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首先,我们需要从无畏舰的诞生开始扯皮

首先(为什么我又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说世界上第一艘无畏舰来自英国(即无畏号),但是最早提出无畏舰的核心概念,即“全装重型火炮(All-Big-Gun)”这个概念的人是意大利造船工程师维托里奥·库尼贝蒂(Vittorio Cuniberti)而不是英国人。

不过很可惜,意大利皇家海军一开始没有接受库尼贝蒂的这个概念(笑)

不过好在在无畏号下水以后意大利马上看出了问题并且开始追赶英国人。但是受限于造船技术,意大利人的第一艘无畏舰“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在1909年才开始建造,比无畏号晚了四年多一点。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意大利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无畏舰,但丁·阿利格伊切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同盟国的角度)将法国作为潜在对手的意大利很清楚地知道,只靠自己手上仅有的但丁一艘无畏舰是打不过法国海军的,因此开始建造更多的无畏舰,其中就包括三艘“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以及我们本次的主角,作为“加富尔伯爵”级改进型登场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新无畏舰来一艘!求你了!

1911年,三艘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的舰体先后完工下水,但是此时作为意大利(想象中的)对手的法国人手上有着五艘无畏舰,而意大利人即使算上之前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手上也只有四艘无畏舰。面对这个数量差距,意大利人决定再增加两艘无畏舰以确保自己面对法国人时的优势。1911年,两艘“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的改进型被列入计划,这就是“安德烈亚·多利亚”级。

“安德烈亚·多利亚”级作为“加富尔伯爵”级的小改型,大体上没有什么差别。相比前者,安德烈亚缩短了艏楼;将舰体中部的三联装12英寸(305mm)主炮(X炮塔,或称三号炮塔)的安装位置降低一层甲板以提高舰体稳定性;将副炮口径改为6英寸(127mm);将前主桅移至一号烟囱前,以提高通观性能;这是大改造前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与“加富尔伯爵”级最大的外形区别。

1912年上半年,两艘新战列舰先后开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二号舰“卡约·杜伊里奥”的开工时间反而比一号舰“安德烈亚·多利亚”要早一个月,完工时间早10个月,所以部分资料也将其称为“卡约·杜伊里奥”级战列舰。1915年5月10日,“卡约·杜伊里奥”完成建造;1916年3月13日,“安德烈亚·多利亚”完成建造。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正在热那亚建造中的卡约·杜伊里奥。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安德烈亚·多利亚。此照片为该舰早期姿态。

安德烈亚·多利亚级在完工时的配置为: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22964t,满载排水量25216t

尺寸:

舰长176.1m

舰宽28m

吃水9.4m

动力系统:

主机出力32000马力,4轴推进;最大战速21.5节

武备:

3座三联装及2座双联装12英寸主炮

16门8英寸单装副炮

19门3英寸(76mm)单装炮

3门450mm鱼雷发射管

防御:

主装甲带最厚处250mm,主炮塔正面与司令塔280mm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卡约·杜伊里奥的12英寸前主炮群。

完工后的两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所事事,预想中的与法国海军的对抗并没有出现。在1920年,卡约·杜伊里奥随意大利出征阿尔及利亚解决领土纠纷,同年7月撤回。之后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导致后续的“弗朗西斯科·卡拉乔诺”级战列舰停工(其实也有意大利不够钱的原因),一直到1940年“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二号舰“利托里奥”下水之前,两舰都是意大利最新的战列舰。

不过有个问题:到1940年时,两舰已经服役了整整24年,这还能用吗?

这是个问题。当然,意大利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两舰自服役以来就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改造以适应新的作战要求。直到1937年,两舰被直接送回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

不过,与其说是现代化改造,其实更接近重建?(笑)

令人窒息的意式大改造

1937年,“安德烈亚·多利亚”级两舰被送回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直到1940年,两舰才先后完成现代化改造,从船厂出来(顺带一提,卡约·杜伊里奥又是先完成的那个)。

当两舰在船厂里待了三年出来后,全身上下都已经焕然一新,完全看不出之前的早期无畏舰的模样。

两舰接受的现代化改造的内容包括:改造新的巡洋舰式船艏、舰体增设水平装甲、安装普列赛水下防御系统、拆除舯部主炮塔、重新安排动力系统以提升航速、将原本的12英寸主炮更换为320mm主炮(由前者扩膛得到的伪新主炮)、升级电器系统、副炮炮塔化、舰桥重建、烟囱与桅杆重新布置。

除了上述内容,还有更换木甲板、增加新的舰内家具和室内地板灯具、厨房增加新厨具等等这些意大利人肯定不会落下的改造(实际上欧洲国家的战列舰居住区普遍相当奢华,意大利更是里面最奢华的,维内托级战列舰的内部装横与配置甚至超过了大和号,毕竟是懂得享受的意大利人)。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完工时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线图。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大改造后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线图。对比一下上下图就可以看出这次改造是多么彻底,几乎是推平重建。

接受完现代化改造,或者说是在原船体的基础上推平重建后的两舰配置为: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23,887t,满载排水量28882t(杜伊利奥号为29391吨)

尺寸:

长186.9m,水线169m;舰宽28m;吃水10.4m

动力系统:

主机输出功率85,000马力,推进方式为特别的三机四轴;最大战速27节;续航力:4250海里/12节

武备:

2座三联装及2座双联装320毫米/43.8倍口径主炮;

四座三联装5.3英寸(135mm)副炮;

10门90mm单装高射炮,

12门37mm高射炮,

16门20mm高射炮

防御:

主装甲带3.1-9.8英寸(78~250mm);主甲板0.5-4英寸(12.7~102mm);炮塔11英寸(280mm);司令塔3.9-10.2英寸(100mm~260mm)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独特的三机四轴驱动:两侧1组主机驱动1轴,中间高压涡轮驱动右轴,低压涡轮驱动左轴,可爱的意大利人

完成改造后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与完成改造后的加富尔伯爵级的区别为:三联装5.3英寸副炮以背负式布置于舰桥两侧,且肿部两舷安装高射炮。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大改造之后的安德烈亚·多利亚。可以看到舰体上已经涂上了迷彩色。

之后的事情

1940年英军夜袭塔兰托时,卡约·杜伊里奥号被击伤,在完成修理之前一直作为塔兰托港内防空平台使用;安德烈亚·多利亚则没有受伤,之后出任意大利皇家海军旗舰。两舰一直服役到1942,然后被缺油的意大利皇家海军转入预备役。1943年,意大利投降,两舰驶往英国控制的马耳他岛接受控制,在1944年被归还意大利。鉴于意大利在投降后帮了一把盟军,抗敌有功,意大利被允许保留两舰,而不用像别的海军舰艇一样被瓜分或解体处理。两舰在战后作为训练舰继续服役,并轮流担任意大利皇家海军旗舰,直至1956先后退役拆解。

两舰从下水到退役,分别服役40年与41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而幸存的战舰,是传奇的“幸运之星”。

跨越40年的幸运之星——意大利皇家海军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

现在的意大利地平线级首舰,安德烈亚·多利亚,本级舰二号舰依旧为卡约·杜伊里奥。是战后两舰第二次做姊妹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