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毫筆一揮,歷史如墨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本期概覽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外患不斷,是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或許正因外患不斷,才導致後世對宋朝留下了“積貧積弱”的印象。就積弱而言,宋朝三百年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的確稱得上鑿鑿鐵證,加之其他對外擴張無果,最終使得宋朝因北方無險可守,致使亡國。

可就積貧而言,這個觀點並不成立。宋朝不僅沒有積貧,反而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和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朝代,此時的宋朝民間,其富庶與繁榮遠超盛唐。因此陳寅恪曾這樣讚譽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在國勢如此積弱的情況下,宋朝是如何迎來繁榮的呢?究其根本,與幽雲十六州息息相關。這塊丟失的土地,本是宋朝的心病,可為何最終卻成為宋朝的生命線呢?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幽雲十六州版圖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主要指的是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等地區。對於歷朝歷代而言,幽雲十六州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戰略重要性,因此又有“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的說法。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政權,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持石敬瑭建立後晉,隨後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並在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使得遼國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直接威脅到中原的北宋政權。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幽雲十六州地圖


自宋朝建立後,無不想奪回幽雲十六州,但奈何數戰未能收復,於是宋朝便想著法子利用幽雲十六州,試著和遼國和平共存。而兩國基於共存的方式,正彰顯了中原政權和草原政權的發展邏輯。

中原政權與草原政權的發展邏輯

大量史實告訴我們,中原王朝的統治範圍多在長城以南,究其原因,與中原王朝的文化有深遠關係。在中原王朝的發展過程中,儒學漸成主流和正統,而儒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就是以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倫理為代表的人際關係結構。

因為這種基於倫理的人際關係非常穩定,所以就要求定居生活,而古代的定居生活必須依靠農耕,此時一個非常硬核的自然要求就出現了,那就是足夠的降水量。要想滿足農耕的日常用水,那麼該地區的年降水量不得少於四百毫米才能實現。恰好我國長城沿線的降雨線就滿足這個要求,於是我們可以知道中原王朝的統治範圍為何要定在長城以南的原因。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400毫米年降雨線


根據這個判斷,越過長城以北的話,如果再堅持農耕只能是死路一條,於是就導致長城以北的民族沒有後退可言,只能採取遊牧生活。可一旦進行遊牧生活,就意味著儒學無用,基於倫理的人際關係結構就此瓦解。或許這就是中原王朝統治從來沒有穩定可持續地越過長城的原因。

其次,中原王朝對各地區的治理是依靠官僚體系來完成的,皇帝不能忽視官僚體系而恣意妄為,因為一旦皇帝繞過官僚體系擅自行事,王朝的統治一定會出現問題,所以對於皇帝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皇權繼承的穩定。只有皇權穩定,王朝才能按照秩序穩定運轉。而官僚體系的運轉,很大程度上則依賴於中央財政,中央財政則依靠國家稅收,因此又產生了一個先決條件,稅收成本不能大於收益,這就只能在定居地區才能做到。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宋朝定居生活


與之相反的草原政權就無法做到這一步,因為遊牧生活居無定所,稅收成本勢必大於收益,所謂的中央財政也就無從談起,更談不上建立完善的官僚體系,通過草原政權的規模就可見一斑。通常情況下,草原部落都比較分裂,而且一個部落的人數並不會太多。

說到這裡,我們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能夠誕生如遼國這樣大型的草原政權呢?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大型草原政權的產生,多伴隨著多民族統一的中原政權而生的。究其根本原因,又要回到中原政權和草原政權的發展邏輯上面去。

草原政權以遊牧為生,資源有限,而且有些必需品只能從中原獲得,要想從中原獲得,只有兩種方式,貿易或者戰爭。單從兩種方式的成本考慮,貿易肯定是成本最低的,但是貿易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分裂的中原政權。只有中原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各獨立政權又需要草原的戰爭資源如馬匹等,此時雙方就可以進行和平貿易,各取所需。

可一旦形成統一的中原政權後,王朝就可以通過關閉貿易或者哄抬價格等手段使得草原政權需要付出高昂代價來獲取必需品,此時此刻,通過戰爭方式獲得必需品無疑成了更優選擇。僅僅憑藉單個小部落無法與中原政權抗衡,於是諸多小部落便聯合起來,一個大型的草原政權就此應運而生。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宋遼戰爭


草原政權的統治者通過對戰利品的壟斷和分配,從而形成與中原政權相似的中央財政,這樣草原政權的統一就行持續下去。但要想獲得源源不斷的戰利品,就要求統治者必須能征善戰,否則財政斷裂,草原政權也就隨之瓦解。因為未成年人難以達到這個要求,所以草原統治者都會選擇成年人擔任,多數來說就是兄終弟及的主要繼承製度。

而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當同輩兄弟都去世後,汗位由誰繼承?於是這些汗位的潛在繼承者都會為了汗位而產生分裂,這就給了中原政權分而治之的機會,如漢朝遠征匈奴等,多是在朝代中期發生的勝利。由此可知,草原政權一方面給予了中原政權巨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又會週期性地陷入無序狀態。

相比於統一的草原政權而言,分裂無序的多個草原政權更讓中原政權頭疼,因為它會讓外部安全因素變得非常不穩定。相反,對於草原政權而言,它也更渴求有穩定的中央財政來維繫帝國的運轉。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宋與遼版圖


幽雲十六州對大遼的影響

當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大遼時,大遼非常高興。因為深知與中原政權不同的發展邏輯,大遼的統治者並沒有追求全面漢化,而是用“以漢制治漢人,以國制治契丹人”

的方法,分而治之。對於長城以南的幽雲十六州,大遼統治者借用中原儒家的方式來統治,以皇帝自居,可在長城以北的統治範圍,他繼續延續傳統遊牧方式來統治。

這樣一來,幽雲十六州給予了草原政權穩定的財政收入,而穩定的財政收入則可以將草原徹底納入掌控中,原有軍事貴族的約束力也消失了,大汗不用能征善戰才能帶來穩定的中央財政,原有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也轉變成為了父終子及,草原政權的生命力終於可以延長了,而大遼則成為了一個穩定的草原霸主,巋然不倒。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幽雲十六州


宋朝與大遼的相處之道

藉助對幽雲十六州的掌控,大遼國祚得以延續兩百餘年,穩定的中央財政讓大遼逐漸成為長期穩定的草原帝國。而宋朝對幽雲十六州久攻不下,於是也轉變想法,通過澶淵之盟向大遼政權購買和平,通過歲幣,確保了大遼更加穩定的中央政權。

這種通過財政手段解決軍事問題的辦法,使得宋朝得以喘息,既穩定了大遼的入侵野心,同時也讓大遼為宋朝解決了混亂無序遊牧政權對中原政權的威脅。外患問題得到解決後,宋朝內部才得以安全和穩定,也因此發展出了極其繁榮的中原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時失落的幽雲十六州,表面上是心病,但實際上則成為了宋朝在北方的生命線。

在這樣的和平相處下,宋朝和遼國交好百餘年沒有發生過戰爭,甚至在宋仁宗去世時,宋朝派遣使者到遼國通告,遼道宗耶律洪基感嘆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意思就是說已經有四十二年沒有發生兵禍了。直到宋徽宗時期,朝中倡議聯金攻遼,這才導致兵禍再起,但在宋金議和後,宋朝又向大金用財政購買和平,以解決軍事問題,結果大金在治理中放棄了分而治之,最終亡於草原力量。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澶淵之盟


在現在看來,宋朝對大遼採取用財政手段解決軍事問題的辦法,無疑是最低成本的。這樣一來,宋朝避免了外部不穩定的戰爭因素,也不需要進行強大的軍事動員,於是社會層面得以發展,激發出了高度的活力。除了王朝內部的經濟發展,宋朝時期還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從而刺激國內的經濟發展,將其轉變為更強大的財政能力。

有了穩定的中央財政,宋朝就能夠源源不斷地向大遼國購買和平保證,從而使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內獲得最大的發展空間。


失落的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宋朝心病,還是宋朝生命線?

安穩的政權


結語

通過失落的幽雲十六州,我們得以窺見中原政權和草原政權不同的發展邏輯,並根據這樣的發展邏輯,我們能夠以更高更廣的角度來看待中原政權和草原政權之間的共存關係。在宋朝與大遼的碰撞與共存過程中,幽雲十六州就如同一名明鏡,讓我們透過它看見歷史的內核。

表面來看,幽雲十六州是宋朝三百年恥辱的見證,可實際上,大遼對幽雲十六州的穩定統治,卻造就了宋朝開放繁榮的社會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