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導語: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和衛鞅兩個失落的天才一拍即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秦孝公為了帶領積貧羸弱的秦國走向強大,而衛鞅也為了一展抱負,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說起商鞅變法的內容,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總的來說,衛鞅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對於政治制度的改革,一個是經濟制度的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有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制(設郡縣)、廢除世卿世祿改為官僚制、軍功爵制和連坐制。經濟制度的改革主要有:打破井田制富國、主民客民分業、重賞殺敵強兵。

或許是商鞅變法的意義過於重大,影響力非常長遠,以至於很多時候商鞅變法的功績不免有被誇大之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商鞅變法促成了秦國的崛起,而秦國是最終的勝利者,成王敗寇也就是這個道理了。在戰國時期,很多國家都在積極變法,秦國並不是第一個開始變法,他的前輩有李悝和吳起。如果你看過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就會發現商鞅有“抄襲”之嫌。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都是從吳起這裡學來的,至於如何相似,我們來一探究竟。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世卿世祿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在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時候,為了表示對貴族和功臣的獎勵,就獎勵了那些貴族和功臣,世卿世祿由此誕生。世卿世祿的含義就是貴族和功臣可以延續祖上的輝煌,後世的子孫可以世襲這份輝煌。世卿世祿不僅僅是簡單的政治上世襲爵位而已,還有經濟上世襲的俸祿,也就是說,世卿世祿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雙重世襲制度。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老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又或者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種制度對於貴族和功臣來說利益是非常大的,可永保榮華富貴,既有社會地位,又有富貴滿身,可是對於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就沒有那麼友好了。

對於貴族或者功臣來說,長時間享受榮華富貴,非常容易造成驕奢淫逸的現象,因此往往過了幾代以後,無才無能的貴族層出不窮,大部分坐吃山空,啃著祖先留下的功勞簿。這個時候,他們不但不是國家的功臣,反而是國家的累贅,更是國家的蛀蟲,這對於後世有功的人才來說這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人才立功卻不能得到爵位和獎勵,久而久之,想要為國效力人才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吳起深知世卿世祿制度對一個國家所帶來的危害,下決心廢除。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開始廢除世卿世祿: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吳起廢除世卿世祿的中心思想就是“均爵平祿”,剝奪那些因為祖先有功勞而後世子孫沒有功勞者的爵位,將無功者的爵位和俸祿獎勵給今天的有功者

有了理論基礎,吳起是怎麼執行操作的呢?吳起的方法是: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也就說封君的後世子孫,只要超過三代,就沒收爵位和俸祿,當然封君的子孫到了三代立了新功勞另當別論。

那麼將回收的爵位和俸祿怎麼辦呢?吳起當然也不能白白浪費或者閒置,吳起提出“以撫養戰鬥之士”,也就是獎勵那些有軍功的將士。

因此在吳起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的時候,楚國原先的大部分貴族被收回爵位和俸祿,而楚國將士的戰鬥力空前提高。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其實是和吳起的做法是一樣的,都帶來了同樣的好處,釋放了國家爵位和俸祿,獎勵那些有功之人,使得一般的老百姓都能因為立功而得到相應的爵位和俸祿,這是對國家的好處,不過所帶來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觸動了舊貴族長久以來擁有的合法權益,也為自己將來的失敗和被殺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方法到結果,很難說商鞅沒有“抄襲”吳起的嫌疑。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2、整頓吏治

整頓吏治是一個國家能否強大的重要先決條件,對此,吳起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其一,減少大臣、重臣和封君。這些人的權勢太大,對於國君來說是非常大的政治威脅,“上逼主而下虐民

”,對國君來說是政治威脅,對百姓來說是災難,因此必須像修剪樹枝一樣,將那些多餘的非主幹清理一部分,這樣主幹才能茁壯成長。

其二,罷免庸官、昏官。把朝堂之上的那些庸官和昏官通通清除出去,這樣不但為有才能的人留下機會,更為國家削減開支。

這一條實際上是對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的一種延伸,當然吳起提出的這兩條也觸碰到了眾多官員的利益,這部分人對於吳起的仇恨進一步加深。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3、獎勵耕戰

商鞅打破井田制和有功者得爵怕也是從吳起這裡學來的。想要富國強兵,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只能是“耕”和“戰”。對於老百姓來說,如果通過耕種,除了給國家繳納賦稅之外,剩下的都歸自己所有,老百姓種地務農的積極性就會大幅提高。對於士兵來說,只要在戰場上殺敵就給予獎勵,這樣也能大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因此在短短几年以後,楚國的老百姓家裡有餘糧,個個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軍隊的士兵則因為戰爭殺敵有獎勵,作戰能力空前提高,短短几年時間就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4、開闢土地

從當時的地理位置來看,楚國位於南方,而且領土面積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大的,如此幅員遼闊的國家,卻有很多土地荒蕪,吳起便上報楚悼王,讓國家的貴族去開墾荒地,增加糧食的產量。對於貴族來說,好好享福的日子過不了,反而去荒郊野外,甚至到蠻夷之地去開荒,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有多麼大了。

因此短短几年以後,楚國的田地非常多,糧食也非常多,最終的結果就是“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吳起幫助楚國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從以上的變法內容來看,像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農民耕戰、士兵殺敵獎勵,這些後來商鞅都學到了。連坐制、主民客民分業是商鞅所添加的,軍功爵制這種則是商鞅更加的細化。

其實商鞅除了上述說的那些內容之外,郡縣制也不是商鞅的首創。郡和縣其實是兩種制度,一種是郡制,一種是縣制。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率先提出並且實行了縣制;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在位期間提出並且實行;經過歷代法家代表的改革,郡縣制最終成型於秦漢時期。因此商鞅也只是將前人提出的制度做了一次完整的整合。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吳起變法為何虎頭蛇尾?秦國商鞅變法卻能一直延續?

按照上文所說,吳起的變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時之間讓楚國稱霸天下,可是後來楚國的變法卻突然腰斬。那麼楚國為何不像秦國那樣,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遵從的都是商鞅變法?這和國君有關!

先來說說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何能夠成功?並且一直延續到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看看秦孝公就知道了。

秦孝公繼位的時候只有二十多歲,非常的年輕,看著積貧羸弱、任人宰割的秦國,年輕的秦孝公內心被點燃,發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秦國弱小的局面,此時碰上剛好想要一展鴻鵠之志的商鞅,於是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變法。在商鞅變法期間,秦孝公給予了商鞅最強有力的支持。在當時的秦國舊貴族的反對下,秦孝公一人扛下了所有,獨自去面對反對變法的重臣和貴族,商鞅只管安心變法,而且二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改初心,矢志不移。

對於變法者來說,想要成功變法,沒有國君強有力的支持是不可能變法成功的,而秦孝公恰恰就是這麼一位為商鞅提供了絕對支持和保駕護航的國君,因此商鞅才能夠變法成功。當然秦孝公也深知,自己和商鞅堅定的變法觸動了很多貴族和大臣的利益,在自己去世以後,這些貴族和大臣肯定不會放過商鞅。彌留之際,秦孝公為了保護商鞅,甚至說禪位於商鞅的話,可見秦孝公對商鞅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嬴駟繼位。嬴駟可以說和商鞅有深仇大恨,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期間犯罪,因為太子是國之儲君,不能用刑,商鞅轉而對嬴駟的師傅用刑,二人的仇恨也從這裡結下。秦惠文王繼位以後,車裂了商鞅。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可是對商鞅變法卻是堅定的支持。

在這裡我引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富大龍飾演秦惠文王說的一段話:商君之法,非酷律苦民之法,乃富國強民之法,秦必遵之!

因此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卻實實在在的認為商鞅變法能夠幫助秦國強大和崛起。從這裡開始,後世的秦國之君也有了統一的共識,因此一直延續了變法的內容,秦國也一直走在強大的路上。

回過頭來說說吳起的變法。吳起從魏國逃到楚國以後,楚悼王也是重用吳起進行變法,而且對吳起的變法支持力度也非常大。可能有的人說了,那麼為什麼同樣是國君堅定不移支持變法,吳起變法最終為何沒有進行下去?這和楚悼王的死有關,楚悼王的在位時間是公元前401年到公元前381年,長達二十餘年,可是吳起變法的時間卻是386年到前381年,從這個時間節點就能看出端倪。吳起變法是在楚悼王的晚年進行,楚悼王不是不支持吳起變法,而是支持的時間有限,僅僅六年以後,楚悼王撒手人寰。

楚悼王死後,之前那些利益受損的大臣和貴族聯合起來殺了吳起,即使吳起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也無濟於事,被亂箭射死,吳起最終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而楚悼王死後,繼位是的楚肅王,楚肅王沒有秦惠文王那樣的魄力,又畏懼重臣和貴族的勢力,因此吳起變法就沒有在楚國繼續進行下去了,這也是楚國沒有最終強大起來的重要原因所在。

商鞅變法有抄襲吳起之嫌卻比他成功,秦孝公:年輕就是能為所欲為

總結:

從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的內容來看,商鞅借鑑了吳起很多的變法內容,大有抄襲之嫌,郡縣制也是整合了前人發明的制度,不過這裡並不否認商鞅的功績。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最終走上不同的道路,國君的年齡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秦孝公繼位的時候二十幾歲,非常年輕,因此對商鞅支持的力度非常長,商鞅變法也能持續二十餘年。而吳起變法,楚悼王雖然支持力度也非常大,但是有效期太短,只有六年,這也導致了吳起變法最終功敗垂成,可見一個明君活得長就是有優勢。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說苑·指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