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名稱】元人秋獵圖

【年代】明

【作者】佚名

【館藏】私藏

【材質】絹本

【尺寸】1250cm x 60cm

此圖描繪了北方少數民族在高山密林間行軍、圍獵、休憩、露營的情形。畫卷以人物活動為主線,山水樹石作為場景鋪墊,既是人物活動展開的背景,又形成各段情節之間的自然間隔和過渡。十二米的長卷中場面宏大,情景眾多,共畫有七百餘人,人物身份不一,有的衣飾華貴,氣宇軒昂,被眾人簇擁,儼然王族之相。多數是兵將勇士之屬,其中甚至還有女兵的身影。

作品介紹:

《元人秋獵圖》描繪了北方少數民族在高山密林間行軍、圍獵、休憩、露營的情形。畫卷以人物活動為主線,山水樹石作為場景鋪墊,既是人物活動展開的背景,又形成各段情節之間的自然間隔和過渡。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十二米的長卷中場面宏大,情景眾多,共畫有七百餘人,人物身份不一,有的衣飾華貴,氣宇軒昂,被眾人簇擁,儼然王族之相。多數是兵將勇士之屬,其中甚至還有女兵的身影。此卷佈局繁密有序,山巒錯落,畫面是靜止和片段性的,而人物活動則有一定的時間性和延續性,如何將二者結合就很考驗畫家的創作能力了。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表現帶有情節性和故事性的山水人物,中國傳統繪畫的慣用手段就是利用長卷的形式,畫卷的展開賦予畫面一種流動性,畫中人物的活動隨觀賞者的目光而移動,時間的維度就在不知不覺中展開了。根據情節可以將全畫分為三段結構,起首第一段描繪行營大帳的情景,眾人在做出獵的準備;第二段畫面以少年獵鹿為中心,人物突出而醒目;第三段畫面表現大規模的圍獵活動,情節豐富,氣氛熱烈。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三部分畫面段落分明而銜接自然。此幅畫作並不是簡單的描繪一場秋獵景象,而是對整個北方民族傳統禮學性的表述和弘揚。狩獵,人類文明的開端;騎射,則幾乎成為北方民族生存的最原始形式與狀態,這種原始活動於不斷髮展中,逐漸轉變成為整個北方民族所共同崇尚的一種禮學精神和傳統。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這種國家典制化的禮學活動,自遼代至清朝持續一千多年,甚至是漢朝統治下的明代,也未曾廢輟。遼、金、元、清,揮戈南下,成為中古時期後的四個新興遊牧民族王朝,征服中原並重建亞洲的帝國全景,同時不斷試圖將其鐵騎踏入更遠的疆土。此儒禮文化與狩獵文化衝突並融合的階段,對狩獵騎射的堅持則是他們加強政權統治的治御之術及立國根本。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元人秋獵圖》中可見,每次秋彌,傾盡舉國精英,年幼皇子已不能輟。隆重至此,即是秋獵一事,通過帶有遊樂性質的狩獵活動,體現及標榜著國家的精神與威儀,時刻警醒其後裔其文化與權力的來源。這幅畫不僅是里程碑式的紀念,更是對騎射狩獵傳統最根本的弘揚。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它描述的不是簡單的人與動物之間最基本的生存博弈與追捕,而是民族和政權間的角逐與統治。北方民族憑藉武備騎射中圍捕殺伐,及戎衣天下定的精神與武功,統治其疆土,立萬世之丕基。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作品傳承:

乾隆時期正式編錄於《石渠寶笈續編》,載為元人作品,其後歷經嘉慶、宣統鑑藏鈐印。宣統十四年,《元人秋獵圖》由溥傑攜帶出宮,後隨溥儀輾轉至東北長春偽滿皇宮。1945年抗戰結束,《元人秋獵圖》也流入民間,由時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鄭洞國收藏,轉交夫人保存,一度收藏在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後轉歸金匱室主陳仁濤流往海外。1989年紐約蘇富比拍賣,臺灣藏家與尤倫斯基金會在最後階段角逐,終以187萬美元購入,這個價格創造了當時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的世界最高紀錄。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聆聽藝術|明 佚名《元人秋獵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