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優化快遞配送:利用無接觸設施可進小區

31歲的李傑是北京市一名快遞小哥。3月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他講述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小區不讓進,快遞單量減少。這讓疫情之下“快遞外賣進小區難”的問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北京多數小區封閉管理,快遞、外賣人員被擋在門外。新京報記者連日來探訪發現,多個小區仍沒有放行快遞、外賣從業者,住戶在小區門口隔圍欄取快遞,有快遞員在小區外的空地或人行道上擺起地攤。

從業者降低效率的同時,一些居民則覺得有了諸多不便。3月16日,北京市政府開出“藥方”——市政府官網發佈通告稱,將允許和規範快遞、外賣人員進入社區或村,利用無接觸配送設施進行配送。

北京優化快遞配送:利用無接觸設施可進小區

疫情期間,學校、小區不允許快遞員入內,李傑和同行們便在校門旁一座大廈外的空地上擺起地攤,隔著圍欄,把快件遞給圍欄內的居民。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現場隔圍欄取快遞

3月10日,李傑像往常一樣穿藍色工裝、佩戴口罩,測過體溫後開著快遞車,開始一天的工作。李傑是中通快遞公司北京廠窪路網點的一名快遞員,負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及其附近區域的快遞派送。

自1月末起,北京市小區陸續實施封閉管理。多數小區只留一個出入口,派專人把守,住戶出行要有出入證。快遞、外賣人員,則不能像往常一樣進小區派送快件。

3月10日的北京天氣晴冷,風一吹,春寒料峭。“您好,有您的快遞,麻煩您出來取下。”海淀區西三環北路旁的一個小區外面,李傑把快遞車停在路旁,挨個給客戶打電話。不久,住戶陸續來拿快遞。

但只有一部分人願意走出小區。更多時候,李傑和同行們只能隔著圍欄,把快件遞給居民。而這,增加數倍送快遞的時間。

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大門旁的一處空地上,一行排列著幾個藍色塑料板。板上堆放著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快遞,幾名快遞員在這裡守著。一旁是一排黑色圍欄,圍欄內便是校園。快遞員侯亮說,這裡是學校為他們指定的放快遞區域,不時有校園內的住戶,走到圍欄邊取快件。

北京優化快遞配送:利用無接觸設施可進小區

有的人走出小區拿快遞,但更多時候,李傑都是隔著圍欄,把快件遞給圍欄內的小區居民。

這種“隔欄取件”的場景已經較為普遍。3月16日在回龍觀和諧家園二區南門,有小區內的居民隔著社區拉起的鐵絲網,從快遞員手中拿走快遞;北門是這個小區唯一出入口,圍牆外的人行道上,快遞員們擺起地攤,馬路對面的人行道上,同樣擺起約20米的快遞攤子。

有些小區儘可能採取了便利措施。在車道溝10號院南門,新京報記者看到,大門左側放著兩個四層貨架,貨架上擺放數十個快遞和外賣,上貼著“若有丟失概不負責”的紙條。門口值守的工作人員說,這個貨架剛由一家企業贊助,沒有聯繫上住戶的快遞員通常會把快件放在這裡。

但並非所有北京小區都禁止快遞、外賣人員入內。

順義區裕京花園小區的物業工作人員說,疫情期間,京東、圓通、順豐等多家公司的快遞員可以入內,這些快遞員此前就負責小區快遞配送,有出入證及在京14天居家隔離證明,社區也掌握他們在北京的活動軌跡。快遞員到小區門口後,先測量體溫、檢查證件,隨後由物業工作人員陪同,送到居民家門口。不過,送快遞限定在上班時間內,“因為在這個時間段物業人員才能陪著他們”,至於外賣小哥則不允許進入,住戶需要到門口取餐。

住在西城區抄手衚衕的張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疫情期間,居委會工作人員和臨時聘用的保安值守在衚衕口,快遞、外賣小哥到衚衕口後,先測體溫,然後出示訂單,再登記姓名、工作證號碼和身份證號碼,便可放行。“疫情期間都是這樣,快遞進來衚衕後可以送到家門口。衚衕人少,不像小區有很多快遞。”

北京優化快遞配送:利用無接觸設施可進小區

海淀區西三環北路旁一個小區外,李傑把車停在路旁,挨個給客戶打電話。


快遞一單等近40分鐘

從1月末到現在,李傑和他的同行們已熟悉了“隔欄送件”的工作模式,但他們普遍覺得工作效率降低了。

李傑告訴記者,往年這個時候,他每天能送300多單,如今一天只能送100多單。侯亮是另一家公司的快遞員,他說疫情期間每天的派送量少了不止一半。

社區不讓進,是派送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往常他們能進小區,派送較為順暢,如今快遞員們只能等在小區門口給客戶打電話,但有的人接到電話後遲遲沒來,只得再打電話催促。

有時,在寒風暗夜之中,他們一等就是半小時甚至更久。李傑說,加上有住戶要求他們繞到離自己所住單元樓更近的位置再取快遞,這也耗費了他們更多時間。

多名快遞小哥表示,疫情期間,電話聯繫不上的客戶比以往更多。有人不願意來拿快遞,要求改天再送,他們只得把拿出來的快遞再運回網點。

北京優化快遞配送:利用無接觸設施可進小區

2月18日,天通苑北三區,小區外的快遞點綿延數十米。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阮峰是天通苑地區一名快遞員。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天通苑住宅區多,自從小區不讓快遞、外賣人員進入之後,他們也在門口指定區域擺起地攤。密密麻麻延續三四十米的快遞地攤外,是紛紛出來取快遞的居民,“場面很壯觀,很熱鬧。”

但阮峰也不免擔心這種場景造成的人群聚集扎堆,“人這麼多,萬一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而外賣小哥龔鵬覺得疫情期間不僅外賣單量明顯減少,更麻煩的是現在得站在小區門口等人,“等過最久的一單,接近40分鐘,中途打好幾個電話。”有時候客戶還讓他們幫忙取快遞,“遇到下一單快超時的情況,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北京優化快遞配送:利用無接觸設施可進小區

2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一城中村出入口旁邊是村裡統一安排的臨時快遞收發點。


高層住戶的“苦差事”

快遞、外賣不能進小區,居民也覺得麻煩多了。25歲的惠麗是一名北漂,2月初返京之後,她所在的回龍觀地區餐館大多關了門,她只能每隔三四天從網上買一次菜做飯。以往,網購生鮮蔬菜都會送貨到家,如今只能自己下樓拿,讓家住六樓的惠麗覺得是一件“苦差事”。除花時間換衣服戴口罩外,每次取快遞都要來回步行十幾分鍾。

有人放在小區門口貨架上的快遞丟失,有人放在貨架的快遞被雨水淋溼,但“物業和社區並不負責”。

在官方表述中,不讓快遞、外賣人員進小區,旨在進一步防控疫情。2月10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其中第二條規定,快遞、外賣人員送至小區或村指定區域,由客戶自行領取,設置指定區域應避免人群聚集。

連日來,記者以市民身份致電北京多個社區居委會,多位工作人員表示,此舉意在加強疫情防控。昌平區和諧家園社區居委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小區封閉管理的細則依據上級文件精神,由居委會自行制定,“目前快遞、外賣人員都不能進小區,特殊時期也希望大家理解。”

儘管出現反對聲,但也有人贊同不讓快遞、外賣不進社區。57歲的陳阿姨住在朝陽區,她說實施這項規定後,小區內沒有外來人員走動,讓她覺得安心。因此取快遞時麻煩一些她也無所謂,“出來走走,還能鍛鍊身體。”

北京優化快遞配送:利用無接觸設施可進小區

2月24日,海淀區萬泉河路,一小區出入口旁新增了快遞架,上面寫著“丟失概不負責”。


專家應避免“一刀切”

對此,物流專家丁俊發、北京物資學院教授鄔躍均認為,禁止快遞、外賣人員進小區,是疫情防控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

“因為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情況。”鄔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小區此舉是一種非常規舉措,目的在於防範疫情擴散,因此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一味禁止快遞、外賣進小區,顯得過於簡單粗暴,有“一刀切”之嫌。

比如類似舉措,鄔躍說有時反而在小區外形成新的人群聚集點,與防控本意背道而馳,“不同社區實際情況不同,應該具體安排佈置,避免‘一刀切’。”

丁俊發認為,疫情防控肯定是第一位的,但隨著疫情緩和,這些限制也應該逐步取消。“在北京的快遞小哥基本都經過14天自我隔離,加上他們每天都測體溫,因此風險並不高。”

丁俊發分析,隨著疫情進一步緩和,可以考慮讓健康狀況良好的快遞員和外賣小哥進入社區投遞。“他們上門時,可以不和住戶見面,把東西放在門外,這樣不見面、沒有接觸,也能降低風險。”

鄔躍認為,目前這種做法之所以被廣泛接受,與居民大多待在家中、有人去取快遞有關。但隨著北京市復工企業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出去上班,問題就會顯現出來。“到時候就沒有人來拿快遞,快遞小哥的工作也會受影響。因此,這不是一種長久的辦法,肯定要及時解決。”

3月16日,北京市針對快遞、外賣人員進小區難的問題開出“藥方”:北京市政府官網發佈《關於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的若干措施》,其中第九條規定,社區或村積極利用內外閒置空間,增設智能快件箱等無接觸配送設施,允許和規範快遞、外賣人員進入社區或村,利用無接觸配送設施進行配送。

得知這一消息,阮峰說就像心中有塊石頭落了地,“希望接下來能多送些單,疫情儘快過去,一切恢復正常。”

(應採訪對象要求,侯亮、惠麗、龔鵬、阮峰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