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解讀公司上市背後的邏輯


上市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里程碑。既然如此,類似華為、老乾媽這樣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和知名度的公司為何遲遲不上市?中國股票市場“牛短熊長”的現象又該如何解讀?


近日,「顧問雲」對安信證券投資銀行業務總監馬輝先生進行了專訪,針對資本市場中玩家上市目的的改變、投資者角色的轉變等問題展開探討。


專訪 | 馬輝:解讀公司上市背後的邏輯

▲ 馬輝


馬輝先生是安信證券特約講師,保薦代表人,深圳證券交易所講師。具有豐富的企業上市公司股權和債權融資、併購重組經驗,為國內多家擬上市企業、上市公司提供改制輔導、資本運作服務,對公司資本運作具有深刻的理解。


/ 對話 /

顧問雲:我們都說上市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里程碑,是跨越到另一個階段的象徵,但不同公司他們上市的目的不同。希望您能給我們具體講講,不同企業他們尋求上市的目的都有哪些?


馬輝:首先,我想簡單回顧一下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對於這個背景有所瞭解之後,也會很容易理解不同公司為什麼上市目的會不同。


中國的股票市場實際上是非常年輕的,到今年也就只有30歲。中國股票市場始於20世紀90年代,最初只有國有企業才能上市,到了2004年我國推出中小板,2009年推出了創業板,這才掀起民營企業轟轟烈烈的上市大潮。而2019年,大家都知道有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科創板的推出,讓更多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業公司也能夠上市。


目前來看,隨著審核理念的改變,相對來講上市比以前要容易些了。因為2019年是一個分水嶺,之前公司上市是審核制,現在是註冊制,也就是說企業只要滿足交易所和證監會的一些信息披露要求,那麼就有上市的可能。


目前我國大概有376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60%-70%都是民營企業,所以我今天所講的上市企業也主要是圍繞著民營企業來展開的,那麼60%-70%的民營企業上市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應該說在5年前很多老闆的回答都很雷同,我為什麼要上市? 因為隔壁老王的企業都上市了,你說我的企業也不差,我為什麼不能上市呢?其實可以說這是一種財富效應的心理,或者是攀比的心理。


但是近幾年我接觸的很多民營企業老闆,他們想要上市的原因卻不太一樣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今年見了一個企業老闆,第一句話我也是問,你的企業為什麼想上市?他說,小馬是這樣的,我要感謝中國資本市場給了我一個與國有企業同臺競技的場所。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民營企業融資的途徑還是比較少的。如果你想去銀行融資,你得有抵押,有擔保,但是股票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為這些企業融資打開了一個很好的渠道,所以這幾年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為了融資,它才來上市。


另外,還有的企業當把營業收入做到一個億,淨利潤兩三千萬的時候一般會遇到發展瓶頸,同時還需要規劃一些股權激勵方面的考慮,所以這個時候為公司提升自身價值,啟動上市創造了一個條件,這是第三個原因。


然後還有一些原因,比如說上市能夠提高公司的品牌效應。當成為上市公司之後,每週五天都會在證券市場交易,有自己的股票代碼,所以說這是第四個原因,有個品牌的效應。


綜合來講,可能就是這四方面的目的:財富效應,融資,提升公司價值和品牌效應。


顧問雲:我們知道隨著科創板的推出,企業虧損上市成為了現實,您能給我們梳理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發展或者演變嗎?


馬輝:我剛才回顧了一下股票市場發展的歷程,其中有一條是科創板的推出,也就是說科創板允許存在虧損企業上市。這在以前是不現實的,是不可能的。


在科創板沒有推出之前,通常上市公司必須要滿足連續三年盈利的要求,存在虧損的企業是不允許上市的。


我國大多數上市企業是以製造業為主的,中國排名前五的行業,上市公司市值比較大的,第一名是金融,第二個是房產,第三個是有色金屬,然後剩下的才是一些高端設備製造等等。也就是說中國製造業以及傳統行業還是佔了上市企業的主流。但美國卻跟我們不一樣,美國的第一名是高科技信息技術產業,所以說它們的上市結構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信息技術企業比較多,那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


因為大家都知道,信息技術企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公司創立初期是很缺錢的,頭幾年可能一直是虧損狀態,這樣的企業在大陸按照以前的遴選制度是不可能上市的,所以中國第一批互聯網公司上市大概是2000年之後,陸續地赴美赴香港去上市,也就意味著中國投資者並沒有享受到這一波互聯網公司上市的紅利。


現在中國宏觀經濟叫做“後工業化時代”,也叫“後互聯網化時代”,未來的發展,肯定要支持信息技術型企業的發展壯大,所以說2019年推出科創板的目的,就要為這些沒有盈利卻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提供一個上市的機會。


顧問雲:阿里巴巴在前段時間重回香港上市,讓大家都很疑惑,在這個時間點選擇回來香港上市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時機、好的選擇呢?


馬輝:從阿里巴巴上市的路徑講,阿里當年想上市的時候,因為它是AB股架構,什麼叫AB股架構呢?你比如說A股,一股是一票投票權,B股有可能一股有10票的投票權,這就是AB股架構。但在當時大陸的公司法體系是不允許這類公司上市的。


但為什麼說最近它又回香港來上市呢?我個人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對於阿里這種龍頭企業,發展的規模越大,它對資金的需求量可能越大。另一方面我覺得是出於政治因素來考慮的,我們也需要像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來穩定香港股票市場,香港跟大陸現在已經有滬港通、深港通,那麼也有必要讓中國投資者可以買到阿里的股票,讓投資者分享阿里的成長收益。


顧問雲:那麼華為同樣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企業代表,發展這麼多年一直沒有上市,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馬輝: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問我,你說上市有很多好處,但你看華為沒有上市,老乾媽沒有上市,娃哈哈也沒有上市,為什麼呢?其實上市的好處有很多,但我也來講講上市的一些“壞處”。上市是一把雙刃劍,首先,你上市你一定滿足證監會以及會計準則的一些規定,你的財務報表是需要公開披露的,你的高管層信息,包括領多少工資都是需要披露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比如說娃哈哈、老乾媽為什麼不上市?這類公司現金流很好,並不缺錢;公司也已經大到一定程度,並不缺少品牌效應,所以上市的需求並沒有那麼強烈。


然後我們再來分析華為,華為是一家全員持股公司,也是一家承載了我們國家部分科技實力的公司,那麼上市以後一些技術、發展戰略都可能需要披露,畢竟這家公司太特殊了,這可能是華為不會上市的部分原因。


顧問雲:最後希望您能給個人投資者一些建議,如何進行股票投資?什麼時候投資?是參與打新獲得短期收益,還是長期持有做價值投資?


馬輝:我國股票市場現在大概有1.5億投資者,這其中有33萬戶是機構投資者,也就是說我們股票市場99.97%都是散戶,這些散戶的資金規模佔到了股票市場70%左右。為什麼說中國股票市場有一個特點叫做暴漲暴跌,牛短熊長?這跟投資者結構有很大關係。股票市場的散戶太多了,散戶的特點是什麼?賭性大,大家不去研究基本面,就導致了股票的暴漲暴跌。


但從2014年開始,股票市場開始有些變化了。2014年滬港通開通了, 2017年深港通開通,包括滬倫通開通等等。這些信號說明境外資金也可以購買中國大陸的股票了,中國市場裡機構投資者的比例應該是越來越高了。隨著公募基金的繼續發行,包括社保基金的入市,企業年金的入市,中國的機構投資者將會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是什麼特點?是價值投資,信奉理性投資。


那麼,未來我們個人投資者要抗衡的是誰呢?是比你更專業,比你資金實力更雄厚的機構投資者,你是沒辦法抗衡的。隨著未來資本市場的結構走向,你去跟專業投資者抗衡是很難的,所以我個人建議,個人投資者還是多買一點基金產品,可能收益會好些。


第二個給大家的建議是,有一些垃圾股、ST股、炒概念的股票,在資本市場上可能玩不轉了,因為未來退市會越來越嚴。我在這裡也奉勸大家千萬不要投資這些效益差、未來預期差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