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次被運糧困擾而北伐受挫,那諸葛亮為什麼不屯田?

屯田這個詞兒,在中國歷史上,最盛時期為漢。而漢末三國時代,屯田也在三國曆史上,佔據了重要的一筆。

說起屯田,不得不說起曹操。曹操因為廣納言路,遂聽從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在奉迎漢獻帝時期,就開始有組織的屯田。而且,還將屯田與軍事建設相結合,成就了最早的“生產建設兵團”建制,不僅中下級武將很多始於屯田,如鄧艾,就連曹魏高級將領如夏侯惇等,也都參與了大量的屯田建設工作。曹軍因為屯田,軍事實力不斷擴大,軍事物資也非常充裕,足以支撐曹操東征西討,但在對戰袁紹的過程中,曹操仍然面臨缺糧的險境。

戰勝袁紹後,曹操的屯田制更加殘酷,不僅加大軍屯的力度,連屯田的農民也被捆綁到土地上,以至於數十萬人口逃奔東吳,以躲避高達六成的殘酷地租剝削。儘管如此,曹操還是堅持“先軍政治”,以儲蓄百萬級的戰鬥部隊和預備役(屯田兵)。

屢次被運糧困擾而北伐受挫,那諸葛亮為什麼不屯田?

曹魏的政策雖然高壓,但不得不說,在亂世年間曹操的做法非常有效,這也讓曹軍的戰鬥力幾何式增長,甚至能抗衡馬超韓遂的十萬西涼軍精銳。

吸取曹操的經驗,江東孫權也在穩固政權之後,開始準備屯田,並大力發展生產。江東富庶的土地和近乎固守的保守戰略,讓江東能夠支撐長時間的大規模作戰。

相比之下,劉備和魏吳相比較,勢力不僅是最弱,而且執政風格也最柔和,因此,劉備的蜀漢屯田,一直無法執行。劉備奉行的政策,就是事事都和曹操反著來,把曹操逼到政治高度的陰影中去。

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劉備寬仁的思想讓他的屯田制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時,不執行屯田制度,也是劉備的無奈之舉。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打下了半個荊州,但劉備的土地出於四戰之地,民心雖穩,但不能為之高壓所用。劉備和諸葛亮擬定了隆中對,需要對外用兵,不可能不考慮壯大軍事實力。但劉備更多時候,是“吾不忍”,捨不得為難百姓。

劉備的荊州是四戰之地,益州也不安生。得了四川之後不久,就面臨了漢中大戰,劉備是男子當兵、女子當運,除了關羽精銳全上,最終打贏了曹操。還沒等劉備穩固大局,關羽被害,劉備舉兵東吳,被陸遜屠戮了8萬壯丁,元氣大傷。諸葛亮上臺之後,又採用積極的鼓勵政策,恢復動盪的民心,客觀上也沒有采用殘酷屯田的條件了。

但諸葛亮曾經在魏國的土地上屯田,以求逼著司馬懿和他做戰略決戰,但是司馬懿在之前吃了諸葛亮的虧,自知不敵,直到諸葛亮死,這場諸葛亮期待的正面對決也沒有成型。這個可以視為諸葛亮的屯田了。至於姜維 的屯田,其避禍的意義更大一些,不作為考慮之內。

屢次被運糧困擾而北伐受挫,那諸葛亮為什麼不屯田?

諸葛亮不屯田,如何支撐北伐作戰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蜀國曆史愛好者許久,直到1984年朱然墓出土曝光,發掘了大量的蜀錢,才讓這個問題大白於天下。在發掘的6000枚錢幣中,只有幾十枚東吳的大泉,剩下的都是蜀漢的直百。

根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曾說,今決敵之資,為賴錦耳。諸葛亮作為一個國家的執政者,敏銳的發現了經濟調控這一富國強兵又不增加百姓負擔的做法。懂經濟的童鞋都能明白,蜀錦不僅是奢侈品,更可以直接當錢幣來使用,趙雲誘敵曹真,曾因蜀錦不曾丟失,而被諸葛亮大讚。

蜀錦作為奢侈品,其附加值遠遠高於農產品,因此,諸葛亮大力扶持蜀錦成為支柱型產業,自己家也有桑樹800棵,並說這些桑樹足夠自己的家人和子女供養,不需要國家費心。從這方面也充分說明了,蜀漢帝國的富庶。

而作為東吳,雖然糧食眾多,但不得不從蜀漢蜀漢進口馬匹和蜀錦。諸葛亮對東吳的緩和政策,為蜀錦打開銷售通路,同時,諸葛亮通過國家機器調控生產,將蜀錦產業形成了國家控股。大大緩解了北伐壓力,甚至做到了“國以富饒”。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服務於封建朝廷的需要,都是採取了“重農抑商”的思路來執政國家,諸葛亮能讓蜀國走出桎梏,通過經濟運作來強大國家,可謂是歷史長河中極其少見的睿智人物。


屢次被運糧困擾而北伐受挫,那諸葛亮為什麼不屯田?

而東吳雖然佔據海洋之利,其商業發展亦不如蜀漢快速。

曹魏則處於其政治需要,商業發展最為滯後。曹操、曹丕兩代,雖然軍力強大,但人民怨聲載道,起義過百次。最後,到了曹睿執政時期,統治階級貪圖享樂,特別是天敵諸葛亮死後,曹魏高層更加墮落。

此時,司馬家族悄悄崛起,但對曹魏政權的執政方針仍然沒有變化“臣愚以為不宜復以商事雜亂,專以農桑為務,於國計為便”。司馬芝的想法,說明曹魏高層仍然不具備國家層面的商業思維。

陳壽說諸葛亮“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諸葛亮作為兩漢無雙之士,醫生都在致力於還於舊都,打造他心目中的新大漢。以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如果真能統一九州,未必不是人民的一件幸事,至少,在諸葛亮治理下的人民,不用再忍受逃避六倍賦稅的流亡之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