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俯瞰中國鄉村

你會發現居住建築豐富多彩

猶如一幅色彩絢麗的畫卷

這些靈活多變又別具一格的住宅形式

共同演繹了中國傳統民居瑰麗的篇章

當身處民居建築當中

也許我們看到的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

感嘆的是人類文明的璀璨光輝

體驗的

卻是歷代民居主人們過往生活的煙火氣息

福建


光長石頭不長草

石頭壓瓦吹不跑


平潭縣

“石頭城”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王文同

“石頭城”是外地人給平潭縣城起的別稱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在一個海島上

限於“光長石頭不長草”、

多風少樹的海島環境

而島上花崗岩資源又特別豐富

平潭人就地取材

建起了密密麻麻的石頭房、石圍牆、

石頭路、石頭井、石豬圈……

為了防止颱風將房瓦吹跑

他們還將屋頂的每一片瓦都用石頭壓住

真是靠山吃山

靠著石頭用石頭


閒來斜靠走針線

涮菜起居一井間


下梅村

水鄉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曲利明

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

因為保留了大量傳統民居

人稱“閩北小江南”

穿村而過的當溪如今水位下降

已經沒有了航運的功能

但沿溪而建的一排美人靠

仍可以讓人想見當年倚欄而坐

飛針走線的村姑魅影


方圓大小各千秋

怎奈都以土樓稱


初溪村

土樓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曲利明

為了安全防禦,又要體現儒家的家族團結

一千年來遷居東南沿海的客家人

建起了這種“群起群居”的大型民居

對土樓的最簡要的定義

是以生土版築牆作為承重系統的

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

而細看起來

單說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

就有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

其中內部結構、單元佈局都各有千秋

以後的文章中我們還會講到

細分各式各樣的土樓

廣東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居高臨下安全第一


開平市

碉樓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陳碧信

明代

廣東省的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

有一塊“四不管”之地

這裡土匪猖獗、颱風頻發、洪澇嚴重

當地民眾被迫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後來,這裡設縣取名開平

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裡

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紛紛集資

在村中興建起了這些中西合璧的碉樓

其高樓、厚牆、鐵柵、角堡等建築特徵

則都是出於安全考慮:

樓高,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

牆厚,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

窗小,並且都有鐵柵和窗扇

讓敵人難以射擊

樓上四角建角堡(俗稱“燕子窩”)

角堡內設射擊孔

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


圍龍上山坡

路斜瓦也高


梅州市

圍龍屋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廣東省梅州市有兩萬多座圍龍屋

它們不像土樓,往高里長

它們只有一層樓

但是往外長,一圈一圈外擴

耕地寶貴,圍龍屋多建於山坡

圍著圍著就斜著上了山

“龍”有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之意

在風水上又可應合背山面水

步步升高的意思


遠觀很封閉

內裡乾坤大


大東鎮

土樓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曲利明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大東鎮

聯豐村大丘田的花萼樓也是一個土樓

從外面看

它的入口只有一個,似乎很封閉

而進到內院

就會發現它對自己人是很敞開的

在一層沒有設窗

每家的門都捱得很近

如果走上樓去的話

會發現其“一梯一戶”的內部結構

通過三樓的迴廊則又戶戶相通

跟大多數土樓一樣

花萼樓沒有過多考慮採光和通風

而是重在對自我的保護

寬敞的內院,雞犬相聞的家族共聚

也許令住在這裡的人們並不覺得封閉


四川


吊腳樓有幾種

那可說不清


福寶鎮

吊腳樓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的吊腳樓都各有特色

圖為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

福寶鎮的吊腳樓民居

它們呈虎坐形

取水、採光、通風等各個因素都考慮到了

並且在建造時經過巧妙估算

在洪水期“易漲易退”的山溪水

頂多只能圍著樓下的“吊腳”轉悠

怎麼也淹不到住人的樓上房間


荒原上有石堆

山坳裡蓋石房


新都橋

碉樓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王文同

一個明朗的秋日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新都橋附近的藏民正在翻蓋碉樓

由於氣候寒冷乾燥,海拔高

遍佈山間的石頭成為藏民建築房屋的主材

這正是住在哪裡

蓋什麼樣的房子


丹巴民居與堡寨

每層功用各不同


丹巴縣

藏寨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周小林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

有一些與古代碉堡相互依存的民居

它們交融穿插

構成一處處“寨子”

寨子的選址既要顧及防洪避災

還要互相呼應,做到易守難攻

所以多建在視野開闊、向陽避風的山坡上

而細看其內部建構

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功用:

底層圈養牲畜

二層為客堂、廚房和鍋莊

三層為居室,頂層設經堂

平時一家可以在屋頂上面活動

收穫季節這裡,屋頂又是曬糧食的地方

安徽


有山有水

山勢圍合


西遞村

白牆黑瓦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譚明

安徽省黟縣的西遞村

是嚴格按照風水理論構建而成的

整個村莊四面環山

兩條自東向西流的小溪穿村而過

村落仿照船形建造

“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經,從而大吉大發”

之意

西遞的民居素牆黑瓦,古樸典雅

江西


住在宗族

住在團塊


流坑村

宗族&規劃佈局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黃清華

流坑村位於江西撫州樂安縣烏江之畔

明代嘉靖年間,流坑村在重整佈局時

人們將村落規劃為七條縱街、一條橫街

每條縱街聚居一個房派

房祠則建在街口,巷內為住宅

雖然後來人口膨脹,格局有所突破

但至今七縱一橫的住宅團塊格局

依舊十分明顯


已“井”為中心

共享生活


婺源

天井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任春才

而此圖是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的大戶人家

其天井裡有水池、洗菜臺

還有太師椅

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

都可以在談笑聊天中輕鬆度過

看來民居里的休閒生活也是各地不同

各有特色

河南


院在地下七八米

冬暖夏涼有陽光


陝縣

地坑院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王立力

圖為河南三門峽市陝縣的一戶剪紙藝人家

人們聚在一起,交流剪紙心得

院子為何在地下?

這就是黃土塬地區的一種特有民居

——地坑院

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它向下挖坑、橫向挖洞

構成地下窯洞式住宅

真可謂就地取材、節約能源的典範

山西


就因先生一句話

山坡坡上飛鳳凰


李家山村

窯洞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孫靜文

在清代中葉的時候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有兩戶財主

他們想蓋房子,就請來風水先生觀看

先生髮現這山坡是個寶地:

兩條向南流的小溝在村南匯合

而兩溝之間的山峁形似鳳凰頭

左右兩山則是鳳翼

這一發現使得東財主決定在鳳背上建房

西財主在鳳的右翼上建

鳳的左翼依然是舊村

當地煤礦豐富

對財主的財力而言,燒磚挖洞都不在話下

結果兩家財主暗暗較勁

在幾百米約40度的高山坡上,依山就勢

高下疊置,從溝到頂

建成了多達九層的窯洞建築群

海南


藤骨泥牆衝不倒

茅草屋頂料好找


洪水村

茅草屋

詩意棲居:中國傳統民居,哪個省的最有煙火味?

攝影/宋國強

高大的熱帶樹木遮蔽著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的

金字型茅草屋

因為植被豐富

黎族民居都以藤條搭房骨架,泥糊牆

茅草和樹枝做頂

遠看小屋低矮

其實它們的層高有將近3米

金字型屋頂的兩端用藤條搭成不封閉的網

便於空氣對流,屋裡非常涼爽

由於地處海南中部的山區

受颱風影響不大

所以茅草屋最大的敵人不是颱風

而是蛀蟲

不過因為生火燒柴的煙可以驅蟲

一般每兩年修補一下

茅屋可以居住10年甚至更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