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首先,我們需要從無畏艦的誕生開始扯皮

首先(為什麼我又說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說世界上第一艘無畏艦來自英國(即無畏號),但是最早提出無畏艦的核心概念,即“全裝重型火炮(All-Big-Gun)”這個概念的人是意大利造船工程師維托里奧·庫尼貝蒂(Vittorio Cuniberti)而不是英國人。

不過很可惜,意大利皇家海軍一開始沒有接受庫尼貝蒂的這個概念(笑)

不過好在在無畏號下水以後意大利馬上看出了問題並且開始追趕英國人。但是受限於造船技術,意大利人的第一艘無畏艦“但丁·阿利格伊切裡”在1909年才開始建造,比無畏號晚了四年多一點。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意大利皇家海軍的第一艘無畏艦,但丁·阿利格伊切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以同盟國的角度)將法國作為潛在對手的意大利很清楚地知道,只靠自己手上僅有的但丁一艘無畏艦是打不過法國海軍的,因此開始建造更多的無畏艦,其中就包括三艘“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以及我們本次的主角,作為“加富爾伯爵”級改進型登場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新無畏艦來一艘!求你了!

1911年,三艘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的艦體先後完工下水,但是此時作為意大利(想象中的)對手的法國人手上有著五艘無畏艦,而意大利人即使算上之前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裡”,手上也只有四艘無畏艦。面對這個數量差距,意大利人決定再增加兩艘無畏艦以確保自己面對法國人時的優勢。1911年,兩艘“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的改進型被列入計劃,這就是“安德烈亞·多利亞”級。

“安德烈亞·多利亞”級作為“加富爾伯爵”級的小改型,大體上沒有什麼差別。相比前者,安德烈亞縮短了艏樓;將艦體中部的三聯裝12英寸(305mm)主炮(X炮塔,或稱三號炮塔)的安裝位置降低一層甲板以提高艦體穩定性;將副炮口徑改為6英寸(127mm);將前主桅移至一號煙囪前,以提高通觀性能;這是大改造前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與“加富爾伯爵”級最大的外形區別。

1912年上半年,兩艘新戰列艦先後開工。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二號艦“卡約·杜伊里奧”的開工時間反而比一號艦“安德烈亞·多利亞”要早一個月,完工時間早10個月,所以部分資料也將其稱為“卡約·杜伊里奧”級戰列艦。1915年5月10日,“卡約·杜伊里奧”完成建造;1916年3月13日,“安德烈亞·多利亞”完成建造。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正在熱那亞建造中的卡約·杜伊里奧。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安德烈亞·多利亞。此照片為該艦早期姿態。

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在完工時的配置為:

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22964t,滿載排水量25216t

尺寸:

艦長176.1m

艦寬28m

吃水9.4m

動力系統:

主機出力32000馬力,4軸推進;最大戰速21.5節

武備:

3座三聯裝及2座雙聯裝12英寸主炮

16門8英寸單裝副炮

19門3英寸(76mm)單裝炮

3門450mm魚雷發射管

防禦:

主裝甲帶最厚處250mm,主炮塔正面與司令塔280mm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卡約·杜伊里奧的12英寸前主炮群。

完工後的兩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所事事,預想中的與法國海軍的對抗並沒有出現。在1920年,卡約·杜伊里奧隨意大利出征阿爾及利亞解決領土糾紛,同年7月撤回。之後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導致後續的“弗朗西斯科·卡拉喬諾”級戰列艦停工(其實也有意大利不夠錢的原因),一直到1940年“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的二號艦“利托里奧”下水之前,兩艦都是意大利最新的戰列艦。

不過有個問題:到1940年時,兩艦已經服役了整整24年,這還能用嗎?

這是個問題。當然,意大利人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兩艦自服役以來就一直在進行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改造以適應新的作戰要求。直到1937年,兩艦被直接送回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

不過,與其說是現代化改造,其實更接近重建?(笑)

令人窒息的意式大改造

1937年,“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兩艦被送回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直到1940年,兩艦才先後完成現代化改造,從船廠出來(順帶一提,卡約·杜伊里奧又是先完成的那個)。

當兩艦在船廠裡待了三年出來後,全身上下都已經煥然一新,完全看不出之前的早期無畏艦的模樣。

兩艦接受的現代化改造的內容包括:改造新的巡洋艦式船艏、艦體增設水平裝甲、安裝普列賽水下防禦系統、拆除舯部主炮塔、重新安排動力系統以提升航速、將原本的12英寸主炮更換為320mm主炮(由前者擴膛得到的偽新主炮)、升級電器系統、副炮炮塔化、艦橋重建、煙囪與桅杆重新佈置。

除了上述內容,還有更換木甲板、增加新的艦內傢俱和室內地板燈具、廚房增加新廚具等等這些意大利人肯定不會落下的改造(實際上歐洲國家的戰列艦居住區普遍相當奢華,意大利更是裡面最奢華的,維內託級戰列艦的內部裝橫與配置甚至超過了大和號,畢竟是懂得享受的意大利人)。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完工時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線圖。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大改造後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線圖。對比一下上下圖就可以看出這次改造是多麼徹底,幾乎是推平重建。

接受完現代化改造,或者說是在原船體的基礎上推平重建後的兩艦配置為:

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23,887t,滿載排水量28882t(杜伊利奧號為29391噸)

尺寸:

長186.9m,水線169m;艦寬28m;吃水10.4m

動力系統:

主機輸出功率85,000馬力,推進方式為特別的三機四軸;最大戰速27節;續航力:4250海里/12節

武備:

2座三聯裝及2座雙聯裝320毫米/43.8倍口徑主炮;

四座三聯裝5.3英寸(135mm)副炮;

10門90mm單裝高射炮,

12門37mm高射炮,

16門20mm高射炮

防禦:

主裝甲帶3.1-9.8英寸(78~250mm);主甲板0.5-4英寸(12.7~102mm);炮塔11英寸(280mm);司令塔3.9-10.2英寸(100mm~260mm)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獨特的三機四軸驅動:兩側1組主機驅動1軸,中間高壓渦輪驅動右軸,低壓渦輪驅動左軸,可愛的意大利人

完成改造後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與完成改造後的加富爾伯爵級的區別為:三聯裝5.3英寸副炮以揹負式佈置於艦橋兩側,且腫部兩舷安裝高射炮。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大改造之後的安德烈亞·多利亞。可以看到艦體上已經塗上了迷彩色。

之後的事情

1940年英軍夜襲塔蘭託時,卡約·杜伊里奧號被擊傷,在完成修理之前一直作為塔蘭託港內防空平臺使用;安德烈亞·多利亞則沒有受傷,之後出任意大利皇家海軍旗艦。兩艦一直服役到1942,然後被缺油的意大利皇家海軍轉入預備役。1943年,意大利投降,兩艦駛往英國控制的馬耳他島接受控制,在1944年被歸還意大利。鑑於意大利在投降後幫了一把盟軍,抗敵有功,意大利被允許保留兩艦,而不用像別的海軍艦艇一樣被瓜分或解體處理。兩艦在戰後作為訓練艦繼續服役,並輪流擔任意大利皇家海軍旗艦,直至1956先後退役拆解。

兩艦從下水到退役,分別服役40年與41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而倖存的戰艦,是傳奇的“幸運之星”。

跨越40年的幸運之星——意大利皇家海軍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

現在的意大利地平線級首艦,安德烈亞·多利亞,本級艦二號艦依舊為卡約·杜伊里奧。是戰後兩艦第二次做姊妹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