,還是一個官二代。李紳出生於仕宦家庭,他的爺爺李敬玄當過尚書令、中書令等,相當於宰相。後來由於與吐蕃打仗失敗遭貶,到了李紳父親這一輩,只能當縣官,在父親早逝之後,家道便中落了。

李紳然後也做官,做到了尚書左僕射同平章政事,即宰相。唐朝後期有名的“牛李黨爭”的李黨老大李德裕,就是李紳的好哥們。


接下來就講講李紳跟寫《憫農》時道貌岸然的反差:

李紳是怎麼樣不“憫農”的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生活鋪張浪費,每頓飯要吃掉三百個雞舌頭。

李紳在吃方面很花心思,集齊奢華。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 據記載,他有個嗜好,特別歡吃雞舌,每餐都要廚房炒一盤雞舌,而炒一盤雞舌要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那是堆積如山。

吃一盤雞舌,殺三百隻雞,這個行為算不算浪費?

自己窮的時候,他還一本正經的寫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為一個憫農的人,李紳卻完全不明白,或者說明白卻完全不在乎這個道理。


第二、奢靡成風,家裡姬妾成群,把劉禹錫給羨慕得不行

劉禹錫寫過一首《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說的是李紳司空見慣的事,在劉禹錫看來卻是極為罕見。總之李紳看了詩以後,就把劉禹錫相中的那個歌姬送給了他,反正他家裡多得是。


一尺江流


齊白石的死因?大家都知道,齊白石喜歡畫畫,還是個大藝術家,但他感情生活更傳奇,其實就是個色鬼。57歲納妾18歲的胡寶珠,他83歲時胡寶珠難產而死。85歲要續絃,92歲仍喜歡看漂亮美眉,93歲吵著要結婚,對普通人來說是傷風敗俗,老不正經,但別人會畫畫呀,所以這叫雅興,甚至成為一樁美談。

家人給他介紹44歲女人,他說“太老了”不要,後來給他介紹了個22歲女演員,老先生很高興,準備籌辦婚禮,卻突然去世,因此他的死不是因為壽元到了,是樂極生悲激動而去。不知道算不算冷知識,但雞皮疙瘩掉一地了。



很佩服老爺子,83歲還能讓妻子懷孕


莽老殼


凌遲行刑的全過程和細節;

說到凌遲處死,想必大家都並不陌生。作為我國封建時代中最殘酷的刑罰,凌遲可是多次被歷史類影視作品所提及。然而,關於凌遲的執行過程需耗時多長,受刑人需要挨多少刀,大家又知多少呢?

答案是需要持續3天,割上3357刀!

關於凌遲的記載,在《明史》中曾有這麼一段較為明確的描述,那就是對大宦官劉瑾被處以凌遲時的描述:

“例該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頭一天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開刀,一共剮了3天。”

凌遲的全過程,需要連續割足3天,而且還需要整整割3300多刀,其慘烈程度,光是想象都感到痛!當然,如此殘酷的刑法,自然也並非一般人所能”享受“得到的。凌遲在古代,一般是針對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不道之罪的重犯的。

換句話說,歷史上能夠“享受”凌遲處死的,大多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除了上述的大宦官劉瑾外,明末的抗清袁崇煥、晚清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等人,也都是被凌遲處死的。

當然,也會有些作死的小人物,也會因得罪統治者而獲此“殊榮”。比如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清末悍匪康小八,居然敢搶皇槓。而且面對慈禧的審問,不但不畏懼,反而還叫囂著:自己還想搶皇妃呢......

於是,慈禧太后直接把康小八的砍頭之罪直接提格為凌遲處死。就這樣,康小八也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被凌遲的人物!



這些歷史要讀


1,漢朝最長壽的人-張蒼,張蒼晚年人老牙無,靠飲人奶而活。



西漢丞相張蒼,因為貌白膚美,天生一副好皮囊,賤淫婦女被劉邦赦免死罪,最後告老還鄉,納妾成災,數量堪比皇帝,好色成性,只要是喝過奶的女人堅決不再碰,聽說誰家有剛生過孩子的婦女便重金召開餵奶,終年104歲。

2,四大美女楊玉環患不孕不育症。



大家知道大唐寵妃楊玉環一共侍寢過兩個人,先是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結婚五年沒有生育,後來被唐玄宗李隆基召入宮中,立為貴妃,朝夕相處,夜夜生歡,結果十一年間也沒有懷孕症狀,最後魂斷馬嵬驛。

3,皇家最早的性交易。



後梁太祖朱溫登基之後,好色成性,夜夜笙歌,不但學大唐,寵幸兒媳婦王氏,張氏,甚至兒媳婦和皇帝公爹談起了交易,請求侍寢後把自己丈夫立為太子,而朱溫居然還答應了。想想都是奇葩。

4,明清時期結婚前檢驗女子是否處女。

明清時,人們對於女性忠貞十分看中,結婚第二天如果鞭炮齊鳴,說明女子處女,親事一切如舊,如果第二天,男家安安靜靜,則女子沒有通過檢驗,會被直接送回家,聘禮全部退還,而且還有賠償。

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並不是李白守床邊而作。



大家知道李白的“靜夜思”,獨自一人抬頭望月,看到明月想起自己的故鄉,其實李白那時候正在井池旁邊,並不是詩中所寫“床前明月光”。


無花臺




我說一個令人掉雞皮疙瘩的歷史冷知識:


尼克松訪華前上海發生了一起碎屍案,不但美國媒體報道了,連周總都驚動了。


我之所以說這個案子讓人掉雞皮疙瘩,只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原來我認為治安特別好的上世紀70年代,也能發生殺人碎屍案件,而且還是發生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二、根據資料顯示,這個案子的幾位男性嫌疑人都和當時社會上從事特殊行業的女性有關係,其中一個嫌疑人還是體育老師,還曾經猥褻女學生被開除。這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一直認為特殊行業已經絕跡的上世紀70年代,居然在上海還有存在,而且和這些特殊行業女性有聯繫的男性不止一個。


三、原來女死者真是從事特殊行業的女性,因為向犯罪人索要50元不果(當時犯罪人李泰祥一月工資45元),在爭吵中,犯罪人失手把女死者掐死,然後將其碎屍並拋屍。


老實說,這件案子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離奇之處,就是一個特殊行業女性與男性因為價格問題達不成一致結果在爭執過程中男性失手殺死特殊行業女性的案子。


之所以讓人掉雞皮疙瘩是因為這案子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上海,一個被認為治安特別好,民風特別淳樸的時代,竟然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甚至當時上海還專門給這樣的女性一個專有稱呼“賴三”。


而且犯罪者李泰祥是怎麼知道去找“賴三”的呢?


是因為他所在的工廠曾經有一段時間做過時間“強制勞動改造基地”,一些夠不上刑事犯罪和勞教的“群專對象”會在他所在的工廠勞動,因為事情都不大,所以這些“群專對象”在強制勞動時是可以和工人聊天的。


其中這些“群專對象”裡就是好幾個因為找“賴三”被抓的,犯罪者李泰祥是在和他們聊天過程中才瞭解到當時上海哪裡有“賴三”的。


從這個細節可知,當時“賴三”現象絕不是零星個別,已經是形成了一定規模了。



當時我看完這個報道,一度以為是胡編亂造的,因為我不相信,可是後來我去上海旅遊時專門去了上海公安博物館,在上海公安博物館的三樓展廳展出的主要是1949年以來上海破獲的各類重大刑事案件的資料。這其中就包括這個碎屍案,資料上也確實明確表示女受害者是從事特殊行業的。


這我才終於相信這不是文人胡編亂造。


具體這個案子的情況,大家可以去看魏肇權所著的《新中國十大奇案紀聞》這本書,倒數第二件案子就是這個。



蘭臺


婚前檢驗竟始於明,盛於清,萬萬沒想到還有如此冷知識。

不過,那時的婚檢,卻是針對女性的,且檢查內容就一項而已,那就是檢驗一下此女是否是黃花大閨女。

檢驗的方法也是簡單易行,既不要相關醫療機構參與,也不要當眾操作,昭告天下,只是洞房花燭夜,由其丈夫一人操作,第二天一大早,再由婆婆驗床單,看看是否有落紅,有,則皆大歡喜,大張旗鼓,鳴炮奏樂,婚禮才正式開始。

如果沒有,那就慘了,首先,男方有權把此女退回孃家,並索回彩禮,甚者,還有討要若干損失費的,孃家這方,非但不能拒絕,而且還自覺理虧,顏面掃地,更可憐那個女子,怕是終身也沒機會嫁出去了!

這個風俗,直接導致了人們嚴重的貞操觀。

許多少女因為貞節,而自尋短見,香消玉損。

《庸庵筆記》裡曾記載了一個可笑又可嘆的事情。

一個清朝少女為保貞潔,上吊而亡 的故事發生在晚清時期。   

一私塾先生在僻靜處小解時,不慎被對面樓中一少女撞見,為保貞潔,少女最終上吊而亡,少女家人在報官後,私塾先生被判了“絞監候”。

真是不可思議,冷掉一身雞皮疙瘩。

你說你一個少女,誤見了別人小解,就上吊而死,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不可思議了!

更可嘆那位私塾老先生,躺著也中槍,僻靜處小解,招誰惹誰了!竟被判了“絞監候”。

看來,不隨地大小便,不但是文明行為,更是保命啊!


七鬥


中國古人不穿內褲

現代意義的內褲,直到上世紀40年代才開始推廣。在此之前,中國古人不論男女,都沒有專門的“兜襠”衣物。

商周時期,不論王侯將相、還是貧民奴隸,身上都只有兩件:衣和裳,衣指的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身穿得裙子。衣裳裡邊兒,既沒有內衣,也沒有內褲。

換言之,崇尚“禮”的孔夫子,在跟徒弟盤腿而坐講課時,稍不留神,就會漏出胯部的幽暗叢林;額,孔子見南子被徒弟瞧不起,似乎可以理解了。正是因為沒有內褲,孔子才會教育弟子:

“勞毋袒,暑毋褰裳。”

意思是:幹活的時候要穿衣服,即便天再熱,也決不能把褲子捲起來。

直到漢朝,古人才效仿遊牧民族,穿上了開襠褲。

之後,褲子還有一次偉大的進步——由開襠褲升級為犢鼻褌(dubikun),也就是內褲的雛形,用一塊兒布將黑暗森林遮起來,身體的其他部分就可以漏出來,這樣,夏天就會涼快一些。

不過,犢鼻褌這樣的夏日解暑神器,女性是無福享用的。實在是難以想象,沒有內褲穿的古人,黑暗森林裡的巨獸就不怕被摩擦壞了?

西域文明在上古時期一點都不比中原落後

根據考古證明,中原地區在開始冶鐵之前,西域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冶鐵技術。甚至有專家指出,中原地區的冶鐵技術,為西域傳來。

除了冶鐵術,從西域傳來的技術可能還包括馬鐙、玉器加工、戰車等等。

在商周時期,中原與西域之間,就已經開闢了一條“絲綢之路”。《穆天子傳》裡就記載了周穆王與西王母的“愛情”故事:

“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

周穆王大老遠的自關中出發,騎著馬跑了小半年,才見到傳說中的西王母。西王母為了答謝周穆王遠道而來,特意在瑤池擺下酒席,宴請周穆王。在這場宴會上,西王母為周穆王唱了一首歌,周穆王為她伴奏。

歌舞畢,周穆王離開西王母國,又回到中原。

沒過多久,周穆王又回來了——帶著周朝的軍隊。此次前來,並非是和西王母約會,而是想滅了西王母國——如此拔吊無情之人,果不其然,卻被西王母率軍暴揍了一頓。

周穆王有備而來,卻被西王母打了一頓?

如果不是周穆王太弱,那就只能說明西王母國並不弱,甚至比周國還要強大。

從考古發掘的上古遺址來看,西王母(西域)一點都不必周國落後。周穆王與西王母之間的“約會”,極有可能是去西王母國“偷學技術”。

後來,西王母在中原就成了身——山海經裡的守護崑崙山的神,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西域的確不比中原的技術落後。可是,自“西王母”之後,西域的一切為何就鮮有記載呢?細思極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