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些人,一開始是握有一副好牌,最後被打爛了?

漢史趣聞


1.北齊後主高緯;

北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禽獸王朝,從開國皇帝到亡國皇帝,基本上個個都是荒淫無度、奇葩變態。而北齊後主高緯更是歷代北齊昏君的集大成者。

然而,即便被歷代北齊昏君折騰了二十多年,但到高緯即位時,北齊的國力還是相當雄厚的,至少無需懼怕西邊的北周。

並且,此時的北齊軍中還有兩大名將,他們就是蘭陵王高長恭和北齊軍神斛律光。他們兩人可以說就是北齊軍隊的兩條擎天柱,支撐起北齊軍隊對抗不斷進逼的北周軍隊。尤其是斛律光更是當世名將,此人統兵屢屢擊敗北周軍隊,是北周東進的攔路虎。因此,就連周武帝宇文邕也嘆息道:此人(斛律光)若在,朕豈能至鄴!

然而,高緯卻自毀長城,接連殘害高長恭和斛律光兩員當世名將。他的愚蠢舉動,無疑是助北周來亡北齊的。最後,高緯也落得個國滅身世的下場。

2.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也是典型的將一手好牌打爛的典型代表,在靖難之役初期,他對朱棣可是佔盡了優勢。當時,起兵之初的燕王朱棣只有北平一隅之地,而且兵力十分弱小。而同期的建文帝作為正統,則坐擁全國,擁兵百萬,不論在軍事、經濟還是政治等各方面,建文帝都對朱棣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雖說,朱棣陣中多有朱能、張玉等悍將,後來又得到寧王朱權的支持,獲得了強悍的朵顏三衛。但當時的建文帝一方,也不全是李景隆這樣的無能之輩。當時官軍之中也有鐵鉉、平安和盛庸等能征善戰的將領。再說,即便是老將耿炳文,雖然野戰不行,但作為經驗豐富的開國勳將,他在守城方面也是相當在行的。

結果,兵多將廣、坐擁全國的建文帝,卻一再任用常敗將軍李景隆,最終白白消耗了幾十萬官軍,最終在短短几年內,就被朱棣擊敗。

3.愛國將領張學良;

過去,因為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張學良一直被賦予了過多的褒獎。然其在九一八事變中的窩囊表現,確被刻意淡化。但實際上,張學良卻是活生生的將一手好牌打爛,而且是徹底的打爛。

張學良作為老帥張作霖的繼承人,年紀輕輕就從他的父帥手上繼承了龐大的軍事力量。當時,張學良所統領的東北軍,無論是軍隊規模、兵員素養、武器裝備、軍工產能、以及後勤補給等方面,都是當時國內各派系之中最強的。據史料統計,到1930年底,東北軍僅陸軍就擁有25個步兵旅,6個騎兵旅和10個炮兵團,總兵力達到40萬人左右。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夕,東北軍僅駐紮在奉天省內的兵力就有9萬之眾,其中光是駐紮在奉天(瀋陽)城內的兵力就達到1萬人。而且分佈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的東北軍主力,如有必要,調集馳援奉天,也相當迅速和便利的。

而反觀日軍,關東軍當時在東北的兵力可是少得可憐。在“九一八“事變中,日軍能調動的正規軍總共約1.5萬人,即便加上後來調動的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撐死也不到3萬人,而且日軍還缺乏重武器和空軍的有力支持。

然而,即便這樣,張學良居然在不瞭解前線敵情的情況下,直接下令不抵抗,最終把自己父輩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東北拱手相讓,同時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這些歷史要讀


要說開始握有一副好牌,最後卻被打爛了的人,蔣介石絕對是其中的代表,無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都是好牌在握,佔有絕對的優勢,但結果卻被百年不遇的天才毛澤東給打爛了,最終敗退臺灣偏安一隅。

從八一南昌起義起,國共兩黨開始正式交手,共產黨白手起家,一點點發展壯大,雖然與國民黨力量懸殊,也幾次瀕臨被滅亡,但生命力極其強大,每次都頑強的渡過危險,特別是毛澤東主持大局後,逐漸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與實力強大的蔣介石政府抗衡。這時,蔣介石佔有絕對的主動權。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雙方握手言和,攜手同心,共同抵抗外敵,打擊侵略日寇,經過艱苦漫長的八年抗戰,日本投降。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共產黨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在抗戰期間,打擊侵略者和發展壯大自身實力兩不誤,軍隊規模呈現出幾何狀的增長,比之抗戰前,已非吳下阿蒙。但與國民黨軍隊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雙方政見不同,矛盾無法解決,只能再次兵戎相見,此時,雖然共產黨的部隊有了飛速的發展,但兵力尚不足國民黨的三分之一,並且共產黨沒有海軍空軍,只有陸軍。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質量上,仍然佔有絕對的優勢。

在軍隊裝備方面,共產黨更無法與國民黨相提並論,甚至說沒有可比性,相差十分懸殊。


另外,中共的野戰部隊雖然規模突飛猛進,但有很多幹部士兵是由地方武裝部隊改編而來的,基本上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缺乏戰鬥素養,常被國民黨譏諷為“毫無軍事訓練的老百姓”。

好牌還握在蔣介石的手裡。

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號稱“五個月內打垮共產黨”,蔣介石好牌在握,也信心滿滿。但結果卻出人意料,令人大跌眼鏡,只不過三年多的時間,蔣介石兵便敗如山倒,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殲滅,只能帶領少量殘兵敗將逃往臺灣,也正式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後來如果沒有“抗美援朝”的影響,也許臺灣也早已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蔣介石握有好好的一副牌,但最後卻被打得破碎不堪,有天才對手的原因,也有自身能力的因素。


歷史微點


歷史上哪些人,一開始是握有一副好牌,最後被打爛了?(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一手好牌被打爛,筆者不得不提到這三個人:項羽、蔣介石、汪精衛。他們有的本該成就霸業,卻自殺成仁,有的本可成為一代領袖,卻含恨而終,有的本能流芳百世,卻遺臭萬年。但是輸了就是輸了,敗了就是敗了,歷史不能重新書寫,成王敗寇,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西楚霸王項羽

縱觀項羽一生的做派,英雄色彩鮮明,卻欠缺政治才智,在與劉邦的鬥智過程中,頭腦顯得很簡單。在鴻門宴上,范增、項莊都認為這是殺掉劉邦的絕好機會,但是,項羽沒有下手,而是放虎歸山。為此,范增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的憤怒。韓信說項羽做事猶豫不決,有“婦人之仁”。但是,這不是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項羽不屑於去這樣做。

兵者,詭道也。項羽不想搞陰謀詭計,只想在戰場上光明正大地一決勝負,然後各回各家稱王稱霸。項羽對自己很自負,性格急躁,韓信批評他好逞“匹夫之勇”,一言中的。楚漢爭霸到了相持階段時,項羽漸漸失去了耐心,想一戰決雌雄,快點結束這個磨人的局面。他對劉邦說:“天下洶洶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項羽這個單挑的想法十分天真,爭奪天下畢竟不是拳王爭霸賽,不能按照規則定輸贏。劉邦

當然不會接招,也覺得好笑,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失去了戰略耐心,對劉邦是有利的。劉邦集團正想實行拖字計,以時間換取實力的消長。

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的項羽來到烏江邊,謝絕了亭長要他渡江重整旗鼓、捲土重來的建議,把日行千里的寶馬送給了他。項羽下馬,持短兵接戰。項羽依然神勇,在漢兵的重圍下,獨自殺敵數百人,自己也受傷十多處。漢兵步步緊逼,包圍圈不斷縮小。這時,出現了最具戲劇性的場面。項羽在眾多想要他人頭的人當中認出了曾經是自己朋友的呂馬童,問:“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又驚又慚,指著項羽對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說:“我聽說漢王以千金買我的人頭,封萬戶侯,我成全你!”他揮劍自刎,叱吒風雲的一生就此謝幕,一個失敗的英雄形象從此定格在歷史畫卷中。

項羽失敗了,劉邦成功了。但是,後來同情、惋惜、讚賞他的人卻不少,反而對劉邦的批評、嘲諷卻很多。“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抗日領袖”蔣介石

國共兩黨剛開始撕破臉的時候,共軍的力量和國軍是沒法比的,甚至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就像歷史書上記載的那樣:內戰剛開始時,國軍總人數近430萬人,共軍加上地方部隊也只有近120萬人。至於裝備方面,那更是慘不忍睹了,國軍基本是大炮坦克機關槍,還有大量“美援”,共軍就基本是小米加步槍了。

從這幾個角度上講,蔣介石手裡絕對是“一副好牌”了,可老蔣心術不正,總想投機取巧,總算小賬。不說別的,就單說追紅軍的時候,老蔣是一邊追紅軍,一邊搞別人(比如搞掉王家烈)。結果王家烈倒了,劉湘、龍雲、劉文輝等人集體反水,防範起老蔣來比防紅軍還嚴,老蔣是因小失大了。抗戰時期,賣命作戰的部隊,得不到補充不說,減員多了,老蔣取消你的番號,減員少了,縮編裁撤併入中央軍,而一看著局勢不妙就溜的部隊,因為保存了實力,老蔣還能給不少好處,總之一句話,誰為國盡忠誰倒黴。而且老蔣氣量太小,不能容人,用人,對下屬的“提防大於信任”,老蔣其實是有自己的“開國班底”的,比如“蕭何”楊永泰,“張良”楊傑。楊永泰和楊傑這倆人,一文一武,絕對算的上老蔣手下罕見的具有戰略眼光的人,看他們的提議就不一般:建議用土改對付共軍的土改,爭取農民,壓制鄉紳;外交上也建議依靠蘇聯,這都是非常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惜呢,這些非常正確的建議,老蔣都沒有采納,反而把他倆給“做了”,最後老蔣帶著國民黨殘部敗退臺灣,從人民的抗戰英雄變成了發動內戰的罪人。

孫中山“接班人”汪精衛

汪精衛早年就被大家所熟知,那是在辛亥革命的前夜,汪精衛企圖謀殺當時清廷的攝政王載灃,事情敗露被捕,卻讓汪精衛得到了全國一片呼聲。

入獄後汪精衛曾作“絕命詩”一首,其中有云:“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飲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如果當時汪精衛真的被殺了絕對就流芳千古了。

載灃出於統戰需要,沒有殺他。武昌起義的炮聲很快打響,曾經的階下囚頓時憑藉暗殺攝政王為自己撈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時候的汪精衛可謂是少年得意,躊躇滿志。

國民黨一大時,汪精衛就成為了代表國民黨最高權力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後來出任過宣傳部部長等職,而此時在國民黨一大上,蔣介石還只是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地位相當低,和汪精衛根本不是級別。孫中山去世時,汪精衛 是孫中山 遺屬的記錄者和見證人,也就意味著孫中山讓汪精衛接班,隨著孫中山的去世,圍繞最高權力開始了明爭暗鬥,“ 廖仲愷 遇刺案”的突然爆發,讓汪精衛和蔣介石成為最大贏家,第一次形成了汪主政,蔣掌軍的局面,不過好景不長,半年後震驚中外的“中山艦事件”爆發,蔣介石的真面目暴露了出來,氣的當時廣州革命政府的一把手汪精衛居然以辭職賭氣的方式遠走法國,可見汪精衛在政治上是多麼的幼稚。

面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汪精衛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能實現自己的“壯志”,後來當行政院長,還不如說是給蔣介石當滅火隊長,處處背鍋,胸懷大志的汪精衛怎麼能受這個冤枉氣。終於在抗戰初期經不過日寇的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走上了賣國的道路。汪精衛輸給了蔣介石,輸的那叫一個徹底,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在抗戰結束前病死了,僥倖逃過了制裁,但是他卻永遠被釘在了恥辱柱上,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唾棄。


葛大小姐


歷史上一開始是握有一副好牌,最後被打爛的應該是這麼幾類人:

第一類,短命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這個裡面包含的人胡亥、楊廣等;

第二類,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貪圖享樂的;最著名的莫過於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最後的安史之亂把他給攆出了長安;最後被迫做了太上皇。

第三類,再有就是朝廷中期好大喜功,被忽悠瘸的;最有名的有兩個,一個是明朝的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最終的結果是,自己被俘,還搭上明朝最後僅剩的精銳軍事力量(英國公等人戰死,三大營基本覆滅)。

另一個是趙孝成王,秦國進軍,廉頗嚴防死守,到最後拼的就是堅持力了。他倒好,不去調查秦國的狀況,還聽了秦國的話,直接把廉頗撤了,不顧他人反對啟用了趙括,然後,長平之戰結果就不用說了,趙國一下就殘了。最後的王是不是他,可是剩下時間趙國基本上就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態了。其實看戰國史有一個很大的疑惑,為啥秦國的都是積極向上的主,別的國家在關鍵時刻都碰到奸邪小人呢?

第四類,自己作死的勳貴或者官員。說道這個立馬想起幾天前看到的秀兒—許攸。剛開始時袁紹的謀士,後來因為家人被捕,投了曹操,並且幫曹操定計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然後曹操一路攻殺,攻破了鄴城。許攸的功勞不可謂不大,不過,很快就因為他的不斷“秀”,把自己“秀”死了。

以上是個人全部看法,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許願的泥菩


昨天談了被領導高度重視的草包將軍李景隆,今天來說說那個一手好牌打爛的建文帝。

首先,建文帝繼承了朱元璋的政治遺產。



朱元璋大肆誅殺忠臣不假,但他還是給建文帝留下了輔佐班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都是有名的文臣,他們不怕死,方孝孺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黃子澄被株連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整個建文朝廷“在其任遁去者,463人”,僅有少數人對朱棣臣服,這基本是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在位期間厲行反腐,幾乎老虎蒼蠅一把抓,給建文帝留下了清廉高效的行政機構和忠誠剛正的官僚隊伍。



另外,建文帝一上任就“詔行寬政,赦宥罪”,短短四年執政,數次大規模減免賦稅,很好地繼承了朱元璋的惠民政策,“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賑濟災民”,儘管在平叛的生死關頭,但建文帝並沒有過多地加重農民負擔,基本保障了政權更迭,大明還是朱家的天下,這一點說明建文帝有賢君之能,卻無明君之力,畢竟坐擁天下支持,居然也沒能打贏戰爭。

其次,朝廷的戰爭動員能力遠高於叛亂的燕軍。



來看一組太祖朱元璋時期的數據:洪武二十六年,全國耕地達到800萬頃,比北宋巔峰時期的500萬頃還多出了300萬頃;人口達到6600萬人,比元朝巔峰時期的5900萬人增加了近600萬。大明基本到了路不拾遺、家給人足的良好狀態,況且當時明帝國首都在南京,古代經濟中心已經南移至江浙一帶,朝廷多次組織幾十萬以上的大軍,為支持北上平叛,籌集的軍餉以百萬計。



與之相比朱棣就是個小康之家,從北平一座小城到後來佔據周邊據點,苦寒之地可沒有朝廷那樣的闊綽,就連僅有的兵力都得打著算盤用,所以朱棣不斷拉其他藩王、蒙古人入夥,而建文帝卻把兵權交給李景隆這樣的飯桶手裡,幾十萬部隊打散又重建,接著再打散,這樣的揮金如土,恐怕開元盛世也撐不了多久吧。

最後,建文帝名正言順、無可辯駁的號召力。



建文帝是太子朱標的長子,是朱元璋親自下詔確定的皇位繼承人,朱棣則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徹底出局。朱元璋為防死後藩王作亂,特留遺詔藩王不得進京弔唁。所以後來無論朱棣如何抹黑攻擊建文帝身邊的大臣,指責他們矯詔、離間叔侄關係,靖難本身就違反了《皇明祖訓》,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所以朱棣進入南京城後,第一時間前往孝陵,後來幾十年在追蹤建文帝下落,無非都是想證明自己權力來源合法性,畢竟建文帝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只要建文不死,不禪位,朱棣靠武力奪來的位子都是十分膈應的。



建文帝即位便推行削藩,有很長遠的預見性,深刻認識到他的叔叔們日後必然尾大不掉,他也仿照歷朝歷代削藩手法,把好幾個藩王廢為庶人,都沒有遇到激烈的反抗,按照這個進度,要是靠著皇帝的威望、中央的實力、清正的官員,削藩平叛成功,建文帝青史留名不成問題,只可惜這一手好牌全部打爛,王炸愣是拆開打,最後下落不明,令人唏噓。


春秋正義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君主或文臣武將。

講個明朝的吧。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開始一手好牌,最終打得稀爛,讓人痛心。

朱由崧擁有的牌面,不說像他的年號“弘光”一樣,中興大明,光復失地,打得穩一點,半壁江山起碼能保住,地盤還要大大大於南宋、東晉這些偏安王朝。

1644年,崇禎在北京自縊,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監國位,幾天後登基稱帝,是為弘光帝。

登基時,朱由崧繼承了怎麼樣一副家當呢?

從地圖上看,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當時雖然李自成兵鋒正盛,不過佔據的也只是小半壁江山,東南大半壁,都在朱由崧治下,這些地方,包括富庶的江南和東南沿海地區。李自成佔領的,主要是相對貧窮的西北和北方地區,這些地方,以往都要靠南方的稅賦進行輸血。

在兵力上,此時明朝上下還有百萬軍隊,主要集中在江北四鎮和湖廣左良玉手下。

至於滿清,此時還在關外轉圈子,不得其門而入。

這是朱由崧和弘光朝的第一次機會。李自成立足未穩,如果抓住這個時機勵精圖治,厲兵秣馬,整頓軍事,大事還大有可為。

到了李自成親征吳三桂被擊敗後,他在一個月內從北京狼狽退回陝西,民心盡失。這時,清軍雖然入關,但才不過十幾萬人,根本無力統治大順軍讓出的地區。

於是,北直隸、山西、山東、河南,等諸多省份紛紛舉起義旗,反順復明,形勢一片大好。

這時,南明如果能抓住時機出兵,不說中興大明,收復大片失地,與復明的義軍連城一片,還是大有希望的。

可是朱由崧和弘光朝大臣們做了什麼呢,主要是兩個字:內鬥。

朱由崧被稱為“蛤蟆天子”,興趣是捉蛤蟆,除此之外就是一頭扎入後宮,對於國事,既無興趣,也無能力。

於是,大臣們為了爭權奪利,內鬥不止,首輔馬士英與東林黨鬥,江北四鎮互相內鬥,遠在武昌的左良玉又傾巢而出,號稱要“清君側”。

內鬥的結果,只能是錯失機會。

不光是錯失機會,還嚴重消耗自己實力。

江北四鎮的主要兵力被調到安徽堵截左良玉手下的大軍,互相交戰,損失慘重。

清廷抓住時機,派多鐸率兵東下。

由於兵力被抽調,江北防線空虛,明軍大部不戰而降,其中包括李成棟、劉良佐、劉澤清等重將與手下幾十萬軍隊。

督師史可法有氣節,無能力,調度無方,據守揚州不到一天就被攻破。

南京再無屏障,眾多官員和軍隊拱手投降,多鐸只花了兩個多月時間,幾乎沒有經過什麼激烈戰事,如同自駕遊一般,就滅亡了弘光朝廷,活捉了皇帝朱由崧。

如果說這個責任全部推到朱由崧頭上,倒也有些冤枉他,畢竟當時天下大勢,不是一人之責,但他作為皇帝,一點都沒有作為,反而使得局勢更加敗壞,要負主要責任,這毫無疑問。

試想,如果當時擁立的不是福王朱由崧,而是後來的隆武帝朱聿鍵,南明的局面,顯然會好很多。


小院之觀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中國歷史上歷代皇帝中,崇禎是個後人最值得同情的的可伶人,辛苦十七年,無法抵擋住內憂外患大環境,最終越敗越慘,到最後大廈傾倒,北京淪陷,落得上吊煤山的帝王。

臨終前那句撕心裂肺那幾句遺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崇禎確實為民,確實為國,從這幾句遺言看出來了心痛,實際上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崇禎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的悲慘命運。

我們知道一個明君必須要勤勞、知人善用、善變終奸、殺伐決斷,但是崇禎對這幾個有鐵腕的明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明朝的敗亡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他。

崇禎皇帝雖然完美詮釋了“君王死社稷”,原本可以避免這個結果發生崇禎,只可惜他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崇禎的一生都在為了大明中興而努力,他自然也希望君臣同心,明末官僚體制的腐敗,君臣的不同心,導致皇帝雖然努力,但是大臣不上心,造成這個原因崇禎他優柔寡斷,刻薄寡恩,極度的不信任,導致他在位期間內閣輔臣不斷更換,造成底下真正做事情的人不敢放開手腳,曾經一度還差點要李自成全軍覆沒,他的胡亂指揮導致李自成再次有了機會,另外數次瞎指揮,導致孫傳庭敗亡,並對孫傳庭進行懷疑,不給撫卹,在加上一心為國的盧象升之死,他居然懷疑他詐死,八十多天沒給人家收屍,崇禎一系列胡亂操作,要那些一心為大明的大臣逐步戰死。

崇禎不敢承擔責任,大明內憂外患,崇禎兩線作戰,十分辛苦,最好的選擇和後金議和,全面對戰農民軍,崇禎不敢和後金議和,私底下派出陳新甲議和,最後事情暴露後,崇禎不承擔任何責任,陳新甲成為替罪羔羊,這樣的人,誰還敢跟著。

還有就是最後一次機會,李自成進攻北京前,原本崇禎可以逃出北京,崇禎這傢伙不敢揹負擅丟北京的罵名,他原本打算找個人背鍋,無奈崇禎之前的神操作,導致任何官員沒人敢提出這個要求,最終崇禎只能自己生悶氣,如果他敢於遷都,完全大明結果會不一樣。

崇禎雖然節儉,他底下大臣貪汙成群,不顧國家生死,最終導致崇禎雖然很勤奮,導致他的性格不適合做個好領導,可以說他怎麼努力也沒用,只能導致他原本一手好牌,最終把自己逼上絕路,可以說大明亡國,崇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崇禎雖然數次發佈罪己詔,但是實際上每次都沒有說到重點,也沒有進行改變,導致大臣對崇禎的信心越來越不足,最終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只能說崇禎太能逃避責任,以至於李自成對他的評價是:“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這一切到底是恭維還是嘲諷,大明的滅亡更多是個悲劇,崇禎這樣個不敢揹負任何責任領導,上行下效,最終導致大明滅亡,這個已經在意料之中。


莫地方


一手好牌打爛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大有人在。

比如秦二世胡亥,秦始皇剛剛消滅六國一統天下開創的大秦王朝被秦二世短短兩三年就敗光了。

比如西楚霸王項羽,作為秦朝滅亡以後的天下群雄霸主,擁有分封諸侯的生殺大權,短短四年就被自己多次擊敗的劉邦徹底消滅。

比如新朝皇帝王莽,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由文人通過和平手段改朝換代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王莽通過慷慨大方樂善好施贏得人心取得的政權,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於王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很快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天下大亂,短短十五年新朝就徹底滅亡。

比如隋煬帝楊廣,隋文帝楊堅一統天下開創的開皇盛世,由於楊廣好大喜功濫用民力,雖然楊廣有開大運河開科舉制等豐功偉績,但楊廣統治短短十四年時間就把隋朝弄得天下大亂,分崩離析。


厚德載物49847


歷史上還是有不少人有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爛到最後退場了,下面就來說一個人:李自成。

很好的一副牌

明末之際,李自成乘勢起義,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並且成功打下了北京城,並且獲得了取代明朝成為正統王朝的機會,當時李自成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想法,也做了相應的一些事情。這明明是一手好牌,若是李自成出的好,那麼就是四方通吃,開創一個統一王朝的好牌。雖然這並不是一開始獲得的,不過也是李自成一步步積累而來的好牌。


好牌變爛牌

李自成進了北京城,拿到了一手好牌,也打算將這手好牌好好的出完,但實際行動卻與之美好的想法相反。進了北京城之後,李自成想要做的那些事剛開始還算有小有成效,但是沒過多久就不再嚴格執行,或者有些執行過了頭,有些反而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李自成對手下的這些亂搞睜隻眼閉隻眼,李自成和他的集團上層也開始貪圖享樂,這幅好牌就被生生的打成了一副爛牌,最終含恨出局。


總之李自成當年若是不驕傲自滿,知道當時的局勢還遠遠還沒有安定下來,所以得想辦法安定局勢和繼續提高自己的實力,知道守江山更難於打江山,約束好下屬不讓他們胡作非為,讓大家心服口服的認為其是正統,那麼李自成的這手好牌才不會最終變成爛牌。可惜李自成才獲得一個階段性的勝利就忘乎所以了,失敗當然也是必然的。


淡看天上月


縱觀歷史,古今中外,無論是誰想要成功都離不開實力和運氣共同發揮作用。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毫無疑問,二者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實力,而運氣只是起輔助作用。有句話叫做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倘若一個人在和別人博弈的初期就擁有了過硬的實力那麼往往他們通往成功的道路就相對平坦。但是歷史上有著這麼一群人,明明一開始手握一副好牌,最後卻打得稀爛,這讓後世之人唏噓不已,今天我就來介紹其中的幾位“悲劇人物”。


一、胡亥

胡亥可以算得上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劇人物,想當年秦始皇嬴政英明神武,橫掃六合八荒,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秦朝,而作為他的繼承者,胡亥本來有著大好前途,哪怕他的統治才能平平無奇,只要不犯大錯還是能確保一生衣食無憂,但是胡亥登基之後荒淫無度,過分寵幸宦官趙高,最後成為趙高的傀儡,魚肉百姓搞得整個秦朝烏煙瘴氣,在他最後一絲價值被榨乾之後,落得身死魂滅遺臭萬年的下場。這一切的惡果都是他自己親手造成的,一副好牌硬是被他打得稀爛。


二、項羽

如果單從成敗的角度來看,那麼項羽也算的上是一位悲劇人物。要知道,項羽率楚軍用破釜沉舟般的勇氣在鉅鹿大敗秦軍,那時候他的威望也到達了頂峰,全天下已經沒有能夠和他抗衡的人了,本來他是穩坐帝王的寶座,卻因為自己的婦人之仁放走了勁敵劉邦,這種放虎歸山的做法給了劉邦喘息的機會,導致他能夠養精蓄銳,一步步地蠶食項羽的地盤,最後甚至還在烏江逼得項羽自殺,一代猛將就此身亡。項羽之所以會落得如此下場,就是因為他沒有把握好機會,硬生生地將一副好牌打得稀爛,給後世留下的只有無盡的嘆息。


三、袁紹

東漢末年的袁紹也是悲劇的代名詞。袁紹出身名門汝南袁氏,作為頂級名門望族,袁氏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就連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在早年群雄割據之時,袁紹先後佔領冀州、青州、幷州,又於易京之戰中打敗了實力強勁的公孫瓚,統一了河北,當時他的勢力可以說達到了頂峰。但就是在這樣的大好開端之下,袁紹一步步讓自己走向滅亡,外寬內忌、忌賢妒能讓袁紹漸漸失去了勢,越來越多的人疏遠他沒有人敢和他推心置腹,最後在官渡被曹操以少勝多打得落花流水,兩年後鬱鬱而終。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還是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硬生生地將他未來的美好藍圖打得支離破碎,想來實在可悲。


四、劉備

依靠編織販賣草鞋白手起家的劉皇叔,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個悲劇人物。想當初,他和關羽,張飛三人嚐遍萬般苦頭歷盡艱難險阻,才建立了蜀漢帝國,從無人問津的草民一躍成為了一國的帝王,儘管當時蜀國的國力並不是最強的,但也不會任人欺凌,本來複興漢室的希望已經肉眼可見,可這一切卻砸在他自己手裡。為了給自己的二弟關羽復仇,劉備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毅然率領幾十萬大軍攻打吳國,但是由於統帥不當在夷陵被陸遜的火計燒的潰不成軍雖然最後逃出生天,可這一次戰敗讓蜀國的國力大幅度的削弱,以至於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一直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惜了一代雄主劉備,最後還是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毀於一旦,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


好的開始的確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僅僅只有一個開始並不能說明什麼,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也無法知道一個人的最終結局會是如何。一個好的開始只能算是成功的助推器,它能幫助我們成功,卻不能保證我們一定成功,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倘若我們擁有這樣好的開端,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別讓自己晚年驀然回首之際對此感到懊悔,成功的主動權永遠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