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青年教師學會課堂提問,教學成功了一半

幾乎可以這樣去假設:學會了設計問題,提出問題,之後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課堂教學的成功就有了保障。

其中,學會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青年教師學會課堂提問,教學成功了一半

何捷老師上課圖

如何提問,這是個老話題。但非常值得我們一說再說。特別是青年教師在執教過程中,往往是問著問著,就隨意了;問著問著,就走樣了;問著問著,就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了……不會提問,無效提問,甚至提不出好問題,困擾著大家。本次和青年教師分享:課堂有效提問的四條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提出好問題:

第一建議:提出一個“大問題”,減少提問數量。

這條因循的原理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提問,不要問太多,要儘量設計出“大問題”。有時候只需一個統領全文的問題足矣。這一“大問題”與其他的“中問題”“小問題”之間,並不是主從關係,更不是線性排列,而是一種全息的關係,多元、多邊,多方關聯,互相制約。只是主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而已,能帶出其他各個問題,並影響或決定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例如執教統編三年級下冊的《鹿角和鹿腿》一課,我就設計了一個簡明的大問題: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我們該如何探索寓言之中隱藏的道理呢?這個大問題分為三個小問題,隨之將課堂教學劃分為三個版塊:

1、道理,你藏在哪裡?讓學生閱讀並找出道理,明確寓言表述道理的大致位置;

2.道理,你如何寫出?讓學生閱讀課文,明確作者是如何通過故事,一步步,一點點透露並揭示道理;

3.道理,你的背後還有道理麼?引導學生不斷思考,探尋道理的源頭,發現人生的哲理。

三個版塊雖各自有教學任務,但都在大問題的統領之下,回答的結果都能對揭開“大問題”的答案有益,版塊之間也因此有了緊密的聯繫,學生對整個寓言故事也有了全面周全的理解。

第二建議:改變提問的角度,增加思考的容量。

改變角度去提問,讓提問與回答,成為“百變魔方”。當教師善於從不同角度去提問,就會發現學生也因為思考的角度改變,思考的容量、難度、樂趣等都隨之增加。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青年教師學會課堂提問,教學成功了一半

關於角度,我們談兩點:

大部分老師喜歡切中文章的本體提問,這屬於常見角度。比如,問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到底有什麼含義;問課文的留白之處,到底可以作何補充等。過於常見,不再贅述。我們分享一類相對陌生的、高級的提問類型:文在文章結構的斷層處。“斷層”一詞來自於地質學。通過一個斷層剖面,可以看到地質清晰的發展演變歷程。引入文章解讀和教學領域,就是引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關注文章結構特別的地方,例如:表述的矛盾處;文脈的承接處;內容的對立處,表現形式的重複處等。這些“斷層”都是作者為讀者留下的清晰的創作思考痕跡。提問在斷層處,是新穎的角度,但還是問在文章的本體。

還有一種全新的提問角度——問在文章的“胚胎”階段。文章還沒寫成,作者在構思醞釀時,文章就像處於胚胎階段。而這一階段是極為關鍵的,決定著文章整體品質。我們閱讀的是結果,是文章落地生成後的樣子,但可以通過對胚胎階段的探索和關注,觸及作者的創意、構思,問題指向“問怎麼寫”。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有一篇文章《生命 生命》。杏林子的文字很美,很多教師提問喜歡提在“表皮”:大家讀一讀,美在哪裡?喜歡哪裡?

實際上,當小學生沒有達到杏林子的生命感悟,缺乏必備的文學積澱時,這些文字的美,欣賞不來也模仿不來。與其如此,不如關注杏林子是如何以看似隨意的筆調,實則集中地和我們分享對生命的感悟。探索後發現了秘密:

選材上,以小見大——選取三件小事,讀者很熟悉;

排序上先人後己——三件事例中的兩件事與“他人”有關,最後一件才涉及自己,對自己的反思和迴歸,讓讀者有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接受的程度就比較高;

可見到可感——前兩件事都是看見的現象,第三件是感受到的體驗,不斷增加可信度。

試想一下,提問角度改變,讓學生換一個思路去想,去學,價值更大,收益更大。

第三建議:更換提問的主體,提升問題的質量。

從老師提問,轉為讓學生提問,讓問題“物歸原主”。實際上,老師提問的目的,就是為學生學習。所以,如果學生能為了達到學習目的,自己設計問題,提出問題,之後解決問題,不就成了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麼?所以,可以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來提問,這樣也能提升提問的質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青年教師學會課堂提問,教學成功了一半

讓學生提問,可以分三種類型:

1.預讀之時,提出問題。初讀時提出的問題,一般是出於好奇,相對淺顯和直接。有時候,會因為天真而觸及本質,青年教師要予以甄別,做出恰當的反應和判斷。同時,這一類問題有選擇地,可以應用在接下來的教學中。

2.教學之中,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細讀文本,此時又會有發現。建議大家更多關注這一類問題。經過教學,學習開始明確目標,並有集中的指向。在此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往往更容易貼近真實,鎖定目標。此時學生關注的問題,於目標抵達而言,採用為教學中的“話題”,性價比更高。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金錢的魔力》教學中,老師可以介紹馬克·吐溫的文學創作風格,大致為簡約、簡明。然而在這個故事中,馬克·吐溫筆下的“老闆”向“我”介紹衣服時,無比羅嗦,相當繁瑣,而且語無倫次。這一鮮明的反差,引發學生的關注與質疑,他們提出疑問:這是為什麼?經過提煉話語中的信息,對比馬克吐溫其他文學作品後,學生在探索答案的過程中明白了作者特殊的表達意圖,領略到這一高超的文學創意。

3.同伴互動時,提出問題。在組織學生互動,進行共讀時,同伴之間可以相互提問,這一方法在日常教學操作中多有出現,此文不再贅述。

第四建議:減少對問題的依賴,降低提問的總量。

之前談到的三點,都帶有最後一條的意圖——減少提問量。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青年教師學會課堂提問,教學成功了一半

何捷老師上課圖

此時單列一點,重點分享這一觀點:有時候,不提問,少提問,也不錯。

讓·皮亞傑概括傳統的教學法是講授法、活動法、直觀教學法。提問也是非常傳統的方法,歸屬於講授法這個大系統之中。有時我們一個心思琢磨要怎麼提問,其實反過來想:不提問,也並非大不了的事。況且,還真有三種情況下可以不問:

1.會的,不問。這點顯而易見。

2.問了也不會的,不問。這點青年教師要想通。不要用問題為難自己,為難學生。超過認知水平太多的,不能問,問倒自己無人搭理。

3.不該問的,不問。中國人愛講“不該問的不要問。”什麼是“不該問”的呢?這主要是指提問的時機不對:學生還在想的時候,讓他好好想,不要不停追問;學生感到困難的時候,不要一直問,那等於雪上加霜;學生感到沒意思的時候,不想思考了,就不要勉強問,問到學習樂趣也減損了,得不償失。

可見,提問要注重“天時”找準時機;同時匹配“人和”,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還要注重“地利”,符合當下的學習氛圍與整體環境。

給青年教師的四條建議,都關於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與提出。各位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需要,酌情采納,隨學情而定。

(作者單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