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區教研:面向每一位教師的精準教研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開展教研活動投入的力度。各種層面的教研活動對教育質量提升和教師專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基層,一些教師對教研還有一定的距離感。大型教研活動教師覺得離自己太遠,尤其是小規模學校同學科教師少,教師參與教研的機會不多。規模大的學校同學科教師多,校本教研甚至比某些動輒幾百人的大活動要實在得多。這就形成了區域教研中規模大的學校自己搞、規模小的學校沒得搞的被動局面。

河北省涿州市教體局構建了協作區教研模式,把市域內學校按地理位置及學段歸屬設置了5個教研協作區。每個協作區有牽頭學校一所,參與學校若干所,定期以協作區為單位組織區域教研活動。協作區在組織教研活動時,著重做了以下幾方面探索。

以課研為主要內容。相對於更廣區域範圍的師德培訓、理論講座、教材培訓等教研形式,協作區教研主要定位於“課研”,即基於每一門學科、每一種課型,或具體一節課的教法和學法開展研究。採用的形式主要有青年教師基本功展示評比、同課異構、學科說課、小課題研討等。以青年教師基本功展示評比活動為例,這樣的活動因涉及單位不多,首先保證了活動參與面非常廣,一些小規模學校基本上確保了每學期青年教師人人有參研的機會。以“課研”為主要內容的協作區教研,較好提高了每一位參研教師的業務水平,是教師專業成長所需且必需的,受到教師的一致好評。

以名師為主要依託。協作區教研一般在市級教研員的指導下開展,以區域內名師為依託,這也是設置教研協作區的初衷。名師不僅是一兩個班級的,也是全校的,更是協作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協作區牽頭學校的學科教研水平相對較高,相應的學科名師也較多。協作區成立了相應的學科中心組,以名師為學科首席教師,主持學科中心組的各種教研活動。在開展教研活動中,協作區明確了首席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有效避免了過多的行政干預和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

同時,以名師為主要依託的協作區教研給所有教師提供了身邊的榜樣,明確了專業化成長的方向,讓教師能夠按照“一年合格,三年優秀,十年成為名師”的目標努力。

以教室為主要陣地。教研活動最好有上課聽課的環節,這是協作區教研的基本遵循。考察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進教室聽他們的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他們的課堂把脈開方;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也需要進教室聽他們的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他們對學生的引導;搞小課題研討也需要聽研究課、展示課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研討主題,增強研討對教學的指導意義。

協作區教研是基於真實教學情境的區域性教研。在協作區內,每個學期分別在不同學校組織以教室為主要陣地的教研活動,針對每位教師的教學實際,由學科中心組進行聽評課,集中討論評價,讓教研精準發力。這種下沉式教研與幹部駐村式的精準扶貧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一校一策、一師一案。

以成長為主要目的。教研一方面要提高各校的教學質量,同時也應給每位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協作區教研較好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青年教師是每一所學校的寶貴財富,他們有精力、有熱情,但在一些規模小的學校,他們往往一個人教整個年級的學生,獲得“專業幫扶”是他們的渴望,但現實中很難實現。以涿州市實驗中學為牽頭校的協作區,實現了跨校際的“名師支教”與“師徒結對”。每年派一名中層以上幹部、數名骨幹教師到協作區學校支教,參與並指導所在校的學科教學。同時,優秀教師在外校“收徒”,師徒關係不隨人事關係的調動而改變,做到了“一日拜師,長期指導”。

涿州市舉行的學科優質課評比活動,市教體局把預賽環節全部下放到協作區,各校按教師人數推送預賽選手,每校必須有教師參加,每個協作區可以在參賽教師中推送3名教師參加總決賽。有了廣泛而公平的參與機會,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內驅力才能有效激發出來。

(作者系河北省涿州市實驗中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18日第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