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將軍,屬於是自投羅網,死於非命的?

史學達人


1937年12月某日的凌晨三時,一列從長沙開來的火車停靠在武昌車站,站臺上肅立著武漢行營、湖北省政府100多人的歡迎隊伍。領頭的人當中,赫然有軍統特務頭子戴笠,然而他當天卻一反冷著馬臉的常態,身著一套藏青色中山裝並且滿臉堆著笑容,率領一干人等“隆重歡迎”從車箱裡走出來的一位重要人物。

(宋子文)

陝軍名將楊虎城和隨從王增根走上月臺,戴笠迎上前去握手寒喧:“楊將軍,一路辛苦了”,隨後其他眾人也紛紛上前問候,簇擁著楊虎城前往胭脂坪省府招待所下榻。當天傍晚,戴笠設宴為楊虎城接風,隨後又以赴南昌謁見蔣介石為名,親自陪同楊虎城乘火車轉赴江西。在南昌,戴笠再陪同楊虎城遊歷萬壽宮等地,言稱蔣介石因事未到,態度甚為恭敬,楊虎城內心稍安。

楊虎城將軍是從歐洲返回首先抵達香港的,在前一年的“西安事變”之後,楊虎城被迫辭去了第17軍總指揮、陝西省主席的職務“出國考察”。半年後全面抗戰爆發,楊將軍多次致電宋子文轉達自己希望率兵抗日的請求,後者一直婉拒。然而就在淞滬會戰進入尾聲階段時,宋子文突然來電請他回國,身邊的朋友部下認為有詐,怕落得跟張學良同樣的下場,勸阻楊將軍不要回國。

(楊虎城)

然而楊虎城抗日心切,執意飛返香港,準備然後再從香港再轉赴西安重掌舊部抗日救亡,然而他剛剛到達香港,就接到了蔣介石邀其南昌會面的電報,楊虎城有些猶豫,次日人在香港的宋子文親自送上了兩張飛往長沙的機票,言辭懇切請他先見蔣再回西安。楊虎城也知道,若想領兵抗日,不過蔣介石這一關也是肯定不行的,於是決定先往長沙,就此落入了蔣戴二人設下的圈套。

蔣介石最擔心的就是楊虎城直接返回西安,因為那裡楊的舊部故友眾多,軍統的勢力鞭長莫及,因此連續派出宋子文和戴笠,將楊虎城從香港騙至長沙,從長沙轉武漢再到南昌,一步步走進他精心編織的羅網。戴笠借用了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的一棟花園洋房,將楊虎城安頓下來,謊稱蔣介石不久就會召見,隨即就玩消失不再露面了,留下來的是20多個便衣特務。

(熊式輝)

幾天後戴笠又加派了一個憲兵連,徹底將楊虎城軟禁起來,楊將軍長達12年的幽禁生涯就此開始了。楊虎城發覺上當之後仰天長嘆:“我今回國,只願當一兵一卒,上前線殺敵,可是人家不讓我上前線。即使讓我犧牲,我也問心無愧,但願他蔣某人抗戰到底就好啦”。

隨著華東和華中地區的淪陷,楊虎城將軍又被軍統不斷變換關押地點,1938年被押送到貴州省息烽縣的白鶴觀,不久戴笠親來視察後,又認為距離公路太近不夠“安全”,因此再轉移至距離縣城10多里的“玄天洞”,此洞高10米且只有一個出口,方便軍統特務警戒。

(戴笠)

楊虎城不知道的是,張學良此時也被囚禁在貴州修水縣的陽明洞,這兩位曾經叱吒西北的人物,可惜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了。

順便說下楊虎城將軍的舊部第17路軍,抗戰爆發後被改編為第四集團軍,以其老部下孫蔚如擔任總司令,調往河南前線作戰,在黃河以北一守就是三年多,期間擊退日寇十餘次大舉進犯,被譽為“中條山鐵柱子”。日本投降後被縮編為第38軍,不久全軍憤然起義,編入二野陳謝兵團,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隊伍。

(孫蔚如)

抗戰勝利後,楊虎城將軍一家被秘密轉押重慶,關在歌樂山軍統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看守所,重慶談判期間,我方多次要求蔣介石釋放楊虎城均被拒絕。1949年李宗仁上臺後以“代總統”的名義命令放人,仍然得不到執行,軍統戴笠雖然摔死了,毛人鳳的保密局仍然只聽蔣介石的。

1949年9月6日,保密局特務接到密令,將楊虎城和他其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楊夫人已經在關押期間病故),及其秘書宋綺雲和夫人徐林俠以及他們的幼子“小蘿蔔頭”宋振中等一共八人,秘密殘殺於重慶戴公祠,並毀屍滅跡,一代名將,就這樣犧牲在瞭解放前夜。

(楊虎城將軍乘船歸國留影)


度度狼gg


戰爭史上自投羅網之事多如牛毛美不勝收,1,龐涓和孫子鬥法自投羅網死於馬玲道。2,韓信斬殺楚國大將龍且。3,韓信私藏鍾離昧,左右為難五心不定,獻鍾離昧首級於劉邦只用了二名大力士自作孽豈可活。4,唐朝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威風凜凜,單騎會見回髄王令它們大驚失色心悅誠服,十幾萬人🐴盡數迴轉天下聞名。5湘江之戰執行錯誤的逃跑軍令使中央紅軍由八萬之眾銳減至三萬餘人損失慘重,6石達開敗亡安順場太平天國史上的一大悲劇。抗日戰爭中張學良仁義送蔣介石與虎謀皮🈶怎會全身而退。7,第三次長沙會戰阿南維機明知🈶詐確重兵危進,陷入了薛嶽大將軍的天爐陣中損失慘重兵敗如山倒,風聲鶴唳鬼哭狼嚎,🈶約六萬餘日本鬼子命喪黃泉。








94310417小云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胡宗南集團29軍中將軍長劉戡,在明知會遭到西北野戰軍彭德懷部伏擊的情況下,軍令難違,無奈自投羅網,隕命沙場。

1948年2月中旬,春節剛過,國民黨胡宗南集團的高級軍官們,趁著春節期間國共戰事稍停,都跑回西安過春節了,胡宗南也一樣,在西安享受著難得的安逸時光,但春節的氣氛還沒散去,就接到前方報告,共軍主力大舉南犯,動機不明。



這個春節,西北野戰軍的將士們可沒有國民黨官兵們過得那麼滋潤,只是稍作休息,春節一過馬上集結進擊宜川,要繼續上演“圍城打援”的好戲,準備在瓦子街設下伏兵,全殲增援宜川之敵。

宜川攻城戰打響後,西北野戰軍猛攻猛打,使宜川隨時都有被攻陷的可能,胡宗南急忙派劉戡率軍前去救援。

劉戡是黃埔一期出身,參加過北伐,勇猛善戰,屢立戰功,晉升極快,29歲時已成為中將,在隨蔣介石圍剿紅軍時,左眼受傷摘除,被稱為“獨眼將軍”。



抗戰時期劉戡與日軍殊死決戰,被譽為“傑出的抗日將領”,因接濟共產黨和八路軍,並大義放走身為中共地下黨員的軍部參謀長,而被蔣介石撤職,後在胡宗南斡旋下復出,成為胡宗南的左膀右臂。

劉戡在增援出發前就感覺不對,宜川守軍只有一個旅,3千多人,解放軍犯得上用幾萬人馬繞過延安一起攻打嗎?這麼大聲勢一定另有所圖。

他帶著增援隊伍,小心翼翼地朝宜川開進,並派出大批先遣隊伍搜索開道,就怕中了埋伏。果然,偵察兵發現有解放軍在瓦子街一帶活動,劉戡早就料到彭德懷一定又玩“圍城打援”的把戲,當即決定先解決解放軍的阻擊部隊,再解宜川之圍。

但宜川守軍卻已經支持不住了,外圍陣地所剩無幾,破城已近在眉睫,只能不斷給胡宗南發報,近乎哀求的急請救援,並斥責劉戡見死不救。

胡宗南見宜川危在旦夕,而劉戡畏縮不前,怒不可遏,回電劉戡:“現在沒有時間解決什麼共軍的阻擊部隊,必須急速去解決宜川之圍,宜川有難我拿你是問,貪生怕死,貽誤戰機,死罪!”

對於胡宗南的回電,劉戡欲哭無淚,“彭德懷早就在前面張開了口袋,這是趕著我們去鑽啊!”絕望之下劉戡怒罵:“大不了老子鑽口袋為黨國捐軀,如果我死了,他胡某人也離死不遠了,走,繼續前進。”

果不其然,劉戡一進瓦子街,除許光達的3縱、羅元發的6縱繼續圍攻宜川,賀炳炎的1縱斷其後路,王震的2縱、王世泰的4縱左右合圍。經過5小時的艱苦戰鬥,劉戡所帶的兩個整編師2.4萬餘人全部被殲,劉戡用手榴彈自爆身亡。隨後,宜川被順利解放,守軍被全殲,宜川戰役成為西北戰場的第一大捷。

劉戡身為軍人,青年得志,抗日有功,也曾同情共產黨,怎奈軍令難違,自投羅網,落得個兵敗自殺的下場,令人惋惜。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劉戡明知瓦子街有解放軍埋伏的口袋陣,卻不得不鑽進去自取滅亡。國軍這個抗日名將實在是死的可惜。

劉戡解放戰爭中擔任整編29軍軍長,曾經帶著數萬大軍直取延安,追的黨中央不得不到處尋找的躲藏地點,危急關頭差點過黃河到山西躲避。可是,到了1948年,西北野戰軍已經有能力發動反攻,典型戰一邊是宜川的圍點打援戰役。

駐守宜川縣的國軍是整編24旅,旅長張漢初遭到了西北野戰軍許光達的3縱和羅元發的6縱包圍,趕緊向胡宗南求援。胡宗南連發三封電報要求劉戡支援宜川。第一封電報說:“劉軍長戡籤 :宜川告急 , 你部火速馳援 , 特急 。”第二封說:“劉軍長戡籤 :宜川十萬火急 , 令你部火速馳援 ……”。第三封說:“劉軍長戡籤 :若宜川落入共軍之手 ,軍法從事 ……”

按理說,胡宗南直接發命令就行,為何一天之內三封電報地催命?其實劉戡嚴格來說不算是胡宗南的嫡系。劉戡和胡宗南一樣,都是黃埔一期同學,抗日戰爭中曾在長城抗戰和忻口會戰中立下大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勳章,戰功實際上遠超過胡宗南。只可惜,劉戡講義氣放走了潛伏在身邊的地下黨白天將軍,被老蔣一擼到底。胡宗南給他求情,讓他當了集團軍司令,逐漸納入了胡宗南體系中。

看到胡宗南殺氣騰騰的命令,再想到老蔣說的:“見死不救 , 致友軍重傷 , 殺該軍最高階級者”劉戡不敢怠慢,趕緊帶兵馳援宜川。

劉戡從洛川去宜川增有三條路,一條是經過瓦子街到宜川的大路,二是經黃龍到宜川,距離遠一點,路況也好,三是經過士廟梁到宜川的小路。彭老總料定劉戡會走第一條,另外兩條根本沒有阻援隊伍。

2月26日,劉戡帶著整編第27師 王應尊部和整編第90師嚴明部增援宜川,一路走走停停,四處觀望,生怕中了埋伏。當天晚上,前衛的27師就發現瞭解放軍活動情況。劉戡準備縣集中力量與解放軍阻援部隊作戰,然後再去宜川。可是劉戡又不敢擅作主張,就發電報給胡宗南。胡宗南26日晚上一夜未眠,喝酒跳舞整整一夜,等他回到指揮部,已經是27日中午了。張漢初的求援和劉戡的請示電報放在一起給看,胡宗南頓時火冒三丈,宜川都要丟了,你還假裝說什麼阻擊隊伍,明明就是貪生怕死!

看到胡宗南的回覆,劉戡明知道前面就是解放軍的口袋陣,卻也不敢不往裡面鑽,因為之前因為不服從軍令被處決的高級軍官多了去了,一箇中將整編軍軍長,根本不夠看!劉戡對部下們說:“走,繼續前進! 大不了老子鑽 ‘口袋’ 為黨國捐 軀。 不過,如果我劉戡死了,我看, 他胡某人離死也不遠了! ”

2月28日劉戡進入瓦子街,29日凌晨,獨臂將軍賀炳炎就帶著西野一縱切斷了他們的後路。29軍發現,東西北三面都有解放軍,是突圍還是死戰?劉戡面臨生死抉擇。南面的黃龍山區有沒有伏兵,劉戡不確定,劉戡確定的是,如果從南面突圍,即便是全身而退,也會在胡宗南那裡少不了一死。猶豫之間,29軍南面就被王震的西野2縱封死了。

劉戡被包圍,完全在意料之中,可是突圍,則是完全沒有出路。整29軍被圍在了東西十公里南北五公里的狹小區域中,只能完善工事,向胡宗南呼救。胡宗南迴復劉戡,“已令裴昌會兵團星夜馳援, 望兄等激勵將士,苦力撐持,以建不世鴻猷。 ”劉戡看到胡宗南的回電,一把就撕成了碎片——裴昌會兵團遠在千里之外的豫西,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嘛!

劉戡覺得,自己是被胡宗南坑死了,最後給胡宗南發的電報是“不成功,就成仁”。發完電報沒多久,解放軍就已經衝上來了,劉戡拿著手榴彈自爆身亡。

劉戡之死,讓整編29軍徹底崩潰,全軍2.3萬人,就有2萬人當了俘虜。只有整27師師長王應尊、整53旅旅長鄧宏儀、 整61旅旅長楊德修等少數人在被俘後, 乘著混亂, 鑽入山中,後逃回西安。

其實劉戡根本不需要死,如果被俘的話,頂多就是坐牢。因為劉戡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以及釋放白天的功績,在解放軍即便當不了將軍和教官,人身安全肯定沒問題。

這一仗打完後,胡宗南的三個主力師整1師,整36師和整90師全沒了,西北野戰軍基本上在陝西想打哪裡打哪裡,完全掌握了主動權。得知瓦子街的慘敗,老蔣痛罵胡宗南是草包。

老蔣沒想到的是,幾個月後,黃維從華中不遠萬里去華東送死,按照老蔣的路線圖,一頭扎進了黃泛區,丟了所有的重型武器,很久就被包圍起來了。黃維送了不說,杜聿明帶著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也是因為老蔣的命令拖拖拉拉沒跑掉,在陳官莊最終被全殲。

有老蔣和胡宗南這樣的上司,劉戡之類的將領多厲害也必須得失敗啊!


歷史知事


這位古代將軍,自投羅網,又死於非命。

有的將領雖然指揮能力極為優秀,但是因為其驕傲自大,卻被對手利用,導致他自投羅網,還死於非命,戰國中期魏國的著名將領龐涓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龐涓是鬼谷子的徒弟,他還有個同學叫做孫臏,孫臏和龐涓兩個人在鬼谷子老師家學習的時候關係非常好,兩個人也極為優秀,不過孫臏相對於龐涓還要優秀一些。

這就壞了,龐涓這個人嫉妒心極強,所以雖然他和孫臏關係不錯,但卻一直對孫臏暗暗不滿。

他認為,如果兩個人從鬼谷子這裡畢業到諸侯國中去應聘,在同一個國家孫臏會超越他。如果不在一個國家就更壞了,因為兩個國家要是爆發戰爭,沒準兒他還打不過孫臏呢!

所以,孫臏這個人讓龐涓一直念念不忘。

兩個人雖是同學,但龐涓更早在老師這裡結業了。然後,他就去了魏國,並且隨後把孫臏也騙到了魏國,並設計陷害了孫臏。

孫臏為了活命只好裝瘋賣傻,又趁著齊國使節訪問的機會,逃回了他的祖國齊國。在齊國孫臏被齊王所看重,過的還不錯。

沒過多久,魏國攻打趙國,幷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孫臏建議採用圍魏救趙的計策,齊軍依計行事擊敗了龐涓。

龐涓不服,他認為這是孫臏耍的陰謀詭計,而他所率領的軍隊那可是當時天下強軍魏武卒。龐涓不服氣的,不僅是因為手下有強大的魏武卒軍隊,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當時輕看了齊國軍隊和孫臏。

龐涓認為,齊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根本就不是魏國軍隊的對手,孫臏之所以在圍魏救趙中能夠打敗是因為他大意了。

龐涓的這種驕傲自負,讓他最終不僅在戰場上殞命,而且斷送了魏國最精銳的部隊魏武卒!

過了幾年,魏國軍隊在龐涓的率領下進攻了韓國,餅乾包圍了韓國首都,韓國也向齊國求救。同樣,孫臏建議齊王再使用一次圍魏救趙的計策,這一次龐涓又上當了,迅速率領兵馬回援。

當然,孫臏為了誘惑龐涓,利用了龐涓輕視齊軍的弱點,在後撤的時候使用了減灶的計謀。

龐涓果然中計,他看齊國軍隊軍灶一天比一天少,認為齊軍聽說魏國軍隊追來都已經嚇得四散逃走了。

龐涓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既然如此,一定要在齊國軍隊完全潰逃之前追上他們。所以,他率領一支先頭部隊前來追擊齊軍,這支部隊輕裝行動,就是為了能夠早一天追上齊軍。龐涓不知道,此時齊國軍隊在孫臏的帶領下早已經在馬陵這個地方佈下了天羅地網。

馬陵這裡有一條峽谷是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峽谷兩邊樹木茂密非常適合埋伏。按道理說,龐涓也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從這樣的地形通過一定會派出斥候偵查。可是,現在的龐涓早已經顧不上派出斥候,他正在爭分奪秒希望早一點追上齊軍,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齊國軍隊會給他設伏。

此時,龐涓對齊軍的動向一無所知,但孫臏對龐涓的動向卻是掌握的極為詳細,他甚至知道天黑之前孫臏就能到馬陵了。

所以,在峽谷出口的位置把一棵大樹剝皮,然後寫上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

夜幕降臨了,連夜追趕的魏國軍隊在龐涓的率領下快速進入到峽谷之中。忽然,前方的士兵向龐涓報告路被堵住了,而且路邊有一棵樹被剝了皮上面寫了字,龐娟來到前方觀察,果然發現樹上隱隱約約寫著幾個大字,龐涓趕緊讓人點起火把看一看。

火把的亮光是孫臏跟手下將士們約好的信號,只要峽谷中大樹下火光一閃,齊軍就萬箭齊發。魏國軍隊遇到襲擊,而且兵力上也處於絕對的劣勢,根本就不是齊軍的對手。龐涓一看大勢已去,就在樹下自刎而死。

這名縱橫了戰國中期十幾年的大將就這樣自投羅網,進入到孫臏所設的陷阱,並且在這一場戰爭中死去了,隨他一起覆滅的還有魏國最精銳的魏武卒和魏惠王稱霸天下的美夢!


歷史風暴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平一十二:一生未嘗敗績其餘諸將多有瑕疵,北上全軍覆沒(雖然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歷史上的雖然很有才能但是未受重用 ,未敗是因為其作為主帥指揮的戰役少之又少。


百事通1121


說一個比較冷門的吧,完顏陳和尚


騎天的大聖1號


我想怎你這個問題有點矛盾,前後就是兩個小問。但是我瞭解的三個歷史名將袁崇煥,岳飛,還有韓信,他們都是死於非命,也有自投羅網的,也有死於非命的,當是他們那個氣質還是令人敬佩的,總結來講,歷史上的武將很少有好下場的。

韓信在劉邦成功登基後,韓信被封為韓王,但是投靠了匈奴。他的解釋是自己沒有守好劉邦給的領地,劉邦肯定不會放過自己,當年文種、范蠡沒有一條罪過,還是在成功之後被殺,為了自保他只能投靠匈奴。但是韓信謀反是真,最後還是劉邦派兵把他斬殺。

崇禎帝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崇禎二年,皇太極率領軍隊突破長城防線,殺入關內,直逼北京城下,俘虜了明朝提督大壩馬場太監楊春、王成德。皇太極派人散播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並將聽聞消息的太監放回明廷。崇禎帝聞訊後,最終下定決心處置袁崇煥。

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阿林愛畫畫


“自投羅網”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投到羅網裡去,比喻自己上當或落入別人設置的圈套裡;

落入別人的股掌之中,命運就不由自己掌握。

歷史上由於各種侷限、條件,很多有本事的人也不免會做出“自投羅網”的傻事來,以致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三國曹魏大將軍曹爽就是這樣一個人!

曹爽是魏武帝曹操養子大將軍曹真的兒子,身份顯赫,地位突出;更重要的是他身份特殊常出入宮廷,得以結識曹叡(後來的魏明帝),兩人關係莫逆;曹叡執政時,曹爽仕途一路綠燈,從散騎侍郎、城門校尉、武衛將軍一直到大將軍;明帝病重時更是被委以重任,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實權在握,與太尉司馬懿並肩為託孤大臣,共同輔佐曹芳!

權力會改變一個人,過去那個謙虛謹慎、低調持重的曹爽變得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為所欲為:

對內,任人唯親,大弟曹羲為中領軍、二弟曹訓為武衛將軍、小弟曹彥為散騎常侍、表弟夏侯玄為中護軍,掌握禁軍大權;重用丁謐、何晏、鄧颺、李勝等親信;同時明升暗降地排斥司馬懿,升他為太傅,剝奪實權;還把郭太后(曹叡的皇后)軟禁在永寧宮;

對外,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幾次三番對蜀用兵,結果一無所獲,勞民傷財,空耗國力!

外部沒有得到成就感,他就從內部找成就感,把明帝的女人據為己有,胡作非為……他的弟弟曹羲看不下去就勸說哥哥收斂,曹爽根本不聽;

受排擠的司馬懿開始還忠心於國事,但曹爽根本不理他,被架空的司馬懿只好裝病在家以待時機!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兄弟及親信陪同曹芳去拜謁高平陵(明帝曹叡的陵墓),瞅中時機的司馬懿馬上行動起來,進宮拜見郭太后,以太后名義封鎖洛水橋,關閉洛陽城門;同時向曹芳上表聲討曹爽的罪行請求罷免曹爽;

曹爽接到司馬懿的奏表後,一時腦袋短路,怔在那裡;很快司馬懿又派出朝廷官員及曹爽親信來承諾保證曹爽只要交出兵權,就可以保留爵位,絕不傷害;大司農桓範則力權曹爽應挾天子到許昌,以皇帝名義召集全國兵馬對付司馬懿;但是曹爽顧及洛陽的家眷及財產,思考一夜後,決定回洛陽當個富家翁,就讓曹芳罷免了自己;束手投降的曹爽被軟禁在家,幾天後就被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誅殺!

德薄位尊、盲目輕信的曹爽哪裡是老奸巨猾、詭計多端的司馬懿的對手,一個小忽悠,就讓曹爽束手就降、自投羅網,輕信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

歷史一再告訴後人:做人一定要自信,不要輕信;同時要低調!



南門嶺的柿子樹


明朝靖難之役過後,朱棣終於坐上了他的寶座,他認為這是自己當之無愧的,因為他為之已經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懸一線,多少次功敗垂成,才換來了今天的勝利和成功。 而在短時間的興奮後,朱棣立刻意識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對他坐上皇帝寶座的人。於是歷史上一幕罕見的暴行開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了方孝孺,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會碰到一顆最難對付的釘子。

方孝孺自小熟讀經書,為人稱道,他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但讓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聲很大,老師又在朝中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兩次向朱元璋推薦自己,雖得到一些官職,卻並沒有被重用。原來並不是他不受重用,而是朱元璋要把他留給他的繼位者:建文帝。洪武三十一年,朱允文繼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師以禮,帝讀書有疑,即召講解。凡國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孝儒任副總裁。後調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主持京考。可以說是權力、聲望無出其右。

在朱棣攻下京都之前,道衍就對他說過:"殿下攻下京城後,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殺他!如果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會絕了!" 有這位軍師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預料到方孝孺一定不會輕易投降,但他也不會想到事情居然會演變成一次破歷史紀錄的慘劇。 朱棣接見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夠為他起草詔書,其實所謂起草詔書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親自寫的,就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比如說安撫天下讀書人的人心。所以這份詔書非要方孝孺寫不可。 但朱棣絕不會想到,方孝孺應召而來,並不是給他寫詔書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領,要和朱棣來一場關於繼位權的辯論。 方孝孺哭著進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禮,朱棣十分尷尬,勸說道:"先生不要這樣了,我不過是仿照周公輔政而已? ?" 這句話激起了方孝孺的憤怒,他應聲問道:"成王在哪裡?!" "自焚死了" "成王的兒子呢?!" "國家要年長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這是我的家事" 社會青年朱棣終於領教了最佳辯論手兼繼承法專家方孝孺的厲害,他沒有那麼多的耐心,讓人拿出了紙和筆給方孝孺,逼他寫。 方孝孺不寫 繼續強逼 。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四字 朱棣已經憤怒得喪失了理智 "你不寫,不怕我滅你九族嗎?!" "誅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說這句話或許並不一定真的想讓朱棣去誅滅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卻不瞭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種只會說說而不付諸行動的人,他是一個帝王,一個歷史上可以說是唯一一個真正反叛成功的帝王(李世民不算)。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則,並且會在適當的時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經超過了當年的陳友諒,因為他懂得一條重要準則: 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卻可以解決你 。

他讓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終結局是:凌遲,滅十族 。歷史上從來只有九族,但人類又一次展現了他驚人的的創造力。那多出來的一族要感謝朱棣的發明創造,他為了湊數,在九族之外另創一族:方孝儒的朋友和學生!

方孝孺其實完全可以活下去,但他確選擇了反抗強暴。他雖然死得很慘,卻很有價值,他的行為應該成為讀書人的楷模,為我們所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