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停課不停學:

根據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停課不停學已經開展一段時間了,可以說賽程過半。

這個超長“假期”就像放大鏡,默默把數千萬父母分出層次。有的家長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情緒穩定,果斷從容,但一想到孩子的學習問題,就顯得非常魔性了。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

父母缺乏精細化管理的方法!

什麼叫做精細化管理?


各位家長不要委屈,

有的想:

為孃的已經把工作完全拋諸腦後,事無鉅細地操持,還不精細?

NO,不好意思,這隻能叫做保姆式老孃。

有的想:

我這當爹的已經集起全身功力,比當年高考還賣力的給孩子準備好了各種課程的悉心輔導,還不精細?

NO,不好意思,這隻能叫做焦慮式老爹。


那什麼叫做精細化管理?!那我們就來揭曉一下答案,其實很簡單,

精細化管理的精要就是:

分類、分級管理!


驚喜不驚喜?所謂一理通萬事明,我們看看此次國家對疫情的有效治理,可以說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開始實施分類分級管理!

SO,如果家長們在停課不停學上感覺還是非常混亂暈乎、力不從心,那大概率是因為沒有做好精細化管理!

記住,家長不應該是周扒皮、家長不應該是長媽媽,雖說人社部沒有相應的上崗證書,但要做個好家長,首先還是得多幾分專業,同時應該學會做成一位傑出的管理者。


怎麼才能做好精細化管理呢?

俗話說的好,得抓“牛鼻子”。仔細分析一下停課不停學的情況,家長應該拎拎清,不可能得到什麼?能夠得到什麼?這樣既能夠建立合理預期,不至於雞飛狗跳。又能夠從容不迫,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

應對好停課不停學

不可能得到什麼:

變成程序一樣聽話

成績突然開掛

一勞永逸

可以得到什麼:

不掉隊

換引擎

超預期過渡到返校

----------------------------------------


從分類分級的角度出發,要應對好停課不停學,那就得找出最為核心的關鍵點。我們認為一定是:

“自主學習”

至於其他選項,雖然都有功效,但這是最關鍵的,一招就夠,多了的都是花招!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靈魂拷問

重 點 來 了

“自主學習”你真的懂嗎?

家長請自查,

下面的“三不”家長你中了沒?


01

“看不見”家長

自主學習,什麼是家長容易忽視的?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

講的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貼標籤不僅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更可怕的是,它還會讓被貼上某種標籤的人表現出與標籤對應的行為,即自我驗證。


問題來了,人們為什麼喜歡貼標籤?

很明顯,一個字:懶!

因為人的大腦是拒絕花費力氣思考的。貼標籤簡單方便,讓我們可以快速地做出反應,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


馬校長說得好,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家裡沒有看到一位“自主學習”的孩子,那一定是家長的原因。

大多數家長很容易眼中只有別人家的孩子,往往不知不覺就給自己小孩貼上了一個聽不進、坐不住、停不下的標籤。

做好自主學習,家長首先突破這第一層很關鍵。相信相信的力量!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02

“看不懂”家長

自主學習,什麼是家長不知道的?


網上關於停課不停學的文章多如牛毛,自律是被提及最多的字眼,但是但是但是,

自律並不等於自主學習!

你說你懂不懂?請繼續自查吧!


培養孩紙的自主學習能力,三管齊下才有好療效:

自控力、

內部動機、

專注力。


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這大概可以約等於自律。

自控力是指:

人們為了實現長期目標而抵禦誘惑、衝動、控制情緒的能力。

但是隻有這個對於“自主學習”來說是不夠的。


內部動機直接與活動本身有關,由於做某種事能激發人的興趣,令人愉快,活動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

內部動機是指:

人自發的對所從事的活動的一種認知。

舉個例子,

你從不需要為你孩紙的遊樂活動尋找動力,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在玩耍中獲得樂趣,並且全身心地投入

為什麼?

那就是因為他們對玩耍這件事情是從來不缺乏內部動機的。

痴迷遊樂就是內部動機強大力量的見證!


專注力:

概念很簡單,就是一種將意識集中的心理過程。

可是我們身邊總是充滿了專注力“殺手”,別說小孩紙,家長你看看自己呢?

專注力已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心理資源之一。

可是歷史上的大牛人物,往往都是具有非常恐怖的專注力!!!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這方面有個非常著名的牛頓故事。

話說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曾提過一個“最速降線問題”,這個問題困擾了世界近70年,後來瑞士人約翰·伯努利解決了這個問題。約翰兄自然是非常高興,高興之餘,他也打算考一考他的同行們,於是向全歐洲的數學家發出了挑戰書,可是半年內無人能夠接招。這使得約翰兄更加狂妄,他親自把最速降線問題抄了一份,裝進信封寄給了牛頓。1697年1月29日,已經56歲的牛頓正在英國皇家鑄幣局裡忙著改鑄新幣的工作。下午4點回到家裡,他看到了郵箱裡伯努利寄來的問題。

儘管牛頓非常疲憊,可是他卻能夠迅速召喚專注力,立即徹夜未眠的投入研究,在凌晨4點時得到問題的解答。

專注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你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學習和培養。


請再次記住:自控力、內部動機、專注力。


不想成為“看不懂”家長,還要建立一個認識。

自主學習不等於讓你家的娃

自己悶聲憋大招,

要構建出優秀的自主學習能力,家長要和其他家長,孩子要和其他同伴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機制。

良性競爭、互相支招、共同約束,都是重要法寶!


03

“接不上”家長

自主學習,家長應該怎麼做?


關洞門!傳授口訣啦!


要打通停課不停學的任督二脈,有兩個關隘:

一個是切勿

“接不上方法,只有理論”

這比較好理解。


還有一個是切勿

“接不上日後,只有當前”

高手都是走一步看三步。

危機危機,家長一定要學會轉危為機,千萬別隻圖快快渡過現在這段時期,讓你的孩子利用超長假期的機會換引擎,超預期返校,在長跑中持續發力才是正解!


如果沒有領會上面心法,相信道理學完幾籮筐,依舊過不好一個超長假期。因此在心法的指導下,下面的方法應該有效制定併科學執行,執行,執行!


幾個建議供參考:

1、有規律的作息。

2、制定科學的時間表。 

3、減少人為的干擾。

4、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探索。

5、引導孩子利用人際支持的力量。


有規律的作息。

按時休息、吃飯和學習。

作息規律的三個最大好處在於睡眠充足,營養充足和區分娛樂與學習。

他們都為自控與專注提供能量。


制定科學的時間表。

在規律作息的前提下就要做好對孩子每日的時間管理了。

時間要進行細緻地切割。

時間表的制定要具體,只有具體孩子才好執行。

此外,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增加孩子在各項活動中的自主性,這樣孩子才更有意願去執行,助力激發內在動機。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時間表上不能只有學習學習和學習,還要注意留有自由活動和孩子放鬆的時間。

相信勞逸結合你懂的,“逸”可以避免自控力的耗竭,幫助自控力的恢復。

of course,

最最最重要的,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自己要嚴格按照時間表作息,帶動孩子,別讓時間表成為一個漂亮的擺設。

嘿嘿,相信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減少人為的干擾。

提高專注的方法非常多,但最重要的十分有效的一條原則就是減少干擾。

想想自己在家辦公的經歷,就不難理解孩子在家學習艱難了。

收整好孩子學習的空間,

一個是儘量減少其中的無關事物的出現,

一個儘量是保持整齊。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儘量減少因為其他事由的干擾。

比如:頻繁地送吃喝!!!

保證孩子有個專注學習的客觀環境。


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探索。

家長常常苦惱孩子在家學習會很輕易的未經思考就問很多學習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正是一個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學習的機會。

要學會告訴孩子如果產生疑問,怎樣利用現有資源尋找答案,怎樣建立思考邏輯。

家長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引導孩子通過自我努力搜尋和篩選有效信息、分析和推理來解決難題,體會過程的樂趣,收穫成就感,進一步強化內在動力。


引導孩子利用人際支持的力量。

鼓勵孩子嘗試在制定學習計劃時和老師和同學溝通,

引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和老師和同學溝通,

這很難,而且一開始結果可能不會讓你驚喜,反而有些驚嚇。

但是,利用合理的向“權威”請教、與同輩間“攀比”和鼓勵是可以非常有效地監督和促進學習計劃的執行無形中又再次促進提升自控力和內生動力。

記住,這是在為你孩子培養一項極其重要的人生法寶:利用人際資源解決問題。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全民變廚子,家長變教授!當爹媽的太南南南啦!

可是正所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自主學習是孩子學生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最寶貴的技能。


雖然你家的娃已經是骨骼精奇,乃萬中無一的學霸奇才,但日後要靠你的娃維護世界和平還得好好修煉“自主學習”。


停課不停學賽程過半,家長同志你補的咋樣了,沒跑偏吧?!

Take it easy,畢竟咱們是要長期作戰,還有機會!



心博士爸爸

用心理學解決小問題,讓天下家長沒有焦慮

我們還有停課不停學特別策劃:《自主學習-家長訓練營》,課程+測評+訓練+社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