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出征”算是歷史故事,還是文學作品?真假難辨?

哲學文史學堂


應該算是歷史故事,關於花木蘭替父從軍一事,歷史上是沒有記載的,是文人根據民間傳說,經過加工逐步成型的故事,但故事編的人人相信,願意看,迎合了民間獵奇心理,流傳久了都以為是真的了。花木蘭多年替父從軍守邊關,她的女性生理特徵,是掩蓋不了的,最基本的說話聲音,難道表現不出來嗎,睡覺與男兵在一起,男兵不可能發現不了,所以我們不必細究真假,只當是真的行了,讓花木蘭的美好形象,永遠留在人們的腦海裡,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不同的花木蘭,只要大眾喜歡,就讓這個故事繼續流傳。


殿忠雜談


“花木蘭替父出征”算是歷史故事,還是文學作品?真假難辨?

首先,花木蘭替父出征來自《木蘭辭》,而《木蘭辭》來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的一首北朝民歌。而《樂府詩集》的詩歌採集來源於民間收集或者專業的文人編輯。

《木蘭辭》沒有作者,所以很大可能是民間收集的民謠。民謠都是老百姓對所見所聞的改編,其真實性足以與地方誌媲美。

很多人說這是文學作品是因為木蘭的女子特徵,包括來大姨媽,上廁所,洗澡這些生理問題。但是木蘭長的偏男性,而且出自遊牧民族,從小長在馬背上,善騎射,而且從事的是信使這個兵種呢?是不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這些在詩歌中都有寫的。比如“可汗大點兵”,可汗這個稱呼,在北魏官方文獻裡,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稱為“可汗”。但是征戰十二載,超過十二年的戰爭能匹配的只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族的戰爭達到了25年之久。

拓跋燾是鮮卑族人,所以木蘭出生於遊牧少數民族。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這句就寫出木蘭從事的是信使,所以不用與其他人同吃同住,信使傳遞的都是軍情密件,所以住宿也有獨立的臥室。所以這些就可以解釋木蘭從軍十二載,都不知木蘭是女郎。

而木蘭辭中也沒有說木蘭姓花,木蘭的戶籍也無記載。

而花姓木蘭第一次出現於明代文學家徐渭改編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所以花木蘭替父出征,是將人物歷史經過文學創作後的作品,是歷史與文學的結合體。

為何花木蘭故事被屢次搬上熒屏?

最近大火的莫過於,劉亦菲出演的迪士尼版花木蘭,而迪士尼出品,必屬精品。花木蘭為什麼能走向世界呢?

木蘭做到了忠君愛國,孝順父母。巾幗不讓鬚眉的典範。

木蘭本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在家對鏡貼花黃,然而徵兵打破了家裡的平靜,父親年老體弱,弟弟還小,所以只能木蘭這個孝順的女兒,女扮男裝代替父親上了戰場,為國盡忠。

參軍的木蘭並不比男兒差,相反木蘭有勇有謀,在戰場屢建奇功,並且活了下來。可汗論功行賞,木蘭不為功名利祿,只想回到家鄉侍奉父母。

這樣一個忠孝兩全,巾幗不讓鬚眉的奇女子怎麼能不讓人敬佩。她不止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更是“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典範。

終上所述,花木蘭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證明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花木蘭,不論是歷史,還是文學,她都是中國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中華民族的精神永垂不朽。


非煙慧語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句朗朗上口的的詩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上學的時候這首詩是老師要求背誦的,十多年過去了現在依舊能背上幾句,筆者最喜歡的就是全詩的開頭和結尾一句。“花木蘭替父出征”算是後人根據當時的民間傳說藝術加工而來的文學作品,因為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花木蘭”這個人,只能說當時南北朝時期有一個類似這樣的人物,後來經過後人的藝術加工,演變成了我們今天大多數人所認知的“花木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首《木蘭詩》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就不得不提詩中的主人公“花木蘭”,這首長篇敘事詩,收錄於《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在唐代就已經已廣為傳誦,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順,戰場上巾幗不讓鬚眉,功成名就不貪圖功名利祿,使的花木蘭的事蹟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

花木蘭的故事不僅在國內流傳,就連外國人也對其很感興趣。美國迪士尼公司早在1998年就根據我國民間的花木蘭故事製作了動漫版的《花木蘭》。而由劉亦菲、甄子丹領銜主演,鞏俐、李連杰特別出演的真人版劇情電影《花木蘭》也將於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上映。

那麼歷史上到底是如何記載這位傳奇女子的呢?

關於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上並無明確記載。

歷史上到底有無“花木蘭”其人?其真名是什麼?死後到底葬在哪裡一直爭議不斷。

南宋程大昌根據白居易“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和杜牧“彎弓征戰作男女,夢裡曾經與畫眉”詩句,而肯定“花木蘭”實有其人。(程大昌寫的《考古編》主要是講雜論經義異同及史傳謬誤,博洽詳明,曾任中國史學會會長的張海鵬評此書“實能正經解之乖違,訂史傳之闕誤”多有可取。)

經過考證有的人認為木蘭姓魏,有的說姓宋,而多數人認為姓花。南北朝時期祖沖之的《述異記》、唐代李亢的《考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關於“花木蘭”的墓地的爭議?

在廷安市杜甫川內,與方花山隔河對峙的果園山,原名花家陵。據傳為花木蘭的墳墓。通往墓的山間小路原為磚石砌成的臺階,長30多米,每階寬約2米,臺階邊還有拴馬樁。半山坡有石碑,高約1.5米,寬1米,厚0.1米,上書“花木蘭之墓”。花木蘭墓除了在陝西延安有修建外,在河南商丘虞城縣、武漢黃陂、安徽亳州等地也有落址。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大周莊村是花木蘭的家鄉,所以這裡也建有木蘭墓。大量的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為大家所認同。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

《木蘭詩》產生於北魏,據史書記載:公元402年至492年90年間北魏與大的戰役就有20次,《木蘭詩》故事的歷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禦柔然的反掠奪之戰。作者在詩中不僅歌頌了木蘭的愛國熱忱,也通過棄官還鄉表現了她不慕功名利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近代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修訂中指出“詩中描寫的木蘭,確實表現了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道德。”北魏有《木蘭詩》一稿,足以壓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詩人。”

總結:《木蘭詩》來源於北朝民歌,而民歌一般都是根據真實歷史人物故事改編而成的,那麼也就可以肯定南北朝時期確實有這樣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英雄。經過後人不斷的塑造“花木蘭”這個人物形象,一個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的“花木蘭”就這樣形成了,但是由於花木蘭這個人物在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大多都是一些野史筆記,而且古代史書上對於女性的記載很少,大多都是一筆帶過,雖然花木蘭在中國文學領域和民間影響大一點,但是對於歷史方面影響很小,因此沒有必要出現在歷史課本上。

瞭解更多有趣的歷史知識可以關注@賞心樂史


賞心樂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首先從《木蘭詩》的出現源頭尋起。

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木蘭詩》是北朝時期的民歌——雖然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是隋末唐初的,但《木蘭詩》最早出現在古代的著錄裡卻已經是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了。而在這部書中,提到《木蘭詩》是摘自《古今樂錄》。《古今樂錄》這部書如今已經失傳了,但《隋書·經籍志》曾提到過《古今樂錄》這本書是出自南陳的僧人智匠。

同時,唐朝人的書中雖然沒有完整的《木蘭詩》出現,但是多個地方提到過木蘭詩和木蘭其人。如唐元稹在《樂府古題序》中提到:“···其餘《木蘭》、《仲卿》《四愁》、《七哀》之輩,亦未必盡播於管絃明矣。”還有唐李冗在《獨異志》中寫到:“古有女木蘭者,代其父從徵,身備戎裝,凡十三年,同夥之卒,不知其是女兒”

由此脈絡可循,《木蘭詩》應該是流傳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民歌,並且在唐朝時已經是頗為人知的故事了。


那麼這個民歌和故事,是不是有真實歷史可循呢?其實是有的,我們知道北魏是由鮮卑人建立的王朝,在鮮卑人的習俗中,不僅充滿著尚武的精神,而且婦女地位也很高,不僅操持門戶之務,還常常參與軍政之事。因此,在北魏的歷史中,曾經多次提到過女子參與作戰的記載。比如《魏書·李孝伯》提到一首《李波小妹歌》,就提到一個射箭武藝非常高超的女將李波小妹。還有《楊大眼傳》中,提到楊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騎射,常常跟隨軍隊一同作戰,軍中稱呼她為“潘將軍”。包括後來初唐有名的娘子軍的領袖平陽公主,實際上也是這種鮮卑風俗的體現。

但是,關於花木蘭的完整事蹟,除了木蘭詩,大多是後來的人陸續添加添加上去的。

比如傳到清朝的時候,有史載和地方誌認為花木蘭是河南商丘人,商丘還有個“隋孝烈將軍廟,廟祀木蘭”。康熙年間的《商丘縣誌·列女》中還有“木蘭姓魏氏···慨然代行···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這樣的記載。如果照這份資料,那木蘭是魏木蘭,而不是花木蘭。不過這個魏氏很可能是木蘭是北魏人的傳訛,不一定可以作準。花木蘭之名,則很可能與“木蘭花”之名聯結起來而流傳開來的。

另外還有學者根據木蘭詩的行軍路線等對照歷史考證,認為木蘭應該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鮮卑軍戶。這些就不一一詳細引述了。


綜上,花木蘭的形象或許確有原型,但更多的可能是多個鮮卑女性參與戰鬥的故事再綜合漢文化中的孝道文化而創作出來的民間故事形象。其孝順又勇敢的女性形象,廣為人所敬仰,老百姓為之立廟祭祀,歷代朝廷為之加封、樹碑,文人為之吟誦不絕,使得木蘭形象已不僅僅是一種民間故事形象,還成了一種文化與精神的象徵了!


曲江家學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也就是咱們初中時反覆背誦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但是女子替父從軍肯定事有其人,這是無須質疑的,只是可能沒有後來文學作品記載的那麼具有傳說性色彩。

比如木蘭一開始就被發現是女的,後續軍營十二年只是戲說。或者木蘭果然從軍了,不過也只是歷年堅持下來,並無大的功績。回去之後成為民間的談資,被文學家整理成民歌,而官方並不認可。

雖說木蘭的故事在南北朝就有了,但是她真正路人皆知是在唐朝時期,據說當時唐高宗封她為孝烈將軍。

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

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

唐以後,木蘭的故事被加以更多戲說,版本層出不窮,甚至還有暗黑版本,皇帝知道她是女的之後,大為讚歎,要納入後宮為妃,木蘭拒絕,自殺身亡……

在我心中,除了最初的民歌版本,其餘我都不以為然。後面不過或為利或為名,歷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雖然民歌依舊不可信,但可能我願意相信吧,歷史也是一樣,你願意相信,就是真實的。你懷疑,那就是假的。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明確無誤的還原一段上百年上千年的歷史。因為就連當時人也不能。

話說木蘭是我的本命英雄呀……




志疆惠達


二者皆有。為何,故事的原型確實存在,這個故事情節和任務在古代社會可謂轟動效果,就具有了故事性和文學性,在經過作者(佚名)妙筆生花、藝術加工,一個好故事就便成為了千古流傳的好的文學作品。舉例子,《史記》,我們姑且認為司馬遷所記錄事件都是史實,故事的文學性也非常高啊!《史記》的評價其中之一就是“無韻之離騷”。所以,你既可以將《史記》當史學研究,也可以當做文學作品欣賞。就是這個道理。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相信各位小夥伴都非常的熟悉,講述的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巾幗英雄的故事。

不過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靠得並不是正史的記載,而是歸功於《木蘭辭》這一北方民謠的傳唱,因為正史中並沒有關於她的任何點滴記載。

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花木蘭不過是古代文學作品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形象而已,歷史上並無此人。

對此,有一小部分人持不同觀點,認為正史中雖沒有記載“花木蘭”這個人物,但並不代表她就不存在。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應該就是來源於真人真事,而且花木蘭所生活的朝代應該是在唐朝。

理由如下:

1、《木蘭辭》中有一句“可汗大點兵”,據史料的記載,同時擁有天子和可汗稱呼的就只有唐太宗一人;

2、《木蘭辭》中還有一句“從此替爺徵”,也只有唐朝初期實行的府兵制,才有代父出征的規定;另外《木蘭辭》中還有很多描寫府兵制的詩句,比如“願為市鞍馬”、“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等等,這種自備糧草兵器的規定,也只有唐朝初期才會有;

3、《木蘭辭》中還有“出門看夥伴”等句,這也只有唐朝初期的折衝府才會規定十人為一夥。

看到這裡,估計有朋友會說,就算故事是發生在唐朝,但是你也沒證明花木蘭是卻有其人啊。彆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宋代有位大文學家名叫程大昌,他在自己的《繁演露》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樂府有位名叫木蘭的女子,代父從軍,十年後凱旋而歸,沒有接受任何的賞賜。另外,明朝的大文學家田藝蘅在其《留青札》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

他們這麼記載的依據是什麼呢?是白居易和杜牧的詩句。

因為《木蘭辭》就是在唐朝這點是毫無爭議的,所以唐代人對於自己生活朝代的史實也是非常瞭解的。

另外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修過《通典》的著名史官,杜牧自己的《題木蘭廟》相去初唐也只不過幾代人而已。

所以說,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應該是經由杜佑考證之後再傳給杜牧的,是真實可靠的。

再者說,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如果針是杜撰出來的文學作品,那麼為何當時唐代眾多的學者對此沒產生懷疑呢?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唐朝的百姓應該是非常熟悉花木蘭的,她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非杜撰的。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國人尊敬的一位巾幗英雄,就如同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一般,因為她勇敢又孝順。

《木蘭辭》一文也被選入了我們的課本,代代相傳,長久不衰。


精衛填


🌹關於“木蘭從軍”的故事,多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是否真有“木蘭”其人,人們始終在刨根問底。究其原因,那就是:木蘭這位巾幗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是中華女性之中一個閃亮的明星!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主人公是木蘭,全稱為“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敘事詩。它產生的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的記載和爭議,儘管吵得不可開交,爭得面紅耳赤,至今沒有定論。

📔有人說是唐朝韋之甫所作,也有人說原本就是北朝鮮卑族的一首民歌。而現代學者大多數認為《木蘭詩》產生於鮮卑族的北魏,創作於民間,而後經文人加工潤色,被歷代傳頌,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便於詠誦、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我們所詠誦的原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都是源於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

📔木蘭本是一位勤勞樸實、善良孝道的農家姑娘,由於天子徵兵,毅然替父參軍出征,既具有“國家”的大義,又體現“小家”的孝道。在戰場上英勇善戰,多次立功。戰後不接受天子的封賞,只想回故鄉與家人團聚。

📒這樣一位果敢堅毅,不慕名利,勇於擔當,熱愛家鄉的剛柔並濟的女英雄形象,鮮活地躍然於紙上,流傳於社會,鐫刻於心間……成為人們反覆探問究竟,試問真假,詢問其人的根源所在!








笑看東籬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樂府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見於北宋郭茂倩編纂的《樂府詩集》中,但木蘭姓氏名誰、具體朝代,並不見於史傳。是不是史書上沒記載的人物歷史上就不存在了呢?這不見得。

首先說史書,是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書籍。隔代修史,當代修志。所選取的歷史事件、人物與編撰者的編撰目的、原則、喜好有很大關係。再說,木蘭是替父從軍,有“欺君之罪”,即使皇帝赦罪,也不便大張旗鼓宣傳。所以史傳上沒有的人或事,並不代表不存在。

其次,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的反應,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當然,我國文學早期也有神話傳說,但《木蘭詩》並沒有寫木蘭具有超人特質,所以屬於現實主義的作品。

由此,我認為木蘭這個人物是存在的,是她家鄉的人傳頌的大勇大孝的奇女子。也許在傳頌中有些誇張,如“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數字是虛的,也許木蘭從軍了有五六年。也許立功授獎也沒有“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種誇張在文學作品中是允許的。

今天我們研究《木蘭詩》沒必要考證木蘭這個人的存在與否,她已經成為符號,一種精神,她表現出的是孝順長輩、熱愛國家,英勇頑強、淡泊名利精神永存。國難面前那些堅毅的逆行背影不就是當代花木蘭嗎?




半支蓮6


接下來我們就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花木蘭從軍故事的虛構性。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裡面的可汗說明當時徵召花木蘭的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故事背景應該發生在魏晉南北朝的北魏時期,而對抗的是北方遊牧民族柔然。作為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北魏,自己就是胡人出身。
其中“同行十二年”而沒有人發現花木蘭是女子之身更,可以說是十分的扯淡了。在中國古代的社會里裡,女子是沒有行軍打仗、轉戰十年、立功萬里而做英雄豪傑的可能,這完全違背了歷史事實。

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女將軍只有明朝末年的女將秦良玉,秦良玉入京勤王而被崇禎皇帝親自召見。秦良玉家族以及其麾下的白桿兵在對抗後金軍隊戰鬥中,屢立戰功,是實打實的一支保家衛國的武裝力量。
筆者認為要宣傳真正的女英雄,那麼秦良玉的故事也可以上教科書,而不是虛構出來的《木蘭詩》;如果僅僅是為了學習古詩詞的話,那麼《木蘭詩》自然是一篇佳作。


浮沉的歷史


花木蘭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是其原型尚有爭議。有史料記載她的故鄉在虞城,對於花木蘭這個人物,我們只是從《木蘭辭》這首詩歌中找到的線索,但這只是民間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現在也還沒有得到確鑿的消息,替父從軍這件事也不過是從詩詞中發現的。

這首《木蘭辭》是屬於《樂府詩集》中,另外就是在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中記載了《木蘭辭》,在清朝的《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也有著木蘭從軍的故事。據說在隋朝時期,有一位女扮男裝的女英雄名叫花木蘭,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期間經過了多次改建,清朝時期此廟的佔地已經有一萬多平米了,內部有花木蘭騎馬的雕像,牆上還刻著木蘭的壁畫之類的,很多都有讚美花木蘭的詩詞,如果這件事只是虛構的民間故事,絕不會有人花這麼大的功夫與製作,說明花木蘭替父從軍一事,歷史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