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被运粮困扰而北伐受挫,那诸葛亮为什么不屯田?

屯田这个词儿,在中国历史上,最盛时期为汉。而汉末三国时代,屯田也在三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笔。

说起屯田,不得不说起曹操。曹操因为广纳言路,遂听从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在奉迎汉献帝时期,就开始有组织的屯田。而且,还将屯田与军事建设相结合,成就了最早的“生产建设兵团”建制,不仅中下级武将很多始于屯田,如邓艾,就连曹魏高级将领如夏侯惇等,也都参与了大量的屯田建设工作。曹军因为屯田,军事实力不断扩大,军事物资也非常充裕,足以支撑曹操东征西讨,但在对战袁绍的过程中,曹操仍然面临缺粮的险境。

战胜袁绍后,曹操的屯田制更加残酷,不仅加大军屯的力度,连屯田的农民也被捆绑到土地上,以至于数十万人口逃奔东吴,以躲避高达六成的残酷地租剥削。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坚持“先军政治”,以储蓄百万级的战斗部队和预备役(屯田兵)。

屡次被运粮困扰而北伐受挫,那诸葛亮为什么不屯田?

曹魏的政策虽然高压,但不得不说,在乱世年间曹操的做法非常有效,这也让曹军的战斗力几何式增长,甚至能抗衡马超韩遂的十万西凉军精锐。

吸取曹操的经验,江东孙权也在稳固政权之后,开始准备屯田,并大力发展生产。江东富庶的土地和近乎固守的保守战略,让江东能够支撑长时间的大规模作战。

相比之下,刘备和魏吴相比较,势力不仅是最弱,而且执政风格也最柔和,因此,刘备的蜀汉屯田,一直无法执行。刘备奉行的政策,就是事事都和曹操反着来,把曹操逼到政治高度的阴影中去。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刘备宽仁的思想让他的屯田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不执行屯田制度,也是刘备的无奈之举。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打下了半个荆州,但刘备的土地出于四战之地,民心虽稳,但不能为之高压所用。刘备和诸葛亮拟定了隆中对,需要对外用兵,不可能不考虑壮大军事实力。但刘备更多时候,是“吾不忍”,舍不得为难百姓。

刘备的荆州是四战之地,益州也不安生。得了四川之后不久,就面临了汉中大战,刘备是男子当兵、女子当运,除了关羽精锐全上,最终打赢了曹操。还没等刘备稳固大局,关羽被害,刘备举兵东吴,被陆逊屠戮了8万壮丁,元气大伤。诸葛亮上台之后,又采用积极的鼓励政策,恢复动荡的民心,客观上也没有采用残酷屯田的条件了。

但诸葛亮曾经在魏国的土地上屯田,以求逼着司马懿和他做战略决战,但是司马懿在之前吃了诸葛亮的亏,自知不敌,直到诸葛亮死,这场诸葛亮期待的正面对决也没有成型。这个可以视为诸葛亮的屯田了。至于姜维 的屯田,其避祸的意义更大一些,不作为考虑之内。

屡次被运粮困扰而北伐受挫,那诸葛亮为什么不屯田?

诸葛亮不屯田,如何支撑北伐作战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蜀国历史爱好者许久,直到1984年朱然墓出土曝光,发掘了大量的蜀钱,才让这个问题大白于天下。在发掘的6000枚钱币中,只有几十枚东吴的大泉,剩下的都是蜀汉的直百。

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曾说,今决敌之资,为赖锦耳。诸葛亮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敏锐的发现了经济调控这一富国强兵又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做法。懂经济的童鞋都能明白,蜀锦不仅是奢侈品,更可以直接当钱币来使用,赵云诱敌曹真,曾因蜀锦不曾丢失,而被诸葛亮大赞。

蜀锦作为奢侈品,其附加值远远高于农产品,因此,诸葛亮大力扶持蜀锦成为支柱型产业,自己家也有桑树800棵,并说这些桑树足够自己的家人和子女供养,不需要国家费心。从这方面也充分说明了,蜀汉帝国的富庶。

而作为东吴,虽然粮食众多,但不得不从蜀汉蜀汉进口马匹和蜀锦。诸葛亮对东吴的缓和政策,为蜀锦打开销售通路,同时,诸葛亮通过国家机器调控生产,将蜀锦产业形成了国家控股。大大缓解了北伐压力,甚至做到了“国以富饶”。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服务于封建朝廷的需要,都是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思路来执政国家,诸葛亮能让蜀国走出桎梏,通过经济运作来强大国家,可谓是历史长河中极其少见的睿智人物。


屡次被运粮困扰而北伐受挫,那诸葛亮为什么不屯田?

而东吴虽然占据海洋之利,其商业发展亦不如蜀汉快速。

曹魏则处于其政治需要,商业发展最为滞后。曹操、曹丕两代,虽然军力强大,但人民怨声载道,起义过百次。最后,到了曹睿执政时期,统治阶级贪图享乐,特别是天敌诸葛亮死后,曹魏高层更加堕落。

此时,司马家族悄悄崛起,但对曹魏政权的执政方针仍然没有变化“臣愚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司马芝的想法,说明曹魏高层仍然不具备国家层面的商业思维。

陈寿说诸葛亮“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诸葛亮作为两汉无双之士,医生都在致力于还于旧都,打造他心目中的新大汉。以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如果真能统一九州,未必不是人民的一件幸事,至少,在诸葛亮治理下的人民,不用再忍受逃避六倍赋税的流亡之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