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迎鑾圖》

該卷在《石渠寶笈》續編中著錄為《李密迎秦王圖》,後據南宋文獻改名為《迎鑾圖》,舊題李公麟作卷前引首有清高宗弘曆書“渲摹真氣”四字,曾經清內府收藏。畫面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印璽。

《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清以前流傳經過不明,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南宋傳世畫作。內容據近人考證,描述的是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曹勳奉高宗趙構旨意,到金朝接客死異邦的徴宗趙佶與鄭皇后之棺柩及趙構生母韋太后南歸,安樂郡王韋淵率儀仗於途中相迎之情景。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全卷人物眾多,神態如生,儀仗肅穆,筆致工整,刻畫繁複,人物衣褶線條勁挺,設色典雅,佈景、筆墨雄渾。呈現出十分典型的南宋院體畫風,應是畫院畫家集體創作而成的上乘佳作。

《商山四皓 會昌九老》

南宋紙本墨筆商山四皓(縱30.7釐米、橫238釐米)、《會昌九老圖》(縱30.7釐米、橫215.2釐米)遼寧博物館藏舊題李公麟作。

畫面上印款不清,宋、元、明流傳過程不詳,明末清初曾經黎惟敬、高鑑、錢土弘、星巖、梅清等收藏,《石渠寶笈》重編、《石渠隨筆》等書著錄。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南宋傳世畫作。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畫史著錄李公麟曾繪製過這一題材,這可能是舊題李公麟作的原因,但此合卷從繪畫風格上看應為南宋作品。畫卷描繪秦末高士東園公、甪里、綺裡季、夏黃公四人避亂隱居商山的故事和唐會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九位歸退老人白居易、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釋如滿相聚洛陽履道坊白居易居所歡聚“尚齒”之會。

兩個故事發生時間相隔上千年,歷代畫目著錄與流傳後世的《商山四皓圖》、《會昌九老圖》皆為單繪,將它們繪製在一卷上是從宋代開始的,所以此捲成畫時間定在南宋比較合適。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人物、房屋、樹竹刻畫工整細緻,用筆柔順細麗,清秀典雅,略似李公麟白描。

“會昌”是唐武宗的年號(841-846),“九老”指白居易等九位參加雅集的退休官員。相對於宋人而言,這是一幅歷史畫,也是宋人喜聞樂見的一個題材,但圖中臨水建築的欄杆、柱網、竹片編成的圍牆等系部,還有一扇固定的格子窗木板門,都是入宋才有的樣式。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中興四將圖》

舊題劉松年作,原屬清宮舊藏。畫卷描繪的是南宋中興四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畫面上有乾隆帝墨筆楷書重題人物名,依次是:“劉鄘王光世”、“韓蘄王世忠”、“張循王俊”、“嶽鄂王飛”。

張、嶽像之間上部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48)御題七言律詩一首。卷尾有“劉松年畫”四字款被擦去,餘痕可見。每個畫像旁原有朱文榜題,已經被擦去。拖尾有明人俞貞木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所題長跋一則。有項元汴、項德新父子鈐印十餘方,清內府印璽有“八璽全”與嘉慶、宣統鑑藏印,大部分學者認為此畫卷是南宋傳世畫作。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所繪四將比例相對準確,姿態自然,衣飾線描勁挺流暢。人物氣質威武、莊重、深沉而略顯平靜,個性鮮明。侍從雖年齡、相貌各異,但皆身姿挺健,表情恭謹機敏。人物形象與用筆、設色風格與南宋人物畫風相似,是南宋傳世人物肖像畫佳作。

畫中人物衣著有助於瞭解南宋物質文化中的軍服制度,如沈從文說,畫中“家將頭裹巾子,便裝外加彩繡捍腰(或稱“腰袱”,遼、金通稱“捍腰”),為一般宋、元畫契丹、女真胡騎常見,而在中原武將常服中則少見。因一般軍官必甲裳方加捍腰。巾裹衣式和傳世《(胡笳十八拍圖》、《中興楨應圖十分近似,宜為當時南宋忠義軍裝束,所以和平民衣著差別不大。遼、金、西夏常服也居多使用。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蕭翼賺蘭亭》

舊題閻立本作,原屬清宮舊藏。

據文獻記載與畫面印跋可知此卷曾為明初官廷收藏,嘉靖年間落入山東副使楊儀之手,並請文徵明作跋。萬曆時期轉到吏部侍郎趙用賢,後歸王世貞所有,王世貞請文嘉書寫《蘭亭記》,後又經韓世能、韓逢禧父子,清梁清標、吳士諤遞藏,後入藏清內府。

本幅前後舊絹隔水鈴有“南師中印”、“伯謙精鑑”、“龍有鑑賞”等收藏印五方,尾紙附舊拓《蘭亭序》帖,帖後有南宋王厚之,元王蒙、張翥題跋,三人題跋中均未談及圖畫,上鈴有收藏印二十九方。王世貞《拿州四部續稿》、張醜《南陽名畫表》、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胡敬《西清札記》及《石渠寶笈》等書著錄。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蕭翼賺蘭亭圖》卷原為閻立本作,現存《蕭翼賺蘭亭圖》卷摹本有三,此卷外的另兩卷分別藏北京、臺北故官博物院。

徐邦達先生認為遼博、臺北故宮本大致全是宋人臨本,北京故宮藏本為南宋人所作無疑,大部分學者同意此論點。

畫卷內容取材於唐朝何延之《蘭亭記》故事:

描繪唐太宗朝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之弟子袁辯才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中蕭翼、辯才對坐交談,蕭之侍童抱書侍立身後,辯才身後兩位侍從正在溫酒或煮茶,蕭洋洋得意,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場景安閒而生動,人物表情刻畫入微,將故事情節表現得淋漓盡致。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圖中傢俱器皿雖在樣式等方面保留有一定的唐風,但細線勾描、敷色等畫法,在南宋傳世畫作中卻甚為常見。查宋吳說等人的記載,可以確定這是一卷較為接近原作的南宋臨摹本。

《蘭亭圖》

無款蘭亭圖卷南宋紙本墨筆縱34.1釐米、橫560釐米黑龍江博物館藏。

畫卷引首處有元趙孟頫題“曲水流觴”四字,元鮮于樞書後跋。畫面鈴有“趙佶”、“雪松齋”、“趙孟類”、“大雅”、“戴思順印”、“紫芝”、“鮮于”、“困學道人”、“溥偉”等印。一部分印款不清,未見著錄,流傳經過模糊不清。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南宋傳世作品。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蘭亭圖》依《蘭亭序》而來,描繪的是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郡縣、魏滂輩、王凝之、渙之、獻之、立之等四十二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時情景,再現了蘭亭流觴賦詩盛況。

畫中文士書童、林木修竹、石洞拱橋、小溪水草等錯落有致。曲水旁四十二位文士盤腿而坐(每個人物旁均有人物題記),十七位書童左右忙碌,刻畫工整細緻,人物神態各異,個性突出,生動逼真,圖文並茂。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春宴圖》

無款春宴圖卷南宋絹本設色縱26釐米、橫515.3釐米故官博物院藏。

畫中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鑑璽”、“嘉慶御覽之寶”等印璽,《石渠寶笈》著錄。畫面上一些印款模糊不能辨,宋元流傳經過模糊不清,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南宋傳世畫作。

畫卷描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建文學館,聘請賢能,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併為學士的故事,實則應稱為《十八學士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為宋徽宗《十八學士圖》畫面內容一樣,應該是出自同一粉本。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從徽宗《文會圖》與該卷之部分場景相同,可以斷定此圖應作於北宋之後。

《田畯醉歸圖》

畫面鈐有乾隆、嘉慶、宣統等印璽多方。卷後有明代看雲老人、高廷禮、吳均、王文英、張洪、朱吉、趙友同、蘇伯原、李東陽等十六家題記。

畫面部分印款不清。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清以前流傳經過不明,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南宋傳世作品。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與該畫卷同名的有戴進《醉歸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與傳為李唐《醉歸圖》(美國波土頓美術館藏),對比畫面描繪內容來看,三幅畫面描繪的人物動作都是相同的應該是出自同一個粉本,究竟哪個粉本最早,尚待考證。

畫卷描繪蒼松掩映下一田官,頭戴簪花方帽,身著長衣,留著短鬚,醉意朦朧騎牛緩步而行。旁邊一人步行相扶,前面一童子,一手牽牛,一手拿壺飲水。田官體態古樸醉態刻畫入微。全圖用筆嚴謹,設色妍美,虯松、翠竹、小樹、山石等襯景配置適宜。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花卉四段圖》

舊題趙昌作,畫卷第一段海棠樹幹上有“趙昌”二字款署,從字跡、畫風分析,應為偽款。畫面鈴有“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印至。此畫卷曾經陳自明、清內府收藏。一些印款模糊不清。未見著錄。清以前流傳經過不明,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南宋傳世畫作。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四段以折枝形式、單獨成幅分別描繪海棠、梔子、芙蓉、梅花四枝花卉,應是畫家從樹上折斷下來對物寫生而成。枝葉繁茂,花朵怒放。花瓣、花葉用勾勒填色法,用筆縝密嚴謹,作者將花之嬌態、葉之正反和明暗表現得恰到好處,工而不板,豔而不俗,與傳世趙昌畫作有相似之處。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寒鴉圖》

無款寒鴉圖卷南宋絹本設色縱27.1釐米、橫1132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舊題李成或郭熙作。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該卷有元趙孟頫、仇遠題記及明代諸名家題詩,據畫面印款可知曾流傳在安國手中,後歸嚴世潘,嚴家抄沒後入藏明內府。

清初為孫承澤、梁清標先後收藏。乾隆時入藏清宮,清朝覆滅後被溥儀帶到東北。《鈴山堂書畫記》、《清河書畫舫》、《庚子銷夏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天慵庵筆記》、《石渠寶笈》重編等書著錄。很多印款模糊不清,宋元時期流傳經過不明,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南宋傳世作品。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圖繪冬日雪後林間群鴉翔集鳴噪景象。群鴉或雪底覓食,或棲於枯枝,或盤旋低飛於溪邊,佈滿畫卷各個角落,溪流、老橋、枯樹、煙靄、積雪與禽鳥合一,境界幽深,畫法精湛,充滿詩意與自然天真之趣。元趙孟頫謂此圖“林深雪積,寒氣逼人,群烏翔集有飢凍哀鳴之態,亦可謂能矣”,對其立意、構思甚為推崇。

就“平遠”構境、“蟹爪”出枝而言,與李成、郭熙一派畫風相類,應為南宋傳承李郭畫風者佳作。

跨越千年,無款到無價——鑑賞宋代“佚名”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