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員工不是“人力資源”,而是人!

本文作者劉瀾,是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教授,《世界經理人》雜誌和網站總編輯、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擁有北京大學博士和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劉老師說,21世紀管理面臨的最緊迫、最重要的挑戰,是“把員工當人”。


現在的流行說法是——我們都是“人力資源”。


聽起來,“人力資源”好像是企業管理的先進理念之一;實際上,人力資源這個詞已經成為組織中隱形的語言暴力,管理者在不自覺之中成為了它的受害者或者幫兇。


員工不是人力資源,而是人。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必須要從把員工當“資源”的方式迴歸到把員工當“人”的方式上——這是21世紀的管理面臨的最緊迫、最重要的挑戰。


深度好文!員工不是“人力資源”,而是人!


1從人到人力資源


人類從猴子進化成人,經歷了以百萬年計的漫長時間。而從人“退化”成人力資源,不過是最近一百多年才出現的歷史現象。


就在《資本論》發表後的數十年間,工業革命使得人們紛紛進入組織工作。這時的員工以工人階級為主。最初,員工不是被當成人力資源,而是被當成“人力成本”。這種理念形象地體現在德魯克引用的亨利·福特的說法中:


本來只想僱一雙手,

每次來的都是一個人。


實際上,福特有時候連“一雙手”都不想僱。如果把人當成“成本”,那麼就該進行成本分析以最大可能地節約成本。福特對生產汽車的流水線上的工作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


670項可由無腿的人幹,2360項可由只有一條腿的人幹,2項可由無手臂的人幹,715項可由只有一條手臂的人幹,10項能由盲人幹。

這樣,在7882項工作中,有4034項——雖然其中的一些需要力氣——並不需要完全的身體能力。


服務型工作、管理階層和知識員工的興起,推動了理念的進步——從“人力成本”進步到“人力資源”。


到20世紀中期,典型的組織員工的形象不再是流水線上的藍領工人,而是IBM公司穿白襯衣、深色西服的“組織人”形象。這樣的“組織人”形象,當20世紀80年代隨著外企進入中國內地,曾經是被傳統的“單位人”和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所羨慕的對象。


在現在的意義上探討“人力資源”,最早也最精彩的論述是在德魯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中:


“如果我們把員工當成資源,認為這個資源除了是‘人’以外,和其他資源沒有兩樣,那麼就好像我們把銅或人力當成特殊資源一樣,我們必須找出運用人力資源的最佳方式。人力資源有一種其他資源所沒有的特性:具有協調、整合、判斷和想象的能力。


我們必須把工作中的人力當‘人’來看待。換句話說,我們也必須重視‘人性面’,強調人是有道德感和社會性的動物,設法讓工作的設計安排符合人的特質。作為一種資源,人力能為企業所‘使用’,然而作為‘人’,唯有這個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發揮所長。這是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最大的分別。


——彼得·德魯克


德魯克一方面提醒我們,人力資源除了“資源”的一面,還有著絕對不能忽視的“人”的一面;另一方面指出對人力資源的利用要著眼於其特殊性,也就是不同於其他資源的地方


把員工看成“成本”,就該最大化地節約;把員工看成“資源”,就該最大化地利用。迅猛發展的管理學找出了許多最大化利用“人力資源”的方法,推動了這個詞的流行,終於使之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企業界的主流話語。


深度好文!員工不是“人力資源”,而是人!


2員工不是人力資源


德魯克沒有想到的是,後來的人們在使用人力資源這個詞時,大多忘記了他提出的那兩個原則。


隨著知識作為生產資料顯得越來越重要,“人力資本”的說法又出現了。無數的CEO開始宣稱:“人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把員工看作資本或者資產,相比看作資源又是一個進步,因為對資本的使用是追求長期的增值和回報。


然而,“人力資本”的說法同樣是把員工看作企業所擁有的一件東西。人不是東西,至少是跟其他資本很不相同的一種東西。


員工既不是人力資源,也不是人力資本,而是人。因此,企業要把員工當人。把員工當人,就要回答兩個問題:


為什麼?怎麼做?


為什麼要把員工當人?


對於企業來說有兩個理由。一個是淺層次的理由:員工跟其他成本、資源或者資本項目有著明顯的不同,只有把員工當作人對待,企業才能取得更大的回報。


另一個是深層次的理由:員工本來就是人。企業首先是一個人類群體,其次才是一個經濟實體。


成本、資源、資本這些角度,都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而這些角度成為看待員工的首要角度,首先是因為我們看待企業的角度出現了偏差。從20世紀以來逐漸變得根深蒂固的這種偏差,不應該被我們帶入22世紀。


把員工當人,應該怎樣做?


如果把員工當成本,動詞就該是節約;把員工當資源,動詞就該是利用;把員工當資本,動詞就該是回報最大化。如果把員工當人,動詞應該是什麼?


深度好文!員工不是“人力資源”,而是人!


3公司首先是人類群體


在過去50多年間,問題來了。


伴隨著商學院和大型諮詢公司的成長,佔據支配地位的神話出現了:公司的目的是把投資者的資本最大化。這讓人把公司想成一臺賺錢機器。這不是是否賺取利潤的問題,如果不賺取利潤,作為公司你無法存活。這是一個什麼是主、什麼是次的問題。


對於一個人類社群來說,利潤是卓有成效地追求你的目的或使命的結果。如果公司首先而且主要是一臺賺錢機器,人和人們之間的關係是次要的,那麼他們就只是這臺機器所需要的“人力資源”而已。


企業是一個人類社群,“企業主”並不像擁有其他資源或者資本那樣擁有員工,因此也不能用處置其他資源或者資本的方式來處置員工。


管理大師漢迪指出:“把公司看作財產是個相當怪異的想法”。


他說:“過去,公司是由家族和他們的幫手所經營的有形資產。而到了今天,公司基本上是由一群‘人'所組成,有形資產只是人的幫手。我認為,擁有‘人'是不對的,買賣‘人'也是不對的。”


深度好文!員工不是“人力資源”,而是人!


4如何把員工當人

把員工當作人還是人力資源,決定了我們對待員工的方式。正如明茨伯格所說:


伴隨使用這樣的詞彙的是機構精簡和大規模的解僱。如果人是資源,你就可以很隨便地炒掉他們。有些公司確實是走投無路了,但是在許多情形下,它們只是賺取的利潤不像分析師所希望的那麼多罷了。


把員工當成本,動詞就是節約;把員工當資源,動詞就是利用;把員工當資本,動詞就是回報最大化。把員工當人,動詞應該是什麼?


最準確的答案,應該來自於員工自己。


在2008年,我們針對一個管理網站的用戶做了三次抽樣調查——


問的是同一個問題:企業對員工使用的動詞應該是什麼?三次得到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排在前四位的動詞都是激勵、尊重、培養、關心,排在後四位的動詞都是說服、指揮、利用、跟隨。


我們先看員工不希望對自己使用的動詞:


絕大多數員工加人企業這個人類群體,不是為了領導,因此不需要企業“跟隨”自己;

員工不把自己看作資源,不希望企業只是“利用”自己;

員工加入的是企業而不是軍隊,不希望被“指揮”;

有趣的是,絕大多數員工也不希望企業“說服”自己,而“說服”一般被看作一個“好”詞。


對,員工不需要被說服,他們更在意的是企業怎麼做,而不是怎麼說。


➤員工需要激勵。激勵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我們已經知道,工作本身是對員工最大的激勵。


➤員工需要尊重,不僅要尊重員工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其情感、知識、理想和個性。


➤員工需要培養,培養不僅僅是培訓——幫助員工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且要培養員工成為更完整的人,幫助員工自我實現。


➤員工需要關心,不僅是像關心成本、資源和資本那樣,而是把員工當作人來關心。


在現代企業實踐只有不到短短三十年的中國,以人為本的企業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理想。把員工當人,請從實踐做起。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四達整理編輯, 所推送文章非商業用途,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四達”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