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喜歡逃避?

用戶61403323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馮鳳君:

我們周圍有些人遇到棘手的問題會拖延、下意識的遺忘或有意識的不去想、不去面對,這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是用逃避和消極的方法去降低受到挫折時的痛苦和焦慮感。

這種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的形成,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因素:

一是代際傳承。

即從長輩那裡自然習得的或與生俱來的消極應對方式和性格特點,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或者乾脆就不認為是個問題。

二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於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對孩子過度保護和控制,事事包辦代替,使孩子不習慣自己解決問題或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問題時,逃避能暫時緩解內心的煩惱和恐懼,同時他們也期望獲得他人的關注或幫助。

三是缺乏自信。

面對問題,首先產生畏難情緒,甚至不去做努力的嘗試就輕言放棄。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或自我暗示自己做不到,認為不好辦就乾脆不去辦。把現實問題拋開,全身心投入到虛幻的世界裡,用玩遊戲、看電影等來轉移注意力,從而釋放眼下的壓力。

四是缺乏自制力。

知道事情應該做、必須做,但是缺乏自控能力,一拖再拖,於是拖延成了習慣。

逃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把小問題拖成大麻煩,必須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和精神狀態,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逐步養成直面問題和積極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為了更好的服務頭條讀者,歡迎加入頭條讀者微信交流群,討論、學習、共同成長,詳詢請發私信。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不時會遇到生活的各種困難與考驗。在面對這些困難與考驗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應對措施,有的人能夠積極地去應對,而有的人則會選擇退縮,讓自己去迴避當下的問題。

在許多教育中,我們都被教育,遇到困難與考驗,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那麼,為什麼這些人會喜歡或是選擇去逃避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瞭解到,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心理防禦機制。

所謂的“心理防禦機制”,意指個體在應對各種緊張性刺激,防止或是減輕焦慮或是愧疚的精神壓力,維護心理安寧的潛意識心理反映。也就是說當個體遭受到或是預感將遭受到糟糕的情緒體驗的時候,TA的心理就會起到應激作用,而去選擇迴避這種糟糕的體驗場景。

而在我們旁人看來,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的表現。

對於有些人能夠迎刃而上,有些人則應激迴避的兩種反應,主要取決於當事人的認知、承受能力以及應對挫折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生長背景與成長環境都不同,因此所接收到的成長信息也會有所差異,故而形成不同的特質與性格。由此在面對同樣的問題與處境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反應與行為。

再者,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性格懦弱的人,往往是承受能力較差的人,在面對挫折的時候,自然也會選擇退縮。

而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是受到生長背景與成長經歷的影響,比如幼年時期,父母對其性格的壓抑,父母本身的性格,父母與其建立其的依戀關係等等,這都是影響一個人性格的關鍵。


總而言之,一個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選擇逃避,有時候是因為個人性格問題,有時候也是迫不得已所選擇。故而要去判別一個人為什麼如此,就要客觀地看到其情緒感受。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鄭燕雲】原創,轉載請聯繫。


每日談心

一般來說,出現了困難,應該勇於面對,積極想辦法予以解決。這是我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理念。那麼當有一個人,明明遇到了解決不了的事,卻不願積極面對,確實會讓人在第一反應上感覺不對勁——這和書上說得不一樣啊,或者說和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思想教育不一樣啊。可深入去想一想,其實很好理解,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的,就好像我們要去一個地方,走大路有可能遇到老虎,而走小路雖然遠一點,但不會那麼危險。那麼,我們會怎麼選呢?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走小路吧,而不會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吧。這是本能驅使之下的自然選擇。具體到問題本身,題幹裡也說了,遇到的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既然是無法解決的問題,那麼積極面對又有什麼意義呢?當然,我猜想,這裡讓你疑惑的可能是當事人無法解決這個事,但是可以積極尋求他人幫助,但當事人卻選擇消極等待,直至出現難以接受的結果。我想,這應該是和當事人對局面和對他人的認知有關。如果當事人認為尋求他人幫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人的能力比自己強,可以解決這個困難)。那自然會更願意選擇尋求他人幫助,但是還有個前提是,他人是有意願幫助自己的。所以,當事人根據過去的經驗,可能覺得這個困難的難度太大,而且他人也不願幫助自己。在這樣的消極心態下,做出了消極的應對。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嘯


暖心理

基本是因為自己無法處理,例如感情,逃避只是因為不想讓對方受傷,害怕對方因為這出現什麼意外。又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來才會選擇逃避。久而久之,處理問題老是逃避就會慢慢在心裡面長出一顆嫩芽,習慣性的遇到問題就選擇逃避。


天真的熊孩紙

人們從事某種事業,總會想要從中得到一些東西,總的來說這種東西就叫做成就感。有的成就感很容易獲得,比如遊戲、網絡;有的成就感想要獲得就困難重重,比如學習、事業。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到人們沉迷於網絡、遊戲;卻很少人醉心於學習。逃避的人也是基於這種原理,既然得不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那就對其視而不見,對這樣的人至少在心理上能夠對自己起到催眠的作用。不用鄙視這種人,因為現實中的你我大部分都是這種表現。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的不多,更多的是哪裡跌倒哪裡趴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