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真能稱得上小諸葛嗎?

蓬島仙師

前幾天我寫了國軍的軍事統帥,主要寫了杜聿明和傅作義。許多網友說我為什麼不寫白崇禧?因為在歷次作戰中,沒有顯示出白崇禧優秀統帥潛質,他是一位非常好的參謀長

1、統一廣西,能算統帥嗎?

白崇禧也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在武漢、南京、北京、保定都呆過,但距離登上歷史舞臺還很遠。

1923年在孫中山的討桂作戰中,白作為參謀長,顯示了其參謀才能,這也是其一生最擅長的。之後,白崇禧在到陸榮廷的作戰中顯露了其軍事才能。並在1925年擊敗唐繼堯的滇軍。白崇禧在統一廣西戰鬥中表現出的卓越策略才能使他獲得“小諸葛”的雅號

這種規模的作戰,大致相當於蔣介石在護法戰爭期間的福建作戰,以及北方各省內部軍閥混戰的規模,是不能稱其為統帥的

2、參謀才能展露無遺

北伐戰爭中,白崇禧隨北伐軍總司令部北上,其中對作戰貢獻良多。後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其貢獻也較多。

入抗日戰爭中,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主持制定抗戰計劃,提出對了日軍作戰的六條指導原則。提出了“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的策略。

(桂軍)

3、大戰多敗,江郎才盡?

在北伐中,白崇禧一度指揮部隊打到山東南部,但很快被反擊,丟失徐州。

在蔣桂戰爭中,華北全線失勢,武漢兵不血刃,在廣西戰場,被李明睿佔領南寧。

之後,反擊廣東失敗。在中原大戰中,一路達到嶽州,後路衡陽被切斷,慘敗。

抗戰淞滬會戰中,指揮桂軍六個師反擊,損失慘重,陣亡多位旅長。

其訓練的廣西民團,在日軍兩次進入廣西后,如入無人之地,基本沒有阻擋。

1944年底,以副總參謀長身份指揮桂柳會戰,慘敗。

(慘敗的桂柳會戰)

在淮海戰役中,擁兵數十萬,坐守武漢。在四野渡江後,屢戰屢敗,主力在十萬大山中被消滅。

總結:

白崇禧擅長中等規模以下作戰,統一廣西,以及蔣桂戰爭及中原大戰時,其在戰場上的具體指揮都可圈可點。但大規模用兵作戰,其指揮能力一般,難以成為統帥。

在參謀上面,戰略眼光確實獨到,這也是老蔣為啥北伐非要他在總司令部,抗戰也基本在總參謀部。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白崇禧是個非常優秀的軍人,小諸葛這個稱呼絕非誇張。

第一,統一廣西。

當時中國軍界流傳順口溜: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解放軍大將張雲逸就是桂軍出身,他的評價是:“桂軍被反動宣傳灌輸得麻木,作戰勇猛得如野人拼命,陣地上戰至最後一人時,仍能堅決拼刺刀頑抗,直到被打死,反抗才停止”、“且戰術靈活,動作熟練,認為桂軍比同等條件下的日軍更難對付”

可以說,統一廣西的戰爭,絕對不亞於北伐打仗。

廣西的地頭蛇,沒有一個好惹的。

當時白崇禧在己方絕對劣勢下,三下五除二,統一廣西全境,消滅眾多強敵。

期間有多次巧妙用兵,甚至親自觀察位置下令炮兵炸斷浮橋,導致敵人崩潰。


第二,北伐悍將

北方戰爭中,白崇禧又是百戰百勝。

除了因為寧漢分裂,導致北伐暫停以外,白崇禧打仗基本勢如破竹。

他從廣西一直打到北京,赫赫戰功,無需多說。


第三,玩不過蔣介石,是不懂政治

白崇禧打仗是第一流,可惜武夫一個,不懂政治。

隨後和蔣介石几次交手,都是政治上慘敗。

蔣桂戰爭,白崇禧部下大將廖磊、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投靠老蔣,還沒打就損失大量兵力,又被中央軍攔腰切斷。這導致桂軍不戰自潰,地盤部隊損失慘重,一蹶不振。

中原大戰,白崇禧實力已經虛弱,又被中央軍、湘軍、滇軍夾擊,最終只能退守廣西地盤。

隨後,白崇禧基本固守廣西省。廣西是個窮省,只能養兵二三萬人,已經無力和老蔣正面對抗。


第四,放走紅軍,再次保住地盤

湘江會戰中,白崇禧巧妙的讓開正面,放走長征的紅軍,從而避免中央軍深入廣西境內,又沒損失實力。

而中央軍先後進入湖南、貴州、四川、甘肅,將這裡的軍閥全部擊垮。

隨後發現老蔣要動手對付廣西,白崇禧聯絡廣東陳濟棠一起反蔣。

但陳濟棠部下很快叛變,陳自己落魄逃亡香港。

只剩下鐵板一塊的廣西,依靠區區3萬人對抗60萬中央軍。

因白崇禧治軍有方,老蔣最終沒有敢於動武,給予廣西大體獨立的地位。

第五,抗戰中的中規中矩

抗戰中,白崇禧和李宗仁不同。李宗仁做到戰區司令長官,具有實權。

但白崇禧大體還是出於出謀劃策的地位,主要是老蔣對他還是有戒心。

而白崇禧對於廣西以外的作戰,是非常積極的,指揮建議也很出色。

但是,日軍攻入廣西的南寧戰役和桂柳會戰,白崇禧都多少有保存實力的意圖,導致作戰似乎不利。

但客觀來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指揮官,也要有好的部隊才行。

當時桂軍武器裝備太差,1個師就裝備2門過時的日式小炮,和日軍天差地遠。


第六,內戰中表現不錯。

政治原因,就不多說了。

但在淮海戰爭關鍵時期,白崇禧為了擠兌老蔣下臺,在華中按兵不動,拒不支援,坐視杜聿明集團毀滅。

最終,解放軍打到廣西,白崇禧獨木難支,也只能帶著2萬桂軍跑路。

結束了軍事生涯。

白崇禧的厲害之處,在於超強的軍事戰略頭腦。

大家可以看看白崇禧參加的戰略決策,他幾乎都是正確的,沒有犯過什麼錯誤。

尤其是抗戰中,白崇禧參加了很多會戰的決策和建議,事實證明都是很厲害的。

綜上所述,白崇禧是個優秀的軍人,他的能力突出。指揮幾千人時,無往而不勝。指揮幾十萬人,一樣得心應手。面對弱敵川軍滇軍,遊刃有餘;面對日軍、紅軍,也毫不畏懼,從容應對。

遺憾的是,白崇禧還有2大缺點。

第一,不懂政治。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打仗打的再好,不懂政治也是白搭。

白崇禧軍事能力比老蔣強得多,但政治能力還不到老蔣十分之一,自然不是老蔣對手。

第二,軍閥畢竟是軍閥

軍閥和小團體思想,阻礙了白崇禧。

因為以桂軍團體自居,導致很多時候自私自利,保存實力,導致戰功不大。

同時,為了掀翻老蔣,不顧大局,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最終雞飛蛋打。

老蔣好歹還有個臺灣可以退,還是大總統。白崇禧退到臺灣就只能閒居養老,鬱鬱而終。


薩沙

正文:

白崇禧此人,講軍事才能在民國時代確實是出類拔萃的,屬於人尖子的檔次,很多人也喜歡稱他為小諸葛,就是肯定他足智多謀,思維縝密,而且無論指揮作戰還是練兵,都是一流人物,稱其為民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這是不為過的。

但是,白崇禧的身上也存在著許多致命的弱點,一個是專橫跋扈,不善於團結人,一個是狂妄自大,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一個是目光短淺,缺乏大智慧。這些弱點在日後給他帶來了幾次慘痛的失敗。

北伐勝利以後,桂系軍隊發展到三十多萬,地盤擴張到桂、湘、鄂三省,桂系實力發展到歷史上的巔峰。但是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之後,蔣軍卻輕而易舉就攻佔武漢,數十萬桂軍迅速土崩瓦解,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狼狽下野,出逃海外。為何桂系敗得如此快,如此慘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白崇禧專橫跋扈,心胸狹隘,出於跟桂系大將俞作柏的私人恩怨,對俞作柏的表弟、有赫赫戰功的李明瑞進行壓制,不予晉升軍長,反而任用平庸怯懦的胡宗鐸、陶鈞為軍長,致使李懷恨在心,在蔣介石重金收買下臨陣倒戈,致使桂軍陣腳大亂。而白倚重的胡、陶卻扔下全軍臨陣脫逃,使白最終吃下了自己種下的苦果。後來因為俞作柏、李明瑞急於反蔣,迅速倒臺,這才有了讓李、黃、白重返廣西的機會,不然,可能小諸葛就成了歷史的一顆流星了。

(北伐勝利後的政治局面,圖中紫色部分就是桂系地盤)

新桂系重新統治廣西以後,白崇禧又自以為桂軍戰鬥力強,自視甚高,不顧實際情況,悍然出兵攻打廣東搶地盤。結果桂軍在廣州外圍被粵軍打得大敗,一路敗退回廣西,不但沒搶到廣東地盤,還被粵軍佔了梧州。之後白崇禧還不吸取教訓,自以為有張發奎加盟,實力大增,又貿然決定出兵湖南,企圖重佔武漢。結果桂軍在湖南盛夏的酷暑中飢渴交迫,痛苦煎熬,最後在衡陽之戰被蔣軍殺得大敗,張發奎的第四軍幾乎折盡了老本,桂軍也元氣大傷,一路敗回廣西。攻廣東攻湖南兩場戰役都大敗,又引發白崇禧對黃紹竑的攻擊,結果新桂系發生內訌,黃跑到南京投蔣。同時滇軍大舉入桂,新桂系時隔一年又被逼到了滅亡邊緣。好在滇軍戰鬥力很渣,被桂軍奇襲擊敗,退出廣西,而廣東方面也無意與廣西繼續交惡,這樣才讓新桂系得以度過難關。經此一場挫敗,白崇禧才認識到自己的實力遠不如老蔣,不得不閉關自守,休養生息。

抗戰時期,白崇禧身為桂林行營主任,在日軍兩次進犯廣西老家的時候都表現得很消極。崑崙關大捷,打主力的是中央軍第五軍,桂軍部隊則都在外圍打打風流仗以保存實力,結果老蔣震怒,一氣之下降了白崇禧的級;桂柳會戰,白崇禧又把桂軍裝備最好的兩個師以“外線作戰”的藉口拉走以保存實力,結果桂林城裡就剩兩個裝備較差的師孤軍奮戰,最後全軍覆沒。桂林失守後是中央軍在柳州組織防線,拼死抵抗日軍,桂軍精銳依舊沒有全力投入,最後柳州失守,桂柳會戰中國大敗,日本順利打通大陸交通線,白崇禧也是難辭其咎。

(佔領崑崙關的中國軍隊,從頭盔可以看出是中央軍部隊)

到了國共內戰時期,白崇禧坐鎮華中,手握四十多萬軍隊,卻在徐蚌會戰國軍火燒眉毛時壓住部下,百般阻撓其增援徐蚌戰場。華中剿總四十多萬大軍,最後只有一個黃維兵團東援。設想如果華中剿總全力支援徐蚌戰場,國軍就是以一百二十萬軍隊對共軍六十萬軍隊,力量對比會發生很大的傾斜,這場國共的大決戰勝負也就難說了。但是白從派系利益出發,眼睜睜看著國軍最精銳的主力兵團被全部消滅,然後逼蔣下臺,以為靠著手裡那幾十萬兵力,就可以和中共談劃江而治了。然而白完全錯誤估計了和對手的力量,也錯誤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蔣雖下臺,但是軍政大權和財政資源仍然牢牢掌握在他手裡,李宗仁不過是個擺設。而我軍此時已有四百萬大軍,打過長江統一中國是其堅定信念。白崇禧自己呢?真正能掌握的嫡系的桂系部隊只有二十萬人左右,其餘的部隊實際上都不會聽他的。後來四野南下,華中剿總五個兵團裡,宋希濂兵團自動脫離白的指揮,張軫兵團起義於金口,陳明仁兵團起義於長沙,一仗未打,白崇禧就只剩下了桂系的兩個兵團了。但是白依然不能正確估計形勢,還幻想依靠美援守住華南,繼續和中共對抗。青樹坪戰鬥,桂軍依靠兵力優勢打了一個不大的勝仗,更讓白頭腦發昏,在之後的衡寶會戰中竟然以二十萬兵力向五十多萬解放軍主動進攻,結果被打到崩潰,桂系賴以起家的主力第七軍遭到毀滅性打擊。此後廣西戰役,白又缺乏全盤考慮,一邊幻想靠武裝廣西民團來阻止共軍進攻,一邊又企圖守住雷州半島以等待美援,一邊還想把主力部隊從海上撤到海南島去。結果桂軍的行動異常混亂,從南寧撤退的時候,十幾萬軍隊和家屬,幾百輛汽車全被堵在邕江邊上,就靠一條小火輪來回運輸,這時候白崇禧才想到應該預先在邕江上假設浮橋。因為桂軍行動遲緩,共軍硬是靠兩條腿搶在桂軍之前佔領了欽州,把桂軍全部包了餃子。廣西戰役之後,白崇禧已經失去了全部本錢,然而在蔣介石“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的許諾引誘之下,又一次利慾薰心,不顧李宗仁的勸說,飛往臺灣,結果行政院長沒當成,卻成了老蔣實際上的囚徒,最後橫死臺灣。

(廣西戰役中,桂軍行動遲緩,最終被全部消滅)

所以,白如果光從軍事才能上看,說“小諸葛”是沒問題的,但是因為這些致命弱點的存在,我們就只能說他是一個欠缺大智慧和大胸懷的軍閥,最終的成就也就只能限於此了。


軍武次位面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出生在廣西桂林縣南鄉山尾村的小商人家庭,中華民國時期一級上將,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參與指揮過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等戰役。

與國民黨大部分將領相比,白崇禧有膽有識,深諳兵法謀略,記憶力驚人,在國民黨將領中素有“小諸葛”、“白狐狸”之稱,甚至日本人也稱之為“戰神”,可見其有著較強的軍事才能,“小諸葛”一詞並非戲稱。但縱觀其戰爭經歷,雖參與指揮取得過臺兒莊大捷抗日戰爭重大勝利,但對日戰爭總體上勝負各半,在解放戰爭中被林彪擊敗。

1898年,白崇禧讀私塾期間,成績優異,愛打抱不平,常以心計制服那些愛欺負別人的大齡同學。1907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1909年投考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以第二名錄取,入學後名列第一,被定為領班生。期間辛亥革命爆發,白崇禧與陸軍小學同學多人一起加入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從此開始軍旅生涯。

南北議和後,各省學生軍解散,白崇禧被編人南京入伍生隊,半年後又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三年學習期滿後被分配到盧永祥軍中當兵半年,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兩年,養成了較好的軍事素質。

1916年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白崇禧返回廣西,被分配到廣西第1師第3團見習,很快由副連長不路晉升至團長。面對軍閥割據形勢,白崇禧認為廣西的前途不外有三:一為附合北洋軍閥,一為支持趙恆惕所倡言之聯省自治,一為歸附廣東孫中山的革命政府。權衡再三,他選擇了歸順孫中山的道路。1923年至1925年,白崇禧任廣西討賊軍參謀長,藉助革命軍的聲望,與李宗仁、黃紹嬤採取分化瓦解舊桂系軍閥的謀略,依靠聯弱擊強、再擊弱的步驟,先聯合沈鴻英擊潰老軍閥陸榮廷,最後又驅逐沈鴻英,從而控制廣西。“小諸葛”的雅號即緣於此。

1924年白崇禧加入國民黨,1926年桂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白崇禧出任參謀長。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後,追隨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至1937年間,以白崇禧等人為首的新桂系軍閥與蔣介石几度失和,白崇禧等人企圖以新桂系取代蔣介石在中國的統治地位,期間爆發蔣桂戰爭,但均失敗。抗日戰爭爆發後,蔣桂之間的矛盾暫時得以平息,1937年8月2日,蔣介石電邀白崇禧去南京共商抗戰大計。鑑於蔣桂之間的長期爭戰,白崇禧不敢貿然應允前往,後與李宗仁等老友舊部反覆磋商,才於8月4日動身前往。白崇禧在南京不但未受到任何非難,而不久就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參與制定抗戰計劃。

白崇禧當時確定了對日軍作戰的六條指導原則,成為各戰區作戰的根據。淞滬抗戰時,白崇禧以副參謀總長身份常到前線視察戰況。

對於保衛首都南京,白崇禧本來認為,“南京是總理指定之首都,為總理陵寢之所在地,不忍為軍事破壞,應宣佈為不設防之城市,以主力退至城西部、西南部一帶,一部集結於浦口,監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但白崇禧在軍事會議上見蔣介石首先宣佈防守南京,便沒有說出自己的計劃。

1938年3月24日,白崇禧隨蔣介石到徐州、臺兒莊一帶視察。事畢,白崇禧留下協助李宗仁指揮。在此期間,白崇禧除協助李宗仁策劃部署之外,還經常代表蔣介石到前線慰問部隊,鼓舞士氣。中國軍民英勇奮戰,與日軍臺兒莊交鋒獲捷,頓時舉國歡慶,民心大振。國民黨武漢行都遊行人數超過10萬,遊行隊伍用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畫像為先導。

1938年11月,白崇禧兼任桂林行營主任,負責指揮國民黨第三戰區、第四戰區、第七戰區、第九戰區,相繼參與指揮南昌會戰、桂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但在指揮崑崙關作戰時,由於未能按照命令擊退日軍,白崇禧被蔣介石召回重慶,專任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從此至抗戰結束,專司幕僚。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與白崇禧秉承蔣介石旨意,以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誣衊中共抗日武裝“破壞抗戰”“不服從軍令、政令”,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一個月內全部集中到黃河以北,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白崇禧認為,“為將之道,要能帶兵,要能練兵,要能用兵。開誠佈公,信賞必罰,此帶兵之道;技藝純熟,指臂相使,此練兵之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為用兵之道。此外.最要者,革命軍應加強政治訓練與教育。”抗戰勝利後,白崇禧蒐集有關軍事教育材料,參考當時國民黨軍情,寫成《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一書。

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命白崇禧在九江設立國防部指揮所,對抗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 面對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和國民黨軍隊的潰退,白崇禧也曾有過“備戰求和”“求和備戰”的兩手準備,甚至秘送黃紹茲到香港找李濟深調停他與中共的矛盾、派人到石家莊與中共領導人密談,但其求和實質是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渡江的勝利,白崇禧的計劃落空,被迫率部隊由武漢潰退湖南和廣西,最後與蔣介石一起退保臺灣。


十畝桑閒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三國演義》中被神話了。白崇禧的軍事才能要高於諸葛亮。

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軍事才能最卓著的是白崇禧和孫立人。此二人皆不是蔣介石的嫡系。

今天不談孫立人,只說白崇禧卓越的軍事才能。

一、抗戰爆發後,白崇禧第一個提出持久抗戰。

1938年,武漢軍事會議上,白崇禧解析中日形式:日本強,中國弱。中國大,日本小。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與日本人打持久戰。”這個方針為最高當局採用,遂成為抗日最高戰略原則。日本求速戰速勝,而中國充分利用地域廣袤,把日本給拖垮。

二、白崇禧準確的預判了紅軍長征路線。

在1934年4月的軍事會議上,白崇禧提前六個月就預判紅軍將要做戰略轉移。當時紅軍要長征是最高機密,連彭德懷這樣的高級將領都不知情。

白崇禧還對紅軍長征的路線和時間,都做了精準預判。

三、蔣桂會戰的失敗,白崇禧指揮沒有問題。

很多人黑白崇禧,說他指揮的蔣桂會戰,讓桂軍打了敗仗。

在蔣桂會戰前,蔣介石已經把桂軍東調西派,使桂軍兵力分散。白崇禧軍事才能再高,也必然失敗。

所以,蔣桂會戰的失敗,不能歸於白崇禧指揮不利。


所以,白崇禧不應該成為小諸葛。應該稱為大諸葛。


楊朱學派

從多方面考慮了一下,也對比了一下,經過深思熟慮。排除政治因素和主觀意識,單方面講軍事才華“小諸葛”白崇禧絕對,不比開國元帥當中的任何一位弱。可能我這樣說,有人會不服氣。



白崇禧,善謀善斷,膽氣超人,善於捕捉戰場信息,靈活運用。常常以少勝多,有常勝將軍之稱。連毛主席都說他是當時中國第一智謀軍閥,抗戰期間,日本人被他打得,心服口服,甚至有日本人稱他為“戰神”。


北伐時期,白崇禧從廣西打到東北,一路高歌猛進,打得北洋軍閥,服服帖帖。抗日期間,臺兒莊殲日軍一萬多人,是抗日首次大會戰勝利,後又血戰崑崙關,死戰武漢城,期間共計消耗日軍15萬人,殲滅了日軍精銳的中村旅團。解放戰爭當中,第二次四平戰役中擊敗林彪,大別山上對戰劉伯承,渡江戰役後,青樹坪又打敗了林彪。

在軍事理論上,白崇禧的“積小勝成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思想,遠早於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白崇禧寫的《游擊戰綱要》也是當時國共遊擊區學習的聖典。

白崇禧是絕對,對得起“小諸葛”這一稱號的,這一點誰也不用否認。

如點評不到位,請條友們多多指點。


滾滾是國寶

回答:

當之無愧

僅就軍事能力而言,白崇禧戰略眼光確實一流。

我是針對抗日戰爭而言,解放戰爭可以簡單談一下。

1937年8月7日的南京國防會議的召開,是蔣介石從七.七事變中,與白崇禧密談抗戰形勢的全面分析,開戰後的局面走勢,我方應對策略,敵我力量對比後,蔣介石採納白崇禧的大局構想,經與何應欽,蔣百里等人完善後,一致認為,中國以軟抗強,一旦戰端一開,只有動員全國力量,利用中國廣大


地域遼闊,縱深無窮的有利條件,開展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作戰,拖垮來勢洶洶敵軍。

當日軍得知蔣介石第一時間到達廬山的消息後,日軍知道,中日必將開始戰了。

通過南京保衛戰,白崇禧在武漢痛定思痛,終於與蔣介石協商後一致確定,戰武漢而不守武漢,戰爭在長江兩岸展開,史稱"武漢會戰"。

雖然武漢終於丟失,然而日軍兵力已捉襟見肘,再也無能力組織大規模會戰,敵我雙方


對峙。而蔣介石以大西南為戰略後方,西北為左冀,與日周旋。

解放戰爭中,白崇禧以桂系兵力為骨幹,組成武漢行營,他前往徐州面見準備徐蚌會戰的黃埔軍校高官,勸其放棄以徐州為中心的會戰,而以淮海廣大地區機動野戰,而在黃埔將官們的不屑中忿然回武漢,中共得知白離開徐州後,第二天即開始了規模空前的"淮海戰略"。


良人執戟2

白健生軍事才能在國民黨將領中應該算是佼佼者,很有水準!毛澤東也說過,白崇禧小諸葛,喜歡帶兵。白崇禧打過不少勝仗、好仗,從北伐戰爭的副參謀總長,到國民黨國防部長,都有相當軍事表現。因與陳誠等不睦!又反過蔣,受蔣猜忌,故難在國軍中重用。白崇禧不少好的建議,後都被蔣越級指揮搞壞了。這一點在《白崇禧口述自傳》,《白崇禧傳》,《李宗仁回憶錄》,黃紹竑《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始末》等史料中都有介紹。不去深說;白崇禧軍事才能較高,人品和接人待物二流。和國民黨將領關係不太融洽,持才傲物瞧不起別人,甚至與李宗仁,黃紹竑,黃旭初等桂系首腦也有不協的一面,好在別人對他知根知底不與計較,故新桂系比較團結;白崇禧政治才能一般,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知長遠後果,國共北京談判,蔣介石攪局固然是主要原因。南京政府不簽字此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李宗仁勸他別去臺灣,蔣介石略施小計就讓其就範,白在臺灣死因不明!悲夫,白崇禧政治上只能是阿斗!枉為小諸葛!


聊以自娛2

抗日名將白崇禧,統一廣西以少敵多,擊退滇軍,小諸葛威名初現。後又策反唐生智倒戈革命促成北伐,又一馬當先直奔長沙,江西一星期內四戰四捷以三萬敵十萬,屢屢以少勝多屢戰屢勝。寧漢分裂大軍東下、孫十萬兵臨城下,白用車站電話連夜指揮,挽南京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力挽狂瀾拋時國民元老譚延闓贊曰:指揮能迴天地事,學語小兒知姓名!至此小諸葛之名名揚海內。後唐生智攜二十萬大軍東下欲取南京。白何李三人通力合作逆江而上一取洪都二取武漢三克長沙,唐生智僅以身免,其二十萬大軍被桂系悉數收編。後蔣復出摘桃,李白為北伐勝果尊其為總司令兵峰直指京灤,從鎮南關一路北上打到山海關,張聞風而歸順,至此海內一統。後蔣桂合作白欲陳兵北疆守衛國門,李身居南京以示合作誠意,在此國家初定百廢待興之際蔣竟背後開槍偷襲。至此國家又陷內亂矣。1937日軍來襲,此時老蔣又想起其諸葛。怎奈新仇救恨棄消除豈易,誰知李白竟不計前嫌,旋即響應,白隻身飛抵南京任參謀副總兼軍訓部長。李號召抗日,報名者百萬,需靠抽籤而定,國內罕見。抗戰時提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思想成為抗戰時最高思想,臺兒莊首挫日軍,徐州指揮大軍有序撤退大別山,武漢會戰節節抵抗,日軍處處受襲,崑崙關帝國鋼軍折戟。東北督戰驅林彪,大別山敗劉鄧顯英豪。內戰蔣昏才不用,處處掣肘志難申。為國盡忠終不降,千古英名永流傳。


淡定淡定axiba888

白崇禧在軍伐混戰和北伐時代就以足智多謀,精於運籌聞名,是桂系的智囊,這一點也被蔣介石所欣賞,青睞。一直想收為己用。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白崇禧李宗仁組合半生都在與蔣介石鬧彆扭!但是蔣、白在反共這一點上出奇的一致。白崇禧在反共上為蔣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中央紅軍被迫撤離根據地時,白準確的預測出中央紅軍的行動路線,也看穿了蔣介石欲使“鷸蚌相爭”的策略。雖然讓紅軍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卻沒有趕盡殺絕,這就是紅軍史上最為慘烈的“湘江之戰”。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方面也是白崇禧結合各方面經驗與條件,提出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方針。並輾轉於各大戰區為打擊日寇獻計獻策,立下了一定的功勳。解放戰爭中白崇禧遇到了自己軍事生涯最強悍的對手,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劉伯承。兩個以謀略著稱的名將展開了一場殊死搏弈!白讓劉伯承的部隊遭受了嚴重損失,劉在白的肚子裡生存了下來。這為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後來白又遇上中共軍隊另一個以機智著稱的名將林彪,終於機關算盡的小諸葛大勢已去!縱觀其一生,小諸葛絕非浪得虛名,是國軍中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堪稱一代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